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中国古典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第一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释,都是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恰当比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就是活动起来的书法和雕塑,流动中的画圈,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节奏特征的训练就会缺少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要求。

(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风格、规格及动势特点

1、转的技法动势与身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翻身技巧的民族性是体现在上身在倾斜状态上的技术技巧,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的节奏上的闪展和灵巧。

3、跳类技巧的形成和发力方法有着古典舞自己的特点。

第二章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一、常用舞蹈术语

[八个方位——1—8点]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即:场地正前为第一分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二、三、四方位——“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6、7、8点”(见图)

[扶把训练] 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练习。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见图)。

[中间训练] 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是相对“扶把训练”(因把杆多设在场地四周)而言。

[对称动作] 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左转身”的对称动作即“右转身”。

[动作的左与右] 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如左腿向前踢腿即“左前踢腿”;右手做“盘手”即称“左盘手”。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左托掌”、“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 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 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时,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 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 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划弧] 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如右后腿划“右半弧”至前,即右腿做平圆的右半圆。

[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只一方位称“甩头”。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度时,再迅速甩头360度,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涮头] 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环动] 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运动。

[控制] 此处专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力量和能力。

[双起双落]、[双起单落] 跳跃动作的术语。即双脚同时跳起再同时落下,称“双起双落”;如双脚跳起,单脚落下着地,称”双起单落”:以此类推还有“单起双落”、“单起单落”(落下时不换脚)等。

[身韵] 即舞蹈的“身法和韵律”。其基本的动作元素有“提”、“沉”、“冲”、“靠”、“含”、“展”、“移”等(详见本教材“第七单元”)。它是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技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将征。

[起法儿] 正式动作以前,从力量或动作上做准备,称“起法儿”:一般在正式动作前的半拍时间,做起法儿动作。二、常用及主要图示手型与手臂动作。

二、常用及主要图示

手型与手臂动作

脚型与下肢动作

舞姿

中国古典舞身韵八个基本动作要素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中国古典舞身韵八个基本动作要素中国古典舞作为历史传承最悠久的一种中国古代舞蹈,舞姿更是含蓄优美,令人陶醉,之所以跳的好看中国古典舞身韵是非常重要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因此小编今天特意为艺考生整理了一篇中国古典舞身韵八个基本动作要素,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艺考生必看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八个基本动作要素 一、沉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是躯干之上下动律,主要掌握躯干上提下沉纵向的动势与呼吸的配合关系。先“沉”后“提”。 做法:在盘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沉丹田,以气息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弯状,眼皮随沉气慢慢放松。 二、提 同是躯干之上下动律,主要掌握躯干上提下沉纵向的动势与呼吸的配合关系。先“沉”后“提”。 做法:在沉的基础上,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从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感觉头顶虚空,提至胸腔之气不能憋住,随着头顶虚空而感觉向上延伸,同时眼皮逐渐张开,瞳孔放神。 三、靠 是在“提沉”的基础上躯干“斜移”的动律。掌握以拧带动向侧后形成的横向动势,体现古典舞的饱满、端庄、妩媚、含蓄的气质特点。 做法: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水平拉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要求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决不能有躺倒之感,身如向右靠,头则微向左转,眼平视放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 四、冲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是在“提沉”的基础上躯干“斜移”的动律。掌握以拧带动向侧前形成的横向动势,体现古典舞的饱满、端庄、妩媚、含蓄的气质特点。 做法: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感觉腰侧肌拉长,头与肩相反,肩向左冲,头略向又偏,眼和冲的方向一致。 五、含 躯干向后移动,形成”内收“的过程。是后肩缩力的向后动律。 做法:过程和“沉”一样,但加强胸腔的内收,双肩向里合挤,腰椎形成弓形,空胸低头。”里含”不是旁腰,而是感觉双肩里合与胸腔收缩,可用双手抱肩寻找感觉。 六、腆 躯干向前移动,形成”外开“的过程。是胸腔推力的向前动律。 做法:和“含”相反的动作,在“提”的过程中,双肩向后掰,探胸微抬头,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开。 七、移 腰、肩进行左右水平运动的“横线”动律。

