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中国古典舞教材:基本舞姿(正确演示)

中国古典舞教材:基本舞姿(正确演示)基本舞姿吸腿:动力腿绷脚,膝盖带动顺主力腿旁吸起90°。
脚尖点在支撑腿膝关节前。
掖腿:动力腿绷脚,膝盖带动上提脚腕顺主力腿向上抬至主力腿膝盖窝。
端腿:动作腿擓脚,吸端至支撑腿髋关节处,呈水平状态。
端腿展翅:也称“老鹰展翅”。
动力腿端腿,主力腿蹲,同时上身前俯去贴动力腿,手往后背膀子,眼顺手的方向看出。
踹燕:动作腿在前腿90度的基础上,身体后倾与动作腿保持水平,目视动作腿。
姿态斜腰:在前点步基础上,主力腿蹲,骨盆向后倾约45°,送胯、横拧,形成一个向后倾的大斜线,手收回到肋旁往3方向斜上方刺出,眼顺手的方向看出,身体随之往外拧倾侧躺45°。
头、眼顺手的方向看出。
前屈腿姿态斜腰:在姿态斜腰的基础上,动作腿向前抬起90度,屈腿。
小射燕:称“立身射燕”。
在后腿绷脚点地拧腰上动力腿小腿抬起,由膝盖主动带着向主力腿的正后方伸出,距离主力腿约6—7寸。
动力腿小腿曲时,膝盖对主力腿膝盖窝,小腿往前交叉。
头往拧腰的方向看出。
斜探海:在立身射燕舞姿的基础上,加旁提和敞胸形成的舞姿,手带领到托掌提肋弯腰,眼随手然后看侧下方形成斜探海舞姿。
大射燕:大掖步姿态的基础上,动力腿小腿弯曲由膝盖带动向上抬起90°以上,要求“大拧翻胸”,腿与头在同一垂直面上形成两头上翘的舞姿,重心在主力腿膝盖上,眼看抬腿的方向。
仰身后腿:也称“紫金冠腰”。
在后腿的基础上,动作腿弯曲,仰身,手臂上侧位。
探海:170°以上,骨盆前倾腆胸、抬头,头与动力腿脚尖两头上翘,构成头顶与脚尖往正上方延伸,形成“圈”起来的圆的意识,主力腿脚要踩实,重心在脚掌上,形成时动力腿主动,上身被动拧身探海:探海舞姿上拧腰,形成头与动力腿往斜下角“圈”的意识,在女班用的较少。
在男性训练中分为直抬和掖伸两种。
动力腿往后擦出抬起探海,同时掀胯,山膀手领到托掌位,上身往主力腿一边拧腰抻肋,眼看动力腿方向,两手心朝上,重心在主力腿脚掌。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舞蹈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在中国古典舞蹈的教学中,有一些常用术语和动作,对于学习古典舞蹈的人来说是必备的。
一、常用术语1. 基本功:指学习古典舞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动作和姿势,包括站立姿势、转身动作、进退步等。
2. 配合:指舞蹈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包括动作配合、节奏配合和情感配合。
3. 起舞:指舞蹈开始的动作,是古典舞蹈的开场动作。
4. 打脚:指古典舞蹈中表现力强烈的踢腿动作,可以加强舞蹈的冲击力和节奏感。
5. 起势:指古典舞蹈中舞者起身的动作,用来铺垫后续的舞蹈动作。
6. 组合:指将多个动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舞蹈动作序列。
7. 手臂动作:古典舞蹈的手臂动作非常重要,包括抬手、划弧、握拳等。
8. 旋转:指身体在舞台上的旋转动作,可以增加舞蹈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9. 跳跃:古典舞蹈中常见的跳跃动作,包括转体跳、腾空跳等。
10. 舞台布景:指古典舞蹈演出时舞台上的布景设计,用来营造舞蹈的氛围和表现背景。
二、动作图示1. 站立姿势:古典舞蹈的站立姿势要求舞者保持优雅和稳定,身体挺直,脚尖并拢,双手自然下垂。
2. 手臂动作:古典舞蹈中的手臂动作要求舞者动作流畅、柔和,可以有抬手、划弧、握拳等动作。
3. 出场动作:古典舞蹈中的出场动作常常包括起势和起舞,舞者通过这些动作展示自己的技巧和气质。
4. 旋转动作:旋转是古典舞蹈中常见的动作之一,舞者通过旋转动作展现身体的灵活性和流畅性。
5. 跳跃动作:跳跃是古典舞蹈中具有冲击力和节奏感的动作,舞者可以通过跳跃动作表达舞蹈的情感和力量。
6. 打脚动作:打脚是古典舞蹈中常见的动作之一,舞者可以通过打脚动作展示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
7. 进退步动作:进退步是古典舞蹈中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舞者展示舞蹈技巧和舞台表现力的重要动作。
通过以上动作图示,舞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典舞蹈中常用动作的具体形态和要领。
17个古典舞步法详解

17个古典舞步法详解一、圆场步。
1. 动作要领。
- 双脚正步位准备,膝盖放松微屈。
一脚脚掌内侧向前迈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脚掌迅速落地踏实,同时重心移至前脚,另一脚随即向前迈,双脚交替行进。
- 行进时,双脚轨迹呈弧线形,步伐要小而密,身体保持平稳,收腹提臀,上身正直,头部端正,眼睛平视前方。
- 手臂可根据舞蹈动作需要自然摆动,如双手在体侧划小弧线摆动,与步伐节奏相协调。
2. 舞蹈中的运用。
- 圆场步常用于表现人物在舞台上平稳、流畅的移动,如表现古代女子优雅地漫步于庭院之中,或者在群舞中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美感,像水一般连绵不断。
二、云步。
1. 动作要领。
- 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以右脚为例,右脚向旁横移一小步,同时左脚跟随右脚方向移动,两脚之间距离保持不变,如同在云中漫步。
- 移动过程中,双脚脚掌内侧用力,膝盖相互靠拢,身体重心平稳地在两脚之间过渡,腰部要起到带动和控制的作用,上身保持端正,双肩放松。
- 云步可以向前、向后、向旁移动,在移动时,步伐要轻盈、缓慢,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2. 舞蹈中的运用。
- 云步在古典舞中常用来表现神仙、仙女等超凡脱俗的形象的行走姿态,或者在抒情段落中营造出一种梦幻、空灵的氛围。
