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法教案

合集下载

诊法教案

诊法教案
嗳气:亦为胃气上逆所致,为胃中有气上冒,微有声响,声长而缓。嗳出酸腐食臭,嗳后脘舒,为食滞胃脘;嗳声频作而无酸腐气味,之为脾胃虚弱或肝气犯胃。
6.太息:是胸中郁闷不舒,时时发出长吁短叹之声,总属肝气郁结,情志不遂。
三 问诊
一.问寒热 问寒热可辩别病变性质及阴阳盛衰变化,辩别表里及虚实。
1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
苔黄厚干燥为里热伤津,
苔黄厚滑腻为湿热内蕴,
苔焦黄干燥为热盛津枯。
灰苔:主里证,有寒热之分,
苔灰而润,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灰苔而干,可见于外感热病之伤津,或内伤杂病之阴虚火旺
黑苔:主里证,或为寒盛,或为热极.
苔黑而滑润,为阳衰寒盛;
苔黑而干燥,为热极津枯.
望苔质
苔质变化
特征
主病
厚薄
薄苔
病情轻浅或外感表证
五、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 问口渴与饮水可了解人体津液盈亏及病性寒热。口不渴,多表示津液未伤,或无内热之证。口渴多饮表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津液输布障碍,津不上承所致。,
口渴多饮:多表示津液大伤。如口渴喜冷饮,兼见壮热面赤,烦躁多汗,属实热证;大渴引饮,兼见多食、多尿、消瘦,为消渴病;汗、吐、泻后,口渴多饮,每为津液大伤。
4.寒热往来:为半表半里证.
二、问汗
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中医学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体内阳气蒸化津液自腠理达于体表而形成。辨汗问汗可以掌握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性质,从而辨识阴阳病性。临床常见的汗出异常有以下几种:
自汗:日间经常汗出,活动益甚,称为自汗。多属气虚、阳虚。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属阴虚,或气阴两虚。

中医看诊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中医看诊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医看诊二、课程目标1. 理解中医看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

3. 能够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三、课程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2. 中医望诊3. 中医闻诊4. 中医问诊5. 中医切诊6. 中医诊断案例分析7. 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时间共8周,每周2课时,共计16课时。

五、教学安排第1周: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课时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课时2: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第2周:中医望诊- 课时1:望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望神、望色、望舌、望脉等具体内容第3周:中医闻诊- 课时1:闻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闻声、闻味等具体内容第4周:中医问诊- 课时1: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问寒热、问汗、问饮食、问睡眠等具体内容第5周:中医切诊- 课时1:切诊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时2:切脉、切腹等具体内容第6周:中医诊断案例分析- 课时1:分析典型案例,讲解诊断思路和方法- 课时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高诊断能力第7周: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课时1:介绍常见病的中医诊断要点- 课时2:讲解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第8周:总结与考核- 课时1:课程总结,回顾重点内容- 课时2:进行期末考核,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医看诊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讲解诊断技巧。

3.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的实际操作。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诊断能力。

5.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看诊场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诊断学》2. 教学视频: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操作视频3. 案例资料:常见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案例4. 实验室:中医诊断实验室,用于实际操作练习八、考核方式1. 期末笔试:占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简答题。

中医四诊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中医四诊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第五章 四 诊
概述
四诊是指中醫诊察和搜集疾病有关资料的 基本措施,也就是指望、闻、問、切四诊。 望诊:醫生运用视覺观测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状况。 闻诊:听病人的声音和闻其气味变化。 問诊:問询病人(或家眷),理解疾病发生和发
展通過,目前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 况。 切诊:按病人脉搏及触按病人肌肤、脘腹、 四
第壹节 望诊
定义:望诊实际上就是對病人 的神、
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 物排泄
物色、 质的异常变化進行 有目的
望诊重要是观测病人神、色、形态、 舌象。
壹、全身望诊
1、望神:
(1)神的含义: 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 動的外在
体現。狭义的神指精神、意识、 思维活動等。
(2)神的物质基础:
(4)望神的内容: 望神重要是观测病人的精神好壞、意识与
舌质—舌体的肌肉,脉络。 舌苔—附著其上的壹层苔状物,為胃气所生。
色—淡紅(隐隐紅活) 正常舌象:舌质 形态—舌体柔软,活動自如
舌苔—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 苔。
③舌诊的意义:可理解人体正气的盛衰及病位的深浅, 病势的進退,区别病邪的性质,测知病情的预後。 1、望舌质 (1)望舌神:
舌质紅活明润—有神—气血充盈,津液充足。 舌质干瘪晦暗—無神—气血虚衰,津气亏乏。 (2)望舌色: ①淡白色:
否清晰、動作与否矫健协调、反应与否敏捷等方 面。 ①得神(有神): 体現:两目明亮,意识清晰,精神充沛,反应
敏捷,語言清晰,活動自如,面色紅润 有光泽。 意义:阐明人体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未衰,预 後好。
②少神: 体現:精神局限性或精神倦怠,動作缓慢,气短懒
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 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局限性,多見虚证。 ③失神(没有精神): 体現: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狂乱,