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

一、蹲的练习 “蹲”是腿的屈伸和弯直的训练。通过蹲的练习使腿的关节韧带与肌肉富有柔韧的弹性,这是男、女舞蹈演员掌握技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跳跃要有弹性,几乎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蹲的动作。同时“蹲”还具有增强后背力量的作用。 教材内容: 双腿蹲: 1、小八字步半蹲、全蹲 2、大八字步半蹲、全蹲 3、踏步半蹲、全蹲 4、弓箭步蹲(正、旁) 5、移动穿掌扑步(男)单腿蹲: 1、端腿蹲 2、掖腿蹲 3、跨腿蹲 4、环动掖腿蹲(旁腿环动到后面成后抬腿后再掖蹲的动作)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蹲”是离把练习的第一个动作,要求练习时的动作徐缓、连贯。因此,宜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 2、分别将双腿蹲或单腿蹲中的(2)至(4)项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双腿蹲可与下列动作组合起来:大八字步的前、后、旁下腰及涮腰。在小八字步蹲和大八字步蹲之后立半脚尖。蹲后接90度以上前、旁、后腿的舞姿。 4、单腿蹲可与下列组合练习:单腿前、后下腰。踏步旁下腰;大踏步旁下腰。蹲后接90度以上的前、旁、后腿,斜探海,后腿侧身等的碾转。蹲后接各种单腿变身和90度以上的抬腿环动动作。 二、腰的练习 腰是身体运动和舞蹈动作的轴心,而腰的动作又是掌握繁难舞姿和技巧的动作基础,如:风火轮、卧鱼、斜探海、探海、紫金冠跳、双飞燕跳以及翻身......等都是以腰为主的动作。腰的训练目的是增强舞蹈演员腰部柔韧性和灵活性。此外,腰的动作也常是舞台表演上直接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大八字步前、旁、后下腰 2、丁字步拧腰 3、大八字步涮腰(女,1-3次) 4、弓箭步涮腰(男,1-3次)

5、踏步旁腰 6、大踏步旁腰 7、单腿重心前、后下腰 8、单腿跪前、后下腰 9、卧鱼 10、八字步风火轮(女,1-3次) 11、弓箭步风火轮(男,1-3次) 教材的组织范围:1、腰的训练先可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然后再用快速音乐,这样可以训练腰部具有灵巧的运动能力。 2、可将两项以上不同舞姿的腰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常用的组合如:涮腰卧鱼,穿掌扑步风火轮 4、可以作为各种舞姿、大踢腿、旋转和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 三、大踢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有腿部的深厚功底。“大踢腿”是训练“腿功”的重要教材。通过大踢腿练习,可使舞蹈演员腿部肌肉柔韧、有力而富有弹性,并可增强腿、腰、背等的控制能力。这部分练习动作也是舞台表演可以直接使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踢前腿(勾脚、绷脚) 2、踢旁腿(勾脚、绷脚和向左、右转身四分之一的踢旁腿) 3、踢后腿 4、踢十字腿(勾脚、绷脚) 5、踢蹁腿(勾脚、绷脚和带转身的蹁腿) 6、踢盖腿(不转身与带转身的盖腿) 7、踢紫金冠 8、踢冲天炮(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大踢腿是腿部超过90度较大幅度的动作。由于运动量较大,每条腿在每一姿态上不宜连续超过8次。用不同舞姿连接起来的大踢腿动作或左、右两腿交替做时,不宜超过24次,先采用中速音乐,之后可以采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结合每一种手的姿态单一的反复踢腿(可以原地做也可以行

最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地面训练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地面训练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亦是如此。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训练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地面训练,就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为舞者身体柔韧性、力量、技术技巧动作的具备与掌握,给予基础的、全面而系统的训练。地面训练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地面训练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 方法/步骤 1.基础训练 (一)坐姿(如图)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腿肌肉松 弛。

2.绷脚与勾脚(如图) 绷脚与勾脚是地面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动作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用力方法和意识。绷脚与勾脚在训练的过程中包含着勾绷脚趾,它是一组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动作,一般来讲绷脚与勾脚放在一起练习。 (1)绷脚:自脚腕处用力,推动脚弓绷直再依次用力推动脚趾绷向斜下远 处。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推动脚弓向斜下方伸展,再由脚弓延伸至脚趾,形成绷脚。绷脚在动作形式上可有正的,外开的,单腿的,双脚的。 教学要求: ①动作的形态要准确,防止趹脚。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用力方法,脚趾用 力的方向一定是要向远处伸展。 ②注意腿部肌肉的用力是松弛的,向外延伸的。 (2)勾脚: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经过勾脚趾、脚掌,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处。勾脚在训练形态上可以有正的、外开的、双脚的、单脚的。勾脚的分解练习方式可处理为先做勾脚趾再做完整的勾脚。 教学要求: ①动作的形态要准确,勾起的脚掌要正对前方,并要求踝关节屈折到最大 限度。

