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合集下载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

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

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

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

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

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

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

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

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这是一种误解。

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

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作者刘半农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作者刘半农简介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

原名
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是最早发表白话诗的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人》。

他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实践者。

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精心校对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模拟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__模拟训练含解析

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3年模拟】每篇建议用时:15分钟一、(改编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16分)一个小农家的暮[注]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注] 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学习,该诗就写于他在外留学期间。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写作对象,描写了农家傍晚时分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里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的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现实社会中并不都是诗中所写的那种祥和、安宁的农家生活。

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而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含有空间的变化,诗人以农家生活为中心进行空间排列,从厨房到庭院,再到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社会现实,且以“星”和“月”为本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3.细节描写在本诗中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举两例并作分析。

(4分)4.诗歌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一、1.答案 B2.答案 D3.答案(示例)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阅读理解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阅读理解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年2月7日,伦敦【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伦敦,该诗就写于1921年的伦敦。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这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2.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3.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①“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3.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①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①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他的勤劳”错误。

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等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二、论世
•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 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 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 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 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 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 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 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 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 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 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 • • • •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顶上, • 松树的尖头, •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 • • •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 他们数,他们唱: • 「地上人多心不平, •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三、文眼
• 最后一句 • 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四、结构
诗人精心勾画了“一个小农家的暮”的 三个画面,思念双亲的温厚,怀想家园的 温馨,回味故乡的安谧,追忆少小的天真。 或许在客观上,诗人少小时历经的小农家 生活并没有这么纯美,但时空距离、赤子 之心和浓郁乡愁,过滤了一切,使“家园” 升华到人生之本、心灵皈依的层面。 本诗纯以白描手法,描绘“一个小农家 的暮”的人和景,三个生活画面既构成有 机整体,又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小农家生 活的纯美。乡愁情语被蕴藉在鲜活而宁谧 的景语中,意境优美,意蕴隽永。
一、知人
• 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秾、 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汉族,是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 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 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 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 语言学家。

刘半农现代诗歌

刘半农现代诗歌

【文章导读】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1917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1926)、《扬鞭集》(1926)。

其他著作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以下关于现代诗歌:刘半农诗选,希望你会喜欢。

【篇一】奶娘我呜呜的唱着歌,轻轻的拍着孩子睡。

孩子不要睡,我可要睡了!孩子还是哭,我可不能哭。

我呜呜的唱着,轻轻的拍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孩子才勉强的睡着,我也才勉强的睡着。

我睡着了还在呜呜的唱;还在轻轻的拍,我梦里看见拍着我自己的孩子,他热温温的在我胸口睡着……“啊啦!”孩子又醒了,我,我的梦,也就醒了。

1921,伦敦【篇二】个小农家的暮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篇三】回声一他看着白羊在嫩绿的草上,慢慢的吃着走着。

他在一座黑压压的树林的边头,懒懒的坐着。

微风吹动了树上的宿雨,冷冰冰的`向他头上滴着。

他和着羊颈上的铃声,低低的唱着。

他拿着枝短笛,应着潺潺的流水声,呜呜的吹着。

他唱着,吹着,悠悠的想着;他微微的叹息;他火热的泪,默默的流着。

二该有吻般甜蜜的?该有蜜般甜的吻?有的?……在那里?……「那里的海」,无量数的波棱,纵着,横着,铺着,叠着,翻着,滚着,……我在这一个波棱中,她又在那里?……也似乎看见她,玫瑰的唇,白玉般的体,……只是眼光太钝了,没看出面目来,她便周身浴着耻辱的泪,默默的埋入那黑压压的树林里!我真看不透你,我真已看透了你!我不要你在大风中向我说什么;我也很柔弱,不能勾鳄鱼的腮,不能穿鳄鱼的鼻,不能叫它哀求我,不能叫它谄媚我;我只是问,她在那里?「那里?」回声这么说。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同步练习一、课内知识1.【题目】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jí)既然(jì)权宜(yí)顷刻之间(qǐng)B.参商(shēn)栗子(lì)太监(jiān)脊梁(jǐ)C.嫌隙(xì)夯实(hāng)红彤彤(tōng)剥花生(bāo)D.拓片(tà)寻觅(nì)虱子(shī)奄奄一息(yǎn)【答案】A【解析】B.太监jiàn。

C.红彤彤tóng。

D.寻觅mì。

【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2.【题目】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桀骜租贷噩耗长歌当哭B.喋血尸骸攒射前仆后继C.惩创浸淇绯红安步当车D.气慨揪住作揖殒身不恤【答案】B【解析】A.租贷-赁。

C.浸淇-渍。

D.气慨-概。

【考点】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第1 页共8 页【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3.【题目】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①王晓华外语能力和公关能力很强,被学校______到国际交流处负责外籍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工作。

②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③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A.委任毕竟终止B.委派究竟中止C.委任究竟中止D.委派毕竟终止【答案】D【解析】委任:派人担任职务;委派:派人担任职务或完成任务。

“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终归之意;“究竟”,副词,一般用在问句中;①为陈述句,所以应选“毕竟”。

终止:结束停止;中止:(做事)中途停止【考点】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4.【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一个小农家的暮ppt课件3

一个小农家的暮ppt课件3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 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 • • • • • • • • • • • • • • • •
一个小农家的暮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 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着民谚。整首诗的语 言是散文化的,例如对月色的描写:“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格外地清新、隽永。
四、赏析
• 《一个小农家的暮》精心地有层次地勾画了三个生活画面:农妇夜炊 土、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借此写出了农家生活的“真自然”。 这三个画面,从形式上来看,是以“暮”为背景、以农家生活为中心 的空间排列,虽然诗中也有横向的勾连,但从总体上来看,各个画面 中的主体都在各行其事,因而画面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有序的空间并 置,其有序性正根源于诗人在一个以小农家的生活为总体框架的题材 范围内对视点的有序推移(屋内—田间—场间)。但是,从实质上来 看,各个画面在没有因果关系的并置中,又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了农家 生活安谧恬淡的氛围,这种共同的氛围使这些画面具有了共同的指向 性和趋同性——它们都传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农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换言之,诗人是把自己浓郁的思国之情——这一“思想中最真的一点” 寄托在这三种恬淡的农家之景的形象描绘之中的,从而造成了情与景 融、意与境谐的优美意境,实现了其“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的审美 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
村生活。这样写,与作者此时身在
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有关。
美文连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 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 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 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 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 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 今。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通过色彩变化,表现出妻子容貌美丽、 性情温柔贤淑、内心良善的特点。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丈夫简朴勤劳、 善良可亲,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特 点。
3、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 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
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艰难生活 的申诉。
4、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 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思考与讨论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 几个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说这个小农家 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 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 屋舍自然简单、朴实温馨; 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温暖安康; 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思考与讨论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觉得妻子和丈夫 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