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

• 理论为观察和实验提供指导和解释
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决定论:自然界的规律性与偶然性
因果性
• 因果关系在物理学中的体现,如牛顿定律等
• 哲学对因果性的讨论,如因果律等
决定论
•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 物理学中的决定论问题,如拉普拉斯妖等
自然界的规律性与偶然性
• 自然界的规律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 哲学对自然界规律性与偶然性的研究,如非决定论等
量子科技的发展
• 量子科技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如量子通信等
• 量子科技的发展对物理学和哲学的影响,如科技伦理等
量子力学与未来科技的联系
• 量子力学在未来科技领域的应用,如量子计算机等
• 量子力学与未来科技交叉的哲学问题,如量子科技伦理等
未来科技对物理学和哲学的影响
• 未来科技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如量子物理实验等
• 物理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如量
• 人工智能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如科学
学习等
子机器学习等
方法论等
•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 物理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的哲学问题,
• 科学哲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
如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等
如物理智能论等
如人工智能伦理等
05
物理学哲学问题的未来展望
宇宙学与弦理:理论物理学的前沿与哲学启示
• 未来科技对哲学的影响,如科技哲学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物理学哲学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探讨
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
物理学哲学问题的持续
关注与探讨
科学哲学与物理学的紧
密联系
• 科学哲学的新领域和挑战,如人
• 对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持续关
浅议物理学中蕴含的学科思想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浅议物理学中蕴含的学科思想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逐渐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转变,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发展潜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各门学科应该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获得了学科研究的方法,就会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物理学就其发展而言,与数学、哲学、化学、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一、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学科思想1.物理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物理学和哲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物理学为哲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哲学对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物理学的教学过程就是以观察和试验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抽象,归纳得到规律性的认识,然后再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正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物理教学要使学生树立辩证的思想,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物理学毕竟与哲学不同,教学中不能刻意去追求,应该蕴辩证法于教学过程中。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节时,教师一开始可以创设情景设置如下疑问:能否用塑料做导线的芯?然后指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从而学生把物体分成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此时要提示学生课堂一开始提出的疑问,学生自然会明白塑料是绝缘体,不能做导线的芯。
然后教师演示玻璃达到红炽状态导电的实验,得出绝缘体和导体没有绝对界限,条件改变了绝缘体就可以导电了,再问塑料能否做导线的芯?学生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介绍压电陶瓷、导电塑料等新型的导电材料。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辩证的思想,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讨论物理学的哲学思想

讨论物理学的哲学思想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其研究对象、方法以及结果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是理论物理学的基石,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自然、人类认识论、甚至社会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物理学的哲学思想,并试图揭示它们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1. 实证主义思想:物理学的起源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哲学界的一种流派,强调观察和实验是唯一能够证实或否定某个理论的方法,也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真理,否则就是不可知的。
物理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逐步发展起来的。
物理学的实验室以及各种物理学研究的仪器,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来获取数据的,这也是物理学的第一选择。
2. 确定性世界观:牛顿力学的世界在牛顿力学的时代,物理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牛顿创立的力学体系中,世界是一个确定性的机械世界。
它认为,物体在相互作用的推动下运动,遵守建立在不变的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物理学定律。
根据这些定律,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成功地解决了人们操控、运用物质的问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确定性世界观逐渐被否定。
3. 概率性世界观:量子物理的世界量子物理学的出现颠覆了牛顿力学的世界观。
在量子力学中,物质的性质是由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来刻画的,与其微观状态不确定性有关。
在测量物质状态时,只能通过概率统计的方式预测下一个状态,无法精确地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量子力学中的信息取决于观察者的观察,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人们一般的想象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思维方式对物理学的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物质世界确实是有错综复杂的一面。
在量子物理学中,人类必须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接受科学无法完全解释自然规律的现实。
4. 真实的存在:相对论的世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物理学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经典范例。
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学习物理

总第243期2013年5月(下)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43May2013(C)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哲学思想帮助学生学习物理陈钦松(长乐第七中学福建·长乐350206)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5-0155-02摘要物理教学引入哲学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事物普遍联系、质量互变的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等观点。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哲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和规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物理的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
