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 钱文辉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1-4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1-6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课标解读:能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早期国家与社会”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时期。
灿烂的青铜文化、*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并能列举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文明成就。
2.理解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文明成就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兼带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通过列表比较,增强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增强文字阅读、理解与帮助、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网络、书籍、课堂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和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增强对祖国文明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夏商周在生产技术、*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难点: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思考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法、故事法;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根据小班化教学和学校助学稿编制(先学后教)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与助学稿紧密结合,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现更直观、更丰富的信息,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早期国家与社会”是该册的开篇,涵盖了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等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1.2.1节“早期国家与社会”,主要介绍古代埃及文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概念充满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质疑和批判。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容易拖延和偷懒。对于课程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对于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监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课堂秩序和活动效果。
2.教学方法:在讲解知识点时,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3.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古代埃及文明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2.1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

课题: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师版)主备人:林显华备课时间:教学札记【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②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作用。
③情感与态度: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形成。
2.西周重要的制度:分封制、礼乐制等。
【预习导学】1.启继承王位后,从此代替了。
2.我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4.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还进一步实行,发展并完善了古代。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6.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使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是在()继承王位后。
A.尧 B.舜 C.禹 D.启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8.我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9.商朝和西周的疆域远比夏朝时广阔,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10.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课内研讨】(一)导入:播放《封神演义》片断(二)问题探究:1.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2.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三)师生共评:【当堂巩固】1.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时间是()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2.商朝的()发达A.手工业 B.商业 C.农业 D.青铜铸造业3.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且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A.楔形文字 B.甲骨文C.拉丁文D.象形文字4.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整体设计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六 单元教学策略
1.构建时间轴,以明确这一时期历史发展顺序(时空观)
பைடு நூலகம்
六 单元教学策略
2.列表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完成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况。(学生主体性)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之 君
亡国事件
灭亡的原因和启 示
夏朝 约前2070年 禹 商朝 约前1600年 汤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阳城
亳、殷 等
三 单元知识结构
四 单元素养目标
1.落实时序观念。通过绘制年代尺,借助大事年表,掌握夏 商周三代的重要时间节点与历史演进脉络。
2.列举农耕时代的技术进步、工业化时期的重大发明给 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 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3.评述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它)们在 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镐京
桀 商汤灭夏 原因:统治者的暴
商纣王
武王伐纣
政。启示:得民心 者得天下,失民心
周幽王
犬戎灭西 周
者失天下
六 单元教学策略
3.出示相关史料,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内在联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宗庙之牺(作祭 品用的牛),为畎 (quǎn)亩(田间, 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1.构建时间轴,以明确这一时期历史发展顺序(时空观) 2.列表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完成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况。 3.出示相关史料,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内在联系。(唯 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学生搜集孔子在当今世界的影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 自信。(家国情怀) 5.学生讲述都江堰的建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六 单元教学策略
材料:平王立, 东迁于洛邑,辟(避)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

潘桥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案设计课题名称:《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之《早期国家与社会》课时情况:第1课时,共3课时作者姓名:伍鼎煜备注一、教案目标: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案重难点:1、教案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案难点:分封制、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教案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四、教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教案过程:(一)复习导入注意与本单元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的联系亚非大河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特征,教案本课时应注意从制度创设、文字起源、宫殿建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进行联系与比较。
(二)教案新课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1.走进夏朝(1)出示商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商朝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2)说一说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什么是王位世袭制?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3)出示图1-13,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M。
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早期国家的概念和特征;2.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1. 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2. 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题分析。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内容,供学生参考;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早期国家的地图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早期国家的概念和特征;2. 详细讲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因素影响?2.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3. 你认为早期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四、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早期国家的案例,让他们分析这些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补充。
六、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成果和争议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早期的国家与社会教案 北师大版

