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2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曾经看过一些他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一则趣事让我记忆深刻。
话说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中国的精英知识份子庄辗转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庄。
车子路过一处城门时,司机提醒大家不要将手伸出窗外以免受伤。
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让冯老开始思索手伸出窗外与受伤的必然性联系。
没错,走神是哲学家有的一种状态。
就在这种状态下冯老的手撞到城墙上骨折了。
金岳霖后来常拿这事情取笑冯友兰。
我不禁联想到是何等的书呆子身上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本简史是由冯老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
作者用极流畅的语言将中国自孔子以来的哲学大家一一罗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与洞见。
虽然现在的语言习惯已经与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别,但此书仍然是我阅读的众多哲学类书籍中文笔最洗练的佳作。
实在没有想到一个书呆子能写出这样的书来。
初读此书时脑子里对中国哲学还是浆糊一团,零星浅显的读过一点《论语》、《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传习录》。
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墨家、入世出世……,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哲学经典词汇他们背后的历史、涵义我是真不清楚。
很艰难的读完第一遍,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
回头仔细一琢磨,脑子里的中国哲学地图还是模糊一片。
静下心来又用两个月的时间慢慢的读第二遍,某些感兴趣的章节再多读几遍。
渐渐的这幅哲学地图清晰起来。
那些逐渐没落的: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那些久而弥坚的儒家、道家、禅宗……。
中国哲学的各流派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最终凝聚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蕴已经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
冯友兰在书的结尾中提到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同时他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在书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中国哲学的深邃世界。
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让我这个对哲学一知半解的人,也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就拿儒家来说吧,以前我对儒家的理解就是一些之乎者也的教条,什么“仁、义、礼、智、信”,感觉很抽象,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儒家的思想其实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比如说“仁”,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准则,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年轻人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
当时车里很挤,那个年轻人看上去也很疲惫,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
这一幕让我深受触动,这不就是“仁”的体现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这种小小的善举就是“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还有“礼”,以前我觉得“礼”就是一些繁琐的规矩和礼节,没什么实际意义。
但现在我明白了,“礼”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和尊重。
比如我们和长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和朋友相处时要真诚守信,这些都是“礼”的体现。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其中有一个朋友总是打断别人说话,还对别人的观点不屑一顾。
这让大家都觉得很不舒服,聚会的气氛也变得很尴尬。
这时候我才深刻地体会到,“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都不遵守“礼”,不尊重他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紧张。
再说说道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前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什么都不做,那社会怎么进步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无为而治”有了新的理解。
有一次我去爬山,一路上我都在拼命地往上爬,想要尽快到达山顶,证明自己的能力。
可是爬着爬着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心情也变得很糟糕。
后来我干脆放慢了脚步,不再刻意去追求速度,而是欣赏起沿途的风景。
我发现山上的花草树木是那么的美丽,鸟儿的歌声是那么的动听,微风拂过脸庞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触颇深。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思想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层出不穷。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各自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看法和主张。
儒家强调“仁”和“礼”。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孔子认为,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就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良的本性。
道家则主张“道”和“自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道家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庄子更是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越的向往。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