中国舞基本功技巧名称

中国舞基本功技巧名称 跳舞的人每天都会精力充沛容光焕发。他们表现出来的充沛体力,会让发生改变。在一个群体里,跳舞的人往往是精神最好的,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舞基本功技巧名称,喜欢的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节:基础动作的练习 1、头部练习:向前低头,向后仰头,向左右歪头,绕头练习。注意立腰,两肩下垂,脚尖绷直。 2、肩部练习:双手扶肩,双肩通过向前,向下,向后,向上绕肩。注意脖子往上立,挑腰。 3、胸部练习:上身向前含胸低头,阔胸双肩向后夹起,仰头。注意两肩后夹,两腿夹紧绷直。 4、腰部练习:注意呼吸,腰一定要正。(前腰、胸腰、旁腰、涮腰) 5、含胸屈腿:上身含胸的同时,双腿吸起。注意含胸时,不要松散。 6、压胯练习:双手扶膝,双腿吸起来,并拢双腿膝盖向旁打开,向旁压。注意膝盖用力下压,腰立直。 7、勾绷脚练习:脚上向上勾起,脚跟用力向前蹬。注意腿直、立腰、脖子往上长。 8、绕脚练习:脚经过勾脚,向外打开绷脚,然后绷脚,打开,绷脚,再绷脚。注意腿直、立腰、脖子向上长。 9、振臂练习:双臂上举的同时向后振,然后放下双臂下垂。注意立腰、收腹。 10、下前腰(体前屈):上身前弯曲和腿平行,双手扶地,然后起身。注意腿要直,腰部放松。 11、双屈膝:双腿全蹲的同时,双手扶膝,起身。注意注意腿要直,腰部要放松。 12、腰的软度练习:腰要放松、注意韵律。(前腰、旁腰、后腰、涮腰) 13、胯部的练习:左、右胯向上方提起,落下,双胯向前顶,左右摆胯,注意不要坐胯。 14、膝部的练习:双膝弯曲半蹲,起身。注意腰立直,膝盖打开常用舞蹈基本功训练常用舞蹈基本功训练。 15、脚腕练习:脚尖向里转成正步,再打开成小八步,半脚尖立起落下。注意立腰,腿紧夹。

论中国古典舞教学法

论中国古典舞教学法 民族舞蹈古典舞蹈教学方法 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建国以后,以我国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 中的因素,动态,吸收和借鉴了芭蕾舞等外来的有益成分,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体系。经过许多艺术家的努力实践,形成了今天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几十年来,中国古典舞日新月异,舞蹈家们的创作层出不穷,让人叹为观止。为了使中国艺术文化以及舞蹈家们的智慧结晶,这一成果永远传承下去,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作用首当其冲,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地去完成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的教学法。 1.教学法突出了科学性 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科学性原则表现在:一是它同其它学科的教学法一样,首先明确该科目教学法的定义,以及教学法与单科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包括的内容。接着,了解舞蹈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掌握舞蹈教学法课的内容,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阐述,掌握其整体结构,包括概述,动作剖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 划及组合范例。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A、“拧、倾、圆、曲”的身体形态。B、“内聚性”的内核。C、身韵。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法的内容的科学性,我们经过研究探讨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舞蹈动作剖析和动作律动的阐释具有明显的科学性。 教学法对动作的剖析,运用了哲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普遍的观点,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其中,对基本功体态,如:步、位、手。软开度训练如:射燕,探海及其作用和意义。基本动作如:地面训练,扶把训练,把下训练,功能训练等作了详尽的描绘。特别是对功能训练的阐释最为科学,每个动作的描述都遵循动作的目的和作用到动作的衔接、到由此引发出的动作种类、到动作的做法,再到动作的感觉,最后是动作的节奏及易犯的毛病等逻辑顺序来进行。就拿“蹲”来讲,其目的和作用针对人体科学中的腿部肌肉全面均衡发展以及为跳作准备等。就其种类来讲一位蹲、二位蹲、踏步蹲、弓箭步蹲等等。动作的做法被规定到某部位、某关节,甚至是指尖大的地方。感觉要到位,蹲时身体要有内在的对抗贯穿于整个过程中。节奏要把握清晰,这对教员的教学意义重大。蹲的科学节奏一般为舒缓的,丰富的节奏。如:2/4,6/8拍皆可。蹲还可与转、跳、控制等结合,易 犯毛病为身体未提住,重心在脚跟上等。其蹲的幅度由不同种类的蹲与动作连接决定。这些都是经过精心的探讨和实践的结果。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 (2)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代码:E2201 2、英文译名:Classical Dance Training 3、课程性质:专业课 4、适用专业和年级:表演(舞蹈表演-古典舞)专业/二、三、四年级 5、学时与学分:900学时,35学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为培养中国古典舞优秀表演人才设立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在中专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具有规范、扎实的基本功、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注重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开发和训练,同时掌握理解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方法,为今后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第一学年——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对肢体的基本形态、用力方法进行专业化规整 第二学年——短句强化阶段。从单一的基础素质能力,单一技术技巧训练转向“短句形式”的训练,即把动作多种因素组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动作语言,形成身法与技法相结合的训练短句,为综合性组合阶段作好铺垫和过度。(第三/四学年省略) 二、教学内容 一年级 三、把杆部分训练: 1、活动 2、蹲