三、花梆步。
1. 动作要领。
- 双脚踮起,脚跟提起,脚掌着地。
以快速的小碎步移动,步伐频率较快,双脚交替的速度如同敲梆子的节奏。
- 移动时,膝盖放松,小腿灵活地交替运动,身体重心略向前倾,保持身体的平衡。
- 花梆步可以直线行进,也可以做弧线行进或者原地快速移动。
手臂可配合做出各种姿态,如双手在胸前做小五花动作,增加舞蹈的美感。
2. 舞蹈中的运用。
- 花梆步常用于表现活泼、俏皮的情绪,如古典舞中年轻女子欢快嬉戏的场景,或者在表现一些灵动的小动物形象时也会用到。
四、慢步(慢板行步)1. 动作要领。
- 正步位起,一脚向前迈出,步伐较大但速度缓慢。
前脚落地时,先脚掌着地,然后慢慢将脚跟落下,重心随之平稳地移到前脚。
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

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导言中国古典舞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通过优美的动作和精湛的技巧,传达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舞,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术语与词汇。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本中国古典舞术语词典,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舞。
一、基本舞姿(Basic Postures)1. 仙鹤展翅(Crane Spreads Its Wings):舞者以仙鹤飞翔的姿态展开双臂,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形。
2. 举彩霞(Holding Colorful Clouds):双臂微张,手掌垂直向上,如抱住一个彩云般的姿势。
3. 托天降角(Lifting the Heaven and Descending the Angle):右手高举,左手下垂,身体略向左倾,仿佛将天空托起。
4. 开金莲(Opening the Golden Lotus):双臂自腰间徐徐展开,如盛开的金莲花。
5. 开心花(Opening the Happy Flower):双臂向两侧展开,如欣喜之花盛开的姿态。
二、动作技巧(Movement Techniques)1. 旋转(Turn):舞者以一个固定的轴心为中心,转动身体或旋转一只脚,表达出旋转的美感。
2. 翻花腕(Turning the Flower Wrists):双手自下而上翻转,手指轻轻弯曲,表现出柔美的花蕊。
3. 转握(Hand Transfer):将一只手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流畅自然地连接不同动作。
4. 翻脚(Kick):舞者抬起一只脚,并伸直腿部向前或向后,展示出优雅的腿部线条。
5. 划水(Hand Waving):双手如划水般在空中划动,表达出水中荡漾的美感。
三、舞蹈剧目(Dance Repertoire)1. 《白蛇传》(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以中国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为背景的舞蹈剧目,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2. 《红色娘子军》(Red Detachment of Women):根据中国革命时期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舞剧,展现了女红军英勇不屈的精神。
古典舞身韵资料

古典舞身韵一、名词解释1、神:这就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
2、倒踢紫金冠: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之一,一条腿为支撑腿,另一条腿作为动作退向后踢起同时向后弯腰抬头。
此动作也可在空中完成。
3、云手:双手在身体前上方做左手从左至右,从下至上,右手从右至左,从下至上得“8字圆”运动。
与“小五花”得运动路线就是一样得,就是放大了得“小五花”。
4、小五花:答:双手手背靠拢手心向外,以手腕为轴,双手形成由下至上,由里至外得360°得逆向转动,每做一次完整得小五花,每只手完成一个“8字圆”运动。
5、云肩转腰:就是古典舞身韵经过戏曲、无数长期观察,并总结中国古典舞舞蹈自身得要求提炼出来得,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基本动律贯穿起来做就就是云间转腰。
6、传统得八大手位:八个手位即: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山膀按掌、冲掌、双提襟。
7、移:上身直立,以腰为动力点.上身在水平线上向左或向右移动得动作过程:动作过程中头部正直,双肩平行。
8、端腿展翅:即老鹰展翅,端右腿同时双臂向上撩掌,在头上交叉。
挺胸俯身向前与端腿成45°角,同时左腿半蹲。
再经双肋向后侧上方伸直,掌心向后,腿随右手,静止时眼瞧2点上方。
9、朝天登:即:主力腿伸直用力登地,动力腿由下至上往上抬180°贴到耳朵旁边,左右腿都可做动力腿或主力腿。
10、小五花:即:双手相配合做盘腕。
两手手背相对,尽量屈腕。
一手向外环绕,另一手向里环绕。
行走路线可做向上下直线,也可做8字线。
与腰得提沉含仰及旁提,拧等元素相配合。
做小五花这个动作时,要求两手对衬,腕子转得幅度要大,转得过程要圆。
11、双晃手“即小晃手动作得延续与放大,双晃手要求双臂沿前后轴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划圆时,两手之间得距离保持与肩同宽,动作要有延伸感。
头眼配合做立圆运动,配之以腰得旁提含仰动律。
转肘与转翻腕在动作过程中两手得配合均同小晃手。
古典舞24个基本动作古典舞的团扇子舞的基本动作

古典舞24个基本动作古典舞的团扇子舞的基本动作古典舞是一种古老而典雅的艺术形式,其中涵盖了许多基本动作和技术。
