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和思想的现代释义——儒家的管理智慧

中和思想的现代释义——儒家的管理智慧引言中和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韩愈曾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知而知之”。
这个思想强调追求中道,协调和谐的管理方式。
儒家的管理智慧正是基于中和思想,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的中和思想出发,探讨其现代释义,并对其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中和思想的内涵中和思想强调的是协调、调和、均衡,是一种追求事物平衡状态的伦理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追求中和即是要遵循这些规律,做到事事和谐,不偏不倚。
儒家将中和思想应用于管理中,提出了“和而不流”的观念,即既要管理的有序,又要兼顾员工的个体差异,使企业的运转健康与个体的发展平衡。
二、中和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1. 寻求利益的平衡中和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追求利益的平衡。
儒家认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平衡各方的利益,既不能只关注经济利益,忽略了员工的需求,也不能只注重员工的需求,忽略了企业的发展。
只有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发展。
2. 倡导团队协作儒家强调“和为贵”,主张员工之间的协作合作。
在现代管理中,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团队共同协作来解决。
而中和思想正是倡导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达成共识,共同完成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3. 以德治企业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德行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在现代管理中,中和思想强调的是以德治企业,即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管理企业。
儒家认为,管理者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善于协调冲突冲突在组织中是难免的,儒家提倡的中和思想能够帮助管理者善于协调冲突。
儒家认为,管理者应当“引而不发”,既要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又要避免冲突激化,保持组织的稳定。
三、中和思想的限制和挑战尽管中和思想在现代管理中有诸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2019-09-10作者简介:杨明(1968- ),男,江苏兴化⼈,南京⼤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师,主要研究⽅向为中国道德哲学;丁瑞莲(1968- ),⼥,湖南华容⼈,中南⼤学应⽤伦理学研究中⼼副教授,硕⼠⽣导师,南京⼤学哲学系博⼠研究⽣,主要研究⽅向为伦理学。
摘要:“中和”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它以⼈与⾃然、⼈与⼈、⼈与⾃⾝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谐统⼀为价值⽬标,具有⽬的善意义;同时,形成了⼀套以仁守中、以义时中、以礼制中、以智执中的“致中和”⽅法,⼜有⼿段善意义。
在理论上,“中和”既可以作为核⼼价值体系的重要元素,⼜可以成为整合各种道德资源的基本⽅法,从⽽促进伦理学创新;在实践上,它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和;⽬的善;⼿段善;伦理学创新;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B82-0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09-05“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化的核⼼精神、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哲学和⽣存智慧。
它所蕴涵的⽬的善和⼿段善,在理论上能促进伦理学创新;在实践上有利于和谐⽂化建设,对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的善和⼿段善有机统⼀从字⾯看,“中和”由相对独⽴的“中”和“和”两个字组成。
《说⽂解字》对“中”的解释是“内也”、“正也”。
前者指“喜怒哀乐之未发”(《礼记·中庸》)的“不偏不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状态,这是本体意义上的“中道”。
后者指“发⽽皆中节”(《礼记·中庸》)的“⽆过⽆不及”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状态,这是⽅法论意义上的“适中”、“时中”。
《说⽂解字》对“和”的解释是“相应也”、“调也”。
前者指声⾳相和,后者指五味调和,⼆者共同的特征是“和⽽不同”,是不同元素相配合的⽭盾均衡状态,是多样性的统⼀。
“诚之”至“诚”:朱熹“中和”思想探微

遗 书》 发现 此说 与二 程 ( 时 主要 是 小 程子 ) 想 之 诸 思
多 相 冲突处 有关 , 际上也 与 朱 子 之 “ 先 行后 ” 实 知 相
关 。朱 子 于延 平之 教 一直 无 法 契 合 , 其 心 里 始 终 在 保 留着 “ 体验 未发 ” 。这是 令 人感 到 吊诡 的地 方 , 或
根据 上述 引文 , 们 可 以结 合 《 我 中庸 》 文来 解 全
“ 为 “ 过 不及 ” 释 “ ” “ 而 不 同 ” 中” 无 , 和 为 和 。但 , 同 时也存 在 着 其 概 念 说 明 的不 周 全 与欠 严 密 处 , : 如
平, 因为 这直 接 关 涉 到 统 治 阶层 的核 心 利 益 。无 稳
切感 :
( 子 ) 16 朱 在 16年 得 到 初 步 的 结 论 , 为如 果 了 解 认 内心 的 直 观 合 一 的 境 界 不 可 能轻 易 实现 , 侗 的 学说 基 李
J n, 01 u 2 2
“ 诚之 ” 诚 " 朱熹 “ 至“ : 中和 " 思想探微
李 山 河
( 建工程学 院 法学 系 , 州 300 ) 福 福 5 18
摘 要 : 中 和 ” 想 是 儒 家 学 说 的 重 要 部 分 。 然在 过 去 关 于 “ “ 思 中和 ” 想 的 研 究 中 , 为 关 注 “中和 ” 身 的横 思 多 本 截 面剖 析 , 而缺 乏 从 纵 向 角度 对 “ 中和 ” 想 的 实质 内涵 与 意 义 结 构 进 行 深 描 。 朱熹 是 宋 代 理 学的 集 大成 者 , “ 思 从 心
第3 1卷 第 3期 21 0 2年 6月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1. 引言1.1 介绍《礼记》的背景《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属于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在《周礼》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礼仪、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思想。
《礼记》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大同、乐和、中和等思想。