3、擦地 4、小踢腿 5、单腿蹲 6、腰 7、弹腿 8、控制 9、大踢腿(前、旁、后) 四、中间部分训练: 1、大踢腿(前、旁、后、蹁、盖) 2、控制 3、旋转: 单一旋转:a掖腿转 b反跨腿转 c旁腿转 d拧身吸腿转 行进旋转:平转 4、翻身: a踏步翻身 b点翻身 c 吸翻身 d串翻身 5、小跳: 原地小跳: a一位 b变位 舞姿小跳: a射燕跳 b旁吸腿跳 流动性小跳:a擦地 b舞姿跳 6、中跳:

古典舞基本功课程教案

古典舞基本功教案 一、指导思想: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任务: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三、授课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中午、周六上午、周日下午

四、授课地点: 音乐教室 五、内容安排: 第1-2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型 第3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型 第4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第5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位 第6-7周:单手基本动作 第8-9周:双手配合动作 第11-14周:身体各部分中间活动训练 第15-16周:以上基本动作练习 舞蹈队活动计划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少年儿童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

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本学期我从低年纪学生开始选拔,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儿童舞和进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为上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通过作品排练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部分代表性民族舞蹈,为随时扮演各种人物形象作好准备。 活动时间:每周六 活动地点:舞蹈教室 活动内容: 一、身体基础训练 1、基本脚位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重点

舞蹈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男子) 执教年级:青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3、提高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和动作到位程度。 教学重点:想办法运用不同部位移动身体,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到位程度。 教具准备:音乐排练厅。 教学过程: 一、教学任务 1、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

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青少年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青少年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基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2、交流活动。 提出问题:"该动作的要求以及训练目的。"(屈膝、弯腿、直腿、勾绷脚等)。师生共同小结身体不同部位的作用。 二、探索活动 1、古典舞技巧。(蹦子、大拉腿) 1)学生一次探索。 教师示范技巧以及告诉要领,师生交流。

古典舞基本功的地面训练方法

古典舞基本功的地面训练方法 古典舞基本功的地面训练方法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训练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 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 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 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地面训练,就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为舞者身体柔韧性、力量、技术技巧动作的具备与掌握,给予基础的、全面而系统的训练。地 面训练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 由地面训练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基础训练 图2-1坐姿 (一)坐姿(如图2-1)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 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 腿肌肉松弛。 1.绷脚与勾脚 绷脚与勾脚是地面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动作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用力方法和意识。绷脚与勾脚在训 练的过程中包含着勾绷脚趾,它是一组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动作, 一般来讲绷脚与勾脚放在一起练习。

(1)绷脚:自脚腕处用力,推动脚弓绷直再依次用力推动脚趾绷 向斜下远处。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推动脚弓向斜下方伸展,再由脚弓延伸至脚趾,形成绷脚。绷脚在动作形式上可有正的,外开的,单腿的, 双脚的。 教学要求: ①动作的形态要准确,防止趹脚。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用力方法,脚趾用力的方向一定是要向远处伸展。 ②注意腿部肌肉的用力是松弛的,向外延伸的。 (2)勾脚: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经过勾脚趾、脚掌,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处。勾脚在训练形态上可以有正的、外开的、双脚的、单脚的。 勾脚的分解练习方式可处理为先做勾脚趾再做完整的勾脚。 教学要求: ①动作的形态要准确,勾起的脚掌要正对前方,并要求踝关节屈折到最大限度。 ②强调腿部前、后对抗肌群的收缩与放松。 2.压前腿(如图2-4) 压前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双腿并直平伸,双腿在勾和绷的形态上,结合平伸手、双托掌手位,以拉伸柔韧度为训练目的的一个 基本动作。在地面以髋关节为支点,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于横 膈膜处,同时向前延伸和向下压。 准备:坐姿

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手臂的训练

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手臂的训练 摘要:中国古典舞教学是舞蹈教学中比较难教的舞种之一。手臂的训练又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之一。笔者在长期的舞蹈实践与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针对中国古典舞手臂训练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已有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从手臂的基本位置、指的训练、腕的训练、肘的训练、肩的训练五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中国古典舞教学尽自己的一点儿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舞蹈教学手臂训练 中国古典舞的手臂是―个复杂而极富表现力的部位。由于手臂具有运用灵活、支配自如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整个身体动作中被发展得最丰富,也是最优美的一部分。“手臂动作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传情达意方面有着极为细腻的表达方式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并且,还有着自己独立而完整的表现程式。尤其在古老的东方舞蹈中,这一特点更为鲜明”。①我国戏曲艺术中对手臂动作的发展和运用,其形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仅手掌运动的形态描述就有各种各样的形容。如:切、分、盖、推、摊、提、压、撩、绕、盘、转、抹、劈、托、穿等等。著名戏曲表演大师梅兰芳就总结出上百种手的造型。通过若干表演艺术家的积累、总结发展、越发使得戏