在古典舞中,要求舞者的身体柔韧、协调、优美。
本文将介绍古典舞的24个基本动作和团扇子舞的基本动作。
一、24个基本动作1. 手拨(shǒu bō):花式摆动手臂,手掌自身旋转。
2. 手挑(shǒu tiāo):手臂自然向上弯曲,摆动摆臂。
3. 手托(shǒu tuō):手掌向下,手臂自然弯曲,摆动手臂。
4. 手拍(shǒu pāi):交替拍打手掌,在空中画出半圆。
5. 手弹(shǒu tán):用手指快速弹击指尖。
6. 手划(shǒu huá):手臂自然向侧面弯曲,做水平画弧线动作。
7. 手推(shǒu tuī):两只手臂同时向前推。
8. 手抬(shǒu tái):将手臂自然向上轻抬,向前挥动。
9. 手肘(shǒu zhǒu):自然伸出手臂,捏住肘部,向前转动手臂。
10. 手指(shǒu zhǐ):手指轻微弯曲,交替快速移动。
11. 手连(shǒu lián):两只手臂同时向前伸直,并快速地互相交替。
12. 手转(shǒu zhuǎn):两只手臂向侧面弯曲,然后转动手掌。
13. 圆圈(yuán quān):用足尖开出一定距离,向外画圆圈。
14. 踏步(tà bù):将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另一只脚向后移动。
15. 点步(diǎn bù):一只脚在地面上蹬下,并快速地将另一只脚向前移动。
16. 单饶(dān ráo):在地面上滑动脚尖,拉长舞步。
17. 双转(shuāng zhuǎn):将两只脚轻轻跃起,并快速地旋转。
18. 转身(zhuǎn shēn):将双脚轻轻跃起,将身体转至另一侧。
19. 侧步(cè bù):将一只脚向侧面移动,并将另一只脚向侧面踏出。
20. 前窜(qián cuān):将一只脚向前窜出,并用另一只脚向后支撑。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doc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
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1、外形的特点(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
(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中国古典舞名词术语

中国古典舞名词术语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
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劲:指内在的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律:指舞者在完成动作时即能有顺水推舟,一气呵成的顺势,又能在动作中有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形成一种特定的节奏。
拧:即下肢固定,上身(包括腰,肋,肩,颈头)向左或有作水平的旋扭。
倾:指上肢向前或旁做“折”状。
含:以腰,肋,胸的收缩并往前倾。
仰:凡是上肢向后“折”状,即使“仰”。
平圆:无论是手的局部动作或是整个上肢动作,运动时要如“磨盘”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立圆:它的运动轨迹如同“车轮”状,即展开在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八字圆:又称“风火轮”,指肩部或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或“左右”两个车轮式的圆线运动。
点:从动作的外部而言,是指动作中的突出的强拍或瞬间的停顿。
从神韵及内涵而言,是指呼吸中瞬间的闭气,“提沉”中起伏的强弱;眼神运用时动幻中的凝聚;身法变换中意念的闪动。
线:从动作的外部而言,现是指运动遵循的路线。
从神韵及内涵而言,线是指运动全过程中内在意识的旋律感。
动律:指经过对一切动作分析,概括,提炼,使之成为不同于某一具体或完整动作的,具有概括性质的“元素”。
元素:指提,沉,冲,靠,含。
腆,移,庞提,这些由心意带动呼吸,又由呼吸支配腰部而体现出来的基本势态。
坐: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臀部全着地,双腿盘于身前,开胯,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手腕搭于膝上,双肘放松,也可双手背于身后,肘尖下垂。
沉: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没丹田,以沉气之力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弯状,在此过程中眼皮随着沉气而徐徐放松。
提:中国古典舞训练基本姿态,在“沉”的基础上深吸气,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由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感觉头部顶向虚空,提至胸腔之气不能静止憋住,随着“头顶虚空”的感觉向上延伸,同时眼皮也向微松状逐渐张开,瞳孔以气之力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第一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
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
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
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
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
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