《礼记》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道德风俗日益败坏,各国内部纷争不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学派兴起,他们试图通过道德伦理的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进步。
《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以礼仪为中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互助和和谐共处。
大同、乐和、中和等思想在《礼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解读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同时也可以借鉴这些思想,为当今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内容结束】1.2 概括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
其中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作为《礼记》中重要的理念,对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于推崇公正、仁爱和平等。
大同思想主张人人平等,不分贵贱,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合作,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乐和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倡导以和为贵,以乐为本,通过和谐的关系和愉悦的氛围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幸福。
而中和思想,则着重于均衡与平衡,主张避免极端,追求平和、稳定,以此带来社会的安定与持续发展。
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在《礼记》中得以体现和阐释,为社会稳定与个人幸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大同思想的内涵与重要性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礼记》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古代经典著作,囊括了丰富的思想文化。
其中包含着三个重要的思想:大同、乐和和中和。
这三种思想并不相同,但又有着一定的联系与共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礼记》中的大同、乐和和中和思想。
一、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强调天下一家、人类大同。
大同即是“天下大同,物杂乱而理归于一”,强调了社会上的平等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
《礼记·曲礼上》中写道:“齐民无吏,无财,无罪。
”一方面强调平等,没有阶级之分;另一方面,也强调要求人无罪,侧重于文明、和平、社会安全等议题,而且其针对的是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大同思想具有强烈的道德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大同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全球的人类发展、和平、文化交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南明·李渔《东周列国志》卷三记载:“南黄山上人,曰:『天下已乱,得大同者,自天而降矣。
』”这也反映了大同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二、乐和思想《礼记》中的乐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平共处。
《礼记·士丧礼》中有“乐全生,祸不及身。
和者,婚姻之始,乐和者,婚姻之实”,说明人类只有在和睦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亲情、友情、爱情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必要的。
《礼记·祭法》中有“同心同德,一心一德,方能为大,和则家脆。
”意思是说,一个家庭或一个团队要和睦相处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乐和思想在社会群体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它强调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留下有力的防治腐败的思想文化遗产。
《礼记》中的中和思想即坚持中庸之道,既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也不偏离正道。
《礼记·禘仪》中有“取象天地之经,参八风之义,孝悌之心,强仁义之行,极中之道,君子有所定而服,有所见而不卜,故曰定而不忘,见而不两”这句话是讲有轻则重,强则弱,以防过度一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体现出了中和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和泰和的解释

中和泰和的解释中和泰和,一词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深入思考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方式,是人类历史上积淀出的宝贵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更需要像中和泰和这样的理念来平衡内心,实现生活的完美和谐。
中和,指的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状态,即在两个相对的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为一种思想,中和在中国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时候,儒家思想很注重中和的概念,认为一个人要有思想、情感和行为的适度,才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既不偏颇到一个极端,也不落入到另一个极端。
中和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理念和做事原则,还牵涉到国家国际关系领域。
泰和,指的是和平安康的状态。
和平和谐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核心,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泰和作为一种社会属性,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中庸之道,讲求中和泰和,共同维护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中和泰和的理念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代表了对生活的理智和完善的追求。
在中和泰和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兼善而居”,始终保持平衡的状态,推动自己不断前进。
正如古人所说的:“中和者天下之大同也,故天地万物皆能以其中而活。
”在现实生活中,中和泰和的理念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持续地去平衡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人们往往倾向于过于专注于一种事物而导致其他方面出现失衡,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学会中和,寻找到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点,将自己与生活、工作两个方面达到和谐的状态。
