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的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半农

后世纪念
纪念馆 墓地
墓志铭 纪念文章
纪念馆
刘氏兄弟纪念馆(6张) 刘半农故居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横街,是一座二进六间二侧厢的建筑,三个天井和一 个庭院间隔其中,总面积400多平方米,距今约有150多年。1989年,刘半农故居已辟为刘氏三兄弟(刘半农、 刘天华、刘北茂)纪念馆,分成六间展室,陈列着刘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况及大量手稿、实物。
民国九年(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
个人成就
语言科学
文学主张
其他方面
文学主张
文学改革
51年中华书局版-刘半农《四声实验录》(2张) 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 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 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 近。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增多诗体和以今语作曲。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随后,又发表 《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 的虚伪文学。 刘半农首先从“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力求实现文学的变革;其次,以实事求是的 态度对待文言与白话,对文学语言变革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为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语言,作出了创 立新式标点等具体而又切实的努力。
双簧事件
新文化运动刚起步时,许多人习惯于恪守旧的传统,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为壮大文学 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钱玄同与刘半农于民国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别扮演了正、反两个 角色,进行辩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反响》。这篇文章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 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 者身份,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 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刘半农

刘半农(1891.5.29~1934.7.14)原名刘复,江苏汀阴人。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自文,提倡白话文。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
1934年在北京病逝。
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刘氏三兄弟是指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
"刘氏兄弟故居"座落在江阴澄江镇西横街49号,现已改为刘氏兄弟纪念馆。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
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
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
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刘北茂(1903-1981)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大量练习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刘半农是江阴人,我在江阴呆过三年,总觉得此地的乡音有些滑稽,硬邦邦的,缺少拐弯抹角,在吴浓软语中,也算是独树一帜。
刘半农赏析

1918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时,正式署名 “半农”,从此“半农”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新文化思想的中心,进入北大后,刘半农 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仅在《新青年》杂志上写写文章。他觉得 还不过瘾,他希望与复古派守旧派来一次彻底的对庸人自忧决;给他们迎 头痛击。迎头痛击。在上海时他曾进过剧团做过编剧,所以他首先想到了 双簧戏。觉得这是—个十分理想的形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钱 玄同。钱玄同和他—样,也是个大炮筒子性格;曾经骂“桐缄巨子”和 “选学名家”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由于两人性情相近,在教授 圈子里—向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刘半农提议两人合演一曲双簧戏,—个 扮演顽固的复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旧者,一个粉演新文化的革命者。以 记者身份对他进行逐—驳斥。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马正反两个阵营的观 点都亮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开始,钱玄同觉得主意虽不错,但手法 有些不入流,不愿参加。但刘半农坚持说,非常时期只有采取非常手段,才 能达到目的。经他反复动员,最后钱玄同才同意与他—起演一出双簧戏。
1910年6月,中学还没有毕业,刘半农就与未婚妻朱惠结婚了。刘半农与朱 惠的结合,很有些传奇色彩。 刘半农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逢年过节经常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小庵 堂里烧香拜佛,时间一久,就与令阱株拜佛的朱家女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 朋友。刘半农11岁那年,母亲带他到庵堂里烧香,碰巧朱家女人也带着自 己的两个女儿来庵里玩。这次见面让双方有了意外的惊喜。11岁的刘半 农相貌端正,聪明灵活,朱家女人看了满心欢喜,便萌生了将长女许配给他 为妻的念头。巧的是刘半农的母亲也相中了朱家的长女朱惠。朱惠比刘 半农大3岁,14岁的朱惠已经出落成—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刘半农的 母亲对朱家长女十分喜欢,回家就把朱家意思与丈夫说了,丈夫极力反对, 认为朱家与刘家门不当户不对,便以女方年长儿子3岁为由拒绝了。朱家 却认准了这门亲事,诚恳地说,如果嫌老大大了,就把老二许配刘家。话说 到这个地步,刘家便答应了这门亲事。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朱家二女儿竟 患病去世了,刘家很叹息了一阵子。本来这门亲事算黄了,但朱家又提出 把老大许配给刘家,刘半农的父亲被对方的诚意感动了,最终同意了这门 亲事。