曲舞蹈中的手臂动作多姿多彩,在表现力上独占优势。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表演难度。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是不可能很好地支配和运用于臂动作的。身韵在吸取大量的戏曲身段和武术的同时,训练上要根据舞蹈发展的需要,从科学性、系统性及训练性等方面去重新认识和整理传统中的手臂动作。比如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口诀,体现了在审美上、动体现范上以及动作方法上对手臂的严格要求,是供我们研究分析、建立手臂训练教材的极好基础。“六方圆满、三节白然、手、眼相随、大方舒展”这是对手臂动作的总的要求。还有很多很细致的要求如对手臂的形,讲“形圆”,动作过程则要“残圆”,“形圆接线圆,线圆落形圆。”避免僵直,但又忌过于弯曲,要做到圆而舒展,又如对“劲”的要求,“虽发力于腰,必须达于梢”。意即在动作过程中,力量要一直贯通到手指尖上,反对将力量停留在肩或大臀上,形成笨拙、僵硬的状态。 一、手臂的基本位置 要使学生树立手臂在运动过程中基本位置的正确概念,必须从一开始学习舞蹈时就教给他们,并反复进行练习,形成习惯,直到巩固下来为止。准备位:双背手,两手手臂在身后轻靠于髋骨上。下侧位:简称―位。手垂于体侧,离骨盆约12公分。平侧位:简称二位。手在体侧抬与肩平,开度与胸平。上侧位:简称三位。手上举于体侧上方,离头约16公分。体前位:简称四位。手位于胸前,高度抬与肩平,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一、手臂的位置 (3) 1、山膀臂 (3) 2、托掌臂 (3) 3、按掌臂 (3) 4、提襟臂 (3) 5、斜托掌 (3) 6、高低手双臂 (3) 三、由上手位演变出的常用动作 (3) 1、顺风旗、双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斜托掌、双提襟。 (3) 四、手臂的动作 (4) 1、盖掌 (4) 2、撩掌 (4) 3、推掌 (4) 4、摊掌 (4) 5、盘掌 (4) 6、分掌 (4) 7、穿掌 (4) 8、双晃手 (5) 9、小五花 (5) 10、云手 (5) 五、步位 (5) 1、正步 (5) 2、小八字步 (5) 3、大八字步 (6) 4、丁字步 (6) 5、虚丁步 (6) 6、踏步 (6) 7、弓步 (6) 六、步法 (6) 1、圆场、单碾步、双碾步、花梆步、蹉步(错步)、颠步(垫步)、跑跳步 (6) 1、踮步 (6) 2、蹦跳步 (7) 3、碎步走、小步跑 (7) 4、滑步 (7) 5、踏点和踏跳 (7) 7、踵趾小跑步 (8) 8、娃娃步 (8) 9、跑跳步 (8) 10、跑马步 (9) 11、交替步 (9) 12、进退步 (9)

13、小铃铛步 (10) 一、手臂的位置 1、山膀臂 平抬于身旁,高度与肩平,开度与胸平,小臂微向前屈,臂成弧形,掌心向旁,指尖微向上。 2、托掌臂 成弧形,托于额前上方,掌心向前上方,食指对眉梢。 3、按掌臂 成弧形,掌心向下,按于胸前,于胃平,相距一掌余。 4、提襟臂 成弧形位于身旁稍向前,小臂下垂,握拳,扣腕,虎口对胯骨,距胯一掌余。 5、斜托掌 (扬掌)臂举旁斜上方,掌心向斜上方,肘微屈。 6、高低手双臂 前抬,一臂举向斜上方,另一臂抬于胸前,双臂相距同肩宽,掌心向上。 三、由上手位演变出的常用动作 1、顺风旗、双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斜托掌、双提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 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5 期 2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 年03 期 5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 [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年S1 期 7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01 期 9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 2. 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3. 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年版。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教案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 一.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理解其精髓,掌握与具有中国古典舞规范,扎实的基本技术,技巧的能力。通过把上擦地组合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态的掌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在舞蹈表演中完成完美的动作与要求。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总体符合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这一目标。 二.教学对象 职业中学舞蹈专业一年级学生(有一到两年的舞蹈训练基础)。三.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把上擦地组合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脚背,与腿部的软开度的加强,与腿部力量的加强与控制。 2、擦地时脚的动作完满与控制 3、腿,胯要始终保持外开延伸。 (二)教学难点:动作过程中注意身体保持直立,从脚往上肌肉的收紧。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舞蹈基训服 (二)老师准备:钢琴伴奏 六.教学方法