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
(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释,都是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恰当比喻。
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就是活动起来的书法和雕塑,流动中的画圈,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节奏特征的训练就会缺少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要求。
(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风格、规格及动势特点
1、转的技法动势与身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翻身技巧的民族性是体现在上身在倾斜状态上的技术技巧,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的节奏上的闪展和灵巧。
3、跳类技巧的形成和发力方法有着古典舞自己的特点。
第二章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一、常用舞蹈术语
[八个方位——1—8点]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
即:场地正前为第一分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二、三、四方位——“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6、7、8点”(见图)
[扶把训练] 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练习。
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见图)。
[中间训练] 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
是相对“扶把训练”(因把杆多设在场地四周)而言。
[对称动作] 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
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左转身”的对称动作即“右转身”。
[动作的左与右] 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
如左腿向前踢腿即“左前踢腿”;右手做“盘手”即称“左盘手”。
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左托掌”、“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 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 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时,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 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
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 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划弧] 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如右后腿划“右半弧”至前,即右腿做平圆的右半圆。
[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只一方位称“甩头”。
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度时,再迅速甩头360度,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
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涮头] 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环动] 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
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运动。
[控制] 此处专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
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力量和能力。
[双起双落]、[双起单落] 跳跃动作的术语。
即双脚同时跳起再同时落下,称“双起双落”;如双脚跳起,单脚落下着地,称”双起单落”:以此类推还有“单起双落”、“单起单落”(落下时不换脚)等。
[身韵] 即舞蹈的“身法和韵律”。
其基本的动作元素有“提”、“沉”、“冲”、“靠”、“含”、“展”、“移”等(详见本教材“第七单元”)。
它是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技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将征。
[起法儿] 正式动作以前,从力量或动作上做准备,称“起法儿”:一般在正式动作前的半拍时间,做起法儿动作。
二、常用及主要图示手型与手臂动作。
二、常用及主要图示
手型与手臂动作
脚型与下肢动作
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