关键词哲学思想辩证法物理教学The Introduction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o Students' Learn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Chen Qinsong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o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is conductive to students'bett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hysics knowledge and rules,as well as physical thinking methods,so it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learn physic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roduction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o students'physical learning.Key words philosophical thinking;dialectics;physics teaching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及其应用的同时,体会和掌握物理的思想和方法也很重要。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内涵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内涵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和现象的规律性。
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许多哲学思想也被引入到物理学中,甚至一些物理理论本身也具有哲学思想的内涵。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内涵:科学方法论、时空观念、探索自然规律的意义。
一、科学方法论中的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科学研究的过程包含了观察、实验、理论构建和验证等环节,其基本要求是严谨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方法论中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如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归纳和演绎等。
实证主义是指科学研究应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数据为依据,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
物理学的实验是验证物理规律正确性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些实验甚至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着转折性的影响。
例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光速不随观察者的运动而变化,这是狭义相对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推理方法。
归纳是指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事实,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在物理学中,天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可以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事实,如牛顿三大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等。
演绎是指从前提中推导出新结论的方法。
在物理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物理规律就是一个典型的演绎方法。
二、时空观念中的哲学思想时空观念是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的一门学科。
物理学中的时空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因为它基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
广义相对论将时空视为一种整体,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
这一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依存的观念,也反映了一些哲学思想。
相对性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它表明在一个没有发生相对运动的参考系中,所有的自然定律都应该相同。
这和哲学的相对主义类似,即相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都可能是正确的。
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也启发人们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持开放态度。
时空的连续性和相对性是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物理学中定义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离散的个体,而是连续的整体。
这种连续性与哲学中的连续性和均质性等概念相似,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物理学习中的常用哲学思想

摘要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哲学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实验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与方法,所以在物理学中渗透着很多哲学的思想和理念,了解这些理念,和运用这些理念,在今后的物理学习生涯中都对我们起到很大的帮助。
物理学与哲学可以说是同系一个源头只不过随着物理学和哲学的发展,各自都构建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才有了物理学与哲学的分科。
关键字:物理哲学联系思想体现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the philosoph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ether in experimental or in the aspect of theory, all for the study of physics provides the direction and the method, so in physics, imbued with many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idea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deas, and using these ideas, in the future study of physics of his career, we have a lot of help.Key words: physical philosophy thought embodies. Contact前言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哲学史以人类的思想活动为对象的思想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活动的本源食物,获得本源食物的非本源食物的知识,建立食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食物,哲学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而认识活动是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事物共同具有的属性和普遍性规定,以以人类的思想认识为对象,追求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本源的知识,是哲学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规定,也就是说哲学是对人类研究任何事物时候思想规律的研究,是对所有学科共同规律的研究,是对共性的研究,所以无论在任何学科中都有哲学思想的存在,物理学业在其中。
量子力学的三大哲学原理

量子力学的三大哲学原理
量子力学是一门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其理论基础包含了许多哲学原理。
以下是三大哲学原理:
1. 狄拉克哲学原理:粒子存在于所有可能的状态中,直到被测量。
这意味着,粒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直到被观测。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通常表示为波函数,而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所有可能状态。