刘半农的雨儿童散文鉴赏

刘半农的雨儿童散文鉴赏
《刘半农的雨》是一篇儿童散文,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刘半农。
这篇散文以一个小男孩刘半农的视角,描写了他对雨的喜爱和对雨的种种幻想。
散文以刘半农的自我介绍开始,他告诉读者自己是一个喜欢雨的孩子。
他描述了雨的种种形态,如细雨、大雨、小雨等,以及雨的声音、味道和感触。
他认为雨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能够给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
刘半农还通过自己的想象,将雨与一些有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他想象雨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穿着白色的衣裙,轻轻地走在大地上,给花草树木浇灌水分。
他还想象雨是一位调皮的小精灵,它会在夜晚偷偷地下雨,让人们在睡梦中感受到雨的神奇。
刘半农对雨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想象上,他还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雨的热爱。
他喜欢在雨中奔跑、玩耍,感受雨水滴在脸上的凉爽。
他还喜欢听雨的声音,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让他感到安心和舒适。
整篇散文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通过刘半农的视角,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流畅自然。
通过这篇散文,读者可以重新审视雨这个平凡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论刘半农小说幽默讽刺艺术

论刘半农小说幽默讽刺艺术张承志【摘要】刘半农的小说深受国内外小说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将喜剧与悲剧、幽默与讽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
一是语言叙述简短精悍、朴实幽默;二对丑恶人性的犀利讽刺;三是神话故事的荒诞离奇与夸张。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1页(P43-)【关键词】刘半农;幽默;讽刺;荒诞【作者】张承志【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刘半农是五四时期一位与时俱进的勇士。
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
1918年3月与钱玄同的“双黄信”事件又震动了学术界。
刘半农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在后来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小说进行分析。
幽默是刘半农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滑稽是刘半农本人性情的真实写照。
他年轻时为人就大方开朗,生活中时长伴有幽默风趣的特点,这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刘半农小说有自己的特点:“简短精悍、朴实幽默”。
其小说从来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更谈不上奢华的笔调,能使人在轻松幽默的调侃讽刺中感受刘半农特有的语言艺术魅力。
钱乃荣评价20世纪最初20年内短篇小说创作实绩时说:“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刘半侬的作品,刘半侬是很早用白话写了不少短篇,在学习西洋小说的写作手法方面是比较先行的,如《局骗》中对话里插入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倒叙插叙的运用,预设悬念,细节描写等等。
[1]再如英国的翻译小说《哲学家》中的主人公,偏要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睿智。
刘半农看到了这种夸夸其谈之人的无耻可悲,用幽默的讽刺来调侃这类人,他借用一位旅客话:“假使天下没有了哲学家,我们这一路上,尽可以安心睡觉,哪里还有人来同我啰唣不清呢![2]《呜呼西南风》讲述一个男的和几个家庭妇女打麻将的故事。
刘半农的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辑思 想 , 于改进 今 日的编辑 工作 , 对 具 半农 这 一时 期 的作 品与 鸳 鸯 蝴蝶 派有
有 重要 的启发 借 鉴 意义 。 …现 对刘 半 着 明显 的 区别 : 鸳鸯蝴蝶 派作家 惯 于用
农 的编 辑思 想 试做 归 纳 ,并对 其 编辑 文 言文描写 才子佳人 、 风花雪 月之类 的
《 和《 等后 来被本 面具 有 开创 性 的成 就 ,而且具 有 丰富 月报 》小说海 》 礼拜 六》
的 编辑 思想 , 编辑 学』 , 在 一 尤其 在 文学 人讥 为“ 鸯蝴 蝶 , 也具 有 突 出成 就 。 古 可 以 蝶派 的代表人 物包 天笑 、 察 张恨 水 、 严独 知 今 , 人可 以益 己 , 鉴 r解 刘 半农 的编 鹤 、 小青 、 程 周瘦 鹃等交 往甚密 。 ̄ 1 0 3,
字 ,成 为 现代 实 验语 音学 的奠 人 和 的追捧 。 经过 几 年奋 斗 , 半农 在上 海 同 、 半农 、 刈 刘 周作 人 、 胡适 、 沈尹 默参 加 创 始 者 ,造就 了现代 文学 史 J 为 人熟 滩 声名 鹊起 , 人称 为 “ 阴才子 ” 文 编辑 部工 作 。 - 被 江 “ 同年 7月 ,新青 年 》 取 《 采 知 的佳 话 。他虽 然 仪 仅 活 了 4 3岁 坛 魁 首 ” ,约他 写稿 的杂 志越来 越 多 , 轮流 编辑 办法 , 辑部 改组 扩大 , 大 编 李 (8 l 13 ) 19 一 9 4 ,但 却 在其 短促 的一生 就 连赫 赫 有名 的报人 和小 说家严 独 鹤 钊 、 迅 、 玄 同 、 半农 、 适 、 鲁 钱 刘 胡 沈
版 《 典》 搜 集并 精 印 《 期 白话 史 的名 字常 出现 在 《 何 , 初 小说 月 报 》 小说 大 制度 , 出一 期 , 开一 次 编辑 会 , 《 每 就 商 稿 》 首创 中文 新式 标 点和 “ ” 它 ” , 她 “ 二 观 》 礼拜 六 》 《 等杂 志 , 到许 多读 者 定 下 一期 的稿 件 。李 大钊 、 受 鲁迅 、 玄 饯
刘半农生平故事简介,刘半农历史评价,刘半农怎么死的?