墨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地相爱,反对战争和侵略。
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由于其过于理想化,在后世的影响相对较小。
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法家的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实践,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也因其严刑峻法而备受争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哲学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汉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被汉武帝采纳,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人们开始探讨宇宙的本体和人生的意义。
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相互融合。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出现,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程朱理学强调“天理”和“格物致知”。
他们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天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可以领悟天理,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他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比如说,在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那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孔子面对众多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要“仁”,要“礼”。
这个“仁”字,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想象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有多和谐,社会得有多美好。
还有道家的思想,老子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个“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可太玄乎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但后来,通过书中的例子和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比如说,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轮转,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在推动着呢?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再说说墨家,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思想。
想象一下,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人站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我们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古代哲人的智慧所震撼。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完善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还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提醒我们要偶尔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呢?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中国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
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
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
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
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
《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
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
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
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
《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
《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论语》同样是孔子言论的记录,称《孔子曰》跟称《子曰》的比较起来,可靠的程度就差些。
“夫子”的本来意思就是“那个先生”,当面称父子,是较晚的习惯。
1、《论语集解》,何晏。
注重训诂,除个别地方,没有掺杂玄学。
2、《论语集解义疏》,南朝梁煌侃。
是对于何晏的书,可以作为魏晋玄学的史料。
3、《论语疏》。
北宋邢某注,北宋以后取代皇侃,《十三经注疏》本。
4、《论语集注》,朱熹。
5、论语纂注。
南宋赵顺孙。
6、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
墨子《汉书。
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现存只有53篇。
1组:1-7,概论。
2组:《尚贤》-《非儒》。
共24篇。
前期墨家。
每一个题目,前来都有三篇,后来编辑墨家总集的人,把三派的纪录,都收集起来,作为一个题目的上中下三篇。
3组:6篇,都没有“子墨子曰”。
“经”标明简练的命题,“说”加以说明。
《韩非子。
内储说》也是这样的体裁,是后期墨家的作品。
4组:5片,记录墨子言行,好像《论语》。
5组:《备城门》-《杂守》,11篇。
汉以后,墨字的著作很少有人研究,甚至不能流通。
一直到晋朝的鲁胜,才给《墨经》做注,称为《墨辨》。
《墨子》借《道藏》保存下来一个较早的本子。
《孟子注》,东汉赵岐。
《孟子集注》,朱熹。
《孟子集注纂疏》,南宋赵顺孙。
发挥朱熹。
《孟子正义》,清焦循。
第五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哲学史料学(二)《管子》现有的《管子》照目录还是86篇,其中失掉10篇,实存76篇,基本上还是刘向编辑的那个样子。
戴望所著的《管子校正》,是一部总集。
《老子》孟子之后,老子和庄子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所以荀子在思想斗争中,就以老子和庄子为攻击对象,不再提杨朱。
