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教学对象分析】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三、分组合作交流四、习作练习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教学反思】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设计思路】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5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孤独之旅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通用3篇)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之旅》教案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6.孤独之旅》优质课教案_5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四句语言,并结合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从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
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
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是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
2.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心理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情感、心理所起的重要作用。
难点: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草房子》是曹文轩所创作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可以说是一个美好之地,其中讲述了五个孩子苦痛的成长经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个孩子杜小康,走近他的成长之旅。
【板书课题】(二)研讨探究:1. 走进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快速默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出和杜小康的哭有关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04 教学设计_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品味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够运用环境描写抒发感情。
③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章的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精妙描写。
2、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环境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环境描写与作品的融合。
②感受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感,并体会“成长”所需要经过的历练,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小说深层意味。
(四)教学过程预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草房子》,看过吗?谁能给我说说杜小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的成长之旅。
(板书文题、作者)2、自读感知,整体把握①学生默读全文,掌握字词;②理清小说情节;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③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3、合作交流,解读探究①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的句子。
A前行到望不见麻油地时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B到达芦荡时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g)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ǔyǔ)觅食(mì)撩逗(1ióo)三、__内容: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
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知道霎Time的成长经历;2) 理解霎Time对“孤独”的认识;3) 理解“他人视角”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4)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1) 学会如何理解英语文章中的细节,了解文章的主旨;2)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2) 让学生认识到“孤独”对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文章并理解其主旨。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他人视角”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阅读理解、讨论、情景模拟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5分钟)教师可播放一段关于自我认知和孤独的视频进行热身。
为学生引入“孤独”主题。
2. 导入(7分钟)展示题目: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hear the word "loneliness"? Ask students to brainstorm ideas and collect the answers.3. 阅读(30分钟)1)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孤独之旅"(Lonely Journey)。
2) 观看课堂视频。
4. 学生讨论(15分钟)教师分为小组让学生讨论问题:“你认为霎Time是怎么样的人?他有哪些特点?”5. 总结(8分钟)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并检查课堂考试。
2)学生们针对此主题写一篇文章或进行图片表达(待定)。
五、教学反思1. 通识性讲解通过本次课中对于“他人视角”的解释,学生对于团体观察与群体思维的认识更加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一、简介作者作品
(屏显图片)《草房子》
师:同学们,这部书看过吗?(请看过的学生大致的介绍一下)
(屏显简介)《草房子》与作者信息
师:在这部书中啊,有这么一个男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
他家曾经是油麻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只能用草绳当裤腰带时,他早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见过自行车是啥样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他自己的自行车了。
这个男孩,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答)
师:是啊!他就是杜小康,但这是以前的杜小康,那是个在油麻地少年中能呼风唤雨的杜小康。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
接下去,让我们跟着杜小康,走一趟孤独之旅。
在走进文本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屏显:通过揣摩言简意丰的小说人物语言,剖析小说人物情感。
)
今天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从人物语言赏析“孤独之旅”,品读在孤独中走向成熟的杜小康。
二、谛听寡言之外的余音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文章,请你快速找出文中杜小康讲的话。
(屏显:四句话)
请一位学生朗读这四句话
师: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赏析人物语言我们需要注意两点:1、联系相关的内容。
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2、言为心声。
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1、解读第一句——幼稚、无奈
师: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文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
⑴抓住第一小节,分析原因。
(联系原著明确具体原因:他父亲借了很多钱去油麻地进货,结果这些货物在回油麻地的河里全都翻掉了,于是就血本无归,他们家就一落千丈了。
)
问:杜小康对这件事有怎样的态度?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分析“只好”,读出无奈。
师: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师: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屏显请一生读)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
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
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
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
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
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
那时,就在芦荡围一
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
杜小康即使百般不愿,也只能和父亲踏上放鸭的旅程,船渐渐驶离油麻地……可他还在跟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那从这第一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
(生答)
师:是啊,他还不是很懂事,还不能清楚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生活责任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就这样无奈地跟父亲走上了放鸭的道路。
那前方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
2、解读第二句——恐惧、孤独
师:这是一句梦话,我们齐读一下第30、31小节。
(生齐读)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杜小康内心吗?他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生答)
预设答案:恐惧、孤独
师: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出来放鸭的,这有什么好恐慌的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解读第11小节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①。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②
①恐惧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放鸭对杜小康而言是前途,他的前
途是未知的。
他的心中充满了迷茫、无奈和恐惧。
②“一片茫茫的水”其实就是在写他对前途的一片迷茫。
③“撩逗”在一片迷茫、恐惧中,其实还带着那么一点点幻想、希望。
这份希望就是来自那个未知的“前方”。
大家说这个“前方”在哪里呢?——芦苇荡
师:当他到达芦苇荡的时候,他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于是,他产生了一种真正的害怕。
齐读第21小节,感受杜小康内心的那份恐慌之情。
渐行渐远的家、空旷陌生的环境、前途莫测的迷茫。
这一切都是杜小康内心感到恐慌,但这并非是最难熬的。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杜小康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孤独)
师:齐读28——31小节,你能从哪些字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
预设:重点通过29小节感受杜小康内心的孤独。
①变换人称朗读地29小节——将段落中所有的“杜小康”改为“我”
②“与这种孤独相比……”——通过对比,感受杜小康此时孤独的强烈
③“干巴巴的对话”——举例原著中父子的对话,体会无话可说的孤独。
无人可见的孤独
无话可说的孤独
无法忍受的孤独
……
师: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
于是,他在睡梦中哭喊着“我要回家”,他希望逃离孤独。
但是,能逃离吗?杜小康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哪一段首先告诉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