中医四诊课件(2)

中医四诊课件(2)
正常面色—微黄、红润光泽 病色可分五种: 1)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2)赤色—主热 3)黄色—主虚、湿 4)黑色—主肾虚 5)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
(二)望局部情况
(三)望舌
是中医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是辨证施治的 主要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 侯,所以脏腑病变可通过舌象反映出来。
1、正常舌质与舌苔—淡红舌、薄白苔
光红舌,质红绛,光滑无苔
临床意义:为阴虚火旺,舌光如镜 为胃阴大伤。
青紫舌,舌质青紫,有斑块,舌苔淡黄,有裂
临床意义:脏腑热毒很盛,气滞血瘀。
小结
测试题: 1、舌质淡、苔薄白—主?证 2、舌质红、苔薄黄—主?证黄苔 3、胖大舌—主?证 4、裂纹舌—主?证
(一)脉诊
1、脉诊的方法:寸、关、尺、浮、中、沉 2、正常脉象:不浮不沉、和缓有力 3、异常脉象:28种之多 浮脉:主表证 沉脉:主里证 迟脉:主寒证 数脉:主热证 洪脉:主实热证 细脉:主虚证、湿证
第五章:诊法与辨证
第一节,诊法 诊法-----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
基本方法,又称“四诊”。在诊察疾病时,必 须认真做到“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在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
切四诊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才能 确切地判断疾病病机所在,寒、热、虚、实, 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
色淡而无苔,多是气血两虚。色淡 而润滑是寒。
裂舌,舌质稍红,有裂纹
临床意义:热盛伤津或阴虚表现。
光舌,舌质淡胖,光滑无苔
临床意义:正气更虚。
舌光红无苔 临床意义: 阴虚火旺或胃阴大伤
舌质红,尖有红刺,苔薄白
临产意义:表示有热,舌尖红表示心火旺。
红刺舌,舌质红,尖有刺,无苔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四诊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四诊
主病:湿浊、痰饮、食积。
腐 苔
腻 苔
舌诊
(2)苔质 (4)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
舌诊
(八)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的盛衰; 2、分辨病位的深浅; 3、区别病邪的性质; 4、推断病势的进退。
二 闻 诊
概说
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
舌象: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止。 主病:肝风内动。 (5)吐弄舌 舌象:舌伸出口外不收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 旋即收回,或反复舐口唇者为弄。 主病:心脾积热(吐舌);动风(弄舌)。
舌诊
2.望舌苔
(1)苔色 苔色的变化有:白、黄、灰黑。
1)白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
主病:表证——舌苔薄白
寒(湿)证——舌苔白厚湿润
色青 —— 腹痛
红肿 —— 胃热、血热
酒齄鼻 —— 肺胃湿热
鼻柱塌陷 —— 梅毒、麻风
鼻渊 —— 久流浊涕腥臭(风热、肝胆湿热)
局部望诊
(4)望口、唇 口与唇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口唇樱桃红 —— 煤气中毒
口腔溃疡 —— 心脾积热
鹅口疮 —— 脾胃湿热
口僻 —— 中风、风中经络 撮口 —— 脐风
1)淡白舌
舌象:舌色较淡红舌浅,白色 多
而红色少。
主病:阳虚证——淡白胖嫩湿润
舌淡苔白有齿印
气血不足——淡白瘦薄
舌诊
(2)舌色
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
舌红苔黄
舌红无苔
舌诊
(2)舌色
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中医-四诊法教案

中医-四诊法教案

《中医——四诊法》教学设计08传统文化汪向荣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

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四诊法的内容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四、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