当波函数被观测时,系统的状态会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
2.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同时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因为测量会干扰系统。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同时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
当我们尝试测量其中一个属性时,我们的测量结果会影响另一个属性的测量结果。
3. 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物理学中的“非局域性”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物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是有限的。
在量子力学中,这一原理被称为局域实在论,表明物理系统的属性是真实存在的,不受观测者的影响,即使两个系统之间的距离很远。
- 1 -。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伊萨克·牛顿(1642-1727)是近代首屈一指的英国物理学家,他继承了开卜勒和伽利略对天上和地上的运动成果,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演算,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条物理学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理了动力学整个体系,创立了反映宏观低速运动的牛顿力学(也称经典力学)。
任何自然科学家在其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要受到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牛顿也一样。
恩格斯指出:“许许多多自然科学的范围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就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宗教教徒。
”这也是对牛顿哲学思想的总的写照。
牛顿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其根本缺陷在于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经验论性质。
对牛顿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牛顿的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即自然科学研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牛顿在其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他承认物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他承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并且能被我们所认识,另外牛顿关于“质量”概念的提出,也是以唯物主义的原子假说为基础的。
牛顿在《原理》第三编的开头写出了“哲学中的推理法则”其内容是:“除那些真实而得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须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
”“物体之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
”“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在实验哲学中,我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而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
”这些推理法则中,第一条表明:牛顿承认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体所固有的;第二、三条表明牛顿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第四条表明牛顿对于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得出自然规律这一方法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大学生谈心(3)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当我们学到惠更斯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迟势和测不准关系等知识时,总觉得物理与哲学紧密相连。
热力学系统、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很难不涉及哲学的系统观、实在论、运动观和物质观。
其实,许多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也常常陷入哲学的思考。
哲学之所以这样有魅力,不仅是物理的发展得益于许多哲学思想,如开普勒的追求外星运动的和谐性,来自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启示;牛顿的运动理论,受实在论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哲学希望比物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认识,这也是物理从物质基本运动角度所孜孜以求的。
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就选过一些带哲学色彩的物理问题进行探讨:1、无限可以有界,有限可以无界;2、物质不灭的局限性;3、热寂说的实质;4、无时间的存在形式;5、有无第一推动力;6、系统与微扰;7、测不准的实质;8、灵感的基础……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
现在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些尚未有定论。
但物理学对我们哲学观的影响,却可以看得出来:一、经典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经典物理从牛顿力学开始,力、热、点、光、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实在论、决定论的影响。
物理科学的建立是从力学开始的。
在物理科学中,人们曾用纯粹力学理论解释机械运动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如热、电磁、光、分子和原子内的运动等。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起着重要作用。
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力学问题,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真理相去甚远,但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如此之大,以致他的这些观点在科学思想上起着重要作用。
他的权威在中世纪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伽利略的时候仍不可动摇,在中世纪,他的著作阻碍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改革闻名的反对教会权威的斗争标志着物理学家开始以实验的语言来研究自然。
哥白尼体系的建立是这时第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推翻了托勒密体系的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是圆的,绕着自己的轴自转,并绕太阳公转。
他第一次揭示了季节的变化和行星视扰动的原因。
他的体系的一大缺点是认为一切天上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的复合。
完全推翻古典的学说的是开普勒,他吸收了哥白尼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开普勒定律,证实了行星运行的真实的轨道——椭圆。
近代力学诞生的标志是伽利略,除了他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的一些重大发现之外,更值得强调的是:在人们依靠观察天体运动来研究力学运动的基础上,他开创了科学实验方法,并将实验、观察和理论思维(科学假设,数学推理和演绎)相结合,获得了突破性的发现。
他的斜面实验在2002年被英国著名的《物理学世界》杂志的大量读者评为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之一。
这些实验的其同处都是用很简单的仪器设备,发现了非常基本、重要的科学概念,获得了重在科学发现,使留在人们头脑中的长期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另外,他所提出的理想实验方法,在近代科学研究中更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被后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认为匀速率运动也是惯性运动,并进一步提出行星正是由于按圆周轨道作匀速率运动,才能永恒地运转,这些看法并不正确。
1644年笛卡儿(1596——1650)在《哲学原理》一书中弥补了伽利略的不足,他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惯性运动物体不会使自己趋向曲线运动。
他掌握了运动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但没有把他们概括出来(这一不是与牛顿做的)。
并且领悟到了离心力,做出了动量的正确定义。
在这一时期,光学、电磁学也有一定的发展。
