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简单的统计

合集下载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平均数1.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2、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3、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找出样本资料的总数和个数,并能够理解平均数=总和÷个数.能熟练找出样本资料的总数和个数。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情境引入⑴师:前几天,学校进行了教师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打靶比赛时,语文组派出了6名老师,数学组派出了5名老师。

师:第一轮,语文老师得分7环,数学老师得分9分,这一轮谁比较厉害?生:数学老师比较厉害。

师:第二轮,语文老师得了10分,数学老师得了9分,这一轮谁比较厉害?生:语文老师比较厉害。

师:到底谁比较厉害,接着往下看。

(出示完整数据)师:这回该怎么比?预设1生1:可以比总数,看看哪组得分高。

生2:比总数的话不公平,因为数学组的人数比语文组少,所以应该比平均数。

预设2:生:可以比平均数师:那可不可以比总数呢?生:比总数的话不公平,因为数学组的人数比语文组少,所以应该比平均数。

二、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板书)。

三、新课探究探究一、算术平均数的意义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平均得分应该怎么求呢?学生尝试计算汇报交流生:语文老师:(7+10+6+7+6+9)÷6=7.5(环)数学老师:(9+9+5+8+9)÷5=8(环)师:为什么语文老师除以6,而数学老师除以5呢?生:因为语文老师有6人,而数学老师有5人。

师:那应该怎么计算平均数?生:先把总和求出来,再除以人数就可以了。

小结: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平均数=总和÷个数(板书)平均成绩能反映这一组的总体水平探究二、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师:英语老师派出了6名,成绩如下图所示(865476)(插入条形统计图)请你先估计一下,英语老师的平均得分大约是多少?学生猜测:6、5.5、6.5……追问:可能大于8吗?生:不可能,因为最多的只有8,平均分不可能超过8.师:那会不会小于4呢?生:不可能,最少的都有4,平均分怎么可能低于4.师:所以,英语老师的平均得分在那两个数之间。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等。

2. 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3. 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统计图的案例素材,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等。

2. 准备统计图的绘制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3. 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案例和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案例,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统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以班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并分享统计图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统计方法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如家庭用电情况、零食消费统计等。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家中成员的消费情况,绘制相应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3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

第三单元3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

第三单元3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一、分类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主要包括频数分布、频率分布和柱状图等。

1.频数分布频数(frequency)是每个类别在样本或总体中的出现次数。

频数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是指将各个类别的频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以显示它们的分布情况。

频数分布可以通过计算或绘制柱状图来展示。

2.百分比分布百分比(percentage)是每个类别频数与总频数的比例。

百分比分布(percentage distribution)是指将各个类别的百分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以显示它们的分布情况。

百分比分布可以通过计算或绘制饼状图来展示。

3.柱状图柱状图(bar chart)是一种常用的展示分类变量分布情况的图形。

在柱状图中,每个类别在x轴上对应一个竖直的条形,条形的高度表示该类别的频数或百分比。

柱状图不仅可以展示各个类别的分布情况,还可以进行不同类别之间的比较。

二、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其中常用的关联性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和列联表分析。

1.卡方检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用于检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卡方检验的原假设是两个变量独立无关,备择假设是两个变量相关。

通过计算卡方统计量和对应的P值,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2.列联表分析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是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通过计算每个类别的频数或百分比,并绘制列联表的热图或堆积图,可以直观地展示两个变量的关联性。

此外,通过计算列联表的卡方值和判断显著性水平,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关联性分析。

三、分类变量的预测分析分类变量的预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已有数据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

其中常用的预测分析方法包括逻辑回归和决策树。

1.逻辑回归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是一种用于建立分类模型的统计学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第一章:认识统计1.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统计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常用的统计方法:表格法、画图法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统计的概念、统计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统计的方法:讲解表格法、画图法等统计方法,并示例。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统计的方法及作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收集数据2.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整理数据。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1)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2)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等。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收集数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2)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讲解调查法、观察法等收集方法,并示例。

(3)讲解整理数据的方法:讲解排序法、分类法等整理方法,并示例。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整理数据3.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1)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绘图法等。

(2)数据分析的方法:比较、排序、求和等。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xls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xls