刘半农生平故事简介,刘半农历史评价,刘半农怎么死的?刘半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后以字行。
1891年5月27日(清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日)生于江苏江阴县。
父宝珊是个秀才,曾教书多年。
刘半农四岁从父识字,六岁入塾,1904年入本城翰墨林小学,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闭辍学。
刘半农离开学校后,江阴已为革命势力所控制,有人发起组织青年团抗清,其弟天华入团进行革命活动,刘半农亦“北走靖江,以书牍翻译之事佐戎幕”[1],旋回乡参加演文明戏,筹款支援革命。
1912年刘半农去上海,先任《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1913至1916年又任中华书局编辑员。
居沪期间他专心从事翻译和创作,发表了《玉簪花》、《髯侠复仇记》等才子佳人小说。
鲁迅说刘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思想,也有人称他为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人物,但他自己是不承认的。
1917年,刘半农应陈独秀之邀赴北京,任北大预科教员。
此时陈和胡适等人发起了革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运动,刘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
同年夏,继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之后,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及《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两文。
阐述了对改革散文、韵文、诗歌、小说、戏曲等方面的意见。
他赞成以白话文为正宗,但认为白话中应吸收文言的优点,同时提出不用不通之字、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提高戏曲在文学中的地位、注意分段、采用标点符号等主张,尤其强调“非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新文学决不能脱离老文学之窠臼”[2]。
刘认为诗与小说是文学中两大主脑,做小说要有“根据真理立言自造一理想世界”或“就所见世界为绘一惟妙惟肖之小影”的本领;写诗“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3]。
他斥责那些专讲声调格律、拘执平仄的诗为假诗,为虚伪文学,与虚伪道德相互推波助澜,在社会上起了很恶劣的作用。
1918年春,为了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好地同旧派作战,刘半农与钱玄同一起在《新青年》上合演双簧。
刘半农

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
江苏江阴人。
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任革命军文书。
后写过旧体小说。
1917年成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0年赴欧留学,研究音韵学。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继续从事杂文著作。
作品自然洒脱、幽默风趣。
主要著作有《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
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追求真理,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
他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
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其人其事近闻辅仁大学校友会已在北京成立,推选四十年代校友王光美为会长。
邓昌黎、王光英为副会长,与会者有来自大陆各地、港澳及美国的校友1200多人,会中大家除怀念老校长陈庵(垣)先生外,还谈起了老教务长刘半农。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留学美、法等国,专攻语言学,曾经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回到中国后,即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其有关音韵学的著作,附有各种曲线图表,为中国运用科学仪器研究音韵学之第一人。
他1927年曾出任辅仁大学教务长。
辅仁大学创建于北洋政府时期,初名辅仁社,其时学生中颇多修士、神甫,后来始改名辅仁大学,以对外招生为主。
1927年,刘半农受聘为教务长时,该校还未在教育部立案,刘半农即与校长陈庵筹划,如何使学校得以符合教育法规。
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南迁,刘半农又多次亲往南京联系,终于使辅仁大学在教育部正式立案。
后来,辅仁大学有很大的发展,与刘半农的努力有关。
刘半农又为中国新诗创始人之一,早在留学美国时期,他就写过著名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由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谱曲,曲调沉郁婉转,优美动人,因而在中国广泛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半农的编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字,成为现代实验语青学的奠基人和创始者,造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为人熟知的佳话。
他虽然仅仅活了43岁(1891-1934),但却在其短促的一生中成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
他不仅在杂文写作、民俗学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摄影艺术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编辑思想,在编辑学上,尤其在文学编辑领域,也具有突出成就。
察古可以知今,鉴人可以益己,了解刘半农的编辑思想,对于改进今日的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现对刘半农的编辑思想试做归纳,并对其编辑思想的现实意义试做分析。
