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秋季干旱成因分析_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
广西南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广西南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周兴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系(南宁)1.学位论文张新主关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合理利用2005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课题。
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核心,其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内部机制、基本过程以及预测未来变化方向都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利用“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的基础数据,“陕西省统计年鉴”中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应用相关软件(SPSS、DPS、LINDO)和计量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多元回归分析、GM(1,1)、GM(1,N)、目标规划等),对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趋势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最后应用规划模型对土地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研究,并给出了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主要研究结果有:(1)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林地增加,园地、牧草地面积上下浮动。
就变化幅度而言:近10年来,增幅最大的是交通用地,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余依次为水域、林地、园地;减幅最大的是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而牧草地的减少幅度最小。
(2)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口密度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牧草地面积比重、未利用地面积比重与人均收入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重与人均收入的相关性较小。
(3)城镇化、人口增长、灾毁、居民点及工矿建设占地、交通占地、产业结构调整等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4)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对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地率,其次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园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地,其次是水土保持林面积的变化;对林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地,其次是水土保持林(退耕还林)面积的变化;对牧草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种植业产值率(种植业的发展),其次是农村居民点占用;对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水土保持林面积的变化,其次是农村居民点占地;对交通用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灾毁,其次是牧业发展;对水域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城市的扩张,其次是农村居民点占地;对未利用面积变化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林业发展,其次是种植业的发展。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1.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1.降水方面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浅析干旱对河池市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物 受旱 面积 1 .3 万h 占春 季 农 作 物 总 面积 的8 . 81 9 m , 67 %; 因干旱 造成 经济 损失 1 .亿 多元 。 池市 的 主要 农作 物有 1 6 河 水稻、 玉米 、 甘蔗 、 蔬菜 等 , 作物 产量 也受到很 大影响 。 农 旱 情导致 河 池市 水稻 产量 下 降16 %, . 6 玉米 产 量下 降13 %, .7
农 作物 产量与 品质也受 到严重 影响 。 者对这 次旱情做 了 笔 简 要 回顾 , 析 了旱情 对农 业 生产 的影 响 , 出 了在干 旱 分 提 条件 下农作 物应 对干旱灾 害 的对 策 , 为今后 有效 地控制 干 旱对农 业的影响提供 参考 。
干旱使 玉米播种 受阻 , 导致播期 延迟 , 已播作物 出苗不 齐, 因干旱 时 间长 , 成粉 种甚 至毁种 。 玉米生 长发育 过 造 在
生长, 直接 影 响甘 蔗 的单 产 。 测 量 , 植 蔗 平 均蔗 径 只 据 新
有2 .c 要 大大 低 于上榨 季新植 蔗2 .e 48 m, 68 m的平均 蔗径水 平 。 蔗株高 和茎径 都 比上 年 同期 矮 、 , 甘 小 部分地 区 同 比矮
2 —5 e 生长速度 放慢 。 0 0 m, 23 干旱对水稻 的影响 ( . 下转 1O 4 页)
甘蔗 产 量 下 降3 4 烤 烟 产 量 下 降1. %, 菜籽 下 降 . %, 5 13 油 4
45 %、 .7 油料 下降26 %, 类下 降62 %。 旱对农 业 生产 .l 薯 .0 干 的影响 和危害程 度与 其发生 季节 、 间长短 以及作物 所处 时
的生 育期有关 。
广西1998-1999年秋冬春异常干旱诊断分析

广 西 气 象
V ol. 20 N o . 4
JO U RN A L OF GU AN G XI M ET EOR OL O GY
Dec. 1999
文章编号: 1001-5191 ( 1999) 04-0024-05
南) 月降雨量不足 10mm , 使全区人民生活以及工农 业生产特别是早稻春耕春种用水严重短缺。
1. 3 秋冬春连旱伴随气温异常偏高
1998 年 8 月至 1999 年 3 月连续 8 个月, 广西
大部月平均气温都比常年偏高, 其中 1998 年 8 月,
10~12 月, 1999 年 1 月平均气温比标准值偏高 1. 0
图 2 为广西冬季降雨量与同期海温相关图, 由 图可见, 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赤道东太平洋上, 即 在 Nino 3 区和 Nino 4 区, 该区为明显的正相关区,
表明该区海温偏低则广西冬季降雨量偏少, 即发生 拉尼娜事件的年份, 广西当年冬季降雨量偏少。
图 2 广西冬季降雨量与同期海温相关图。( 图中相关系数已增大 100 倍, 阴影部分表示通过信度为 0. 05 的显著性检验。)
Diagnostic Analysis of Rare Drought from 1998/ 1999 Autumn to Winter to Spring in Guangxi
Zhong L ihua Zhou L ingping Kuang Xueyuan Xie Shaof eng
( Guangx i Climat e Cent er , Nanning, Guang xi 530022)
Abstract Ano malous ex tensive dr oug ht and m eg at herm weat her f rom 1998 aut umn t o 1999 spring is diagno sed, and it is fo und t hat El Nino and L a Nina events are t he im po rt ant clim atic backgro und resul ting in ano mlous clim ate in Guangx i. Ex cept ional w eakness of cold air intruding int o Guangx i, posit ive ano malies of t he heig h field o ver t he Qinghai- Xizang plat eau, w eakness of t he Indochina t rough, a sust ained st rong subtr opical hig h, and less and w eak t ropical cyclo nes infl uence ar e m ain co nt ribut ing fact ors t o t he long sust ained meg at herm and dr oug ht w eat her f rom 1998 aut um n t o 1999 spring in Guangx i.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干旱是怎样形成的