(第25---28届)
2006 年 12 月
届次
奖牌
合计 第25届 第26届 第27届 第28届
总 计 226 54
50
59
63
金 牌 92 16
16
28
32
银 牌 77 22 22 16 17
铜 牌 57 16
12
15
14
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完整。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班级里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人数的 多少,可以把上面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样的表 格就是复试统计表。 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三年(1)班最喜欢的活动
人数 活动 性别
男生
女生
想要制作一个复式统计表也需要4步: ①复式统计表名称(把两个单式统计表的名称进行合并) ②表头(根据表的已知信息来定) ③行数、列数 ④数据
总计
金牌 银牌
16 16 28 32 22 22 16 17
铜牌
16 12 15 14
数量 /枚
中国体育代表团奥运会获得奖牌情况统计表
(第25---28届)
年月
届次
奖牌
合计 第25届 第26届 第27届 第28届
总计
金 牌 92 16
16
28
32
银 牌 77 22 22 16 17
铜 牌 57 16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单式统计表名称
表头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统计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统计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统计练习题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一、基础训练: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学校篮球队?二、能力提升分析高年级男学生(50名)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调查表(表一)调查项目能自己洗衣服能自己收拾床铺无家长在家能自己独处能自己煮饭或早餐能烧简单的菜男生(人)16 14 30 22 5某校高年级女学生(50名)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调查表(表二)调查项目能自己洗衣服能自己收拾床铺无家长在家能自己独处能自己煮饭或早餐能烧简单的菜女生(人)38 42 26 36 391.能自己洗衣服,女生比男生多()人。

2.无家长在家能自己独处,男生比女生多()人。

3.女生和男生在()上相差最大,相差()人。

4.看了这两张统计表后,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建议?三、思维拓展:1、(1)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2)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第二课时平均数一.基础训练:1、食堂运来5袋煤,它们的重量分别是99千克、104千克、110千克、96千克、101千克。

求平均每一袋煤重多少千克?2、今年四个学生的父亲的年龄分别是42岁,39岁,38岁,41岁。

求四位父亲的平均年龄。

二、能力提升有四棵杏树,每棵产量如下表:(单位千克)杏树编号1234平均每棵产量98 80 76 82 84(1)平均每棵的产量是多少?(2)产量最多的比产量最小的多多少千克?三、思维拓展:饮料厂2000年四个季度的产量如下:(吨)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产量35 80 100 25(1) 第三季度产量是第四季度的多少倍?。

第三单元 统计(单元测试)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 统计(单元测试)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单元测试)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单选题1.沙沙进行了4次投篮训练,下面中虚线所指的位置能表示平均数的是()A.B.C.D.2.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3cm,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0cm。

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小东一定比小刚高。

B.小刚有可能比小东高。

C.小刚所在小组有的同学身高不会到160cm。

D.小东所在小组有的同学身高会超过163cm。

3.育红小学四年级4个班共180人参加植树活动,第1天植树98棵,第2天植树82棵,第3天植树92棵。

求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正确列式是()。

A.(98+82+92)÷3B.(98+82+92)÷4C.180÷4D.(180+98+82+92)÷44.在前四次1分钟拍球中,小明最多拍了68个,最少拍了42个。

第五次他拍了72个。

那么,这五次的平均个数与前四次的平均个数相比,()。

A.五次的平均个数多B.前四次的平均个数多C.一样多D.无法比较5.甲、乙、丙三位选手在一次比赛中,甲以99分获得了第一名,乙以90分获得了第三名。

这三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在()。

A.90分以下B.90分到93分之间C.93分到96分之间D.96分到99分之间二、判断题6.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cm,小刚所在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42cm,小明一定比小刚矮。

()7.小红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小丽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8厘米,小红一定比小丽高。

()8.四(3)班的数学测试平均分为95分,全班一定都合格了。

()9.六(1)班男生平均体重是40千克,那么小刚的体重有可能是50千克。

()10.小强身高为1.4m,肯定能蹚过平均水深是1.35不会有危险。

()三、填空题11.琪琪折了162个幸运星,比甜甜多折了18个,琪琪和甜甜平均每人折了个幸运星。

12.下图是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图中的实线表示这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虚线表示这天的平均气温。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简单的数据分析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简单的数据分析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题的确定《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个课题来自于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