一刘半农的编辑之路(一)编辑工作的起步刘半农幼年在常州府学堂就读。
毕业前一年,他出于对学校保守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放弃大好前程,毅然退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1912,刘半农离开家乡,只身前往上海。
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谋到编辑工作,并在业余时间向《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和《礼拜六》等周刊发表译作和小说。
由于悟性高,国文功底好,加上勤奋和才情,刘半农很快成为匕海滩文坛上活跃的小说新秀,拥有一批读者。
1913年10月,刘半农在《时事新报·杂俎》上发表百字小说《秋声》,揭露辫帅张勋镇压二次革命,茶毒地方百姓的罪行,荣获专栏悬赏一等奖。
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在上海五年时间里,给自己起了几个艳俗的名字,如半依、寒星、范瑞奴等(最多的笔名就是半侬),以迎合读者口味。
他5年内发表40多篇言情、警世、侦探、滑稽、社会等等艳情小说,及他的《失魂药》《最后之跳舞》等有闲阶级阅读的消遣小说,累计百万余字,成为享誉国内的著名作家和翻译家。
他的名字常出现在《小说月报》《小说大观》《礼拜六》等杂志上,受到许多读者的追捧。
经过几年奋斗,刘半农在上海滩声名鹊起,被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约他写稿的杂志越来越多,就连赫赫有名的报人和小说家严独鹤都来向他组稿,刘半农终于用一支笔为自己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刘半农的这些作品大多发表在《时事新报》《小说月报》《小说海》和《礼拜六》等后来被本人讥为“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与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包天笑、张恨水、严独鹤、程小青、周瘦鹃等交往甚密。
但刘半农这一时期的作品与鸳鸯蝴蝶派有着明显的区别:鸳鸯蝴蝶派作家惯于用文言文描写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之类的哀情小说。
这派作家笔下的永恒主题是“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但是刘半农却很少涉及这类题材。
从翻译的作品来看,最早翻译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此何故耶》、英国狄更斯的《伦敦之质肆》、俄国屠格涅夫的作品(包括《乞食之兄》等四篇散文,是我国对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最早翻译),还翻译,丹麦安徒生的《皇帝之新衣》、日本德富芦花的《悯彼孤子》、美国华盛顿·欧文的《暮寺钟声》以及希腊的《欧陆纵横秘史》等。
1916年5月,刘半农翻译了高尔基的《二十六人》,首次介绍高尔基的作品到中国。
刘半农翻译的,大多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世界名著,显然和鸳鸯蝴蝶派的风格取向迥异,对开拓国人视野、吸收外国文化、针砭时政、讨伐封建腐朽、启迪民众智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编辑工作的升华《新青年》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重要作用。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倡扬民主、科学和新文学。
1918年,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的编辑部会议,宣布取消所有投稿章程,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人员担任,采取集议制度,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胡适、沈尹默参加编辑部工作。
同年7月,《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办法,编辑部改组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借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主张文学革命。
陈独秀为杂志招兵买马期间,邀请了活跃于上海文坛的刘半农加盟。
刘半农的作品风格决定了他自然亲和陈独秀的主张。
《新青年》每期必登刘氏的译稿,陈、刘二人遂成至交。
1917年夏,刘半农返回江阴的家乡,一方面在家中赋闲,一方面思考着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度日,经常穷得揭不开锅,最困难的时候连猫食都无钱购买,妻子不得不经常到娘家去借贷。
就在一家人贫困潦倒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
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突然接到全国最高学府的聘书,不仅妻子难以相信,他自己也不敢相信。
只有弟弟刘天华相信,他一向佩服哥哥的才华,相信以哥哥的天资早晚会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开始刘半农还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不相信这样一步登天的好事会落到他的头上;想了半天才想到不久前在上海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一次难忘的会面,现在看来一切都是那次会面时的结果。
事实正是如此,那次会面,陈独秀慧眼识珠,不仅看出刘半农身上的锐气,更看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北大正需要这样的人,于是向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蔡元培先生作了大力推荐。
就这样,随着一纸聘书,一个连中学都未毕业的乡村青年一下子鱼跃龙门,跨入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同时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
最初他教授诗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
虽然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好在他国学功底并不逊于他人,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上课又认真准备,不久就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很快人人都知道北大来了一个中学肄业的国文教授刘半农。