在《墨子》中,除儒家外,没有其他的攻击对象,可见在墨子的时候,道家的学说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也是《老子》的思想晚出的证明。
注释:《韩非子。
解老》、《喻老》。
《淮南子。
道应训》。
《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
《老子指归》,旧题汉严尊。
《老子道德经》,王弼。
唯心主义。
《庄子》《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
汉朝人著作有分成内、外篇的习惯。
《天下篇》所以放在最后,汉朝人所著的书,最后一篇总是自序,或叫自纪。
现在《庄子》33篇、1、保全自己,《养生主》、《人间世》2、批判奴隶主贵族的“礼”,这一类可能是老子一派的著作。
3、养生修炼,可能是宋尹一类的著作。
4、自然观。
5、相对主义、神秘思想。
4、5这两类可能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注》,晋郭象史料(三)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伪不伪,而在于它是不是有真正的新的思想内容。
例如《列子。
杨朱篇》确有新的内容。
作为晋朝人的思想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
可是像现存的《邓析子《尹文子》这些伪书,实在没有新的内容。
《慎子》和《商君书》《艺文志》著录:“商君29篇。
”现只存24篇。
《荀子》自唐朝杨倞做了一个注解以后,一直到清朝才有人开始研究。
《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很多重复,应该是32篇。
为刘向编辑。
天论篇:唯物主义自然观。
《非相篇》:破除迷信。
正名篇:认识论和逻辑。
性恶篇:人性论。
解蔽篇:方法论。
王制篇、富国篇:政治社会思想。
礼论篇:给礼找依据。
乐论篇:音乐。
劝学篇、修身篇:关于教育。
议兵篇:军事。
非十二子、解蔽篇:批判当时别家学说。
成相篇:用民歌题材,叙述荀子的政治思想。
赋篇:文学作品。
32篇不都是荀子自己做的,有些是学生关于荀子言行的杂记,大小戴《礼记》中有些篇章跟《荀子》中的有些篇章内容相同,可见《荀子》也带有儒家著作总集的性质。
《韩非子》《艺文志》:“《韩子》55篇。
”《商君书》和《韩非子》,有些部分内容是相同的。
都不完全是他们本人的著作。
《吕氏春秋》12纪、8览、6论。
作为一部哲学著作,价值不大;作为哲学史料选,价值很大。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汉至晋)哲学史史料(一)》陆贾的著作名《新语》亦称《陆子》。
贾谊的著作名《新书》亦称《贾子》。
《礼记》《礼记》是战国至汉初儒家著作的一部总集。
《礼记》中还有许多篇不是直接和理有关系的。
像大学、中庸、儒行、学记。
131篇,由戴德和戴圣分别传授。
戴德传授85篇,《大戴礼记》;戴圣传授36篇,称为《小戴礼记》。
这是东汉郑玄《六艺论》的说法。
陆德明引(晋)陈邵《周礼论序》说:“戴德删古《礼》204篇为85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49篇,是为《小戴礼》。
”现在的《大戴》从第39篇开始,其前38全缺。
由39-81,中间又缺四篇,实存39篇,似是戴圣选后余存的材料。
但这三十九篇有与《小戴》重复的,此则不可解。
旧日所说的“13经”,就是《小戴》。
《周礼》有六篇,照他所规定的那一种国家体制,政府里面设六官,就是六个部,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礼记著疏》:《十三经著疏》,东汉郑玄注,唐陆明德音义,唐孔颖达疏。
《春秋公羊传》“《春秋》古经”12篇是《左氏传》的经文,“经十一卷”是《公羊传》、《谷梁传》的经文。
《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国史,到战国末年以至于汉初,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于是《春秋》的传也就逐渐形成。
先有前二传,左传后出,可能是从《国语》分出来的。
做这个工作的,不只一个人,也不一定是刘歆。
《春秋繁露》《春秋繁露》17卷;《春秋决狱》10卷,这就把《繁露》作为董仲舒讲《春秋》的著作的一个总名。
大概董仲舒的这一类著作在编辑的时候,《繁露》列在第一篇,所以这一篇的篇目也就成为全书的书名。
《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
第八章封建社会的确立桓谭《新论》29篇,已遗失。
《弘明集》卷五有《新论形神》一篇,历来认为这是关于桓谭思想的一篇重要资料。
《论衡》85篇。
张衡《灵宪》。
王符《潜夫论》36篇。
仲长统《昌言》原书34篇,遗失。
《后汉书。
王符传》抄有三篇。
《太平经》原有170卷,现在的《道藏》中的《太平经》只有57卷。
《道藏》里面,还有一部《太平经抄》。
何晏、王弼王弼的主要著作是《周易注》、《老子注》。
王弼实际上是以庄解老,又以老解《易》。
王弼只注了《易经》,没有注《易传》,大概认为传也是解释经的,所以就不注了。
后来晋朝的韩康伯为《易传》做注。
合起来成为一本完整的《周易注》,唐朝定为标准注解。
王弼还作了一篇《周易略例》,讲他所认为是《周易》的一般原则。
《道藏》中又有《老子微旨例略》,就是王弼的《老子指略》的一部分,也可能就是其全部。
阮籍、嵇康在《阮籍集》中哲学有:《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通老论》已不存。
此外还有《大人先生传〉、《答伏义书》发挥庄子的思想。
《嵇康集》中哲学有:《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美学。
《释私论》:发挥庄子“无己”的思想。
又有《明胆论》,说明人所禀受的元气有多少的不同。
《难自然好学论》:反对经典礼教。
《难宅无凶吉摄生论》二辩。
《太师箴》葛洪《抱朴子》《内篇》20,《外篇》50。
其中重要的是《诘鲍篇》,保存了鲍敬言的“无君论”。
《崇有论》《庄子注》:本来有向秀《庄子注》和郭象的《庄子注》同时存在,现在流传下来的,是郭象《庄子注》。
《列子》:大概是魏晋时期伪造的。
僧肇和慧远的著作《肇论》包括《物不迁论》,还有《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磐无名论》、《维摩经注》。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
范缜:《神灭论》、《答草思文难神灭论》,把刀字改为刃字,使论点更加清楚。
僧佑《弘明集》:保存了佛教争论的一些资料。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和注是“清谈”的总集,是研究玄学的一种辅助史料。
《大成起信论》原题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
这部书可以作为学习佛教哲学的一个课本。
注解很多,以华严宗的大师法藏所作的《起信论义记》比较好。
《大乘止观法门》是慧思的著作。
这部书后来失传了,到宋朝又从日本传回来。
智剀住在天台山,所以称为天台宗。
这个宗派所尊奉的印度经典是《妙法莲花经》,所以称作法华宗。
《成唯识论》玄奘的大弟子窥基,用编译的方法把十家的解释汇合在一起,成为一部书。
“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原人论》和《禅源诸诠集都序》这两种都是中唐的和尚宗密所作,是华严宗判教之作。
所谓判教,就是把不同的宗派用这种办法统一起来。
判教的想法,法藏已经有了,宗密则更加发展。
宗密判别“五教”、“三宗”。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禅三宗者,息忘修心宗,泯觉无寄宗、直显心性宗。
”他的倾向是,在佛教内部会通禅教,在佛教外部会通儒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