其次,中和泰和的理念也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内部纷争,避免产生破坏性的冲突。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但凭借中和泰和的理念作为指导,我们可以化解矛盾,尽可能地达到不同意见之间的平衡。
最后,中和泰和的理念还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有爱有责、和谐友好的社会关系。
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地遵循着中和泰和的精神,才能够建造出和谐稳定的社区和整体的社会。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而“中和”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中和”为出发点来谋求社会和谐,以求天下大治,实现大同之世。
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和”思想“中和”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和贵的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中和”思想的实质内容孔子曰:“舜其大知也焉?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执其两端,就是从矛盾对立中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与执中、用中思想相联系的是和贵。
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实行“忠恕之道”。
执中、用中是实现和的保证、条件。
孔子在讲中庸之道时,非常突出“和”字。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和为礼之用,和以礼为原则,如果丧失了原则,为和而和,则是“乡愿”的和,是“德之贼”。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不等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显然是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的发展。
“和而不同”的中庸观念,摈弃了纯粹的“同”与绝对的“不同”这样两种极端状态,寻求不同事物的互补和多样性的统一。
当然,“和而不同”所导致的协调与融合不是各个成分之间平分秋色、绝对平均,而是有主有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的,是“调而不流”、“和而不流”的,即虽调和但不至于丧失原则。
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子思在其所作的《中庸》中提出了“中和”的概念。
他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他进而引申立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中”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道路、道理。
儒家“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儒家“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何瑞杰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和”之道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实质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和”是指以“中”为手段,做到取事物正中以达“和”的目的。
世间万物的发展离不开“中和”,它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世人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
“中”指不可偏颇,“和”指协调和谐,将“中和”观念贯穿于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时代文化精神,意义重大。
关键词:儒家;“中和”思想;现代价值一、前言《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将自然与人为中和在一起,只有天下万物融合为一体时,人的本性也就彰显出来了。
几千年来,儒家将“中和之道”所具有的道德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中”代表着中央,一丝不偏;“和”代表和气,是一种处世之态,与人之交需要和。
正是这种“中和”思想,指导着中国千百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精神。
“中和之道”在历史的文化长流中,演变出了更多更广的实质意义。
《朱子语类》中提到:“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
”朱熹认为“中”就是万物之本,是处理事务需要遵循的道理;而在儒家思想中,孔子认为,“中”就是适中之意,万事能做到平衡、不偏不倚,称之为“中道”。
这种适中与循规相吻合,体现了做事要参照的标尺,还要做到取事物两端中心点以达平衡,在行为举止上进行严格要求,不偏一丝一毫。
“中”还有时中之意,指要行使权力,面对世间万物,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遇到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只为万物合中。
如果说“中”是一种准则标尺,那么“和”就是需要达到的目的与结果。
“和”所达到的目的是世间万物内外结合,天地之间的和气、平和、和谐与圆满。
所以,《礼记·中庸》中所说的“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彻彻底底将这种“中和之道”展现在世人眼前,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A组
“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和”一词虽首见于《中庸》,但“中和”观念却由来已久。
从字面上看,“中和”由“中”与“和”两字合而为一。
何谓“中”?“中”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始见于《尚书•盘庚》:“各设中于乃心”,《尚书•酒诰》中也有:“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这是“中”行之于德;《孟子•离娄下》赞美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这是“中”行之于用人;《尚书》中的《立政》、《吕刑》记载的“中罚”、“中”则体现了“中”行之于刑。
故中即为恰到好处、符合一定标准、正确合理之义。
何谓“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起源甚早。
关于“和”的含义,从字源的角度看,“和”有三种原始意义。
一义为声音相和,二义为稼禾成熟,三义为五味调和。
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承”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将“和”视为多种不同或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彼此之间的相泄相济、相反相成而达到的和谐统一状态。