一个偶然的机会,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颇受触动,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投向新文学。
1918起,刘半农开始向《新青年》杂志投稿,并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改革的愿望。
在宣传文化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中,他冲锋陷阵,写了不少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我之文学改良观》等。
在新诗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写了文艺论著《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创作了新诗《学徒苦》《相隔一层纸》《敲冰》《铁匠》等作品。
然而,刘半农觉得仅在《新青年》杂志上写写文章,还并不过瘾,他希望与复古派、守旧派来一次彻底的决裂,给他们以迎头痛击。
这就导出了刘半农、钱玄同的演双簧攻击旧文学的著名故事。
他十分讨厌旧文学的做派和风格,曾骂他们为“选学妖孽”。
由于刘半农、钱玄同两人性情相近,在教授圈子里一向过从甚密,无话不谈。
刘半农提议两人合演一曲双簧戏,其中一个扮演新文化的革命者,另一个扮演顽固的复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旧者,前者以记者身份对后者进行逐一驳斥。
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都亮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公开信《给编者的一封信》。
署名“王敬轩”。
信为文言写就,全信共有4000多字,没有用新式标点,而是以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
而就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全信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地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
鲁迅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
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
一些原来还在犹豫的人都开始倾向新文化了,连朱湘和苏雪林都说他们是看了这双簧戏才变成新派的,由此可见双簧戏影响之大。
二小说等作品对刘半农编辑思想的影响从刘半农在民国初年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可看出他对通俗文学理论的理解。
刘半农从着力启发民智、提升小说艺术品格等方面,展开通俗小说创作及相关的理论探讨,他对文学形式的兴趣、通俗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为民间文学和编辑思潮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半农身处特定的文学时期,具备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小说的道德力量和价值等特点。
具体说他特别重视小说的知识性和认识价值,强调小说对世道人心的有益影响。
认为要真正使小说具有影响社会的善的力量,除了在小说的写作技巧上应有所追求外,重要的是作家应该具有道德完善的人格力量。
刘半农是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由于他早期的小说理论和创作与通俗文学的取向有着密切关系,与鲁迅、胡适、茅盾等的小说理论存在某些差异,迄今为止,其理论、创作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研究。
实际上,刘半农早期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对于通俗文学的改良创新及艺术品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他的小说理论,可以发现通俗文学不同于新文学的审美观念及其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而他本人,正是在通俗小说写作和理论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资源。
三刘半农编辑思想的精华(一)注重脚踏实地当新文化破坏了旧文化以后,创新与建设文化迫在眉睫,尤其当新文化是以“白话”作为发端和标的,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汉语代替旧汉语,属于新文化重中之重。
刘半农性喜幽默、出语天真,比起思想深沉的人,自然显而易“浅”。
然而刘半农在那样一个激扬蹈厉的时代,作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他的编辑思想没有复杂,只有勤劳、脚踏实地,肯做最基础的实际工作,不仅坚持新文化道路,而且在求新之外表现一种务实精神、踏实任事。
这种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人,其实更应得到认可。
(二)提倡白话文、标点刘半农主张以白话文为正宗,不用不通之文字,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吸收文言的优点,增多诗体,注意分段,采用标点,强调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
对于反对白话文的种种理由,刘半农从编辑的视角出发从正面逐条加以驳斥,为当时的新旧文学争论加油使力。
在北大教授应用文时,他反对八股程式,重视实用,发表《应用文教授》《中国文法通沦》《学徒苦》《卖萝卜人》《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白话诗。
其编辑语言无韵诗,语言明快,由于编辑思想切合时势,广为流传。
在此期间,他通过调查二三百种方言,编成《调查中国方言音标总表》一册,出版《宋元以来俗字谱》。
1931年夏,刘半农从事大辞典编纂工作,陆续发表《释吃》《释来去》等诸文,其编辑思维拓宽,更加科学化、时代化。
(三)蕴涵语言学的自觉意识刘半农编辑写作中显示幽默特点,只给人一种“滑头少年”的感觉,要是没有白话运动,没有语言文化革命,那么刘半农的事业大概就中止在一个幽默作家上。
投身新文化运动的刘半农,虽不能说光彩耀人,却也一时风头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