干旱是怎样形成的干旱指某一地区长期无雨或高温少雨,使空气及土壤的水分缺乏。
而干旱发生主要与偶发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
干旱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它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为什么会干旱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干旱形成的原因:1、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直接关联;2.与各大水系距离远近有直接关联;3.与地球地壳板块滑移漂移有直接关联;4.与天文潮汛有直接关联;5.与地方植被覆盖水平有直接关联;6.与温室效应有关干旱的等级:1.无旱: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的危害:1.干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2.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
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
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广西气候变化事实

广西气候变化事实何洁琳;谢敏;黄卓;李艳兰;黄雪松;周美丽【摘要】利用1961-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广西气温、降水及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等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得到广西气候变化的事实为:气温明显升高,城市升温更显著;高温热浪明显增多,低温冷害减少,但极端冷害影响严重;降水两极分化,极端强降水频率增加,旱涝灾害加剧;热带气旋影响个数减少,但强台风的影响严重;极端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大.【期刊名称】《气象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广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者】何洁琳;谢敏;黄卓;李艳兰;黄雪松;周美丽【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广西位于中国南部(20°54′~26°26′N,104°29′~112°04′E),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南面陆地与越南接壤,濒临南海。
地形周高中低,山多平原少,岩溶广布,山水秀丽。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季风影响使广西具有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日照丰富、冬短夏长,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1]。
近五十多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海岛和石漠化地区的气候变化有不同的特征,暴雨洪涝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加剧[2-7]。
各行业面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及适应研究处于不断探索阶段[8-10]。
目前,对广西气候变化事实的全面研究仍较少,开展广西气候变化的事实研究,可为各行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科学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来宾市农业与干旱

来宾市农业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干旱(来宾市干旱原因及对策)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由兴宾区(原来宾县)、合山市、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自治县等六个区、市、县组成。
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穿过兴宾区的石芽、武宣县的通晚),它处于光热充足的亚热带地区。
北邻柳州,南连南宁,珠江重要支流红水河横穿,湘桂铁路纵贯,铁路、高速公路北连柳州、桂林、乃至湖南、贵州,南通南宁直至北海、钦州、防城。
市内己有宽广的来宾平原,平坦开阔的河流阶地,又有山清水秀的大瑶山区,缓坡起伏的丘陵,及丘陵广谷,还有肥沃的人工土壤——水稻土。
其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但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也同时存在,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干旱。
全市除金秀大瑶山区外,其余各区、县、市,无不受其威。
来宾市要发展农业,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首先解决这一问题,其区位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绘出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光挥图景。
一、产生干旱的主要原因来宾市之所以严重干旱,主要原因有四:(一)、位居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降水变率大是季风气候的一大特点。
来宾市位于这一季风区内,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据多年观测资料,各县降水量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往往可达一倍,如:1963年各县平原地区年雨量仅500——900㎜(市内各地年均降水量一般为1300㎜)。
降水变率,在4——9月平均为21%,以上,春季为31%以上,秋季更高达50%以上。
因此,干旱出现的几率很大。
其发生率,春季为50——70%,夏旱8——10年就有一遇,秋季则几乎年年都有。
在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高压中心偏西,雨带北上加快,高压脊西伸,长时间控制全市,这样的年份,干旱就很严重。
伏旱、“秋老虎”都会接种而来。
(二)、地处背风坡,是雨影地带,降水偏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来宾市位于亚欧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雨泽主要来自东南季风,但其东南绵延着山体高大的大瑶山山脉,夏季风从东南吹来,市区各县正处于山体背风一侧,属雨影地带,所以降水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西秋季干旱成因分析学位申请人:李宇中导师姓名及职称:黎伟标副教授专业名称:气象学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主席:成员: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8年10月9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论文题目:广西秋季干旱成因分析专业:气象学硕士生:李宇中指导教师:黎伟标副教授摘要本工作利用均匀分布在广西境内的89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6年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全球月平均要素场再分析资料、NOAA/NCEP/CPC ONI指数资料、月平均ERSST.v2海温资料、WHOI全球海气通量分析资料(OAFlux)、以及比利时SIDC月度太阳黑子活动数据,运用客观定量化的小波分析、趋势(突变)分析、合成偏差分析、相关分析、水汽通量分析计算等多种方法,对广西区域秋季异常干旱(降水)事件的时空异常分布和变化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的相关因子、天气气候背景以及可能的影响因子、成因机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出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得到以下结果:广西秋季的降水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境内秋旱出现频繁:全区各地的秋旱频率多在30%~40%,其中桂东南是广西秋旱发生最为频繁、也是近年来旱情趋于严重的地区。
