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2。
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透明塑料袋、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活动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题1.回顾水的特征出示一只烧杯,一只装有清水另一只空烧杯.教师提问:“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大家看到里面装了什么?"预设:水。
另一只没东西,也有同学会说另一只里面装有空气。
追问:我们已经学习过水了,水是怎么样的呢?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透明的,水是会流动的……2。
“空杯子”观察出示另一只杯子,教师提问:这只杯子里又装了什么呢?预设:空气,也有学生说没有东西,此时应追问“你为什么觉得没有东西”。
师:这里面的确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关于空气,你知道些什么?预设: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的,空气是摸不着的……3.揭题出示一袋空气,教师讲述:“同学们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空气还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就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袋空气》”。
(板书:认识一袋空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水的特征,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过程,又可以为接下来空气特征的观察起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探索1:收集空气,观察空气1.指导收集空气出示一个密封袋,教师讲述:既然我们要认识一袋空气,那我们肯定要先收集一袋空气,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你会收集一袋空气吗?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预设:请学生演示怎么收集空气:吹一下,兜一下。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构成。
3.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空气一袋、放大镜、磁铁、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流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空气吗?”、“你有没有想过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等等。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教师简要讲解以下内容:2.1 空气的定义和特性空气是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的气体的混合物,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它具有质量、重量,可以产生压力,将物体向上推。
同时,空气可以被压缩和膨胀。
2.2 空气的组成和构成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占空气的约21%,氮气占空气的约78%,其他微量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氩气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例如:3.1 使用一袋空气•将一袋空气放入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解释原因。
•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放一小袋空气,观察袋子的浮沉变化,解释原因。
3.2 使用放大镜观察空气•将放大镜紧贴眼睛,并关闭一只眼睛,观察通过放大镜和不通过放大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差别,解释原因。
3.3 使用磁铁与空气互动•将磁铁悬挂在水平方向,用一块纸板遮挡住磁铁,使之与周围空气隔离,并在纸板上撒一些铁屑,移开纸板,观察铁屑的运动情况,解释原因。
4. 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归纳知识点,例如:•空气对物体的浮力和推力的作用。
•空气与光的传播的关系。
•空气对铁屑的吸引力。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场景,例如:•空气的压力在汽车和自行车的轮胎中的应用。
•空气的浮力在热气球中的应用。
•空气的振动在音箱和乐器中的应用。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第一篇:《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引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空气,但是对于空气的认知却很有限。
在《小学科学17》的教学中,认识一袋空气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
本次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3年级的学生。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概念以及它的主要组成成分。
2.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透明、无味、无色等。
3.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了解它对生命的重要性。
4.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归纳。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工具和材料,例如:塑料袋、吹气球、瓶子、带盖的杯子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来说说空气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帮助他们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探究空气的组成:(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塑料袋,并请学生描述塑料袋内的物体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是空气。
(2)教师请一个学生将塑料袋内的空气倒进一个吹气球中,然后请学生感受吹气球鼓起来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明确指出塑料袋内的物体是空气。
(3)通过借助实验让学生明白,空气不是一种看得见、触摸得到的物质,而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
(4)教师向学生讲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并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气体的存在,如二氧化碳。
(5)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是否有所变化。
3.探究空气的性质:(1)教师让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我们来感受一下空气的味道。
”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只带盖的杯子,并要求学生在杯子中拧紧盖子,然后轻轻松开。
学生要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杯子内发生的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空气是无味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嗅觉感受到周围物质的味道,但是空气本身是没有味道的。
(3)教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空气的其他性质,如透明、无色等特点。
小学科学_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1.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1.小组(两两合作):透明塑料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
2.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教师出示提问:“你能通过图片发现老师姓什么吗?”“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出示装水的杯子,问这是什么?“、出示空杯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说到“空气”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如:“我们周围有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的。
”“空气是摸不着的。
”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预设10分钟)1.教师讲述:“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
”(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2.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再扎紧袋口。
(出示相关图片)3.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5.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概述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以及如何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了解到空气的组成成分,掌握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成分;2.掌握通过各种手段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4.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成分;2.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课题时间: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以“你的呼吸中承载着什么?”为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呼吸到的空气结构和空气对我们人体的作用。
默想完毕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空气的组成成分,以及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第二步:了解空气时间:15分钟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学习到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成分,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各项重要成分。
第三步:学习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时间:30分钟教师可以引入空气质量的概念,并从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介绍如何检测空气质量。
室内检测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如用空气检测仪器,测量二氧化碳浓度。
室外检测可以采用市面上常用的检测方法,如PM2.5、TVOC、甲醛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合到实际中,了解到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四步:总结时间:5分钟教师可以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教学中学到的重要知识点和技能要点。
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总结,并做好相关笔记,便于后期温故知新。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1.课堂笔记评估,包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课堂表现的评估,包括思维活跃程度、表达能力、问题探究的深度。
评估标准1.知识点掌握情况不低于80%;2.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和思考,回答问题得当;3.对于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教学实施条件•实验室或者气体检测设备;•一袋空气。
教学扩展除了空气这个主题,还可以引入更多的环保知识,如水质、废物分类、绿色植物等,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一袋空气,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经学过有关物质的知识,知道物质有形态和质量,但是对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了解不多。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与已有知识形成联系,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相关知识,知道物质有形态和质量,但是对空气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态了解不多。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事物的性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通常比较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概念,而不是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他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另外,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以克服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恐惧和疑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空气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概念和理解。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大胆表达、耐心倾听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透明塑料袋,针筒,气球教师材料:透明塑料袋,橘子,木块,水,抹布,针筒、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周围的物体,谁能来说一说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认识和观察它们?生1: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你记得可真牢固呀!生2:我们用乒乓球、小木块对比物体....师: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比来观察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天津市与平区万全小学刘树鑫
【教材简析】
本课就是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也就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学到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
使学生发展自己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2.将空气与水与木块进行比较;3.记录空气的特征,并描述自己所探究的过程。
通过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为今后继续研究物体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与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
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就是可以被观察与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她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就是瞧不见的,但就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就是否透明、就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不?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您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就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她们知道空气虽然就是瞧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您认为空气就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就是瞧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您有什么好方法不?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与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瞧一瞧、想一想,您有好的办法了不?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
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您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与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瞧颜色”“形状”“就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与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
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不?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就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您能把空气与水与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不?瞧一瞧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与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与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不?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
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
继续加强培养说与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您就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就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就是一样的”“跟水对比,水就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就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就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瞧见这袋空气就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设计意图:这就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
这节课也就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她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与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
在本单元,学生主要就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与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
法去观察其她的物体。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