这个时期是一个伟大的试验以及理论活动的时期,虽然伽利略的命运给科学破了冷水,但宗教改革对科学进展的影响却是非常有利的。
资本主义生产促进了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物理学体系。
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导致了17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
牛顿在这里不仅讲了他研究的目的,实际上还讲了他研究的方法,即从特殊(的现象)到一般(的规律,如自然界的力),再从一般回到特殊。
前者被英国哲学家培根强调,称为归纳法,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后者被数学家间哲学家笛卡尔所强调,称为演绎法,它必须依靠数学作为工具。
在牛顿以前,一般认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互相排斥的方法。
牛顿在科学方法上的重大贡献就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他用自己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表明:就科学研究全过程而言,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而他的所谓哲学是一种有综合性的统一认识,并不是中世纪哲学那种学院式的空谈了。
实际上,惯性定律的确立,首先应归功于伽利略和笛卡尔,牛顿是继承了他们的思想,把惯性定律作为运动第一定律提出,并提出质量是描述物体惯性大小的量。
牛顿的功绩主要在于确立第二和第三定律,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又同他对另一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运动第二定律是因万有引力定律的需要才发现的。
同样为了比较准确地研究一个天体受的力与云空的关系,必须分析许多有关天体的作用力,这就产生作用于反作用问题,为此牛顿提出了第三定律,这是牛顿重大的创造性贡献。
开普勒三定律的发现已经强烈地暗示在太阳与行星之间,存在着一种随距离增在而减小的引力。
另一方向,伽利略也断定:地面上物体加速下坠是由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
牛顿则进了一大步,把天上和人间两类现象统一起来,断方言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经典物理中的系统是最简单的系统,系统内只有少量物体,虽有相互作用,但是只要初始条件定了,规律是一定的,结果就确定了。
而结果的正确性又是试验可以验证的。
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又提出了简洁、和谐等思想,这在研究天体运动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但是近代物理所提供的却是另一幅景象。
二、近代物理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在18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与前面相反的情况,物理思辨和少收试验的限制和支配。
这一时期没有出现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数学和数理天文学在18世纪由于伯努利、欧拉、达朗贝尔、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人的重要研究而丰富起来。
物理研究以科学的唯物论为特征的。
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能量的概念。
力是物质的性质。
这个世纪企图以假定“不可称量物”的存在来解释物理学和化学中的隐秘现象。
最老的不可称量物质是热质,许多科学家的心目中固守着热是一种物质,并且一直坚持到19世纪中叶。
认为热是物质的这种学说的最早的渊源可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著作中找到,在近代,又受到了伽桑狄的支持。
19世纪实验开始上升为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实验物理学的数学化成了19世纪物理学的特点。
19世纪的物理学,在1850年左右,当时物理学的最重大的根基已经明确了:物理现象都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框架来解释,即以力学解释为原理的出发点,通过数学描述对物理现象作模拟并导出描述现象的数学方程式,再冠之以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有了经典力学的支持,加之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人们对力和能量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
可是,当物理学家们试图完善这种以力学为主体的物理体系,并期望依赖这种体系解释自然规律的时候,困难和矛盾出人意料的发生了。
在物理学的思辨方面,19世纪推翻了前100年的最重要的学说,并在17世纪奠定的基础上大大作了更新。
光的发射说让位给波动说,被称为热质的物质被搁在一边,并确立了热是由于分子的运动的事实。
摒弃了由电的单流或双流说的倡导者所假定存在的不可称量的物质,而用某些情况下光以太中存在着脉动和协变来解释电和磁现象。
物理学的两大分支光学和电磁学实际上合成为一个分支。
18世纪还不知道的能的概念被引入了。
辐射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课题。
物理学在这100年期间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进展,在这个世纪,化学家用他的天平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家大胆鲜明的提出了无所不包的能量守恒定律。
迈尔是明确提出“无不能生有”,“有不能变无”的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的第一人。
而这理论正是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
焦耳精心严谨地进行了热功当量测定等一系列实验,奠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亥姆霍兹将能量守恒定律第一次以数学形式提出来。
统计物理中系统概念的进一步明确,不仅引出了宏观量、微观量的概念,也引出了后来被哲学广泛引用的平衡态、涨落现象、开放性、耗散结构和混沌现象等等。
从物理角度看,决定论不再起作用了,代替它的是耦合作用,即统计分析,而统计肯定是有涨落的。
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发胀是如此迅速,以至于19世纪被称为是电的世纪。
19世纪初,科学界仍普遍认为电和磁是两种独立的作用。
与这种传统观念相反,丹麦的自然哲学家奥斯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和谢林关于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与磁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在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引起导线近旁的磁针偏转。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开拓了电学研究的新纪元。
引起震动的还有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以薛定谔方程、测不准关系、微扰理论、系统理论等,开启了人类观察物质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其中折射出许多新的哲学思想。
如微扰对系统的影响、非线性关系等,跟哲学后来讨论的蝴蝶效应、非线性理论等有些殊途同归的感觉。
近几年,物理学引进了许多有挑战的尝试,如量子纠缠态、超导、超低冷电子研究、量子晶体研究等,其物理现象及规律背后是一些有价值的哲学思考。
爱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它改变了原来的观点,认定狭义相对论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否定了以太参照系的存在并修改了惯性参照系之间的时空变换关系,使得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有可能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都成立。
为什么是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呢?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划时代的贡献,是与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分不开的。
无论是对“时空相对性”的思考,还是“惯性系的地位”的探索,都显示出其思想上的深入思考和睿智判断。
正如他在自述中指出的,“向我这种类型的人,一生中的主要东西,正是在与他想的是什么,他是怎样想的,而不在于他所做的或所经受的是什么。
”具体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观念:爱因斯坦在研究中始终以实验事实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先验的概念、规律为出发点。
所以当有人对迈—莫实验震惊、失望时,他只将其作为一种实验事实接受下来,他认为理论不应该只起源于思辨,理论应符合观察到的事实。
同样,他认为牛顿的“绝对时间”概念不是实验事实,不能被观察到。
所以他对“同时”的概念必须借助于尺子、时钟和假想实验重新定义。
正是这种用实验事实重新对时间、空间定义的思考,给物理学带来了从根本上的改变。
2、坚持物质世界的同一性思想:爱因斯坦一直深信自然界的同一性,他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麦氏方程在伽利略变换下不是对称(不协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