示范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明确新课内容 介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与作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练在今后的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性与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基本素质练习 (1)压脚背练习:音乐节奏3/4拍,学生地面横排插空对齐,脚背绷直跪下,脚腕并拢准备,双手平放膝盖前,音乐响起,胯部抬起,膝盖伸直。做8x8拍。教学要求:脚腕并拢。 (2)压腿练习:音乐节奏2/4拍,地面右脚在前竖叉准备。a 向前压8x8拍,前4x8双手扶地,后4x8双手变三位手。b向后压8x8拍,前4x8拍双手扶地,后4x8拍左手扶地,右手三位手。c变横叉4x8拍,身体往前趴。然后变反面。教学要求:腿要直,脚背绷直,上身直立,不能掀胯,节奏要准确。 (3)踢腿练习:音乐节奏2/4拍。学生依次站在把杆前做准备。前、旁、后,各4x8拍,反面一样。要求:脚背带动,快起慢落。 2.把上擦地组合 (1)教师完整示范:钢琴伴奏准备2/4拍。双手扶把,一位站好准备。动作过程:a右脚由脚后跟带动向前擦出,脚尖点地整条腿外开,1x4拍完成前擦动作,然后由脚尖带动擦回一位,1x4拍完成擦回动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 头的动作: 仰头:向后做曲的动作。 转头:以额头带动,向左、右转动90度。 涮头:头经过前屈、侧曲、后扬的过程,做圆周运动。 低头:以额头带动,向前做曲的动作 摆头:头在正中位的基础上,左右倾倒至最大幅度。 甩头:头在正中位的基础上,左右快速转动90度。 肩的动作: 提肩:颈部保持垂直的状态,肩关节上提。 沉肩:在提肩的状态下,肩关节下沉。 裹肩:颈部保持垂直的状态下,肩胛骨做前伸的动作。 展肩:颈部保持垂直的状态下,肩胛骨做后缩的动作。 转肩:将裹肩、提肩、展肩、压肩的动作连贯,前向后或后向前运动。 手的动作: 提腕:在“掌形”的状态下,腕关节做上提动作。 压腕:在“掌形”的状态下,腕关节做下压动作。 摊手:手腕关节做由里向外的绕腕(即立圆转动),成手心向上的掌形。 推手:“推手”也可称称“推掌”。手腕关节做由外向里的绕腕(即立圆转动),经过提腕,成手心向外的掌形,要立掌、翘指。

轮指:两只手像立着的齿轮般依次轮转,分为由拇指带动向外依次轮转和由小指带动向里依次轮转两种。 小五花:在“掌形”的状态下,腕部外侧相对经过腕部内测相对,双手做对称盘手动作,转动一周。 手臂动作: 合手:“合手”也称“盖手”手以“掌形”在屈臂的状态下,由手腕松弛的带动,由旁提起,经上方垂肘从胸前落下,手心往下按的动作。 分手:手以“掌形”在屈臂的状态下,由身前提起,经上方向旁落下,做立圆的弧线动作 抹手:手以“掌形”由屈臂到直臂,在身前做水平运动,分为单抹手、双抹手、交叉抹手。 穿手:手以“掌形”或“剑指”,以指尖为引领,做由内向外的直线运动,分为上穿手、下穿手、平穿手、后穿手、斜上穿手、斜下穿手。 掏手:手成“掌形”,以指尖引领,下盘手至身侧夹肘。 抽手:手以“掌形”或“剑指”,以肘为引领,做由外向内的直线运动。 晃手:手以“掌形”,手臂在立圆的运动轨迹上,做身前“分手”与“合手”配合动作。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教案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 一.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典 舞的风貌及理解其精髓,掌握和具有中国古典舞规范,扎实的基本技术,技巧的能力。通过把上擦地组合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态的 掌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在舞蹈表演中完成完美的动作和要求。从而 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总体符合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这一目标。 二.教学对象 职业中学舞蹈专业一年级学生(有一到两年的舞蹈训练基础)。三.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把上擦地组合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脚背,和腿部的软开度的加强,和腿部力量的加强与控制。 2.擦地时脚的动作完满和控制 3. 腿,胯要始终保持外开延伸。 (二)教学难点:动作过程中注意身体保持直立,从脚往上肌肉的 收紧。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舞蹈基训服 (二)老师准备:钢琴伴奏

