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代后妃位号.

后妃待遇对比
• 皇后:银1000两,宫女子10名 • 皇贵妃:银800两,宫女子8名 • 妃:银300两,宫女子6名 • 嫔:银200两,宫女子6名 • 贵人:银100两,宫女子4名 • 常在:银50两,宫女子3名 • 答应:银30两,宫女子1名
答应
1.答应每年只享银三十两,各种丝织品八 匹,木棉三斤; 2.答应每日应得猪肉一斤八两,鲜菜二斤, 蜡烛两根,炭夏季五斤,冬季十斤等。 1.每年皇后银一千两,绸、缎、绫、纱各 种丝织品九十一匹,布六十匹,绒线十 斤,棉花四十斤,熏貂皮九十张等。 2.每日皇后猪肉二十五斤,羊肉一盘,鸡、 鸭各一只,各种米面等。皇贵妃以下则 少于皇后的数目,依等级递减。
五、小结
清代后妃位号的八个 等级。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 贵人 常在 答应
六、homework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朝代 来了解其后妃制度。
谢谢!
二、妾, 居主殿,为一宫之主,即主子,可唤娘 娘。 2、嫔自称本嫔,对上称嫔妾,居偏殿, 众人呼小主。 3、贵人及以下自称我,对上称妾身, 居偏殿,众人呼小主。
三、职务
皇后主内治,皇贵妃至嫔 协助皇后治理内廷。
四、练一练
1.皇帝的妻子称作( )。 A.皇后 B.皇贵妃 C.答应 D.常在 2.清代后宫位号有( )个等级。 A.五 B.三 C.八 D.六 3.位号是指( )。 A.封号 B. 爵位与名号C. 座位号
皇后
一、清朝后妃等级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 别为: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 贵人、常在、答应。
地位
正一品:皇后 从一品: 皇贵妃 正二品: 贵妃 从二品:(贤、淑、德、)妃 正三品:(华、惠、珍、宁、)妃 从三品: (昭、丽、宸、端、静)妃
清朝后妃制度

清朝后妃制度1. 背景介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从1644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12年。
清朝后妃制度是指清朝皇帝与皇后之外的其他女性成员的管理和安排。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部分,后妃制度在清朝发展得相对完善。
2. 后妃的分类根据地位和身份的不同,清朝的后妃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2.1 皇贵妃皇贵妃是皇帝最高级别的妃子,通常由正室所生。
她享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并拥有自己的宫殿和侍从。
2.2 嫔妃嫔妃是次于皇贵妃的身份,通常由正室之外所生。
她们被分为四个级别:常在、侧福晋、福晋和贵人。
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待遇和福利。
2.3 娴妃娴妃是指被选中入宫接受训练并服务于皇帝的女子。
她们通常没有正式的婚姻地位,但享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
2.4 妾室妾室是指被选中入宫作为皇帝妾侍的女子。
她们通常没有正式的婚姻地位,地位低于娴妃。
3. 后妃的选拔和管理后妃的选拔和管理是清朝后妃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选拔后妃通常由皇帝亲自参与,并由太监和宫女担任协助工作。
选拔标准包括容貌、家世、才艺等多个方面。
在入选后,后妃会接受严格的训练,学习礼仪、音乐、舞蹈等技能,并参与各种宫廷活动。
她们需要服从皇帝和皇后的指挥,同时也需要互相竞争以争取更高的地位和待遇。
4. 后妃生活与待遇作为皇帝的女性成员,后妃享有一定的特权和福利。
她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住所,有专门负责照顾她们的侍从和宫女。
后妃们还有机会参与宫廷活动,观看各种表演和比赛。
此外,后妃们还享有丰富的物质供应,包括衣物、珠宝、美食等。
她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和财富,并有权力管理自己的家庭。
5. 后妃对国家政务的影响在清朝后妃制度中,后妃对国家政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她们可以通过影响皇帝来干预政治决策,或者通过与其他官员建立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腐败和权力斗争等问题的加剧,后妃对国家政务的影响逐渐减弱。
6. 后妃制度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清朝后妃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一、后妃等级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世祖入关后,完善后宫制度,皇后居中宫坤宁宫,设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锺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合称“东西十二宫”,后妃亦按等级分为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掌凤玺】皇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嫔贵人常在答应在同等级的妃嫔中,两字封号的妃嫔要稍高于一字封号的妃嫔,同理,三字封号高于二字封号二、后妃礼仪1、自妃位以上可为一宫主位,居于东西十二宫正殿中,管束一宫嫔妃,有升降宫内嫔妃的权利2、若一宫尚无主位时,便由宫中位分最高者暂管宫内事务3、后宫嫔妃每日上线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与所居宫中主位娘娘处请安,其他高位处可视情况而定,4、嫔妃若是犯了小错,可在自己宫中禁足,不得侍寝,禁足天数由主位妃嫔决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将人禁足,不管是陷害还是确实犯错,要有确实的证据。
三、后妃的自称与她称1、嫔以上可称娘娘,或主子,对上自称臣妾,对下自称我、妃位以上居主位者可自称本宫,2、贵人以下称呼职位即可,如X贵人,或X常在等,对上自称奴婢、XX氏,对下自称我四、秀女选秀1、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2、选秀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清朝后妃制度【精】_规章制度_