本课主要是学习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在此基础上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过一个格代表一至五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积累了大量的统计知识,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所以研究条形统计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况且本课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如果按常规课的上法,学生一节课光完成条形统计图就得大半节课,而且还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去探索新的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和使用范围。

为此,让学生课下去研究条形统计图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对统计图不断进行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可以作为全班同学的研究任务。

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是教学难点,也是常规课中需要花较多时间去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因此我挑选了一部分学生组成两个研究小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布置给全班同学共同研究的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合作)是:完成课本38页统计图,想一想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什么,这个统计图与前面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样子。

由两个研究小组研究以下任务(每个小组五个成员,指定研究小组长):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称出各自的体重,分别制成统计表,再绘制出小组成员的身高统计图和体重统计图。

两个研究小组的大多数同学制作的条形统计图都是让一个格代表十个单位,虽然能够表示出同学们的身高和体重,但由于几个数据之间相差得都很少,从图中很难直观区分出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或者体重相差几千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简单的统计(二)统计表教学内容:教材51页、52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2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看统计表时会进行一些简单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比较表中的百分数,知道我国农村总产值增长幅度较大,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补充所增加一栏的百分数,制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能够看表准确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合计一栏百分数计算,特别需要提醒学生;要用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为合计栏百分比,不要把三年的百分数加起来。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用谈话法复习旧知识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2.通过计算复习旧知识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计算填好相应的空格内。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自然而亲切,而且复习层次性强,从说到算,逐层加深]3.引出新知识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抓住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统计表能够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由“总和”提出“百分数”,自然地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探讨]二、探求新知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做?(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学生回答:表格右侧旁边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这正好回答了题中的问题,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进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随着问题的提出,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提出如何解决新问题,而是举重若轻地提出百分比的计算很容易,减轻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理压力,随后自然地提出百分比书写的位置,使学生自然地想到表格的“扩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知识也就迎刃而解](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

“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引导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教师把教学难点单独教学,采用了“两次”思考比较的方法突破了难点,即一次与“三年百分数总和”比较,另一次是与“三年百分数的平均数”比较,通过与学生理解上的两个“误区”进行比较,进一步从反面加深了“合计”项目计算方法的理解;学生提出的“很接近”,为学生从课上到课下,不断思考,不断深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请同学依据表格中数据,填完整课本59页统计表下的四个问题。

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总收入是逐年怎样变化的?学生回答:逐年增长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学生回答:很大教师适时讲述:仅通过1995年~1997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神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支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2.做一做(52页)三、巩固发展练习十一(53页)第一题[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填表巩固所学知识,重点需要强调的是怎样计算这些题中的百分数]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五、独立作业练习十一第2题,在课本上完成。

六、板书设计东山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55页、56页的例题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的1-2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制条统计图的第②、③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画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小黑板。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折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用谈话法引入新知,不仅显得亲切自然,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二、探求新知1.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师:什么是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出示自制的条形统计图)师述:这种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教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它的特点是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表示什么?垂直射线表示什么?(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由教师引导,说明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为下一步制作条形统计图作以铺垫]2.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1)出示例1 指名读出例1统计表中的各数据(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教师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拿出准备好的小黑板)师述:在小黑板上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水平射线长7厘米,垂直线长6厘米)教师解释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把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不够高度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请一名同学到前面量一量水平射线的长度,师说明:水平射线长7厘米,根据5个直条与6个空隙计算,要把水平射线平均分成11等份,因此,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师完成下图: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因此,可以把6厘米的垂直射线平均分成6份,(每份大约0.8厘米),每一份表示200毫米,在垂直射线上方注明单位。

师完成下图: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引导学生画1989年的直条,其余可让学生到前面试画。

教师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上表示的数量是多少。

⑤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引、拨、扶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眼、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将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1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2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3)最多年降水量大约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大约是1.5倍)教师: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三、巩固发展1.56页做一做,注意检查学生画出的直条准不准,顶上注没注具体数量。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2题[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到填充未完成的图,再到独立制图,分层次练习,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第55页,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完成练习十二的3、4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投影片)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