广西秋季降水变化以全区一致旱涝的分布型占主要地位;此外,广西秋季降水还具有东西差异型、南北差异型以及自桂西北到桂东南呈“+-+”(或“-+-”)的波状分布型式等其它三种典型的分布型式。
广西秋季降水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两个显著的振荡特征;二者对广西秋季降水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近二十年来广西秋季降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且从2003年开始可能出现了趋于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
以ENSO事件为典型特征的赤道太平洋地区热力振荡与广西秋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密切关联;而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则是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由此造成的广西秋季严重干旱持续现象值得关注。
中纬度东太平洋海温变化与广西秋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而中低纬中西部太平洋则为显著的正相关区;另外,在印尼西部沿岸的东印度洋区域,海洋热力变化与广西秋季降水也有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示出印度洋海洋热力状况对广西秋季降水也有相当程度的复杂影响。
秋季热带气旋是广西秋季降水最重要的天气系统,直接影响广西的秋季热带气旋数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西秋季降水的多寡以及旱情的严重程度。
降水偏少年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的平均强度和生存周期明显偏小、登陆地点也明显偏南。
海气相互作用的分析表明,广西秋季降水的多寡与南海、孟加拉湾以及赤道以南印尼澳洲沿岸的大片东印度洋海区的海气通量输送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赤道中东太平洋以及南太平洋大片海区的海气通量输送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我国南海等西太平洋区域的海气通量异常变化可能是受东亚大陆高压异常变化影响、导致相关区域全风速异常变化而引起的。
另外,从孟加拉湾到印尼西部沿海到澳洲西部沿岸的东印度洋的大片海区,其海气通量异常所激发的大气异常型与广西秋季干旱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
广西秋季旱涝的大致环流背景是:当中纬度亚欧大陆——东亚西太平洋沿岸——日本海以东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两脊一槽“高-低-高”波状分布形势不易被破坏、且两脊区均偏高偏强时,广西秋季降水偏少、旱象加重;而当这种“两脊一槽”形势破坏、出现只有大陆高压脊偏高、东亚大槽和太平洋高压脊均偏低的“西高东低”形势的环流调整时,广西秋季降水增多、严重旱情不容易出现。
就广西秋季干旱成因分析而言,常用的海温和环流分析方法对辨别中高纬度的影响系统是有帮助的,但对低纬度影响系统的分析能力有限;而进行海气相互作用分析,则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低纬度影响因子信息。
2004年是广西秋旱极端严重的一年,分析显示:该年秋季影响广西降水的海洋热力异常主要以太平洋海域的热力异常为主,其中中纬度东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是异常变化最明显的两个区域;而日本列岛周边海域的海-气交换通量变化幅度也异常明显;该年秋季自南海北部北部湾区域到台湾海峡一带的广阔海域上空还出现了历年同期罕见的大片水汽输送负偏差区;这些结果表明,太平洋区域海洋热力和环流异常变化可能是造成2004年秋季广西异常严重旱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秋旱,副高,海气交换通量,太阳黑子,突变,成因Title:Cause Analysis of the Autumn Drought in GuangxiMajor: MeteorologyName: Li YuzhongSupervisor: Prof. Li WeibiaoAbstractBased on the precipitations from 89 stations in Guangxi offered by Guangxi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NCEP/NCAR global monthly mean reanalyses, NOAA/NCEP/CPC ONI index data, ERSST.v2 SST data, WHOI OAFlux data,and Belgium SIDC sunspot activities data, using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such as wavelet analysis, trend analysis, composit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moisture channel analysis, the text analyzes the space-time abnormal distributing characteristic and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synoptic and climate background, conceivable infection genes and cause of formation for the exceptional drought event at autumn in Guangxi area, then open out same new observation and re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has the character that the rainfall at the southern part is more than that at the northern part, and the drought event has a high frequency. Using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y percent index to analyze the frequency of the drought event, we find that the autumn drought frequency in each area of Guangxi is between 30% and 40%, and the southeastern of Guangxi is the area that the autumn drought happen most and the ravages of a drought is going to serious at the recent year.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has two notable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decadal change (which cycle is 10~12years) and interannual change (which cycle is 4~6years), and both of them have important effect to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At the near 20 years,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is going to be reduce and maybe has a climate break that the rainfall is reducing obviously since 2003.At the years that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is less, both of the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Asia and Europe continent high are stronger, while the departure field at Asia and pacific area in middle latitude distribute as “+–+–”,and the meridionality of the season average circulation is being smaller. The cold air activity is more northern so it affects the south China less. On the effect of the strong