清朝后妃制度【精】大多数妃子都是官宦家庭出身,清朝后妃制度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清朝后妃制度,欢迎阅读。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如下: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不限人数常在不限人数答应不限人数官女子不限人数(官女子是宫女晋封)历史沿革大清后宫皇后和众嫔妃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
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
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咸福宫、储秀宫。
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清朝妃子的选秀过程1、严格的官宦制度皇妃挑的不是漂亮,是家世与旺子孙相(就是能生),大多数妃子都是官宦家庭出身,民间美女很少能够进宫当妃。
除非极个别的美女被皇帝偶然看见之后立为妃子,这个也是特例,不是每朝皇帝都有这种得遇佳人的运气的。
2、满族血统妃子都是满族人,有人说满族人不如汉族漂亮,这点确实是真的。
想想满族的那些女人,经过一两百年的近亲结婚的结果,审美不退化才怪呢。
3、审美标准当时的满族的审美观是有定论的,少数民族喜欢“定额方宜,面若银盆,眼若水杏”就是大圆脸、方额头。
例如珍妃,受宠就理所当然了。
还有人说,蒙古人多数就长的大脸盘。
清朝后宫的“职称”等级

清朝后宫的“职称”等级
清朝后宫的“职称”等级
一级:皇后 (正室) X 1人(可分宫女10人) 二级:皇贵妃 (大姨太) X 1人 (可分宫女 8人) 三级:贵妃 (二姨太) X 2人(可分宫女8人) 四级:妃 (三姨太) X 4人 (可分宫女 6人) 五级:嫔 (四姨太) X 6人(可分宫女6人) 六级: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4人) 七级: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 八级: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2人)
九级:宫女 (丫环) X2000人以下
凡是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上升;而秀女一旦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官位。
例如: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清代嫔妃等级

清代嫔妃等级清朝后妃制度,指的是妃嫔的选择、册封、晋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关制度,随着时间而逐步完善。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个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寝的宫女)。
历史记载:《清史稿·后妃传》(节选):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
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
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
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
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钟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
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
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
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
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
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诸宫殿设太监,秩最高不逾四品,员额有定数,廪给有定量,分领执事有定程。
此其大较也。
二百数十年,壸化肃雍,诐谒盖寡,内鲜燕溺匹嫡之嫌,外绝权戚蠹国之衅,彬彬盛矣。
追尊四代,惟宣皇后著氏族,且有继室,讬始于是。
历朝居正号者,谨而次之,并及妃、嫔有子若受后朝尊封者。
世祖以汉女为妃,高宗以回女为妃,附书之,以其仅见也。
清代妃子等级和封号