孔子进一步将“和”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人际关系上,主张“和而不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体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
“中和”观具有其基本特征,儒家“中和”观的特征涉及诸多方面。
其一:执两用中。
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矛盾方面,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时,应避免“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即反对做事走极端,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这样必然带来危害,而应采取“允执厥中”、“执两用中”的方法,由此之过,济彼不及;以此之长,补彼之短,以求正确合理的“中”的状态。
其二:权变与时中。
权即权变,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制宜。
儒家认为权变与时中有相通之处,“中”必于通权达变之中才能得以贯彻。
孔子首先提出“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意即立足于具体情况,既不违背常规,又能有所变通。
孟子认为“中”是随时变动的,指出“执中无权”,只能流于执偏,会“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即是执中无权的生动例证。
荀子也主张“与时屈伸”(《荀子•不苟》),允许君子此一时的“柔以若蒲苇”,彼一时的“刚强猛毅,靡所不伸”,或柔或刚,或左或右,看似流于一偏,但从时间的全过程看,却恰恰体现了儒家灵活的以“权”行“中”的执中之道,符合“时中”原则。
《中庸》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主张“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
要求人们随不同的时空条件的变化及时变通以合于中道做到“时措之宜”,以达到最佳的用中行权之目的,是对孔子“权变”思想的完善化。
但“权”与“时中”的灵活性绝非主观任意,而是有其具体的原则与度,否则便会使事物发生质变而不符中道。
其三:贯通“道”的体用。
孔子视“中庸”为“至德”,孔子也讲“志于道”(《述而》)。
因而孔子所谓的“至德”是有“志于道”的,是与道相联系的德,中庸不再仅仅局限于伦理范畴,而是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但遗憾的是孔子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和德的原则提出来,未展开系统论述,缺乏形上思维,偏于实践,注重“道”的“用”。
而子思提出的“中和”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天道与人性的关系方面论证了“中和”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准则,表明“道”的体用。
“中”为道体,“和”为道用,展开道的层面,将现实的仁义礼知信等伦理道德本体化,提升到“道”的高度,用“中和”论证“道”,以实现达“道”,即将孔子的“执中
求和”从方法论上升为本体论。
综观而言,传统的中和之道是对宇宙万物、人生万象的一个基本的规律总结,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由是,我们便可以从中和思想发现其现实意义。
首先,中和思想中和之道蕴涵着自然万物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中和是宇宙间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根,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
人类生存于宇宙天地之间,其繁衍生息必当以天地万物间的和谐统一为条件前提。
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又为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然后礼义有所措。
”明确指出人以天地自然的和谐存在为前提。
只有保持天时节气的中和状态,才能化生万物,使天地自然呈现出美好、安宁的祥和景象。
其次,中和之道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中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地万物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共同性和一致性。
天地自然是人和万物的父母,天、地、人同处于宇宙之中,天地之性就是人类之性,故人与万物同源,人与万物一体,二者应和谐相处。
《河南程氏遗书》中所说的:“人与天地一物也。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同样也表达了“民胞物与”、天人相和的思想。
因此,人类要“明于天地之分??不与天争职”,须“仁民爱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第三,中和之道蕴涵着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古代的中和观尤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间的关系和谐。
孔子的学生有若在阐述孔子的观点时说道:“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孟子也清醒地认识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与“天时”、“地利”相比,“人和”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为此,传统的中和之道极力主张自我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自我的和谐,主要着重于内心的平和。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主要着重于家庭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对此,孔子赞道:“父母其顺矣乎!”从而描绘出一副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欢乐景象。
反之,“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世大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应秉承“尚中贵和”、“和而不同”的基本准则,实现人际关系的一致和谐。
要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就应各安其份、各尽其责。
周敦颐曾论述道:“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
”如此,自然会实现社会秩序的有序和谐。
第四,中和之道蕴涵着民族、国家间的和谐。
古代的思想大师们在将中和之道运用于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时,提出了“万邦协和”的目标思想。
《尚书·尧典》在赞颂尧的功绩时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平,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可见,尧的德行之为大者,在于能“协和万邦”,以解决民族矛盾,协调国家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综上,“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和发展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和精神的思想体系。
分析研究、发掘弘扬传统中和思想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