年级
七
科目
历史
期的国家与社会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的统治、维护当时严密的阶级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关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贵族平民和奴隶”介绍了当时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情况。“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向学生描述了奴隶社会的国家机器,指出了奴隶主阶级是通过暴力镇压和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介绍了最高统治者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来维系等级关系、管理广大地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五、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点拨法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概念性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同时,学生对夏、商、西周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从而对概念的探究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四、本课小结
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总结本课内容。
5、课堂练习
同步导练1--10题
秋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西周的分封制”的学习,明确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的;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的;通过分析、运用“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辨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说西周分封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通过参与设计“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识读运用“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了解平民与奴隶的悲惨处境,激发学生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分封制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与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联系。
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理解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方法突破: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走进西周的社会,演说分封制、西周各个阶层的情况,突出重点;通过探究活动,特别是学生绘制相关的示意图,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并体会分封制的重要作用;典型例子,让学生对“祭祀”为代表的礼仪教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理解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历史演说法、识图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相关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加以整理。
3.制作多媒体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
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
字经》,可知千古
事”。
从“经子通,
读诸史”到“通
古今,若亲目”讲
述的是从三皇至
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
本面貌尽在其中。
出示相关句段。
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
中,说说自己了解
到的信息。
……夏有禹,商有
汤。
周文武,称三
王。
夏传子,家天
下。
四百载,迁夏
社。
汤伐夏,国号
商。
六百载,至纣
亡。
周武王,始诛
纣。
八百载,最长
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
字经》引入,既引
发学生兴趣,了解
学情,又培养学生
从史料中获取信
息的能力,还能让
学生感知中国文
明珍贵的文化遗
产,增强民族归属
感和自豪感,
从年代尺中感知
夏商周三代的历
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
环节一:走进夏朝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出示《夏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夏朝的建立者
是谁?明确夏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
出示“夏传子,家
天下”是指什么现
象?这一现象发
观察《夏朝形势
图》,说出夏朝大
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
标志有哪些?
对比禅让制和世
联系旧知,温故知
新。
生在什么时候?
出示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强调这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引导学生概括夏朝。
(建立者、时间、都城、末代暴君)袭制,明白世袭制
是我国进入文明
时期的重要标志。
观察复原图,认识
该建筑的布局严
谨,主次分明,明
白这开创了我国
宫殿建筑的先河,
也是进入文明时
代的标志之一。
概括夏朝,梳理夏
朝概况。
从制度建立和宫
殿建筑两方面让
学生感知早期国
家的初创。
及时巩固和梳理
知识。
环节二:走进商朝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出示《夏朝形势
图》和《商朝形势
图》,引导学生思
考:
观察对比两幅图,
思考变化及其原
因。
联系图册P7青铜
从青铜器和甲骨
文等典型文明成
就,感知中华早期
文明在商朝时期
已经发展到一个
你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到生
产力的发展)有何证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
1.生产技术创新──青铜器。
(出示司母戊鼎的图
文资料以及四羊
方尊的鉴赏资料)
2.文字创新──甲骨文
(出示三个甲骨
文让学生猜字)
引导学生概括商
朝(建立者、时间、杰出文明成就、末代暴君)器的用途,认识到
青铜器是夏商周
时期当之无愧的
文明象征。
猜甲骨文(车、光、
兔),联系图册P7,
思考:
1.为什么要在甲
骨上刻字?
2.甲骨文字有哪
些特点?
3.甲骨文的发现
有何意义?
4.联系图1-16,
1-17,从两幅图中
获取相关信息。
概括商朝,梳理概
况。
新阶段。
环节三:走进西周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邀请学生讲述武
王伐纣、牧野之战
的相关故事。
向学生说明此处
“八百载”指的是
整个周朝。
解读分封制
1.为什么要实行
分封制?(出示图
文资料)
2.怎样进行分
封?(出示分封示
意图)
3.受封者有哪些
权利和义务?(出
示示意图)
4.实行分封制有
什么影响?(对比
夏商周三代的形
1.试叙述周武王
诛纣建周的简单
经过。
2.阅读教材,梳
理出相关制度。
阅读教材P12及图
册P8,按要求逐步
解读西周分封制,
并用自己的话对
分封制进行名词
解释。
思考:这反映了西
周的什么制度?
(礼乐制度)
阅读图册P9趣味
链接
钟鸣鼎食,思考
礼的实质是什
了解学情,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
图文资料,培养学
生的分析和概括
能力,并通过名词
解释环节,深化概
念,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语言表达和
概括能力。
势图)
出示《礼记礼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概括西周
(建立、都城、重要制度)么?礼仪教化有
何作用?(礼乐制
度是用来维护森
严的社会等级。
)
概括商朝,梳理概
况
充分利用学生手
头的现有资料,提
升对资料的利用
率,并能通过实例
理解论丛史出的
道理。
课堂小结重新出示三字经
相关句段,引导学
生梳理知识。
请同学们对本课
知识进行梳理,可
以列表比较夏、
商、西周三代历史
的基本状况。
(提
示:可从建国时
间、开国君主、亡
国君主、文化成
就、在中华早期文
明史上的地位等
方面进行比较。
首尾呼应,读经知
史,通过知识梳理
和知识构建,及时
反馈学习结果,通
过联系和比较,明
白夏商周是中国
早期文明的产生
和发展时期。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以《三字经》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读经知史,通过“走进夏朝”“走进商朝”“走进西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
(2)本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会得以提升。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三字经》、图册等),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学生视野,理清思路,方便理解。
2.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本课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注重教师的主导,学生质疑发挥不多,同时礼乐制度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在本课时中涉及不多,削弱了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