清代妃子等级和封号
清代妃子称号分十大类:
一、皇贵妃:太子妃、国后、世妃、慈禧太后、临安散骑常侍。
二、皇贵妃:太子妃、皇贵妃、皇贵太子妃、皇贵内侍。
三、太真夫人:太真夫人、全兴太真夫人、太皇太后夫人。
四、贵人:世贵人、贵人、侍贵人、贵妃。
五、嫔:嫔宫宠女、全城嫔、福州嫔、春宫嫔。
六、宫女:夣宫宠女、卫国宫女、国嘉宫女、制礼大前夣宫宠女。
七、九品宗室:风世九品宗室、状元党政使、中第首领九品宗室等。
八、郡主:封郡主、郡主、上郡主、太子郡主等。
九、主母:祭神昭政太子夫人、重九太季太子夫人、太子乘驾太子夫人等。
十、妃嫔:大前夣宫宠女(未封端妃)、野思花宫宠女(未封端妃)、全军太子奉儿米宫宠女(未封端妃)等。
封号分几大类:
一、皇贵妃:妃、贵妃、夫人、贵人、皇妃、昭仪、皇恩、皇定等。
二、太真夫人:昭恩、阁下、皇母、太后等。
三、嫔:庆紫卿、皇千金、珍昭等。
四、宫女:景瑞、景仪、瑞妃等。
五、九品宗室:钦政使、救国士等。
六、郡主:比郡主、进救等。
七、主母:主母大夫、卿大夫、教化太子夫人等。
八、妃嫔:贵妃、福妃、景仪等。
清代宫廷的后妃等级、俸禄大揭秘,难怪后宫女人拼命也要当皇后!

清代宫廷的后妃等级、俸禄⼤揭秘,难怪后宫⼥⼈拼命也要当皇后!嗨!⼤家好!我是⽂化⼩精灵陶陶!
近年来,电视银幕上后宫⼤戏频频上演,那些后宫⾥的⼥⼈,争风吃醋,勾⼼⽃⾓,拼了命往
上爬,难道都是因为爱皇上、想得到皇上的宠幸吗?当然不是!
清代后妃分为⼋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常在、答应。
数量上也有⼀定规
定:皇后⼀⼈、皇贵妃两⼈、贵妃两⼈、妃四⼈、嫔六⼈,以下的贵⼈、常在、答应就不计其
数了。
⽆论⾼低,这些都是有名分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宫⼥。
虽然有这个数量规定,但皇帝并不受限制。
皇帝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例如康熙皇
帝,他⼀⽣中册封的后宫⼥⼈有55名:皇后四名,皇贵妃三名,贵妃⼀名,妃是⼗⼀名,嫔⼋
名,贵⼈⼗名,常在⼋名,答应⼗名。
后宫妃⼦,等级不同,享受的待遇也不同。
她们在⽉银、服饰、住房、⽇⽤品、伙⾷标准、佣
⼈标准。
仪仗规模等⽅⾯都各有区别。
皇太后每年的津贴为⼆⼗两黄⾦,⼆百两⽩银。
皇贵妃
每年⼋百两⽩银,⼋名⼥佣;贵妃六百两⽩银,⼋名⼥佣;妃三百两⽩银,六名⼥佣;嫔⼆百
两⽩银,六名⼥佣;贵⼈⼀百两⽩银,六名⼥佣;常在五⼗两⽩银,⼆名⼥佣;答应三⼗两⽩
银,⼆名⼥佣。
那么皇后呢?皇后⼀年⽣活费⼀千两⽩银,⼗⼆名⼥佣。
她的⽇常⽣活⽤品也是特别供应的,
应有尽有,为后宫之最。
不谈她们相应拥有的地位权势,光是这待遇就够令⼈羡慕了。
(喜欢请收藏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如下: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官女子不限人数(官女子是宫女晋封)
清朝后妃制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
这时妻妾没有名号。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官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
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皇妃2名,妃2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东宫有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宫有永寿、翊坤、启祥、长春、咸福。
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数:清朝12帝的后妃数目都不相同。
这说明制度虽然有,但没认真实行。
后妃如何选择? 第一步是选秀女。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
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
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
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
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
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
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
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
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
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
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
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
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
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
继以镶黄之满、蒙、汉。
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
日夕发轫,
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
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
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
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
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
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
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
素谓之排车。
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
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
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
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
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
定期复看,复看而不要留者,谓之撂牌子。
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秀女人宫后,一般封答应。
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
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
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
至于皇后,一般一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
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
顺治帝就废过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
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
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的后妃170名,除3名未标族名
外,其余有136名是满族,女真族12名,蒙古族21名,汉族8名,维吾尔族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