九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课件:第11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32张)

政治危机
2、开始时间:1921年春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内容: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
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 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对比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 子粮以外的一切余 粮收归国有)
二、苏联的工业化
学习目标二.成立苏联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1922年底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 共有15个加盟国。
请注意 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做法一:实现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
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
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
—《大国崛起》
怎么做的?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D. 提倡个人崇拜
• 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 上学会了另一种必要的革命艺术: 随机应变……即选择另一条道路来 达到我们的目的。
•
•
——列宁
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8张)

3、评价: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 声誉。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启示(教训)
是由苏俄的国情决定,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 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了解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 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是 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 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 联共产党执政。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 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1991年12 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 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 解体。
全称“沙皇俄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917年3月止
全称“苏维埃俄国” 1917年11月~1922年底止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底~1991年底止
1991年底—至今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 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新经济政策
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 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
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 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探索。
一、俄国新经济政策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承认市场 1918-1921年
存 在 商 品 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货币关系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 声誉。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启示(教训)
是由苏俄的国情决定,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 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了解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 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是 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 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 联共产党执政。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 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1991年12 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 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 解体。
全称“沙皇俄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917年3月止
全称“苏维埃俄国” 1917年11月~1922年底止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底~1991年底止
1991年底—至今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 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新经济政策
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 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
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 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探索。
一、俄国新经济政策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承认市场 1918-1921年
存 在 商 品 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货币关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危害: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 引发农民骚乱。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农业 商业 工业 特征 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3张PPT)

工业化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
Why?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
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
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 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
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背景: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1928——1937年,苏联通过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欧一世二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辩证看待苏联 工业化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评价: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冶了金苏工维埃厂政建权设。工地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苏联的工业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成立苏联
时间:1922年12月
国旗
国徽
国歌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牢盟不可破的联盟》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国外:帝国 主义干涉
联合起来
国内:反革命 叛乱
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统一分配
一.新经济政策【列宁】
材料一 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 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 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精品课件

7.1922年,苏俄农民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
D 粮食运到苏俄国内的集市上去出售,结果是行为合法,没
有人干预。这是因为苏俄推行( ) A.农业集体化运动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垦荒运动 D.新经济政策 8.“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
C 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C 9.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 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为改变 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 ) A.土地改革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
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苏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联 没有油啊。
这笑话说明什么?
民 间 笑 话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农业集体化严重 损害了农民的利 益!!!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 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 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扶木犁的穷 此时的苏联……
国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 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 落后。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
2018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秀课件(第11-19课)

德 国 实 现 统 一
捷 开 放 边 境
波 兰 团 结 工 会 领 导 人 瓦 文 萨
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1)历史原因:长期受制苏联,照搬苏联模式,产生许多 错误和问题。 (2)内部原因:经济方面(旧体制未根本改革,成效不 大); (3)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官僚主义滋生膨
胀)。
(4)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西 方因素(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 革与演变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 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 大 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 西 主义阵营成员 。
苏 联
洋
民 德
波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的为 以 社榜 苏 东 会样 联 欧 主, 的 各 义展 “ 社 改开 斯 会 造对 大 主 。国 林 义 民模国 经式家 济”,
讲授新课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和国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
各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减 产,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 活受到严重影响。1956年10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东 欧 国 家 更 名 简 表
原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名 新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 波兰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名 更名时间 1989年10月 1989年12月 1989年12月 1990年4月 1990年10月 1990年11月 1991年4月 1992年4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3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2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
核心提要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
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战争共产主义政策
粮食税
前两个五年计划
集体农庄
合 作 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 划的目的是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 金来源。实行集体化……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 过管理手段来控制农庄的剩余产品。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实际 B.斯大林模式有其积极作用 C.斯大林借鉴了罗斯福新政 D.《全国工业复兴法》起到积极作用
11.“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 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 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 我完善的机会。”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政策 弊端”不包括( C )
答: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 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 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即时训练1.某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1921 年”“苏
A.形成斯大林模式
B.推广玉米种植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3.“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列宁为实践这一观点采取的措施是( B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D.制定新宪法
课标要求
核心提要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
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战争共产主义政策
粮食税
前两个五年计划
集体农庄
合 作 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 划的目的是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 金来源。实行集体化……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 过管理手段来控制农庄的剩余产品。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实际 B.斯大林模式有其积极作用 C.斯大林借鉴了罗斯福新政 D.《全国工业复兴法》起到积极作用
11.“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 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 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 我完善的机会。”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政策 弊端”不包括( C )
答: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 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 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即时训练1.某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1921 年”“苏
A.形成斯大林模式
B.推广玉米种植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3.“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列宁为实践这一观点采取的措施是( B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D.制定新宪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35张PPT)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 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冲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
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评价:
(1)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 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2
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 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 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 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 措施: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农业在生 产技术生产方式上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 加大。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 发展?
相关史事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忽视民主法制 思想集控、 个人崇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 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 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
矛盾
的
原因 主要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导致了严
改
重的⑥ 社会 危机
革 东欧
外部原因:⑦ 苏联 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与 剧变
演 变
东欧剧变性质:⑧ 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变化 表现:南斯拉夫⑨ 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⑩ 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
11
统一
※真题演练
1. (2015东营)下列表述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匈
3. (2015日照)以下三幅新闻图片(图一:波兰团结
工会领导人瓦文萨;图二:推倒柏林墙;图三:红旗从
克里姆林宫降下)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C )
A. 两极格局形成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政治多极化 D. 经济全球化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知识梳理
东
欧
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① 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
社 会 主
匈牙利的 改革措施
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上,调整② 农业 政策,改用③ 价格
④ 税收 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⑤ 工业
、 方
义
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国
历史原因:仿效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了导
B. 局部改革和调整政治经济体制
C. 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
D. 通过实行多党制分散国家权力
2. (2015来宾)在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但有一个国家却在这次剧
变中得到了统一,它是
( )C
A. 苏联 B. 匈牙利 C. 德国 D.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