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

”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

”桓公仍不信。

而且很不高兴。

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

”桓公十分生气,。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

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

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明的人。

让两名学生介绍一下扁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或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名医扁鹊)扁鹊简介: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国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他在各国行医,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并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活动四:下面我们就分别了解一下诊断疾病的4种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让学生选择讲课的顺序。

最新传统文化《四诊法》教案1

最新传统文化《四诊法》教案1

传统文化《四诊法》教案127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四诊法“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材料,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

问诊,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

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

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所患病证的内在变化。

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

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这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

特点及原理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做出判断。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中医药护理课件:中医四诊疗法”

“中医药护理课件:中医四诊疗法”

中医四诊疗法在临床的应用
中医四诊疗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和制定有效的疗 法。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使其成为中医药的核心。
中医四诊疗法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角 色和作用
中医四诊疗法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还能够 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中医望诊
望诊包括舌诊、面诊和眼诊等方法。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面部的肤色和眼 睛的光泽,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表现。
中医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诊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声音诊和气味诊。通过听患者的 声音和闻患者的气味,了解其疾病特征。
中医问诊
问诊是向患者询问病史、病情、习惯和饮食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等方法,观
询问
2
察患者的外观和体征。
向患者了解病史、症状和习惯等关
键信息。
3
听诊
通过听声诊断患者的声音和气味。
脉诊
4
通过脉象分类、脉诊技巧和诊断方 法,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脉诊
脉诊是中医四诊疗法中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通过脉搏的触感和脉象的变化,诊断患者的病情和 体质。
中医药护理课件:中医四 诊疗法
本课件介绍中医四诊疗法的概念、历史和应用,以及其与西医检查的比较。 探讨中医技术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分享实战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诊疗法的基本理论
中医四诊疗法基于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基本理论,通过观察、询问、听诊和脉诊等方法,诊断 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疗法的流程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诊法》
教学设计
08传统文化汪向荣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

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诊法的内容
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
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

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

”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

”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

”桓公仍不信。

而且很不高兴。

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

”桓公十分生气,。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

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

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明的人。

让两名学生介绍一下扁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或查阅资料的
方式了解名医扁鹊)
扁鹊简介:
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国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他在各国行医,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并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
活动四:下面我们就分别了解一下诊断疾病的4种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让学生选择讲课的顺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望诊
望诊是医生通过眼睛观察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舌体与舌苔,体表各部以及各种排泄物,以诊断病情的方法。

通过观察望诊视频让学生了解医生一般对病人是如何望诊的。

望诊实例:
①望神:正常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

②望面色: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
③望舌: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小活动1:选一名学生当模特,让学生根据这三个方面对他望诊。

(2) 闻诊
闻诊是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断,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闻诊实例:
①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②呼吸: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正常的呼吸均匀自然;
③无肠鸣、臭气等症状。

(解释肠鸣,臭气名词)
(3)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症状,得病的原因及其演变过程,现在症状,治疗经历等情况,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总结了问诊的内容——《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疼痛四问便
五问性情六问眠
七饮八食九职业
十问病史随机变
小活动2:学生分四人一组,其中分别扮演医生(中医)、病人、病人的陪诊者、医生的助手。

任务分工:医生询问病人,病人及其陪诊者回答生病的症状。

医生的助手负责记录问诊记录。

问完后,选两组的问诊情况大家共同探讨问诊的内容。

(4)切诊
切诊是通过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根据病人脉搏显现的频率,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医生怎样为病人诊脉的。

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每分钟72~80次,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
小活动3:测测你的脉搏每分钟是多少?(教师准
备好秒表)
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
分。

保持均匀呼吸。

正常脉搏为72-80次/分钟
活动五、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
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
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

下面我们阅读课本91页小故事,请同学们想一想孙思邈在救人的过程中,使用了“四诊法”中的哪几种方法?
据民间传说,有一次,唐代“药王”孙思邈到长安行医,在路上,他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

却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孙思邈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

一位老婆婆告诉他:这里面是我的女儿,她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

孙思邈听后,又仔细观察滴出来的新鲜血液,用手指接起几滴放在鼻子下闻了一闻,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

于是忙叫开棺抢救。

棺盖打开,孙思邈立即上前察看,上前察看。

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他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给产妇服了一些药。

不一会儿,产妇竟苏醒过来了,并随即生下一个大胖娃娃。

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均用到。

活动六、选两组同学,每组2名同学,一个扮演医生(中医),一个扮演感冒患者用四诊法表演医生给病人的看病过程。

活动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