六.教学方法 示范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明确新课内容 介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作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本 功练在今后的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基本素质练习 (1)压脚背练习:音乐节奏 3/4 拍,学生地面横排插空对齐, 脚背绷直跪下,脚腕并拢准备,双手平放膝盖前,音乐响起,胯部抬起,膝盖伸直。做 8x8 拍。教学要求:脚腕并拢。 (2)压腿练习:音乐节奏 2/4 拍,地面右脚在前竖叉准备。 a 向前压 8x8 拍,前 4x8 双手扶地,后 4x8 双手变三位手。 b 向后压 8x8 拍,前 4x8 拍双手扶地,后4x8 拍左手扶地,右手三位手。 c 变横叉4x8 拍,身体往前趴。然后变反面。教学要求:腿要直,脚背绷直, 上身直立,不能掀胯,节奏要准确。 (3)踢腿练习:音乐节奏 2/4 拍。学生依次站在把杆前做准备。前、旁、后,各 4x8 拍,反面一样。要求:脚背带动,快起慢落。 2.把上擦地组合 (1)教师完整示范:钢琴伴奏准备 2/4 拍。双手扶把,一位站 好准备。动作过程: a 右脚由脚后跟带动向前擦出,脚尖点地整条腿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常用舞蹈手位、步位、步法的基础知识 一、手臂的位置 1、山膀臂平抬于身旁,高度与肩平,开度与胸平,小臂微向前屈,臂成弧形,掌心向旁,指尖微向上。 2、托掌臂成弧形,托于额前上方,掌心向前上方,食指对眉梢。 3、按掌臂成弧形,掌心向下,按于胸前,于胃平,相距一掌余。 4、提襟臂成弧形位于身旁稍向前,小臂下垂,握拳,扣腕,虎口对胯骨,距胯一掌余。 5、斜托掌(扬掌)臂举旁斜上方,掌心向斜上方,肘微屈。 6、高低手双臂前抬,一臂举向斜上方,另一臂抬于胸前,双臂相距同肩宽,掌心向上。 三、由上手位演变出的常用动作 1、顺风旗、双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斜托掌、双提襟。四、手臂的动作 1、盖掌手臂由旁上抬,掌心向上至斜托掌位,在屈肘、掌心向下经额前下按,可静止在按掌位。 2、撩掌手臂旁抬,掌心向下,用手腕带动向上撩起。可静止在托掌位。 3、推掌(立掌)按掌位掌心向上,臂不动,手掌向里绕腕,成掌心向前,推出。 4、摊掌按掌臂不动,向外绕腕成掌心向上,指尖向前,微下倾。 5、盘掌 a.外上盘掌掌心向上,屈肘端于腰侧,指尖向腰,手先移向按掌位,掌心保持向上,接着以手腕为轴,用指尖带动,向外划一平圆。 b.内下盘掌上动不停,掌心保持向上,以腕为轴,用指尖带动,通过掖下向里划平圆。 6、分掌双臂腹前交叉,掌心向里,上抬至额前上方,然后向左、右两侧分开,掌心向上,可静止在斜托掌位。 7、穿掌左臂盖掌,同时右臂指尖向上,经胸前上穿,左腕与右腕在胸前交叉,右臂上举,在头上方最高点处手腕外旋,然后在右旁落下,可静止在提襟位,同时左臂继续下盖可经撩掌静止在托掌位。 8、双晃手双臂在左前下平伸,距离同肩宽,在身前垂直面经左、上向右划一立圆,上半圆掌心渐旋向前,下半圆掌心渐旋向后,可静止在托掌位。晃动时,双臂靠近身体,动作要连贯。 9、小五花两掌心相对,手腕相靠,交叉在胸前,右掌在上,两掌指尖保持在相对方向,划平圆一周,成左掌在上,然后可经撩掌成顺风旗。动作要连贯,圆润,划圆时掌心向上手腕相靠。 10、云手左臂按掌位,掌心向上,右臂山膀位,左臂向右,右臂向左平划,双小臂上下叠于胸前,相距一掌半,左臂经前向左划弧线,同时右臂经上向左,双臂动作如同揉球,左臂经盖掌拉至山膀位,右臂晃至按掌位,掌心向上,再拉至山膀位。 五、步位 1、正步两脚靠拢,脚尖对前方,重心在双脚上。 2、小八字步两脚跟靠拢,脚尖分开。对左、右前角。 3、大八字步两脚跟相距一脚半,其他同小八字步。 4、丁字步右脚跟靠拢左脚窝,脚尖方向同小八字步。 5、虚丁步站丁字步,右脚顺脚尖方向伸出,绷脚点地,大腿外旋。 6、踏步左脚尖向前,右脚向左后踏,脚掌着地,与左脚跟成一横线,左脚直立为重心,右腿微屈,两膝前后重叠。 7、弓步 a. 正弓步站右丁字步,右脚顺脚尖方向迈出,屈膝,小腿垂直,左腿直,重心在中间,上身与右脚尖同一方向。 b. 横弓步,当弓步的上身左转与左脚尖同一方向时,称横共步。六、步法 1、圆场、单碾步、双碾步、花梆步、蹉步(错步)、颠步(垫步)、跑跳步幼儿园舞蹈简易

《中国古典舞韵》教案

“神州数码杯”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 教案

2011年10月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案 【授课班级】中等职业教育二年级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人数】30人 【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舞蹈》(主编:吴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内容】古典舞训练单元——古典舞身韵 【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授课时间】2个课时(连排)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第二章第四节“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做到动作协调熟练地掌握身韵元素动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所在,即气息的运动规律,做到灵活运用,自主运用。因此,本课内容结合了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又进行了扩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气息、韵律以及肢体表现力,最终增强了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是针对中职学校幼教专业二年级学生来设计的。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为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将舞蹈表演中与气息、动作舒展有关的理论都结合在具体的组合和作品中讲解,再辅以作品的欣赏来加以理解和巩固。