Continent High, the moisture from the Pacific and the South Sea can not go to the inland of South China which leads to the moisture transportation of the area being low, and the autumn drought is more serious.The analysis of air-sea interaction shows: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of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air-sea transport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Bay of Bengal And east of Indian ocea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ir-sea transportation in middle-east pacific ocean. It is found that subtropical high may affect the changing of wind speed in South China and west Pacific ocean, whichwill lead to the abnormal of air-sea flux transportation. What's more, the air-sea interaction in Bay of Bengal And east of Indian ocean can also affect the abnormal circulation in autumn then lead to autumn draught in Guangxi province.At the year that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is more, the departure field at Asia and Pacific area in middle latitude distribute as …east high and west low‟. On the one hand, it leads to the East trough deepening and the meridionality of general circulation become bigger which steering the cold air effect the South China more continual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move southernly and westernly leads to the Continent High and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connect and the South China is affected by the east air current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which make the moisture easier transport to the inland of South China. The cold air activity and the favorable water condition make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more and the serious drought event hard to happen.The thermal condition of the Pacific is correlated nearly with circulation pattern change of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The ENSO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has good relation with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Guangxi,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thermal oscillation of the Pacific such as ENSO may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change of Guangxi; and the interannual change of sunspot has obviously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of Guangxi which explain that the seasonal change of sun maybe the pivotal effect factor for the autumn precipitation decadal change of Guangxi.It's deadly serious drought in 2004 in Guangxi.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bnormal thermal condition of the Pacific is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factor to this year.Key Words: Autumn Drought; Subtropical High; Air-Sea Heat Fluxes;Sunspot;Abrupt Change;Cause目录原创性声明·············································································································( I )使用授权声明 (Ⅱ)中文摘要 (III)ABSTRACT (Ⅴ)目录 (Ⅶ)第 1 章前言 (1)1.1 有关干旱的描述和对干旱特征的研究 (2)1.2 有关干旱成因的研究 (3)1.3 有关广西干旱的研究 (4)1.4 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5)第 2 章资料和分析方法 (7)2.1 资料来源·································································································( 7)2.2 主要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简介 (7)第 3 章广西秋季干旱的气候特征及近期极端干旱个例介绍 (13)3.1 广西秋季气候概况 (13)3.2 广西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14)3.3 广西秋季干旱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20)3.4 广西近期秋季极端干旱个例介绍 (22)3.5 小结 (24)第 4 章广西秋季干旱(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的相关因子特征分析 (25)4.1 广西秋季干旱(降水)与同期海洋热力变化的相互关系 (25)4.2 广西秋季干旱(降水)与热带气旋系统的相互关系 (25)4.3 广西秋季干旱(降水)与海-气交换通量变化的相互关系 (29)4.4 广西秋季干旱(降水)与ENSO的联系 (36)4.5 广西秋季干旱(降水)与太阳黑子活动的联系 (37)4.6 小结 (38)第 5 章广西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分析 (40)5.1 广西秋季中低层位势高度场的变化特征分析 (40)5.2 广西秋季近地面层流场的变化特征分析 (45)5.3 广西秋季海平面气压场和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分析 (46)5.4 广西秋季水汽输送通量特征分析 (46)5.5 广西秋季干旱的成因分析 (50)5.6 小结 (51)第 6 章2004年广西秋季异常干旱个例分析 (53)6.1 2004年秋季广西降水和旱情概况 (53)6.2 2004年秋季环流形势场特征分析 (54)6.3 2004年秋季海洋热力变化特征分析 (60)6.3 2004年秋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系统的活动状况 (61)6.5 2004年秋季海-气潜热和感热输送通量的变化特征 (61)6.6 2004年秋季水汽输送通量场的变化特征 (64)6.7 小结 (65)第7 章结论与讨论 (66)7.1 总结 (66)7.2结果讨论与研究展望 (67)参考文献 (68)致谢 (72)第1章前言干旱不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最大、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1,2〕,也是在我国发生得最频繁、对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