【教学目标】 通过身韵组合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气息的存在,感受到气息的流动,以及气息对动作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掌握气息运用的方法及规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知识目标 1.明确气息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气息起承转合的韵律: 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2.使学生具备将气息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使动作舒展、流畅、优美且传情达意的能力。 3.通过对气息的掌握,增强今后在工作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肢体示范能力。 (三)情感目标 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感受学习舞蹈的愉悦心情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力以及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气息、掌握规律并初步控制气息; 2.将气息初步运用到所学动作中,使动作灵活舒展,传情达意。 难点:灵活运用气息引领动作,使动作流畅自然、传情达意。 突破难点的关键: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形象理解;另外通过剧目赏析等手段让抽象的气息具体化.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不同情景的设定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气息的运用方法;在情景中讲解示范动作;在情景中练习表演;在情景中感受气息对动作产生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合练习与展示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讨论研究等探究性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小组内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增进

个舞蹈常用术语大全不得不知

35个舞蹈常用术语大全,不得不知!以下这些舞蹈的常用术语,名词解释。包括专业词汇与舞者口中的常用词汇。(1)基训/基础训练: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员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力的保持也有益处。(2)主力腿: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它与动力腿配合,对身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用。(3)动力腿:是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4)起泛儿: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也叫“起”。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用有“法儿”没“法儿”来加以褒贬。(6)节奏:是指音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为音乐旋律的骨干,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7)韵律: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

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动作因素。(8)身段: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9)形体:指演员的身体形态。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11)亮相: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是指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有时也用于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之后,在一个短促的停顿中所做的姿态叫亮相。它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12)舞蹈动作:是指经过提炼和美化,有节奏,有规律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它大多来自劳动生活,并同民族的斗争生活,风俗习惯,自然条件,审美观念和传统艺术等有联系。(13)舞蹈语言:舞蹈语言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舞蹈语言也是舞蹈动作的别名,它由单一或几个舞蹈动作组合而成具有一定含义。舞蹈语言即包

104-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案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案 本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巩固新教的学习内容(把上部分、把下部分、跳跃部分及技巧部分),严格、细致地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在音乐节奏里完成和体现动作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一位擦地时注意节奏的变化,通过各种变化,使学生更加好的掌握双腿的控制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处理。 (2)4拍和1拍完成半蹲的不同发力点,4拍的松弛以及1拍的瞬间松紧感,更好的训练到学生膝盖的控制能力。 (3)五位擦地除了动作变化外,重点做四位回转时的稳定性,为把下技巧打好基础。 (4)做旁腿变后腿时要保持上身体态,特别是腿的控制力,腿尖、膝盖要使上劲,千万不能向下掉,感觉腿的延伸感。 (5)做小弹腿时,加上半脚尖的动作,更好的训练到脚腕的能力,以及膝盖、小腿的灵活性。 (6)做控制时注意胯的稳定性,上身、后背的垂直,通过各种不同的舞姿,更好的训练到了学生双腿的控制能力。 (7)五位小跳加上手的动作,要求学生注意手、脚、腿的配合性,更好地训练到学生的协调性。 (8)射燕、跳中的跳转身360度,注意方位感,特别是在转身过程中注意要有空中感,以及落地时的舞姿。 (9)拧身跳跃接扑步,眼睛随手的路线经上弧线,注意拧身及跳跃的高度,动作要求完成好,做到轻、飘、高。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重点是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地讲解,以及加大训练的强度,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规范。作业安排情况: 练习课堂所学内容,特别是难点,加强训练。 三、教学方法及实施方案 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学生连接动作的能力不够以及手脚的配合不够准确。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在其过程中解决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并加强跳跃练习,解决跳跃中蹲的不足,以及移动性运动过程中后背松懈、腿部力量不足的现象,特别时对学生们在做从一个舞姿过渡蹈另一个舞姿时路线的要求。 身韵课教案 授课教案:步伐训练——“慢步组合” 1、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步伐训练在课程中是一个重点部分,它的作用是起到对动作的连接转换,要求脚底连贯性强、平稳,膝盖松驰,身体在旁提基础上的舞姿变化。 2、讲授的内容提要: 慢步组合是通过腿脚部分在不断行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势,路线有横向行走和斜线前后行走,与身体的舞姿的变化结合起来,突出流动过程中的风格韵味。 3、重点和难点: 注重脚底在行走中通过脚跟脚掌趾的过程,膝盖松弛。动作容易把脚跟抬得过高落地,脚的动作不连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