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又名棉铃实夜蛾。

全国普遍发生。

棉铃虫是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植株的蕾、花、果实、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还取食嫩叶和嫩芽。

果实和种荚被吃空或引起腐烂。

菜球被钻蛀后因雨水、病菌侵入引起腐烂、变质,不能食用或降低产品质量。

棉铃虫喜温喜湿。

成虫产卵适温在23。

C以上,20。

C以下很少产卵。

幼虫发育适温在25~28t,适宜相对湿度在75%~90%o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棉铃虫95%卵产于番茄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结合田间管理,整枝打叉,摘除带卵、虫叶片、果实和嫩梢等,压低虫口数量。

在发生盛期,适时去除番茄下部老叶,可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②物理防治。

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杨树枝把或性引诱剂捕盆诱杀成虫,效果显著。

③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高峰期后3~4天及6~8天,连续2次喷施Bt乳剂IOOO倍液,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④药剂防治。

棉铃虫防治关键是用药时期,抓住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盛期,即幼虫未钻入果实内之前用药。

可用2%甲维盐乳油5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或氟虫月尿1500倍液,或4.5%高效氯
氟菊酯IOOo倍液,或2.5%氯氟氟菊酯乳油IOoo倍液,或24%甲氧虫酰月井悬浮剂1500倍液。

棉铃虫

棉铃虫

中文学名: 棉铃虫界: 动物界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夜蛾科目录展开简介。

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中文学名:棉铃虫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棉铃虫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英文名:Cotton bollworm所属科目:鳞翅目夜蛾科外形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

翅展30~38毫米。

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成虫斑。

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

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生物学特征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

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

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

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

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

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

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

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

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

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浅谈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浅谈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文献 标识码B 文 章编号 1 0 — 3 2 1 )1- 3 0 2 7 7 1( 4 1 0 0 7 00 3-
关 键 词 : 铃 虫; 生 ; 治 技 术 棉 发 防
中图 分类号s 3 4 3
1 发 生 规 律
棉 铃 虫 以 滞 育 蛹 越 冬 , 冬 代 成 虫 5 盛 发 ; 早 春 寄 越 月 于
3 危害特征
幼虫 经常在 一个 部位 取食 少许 即转移 到他 处为 害 , 随 虫龄增 长 , 幼虫 由上而 下从嫩 叶到蕾 、 铃依次 转移为 害 。 幼 虫转移 为害 时刻 主要在早 晨5 时半 至晚上7 时半 , 以早晨 尤
主 上产 卵成 虫 , l 幼 虫 主要 为害 小麦 、 豆 、 第 代 豌 越冬 豆 科 绿肥 、 苜蓿 、 子 、 番 茄等 。 苕 早 为害 盛 期 为5 中、 月 下旬 , 月 5 下旬 末 大量 入 土 化蛹 。 1 成 虫6 第 代 月盛 发 , 主要 转 向现 蕾
2 97 i, 3 .k 最远 飞 行距 离 为3 13 i。 河 流域特 早 熟 棉 区 n 1. n 辽 k
卵量 较少 。 产卵 的部 位 与棉 株生 育 状况 有关 , 当棉 株 现蕾
初期 , 果枝 不多 , 尚未伸 开 , 时棉铃 虫多将 卵产 在果枝 且 这 上部嫩 叶正 面和顶尖 上 ; 进入 现蕾期 后 , 枝数增 多 、 果 果枝 伸长 , 数 和群 尖增 多 , 卵 部位 逐 渐转 向各 个 果枝 的 嫩 蕾 产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An u r. c B l2 1 ,61 ) h i iS i u1 0 01 (4 Ag .
13 3
浅 谈 棉 铃 虫 的 发 生 规 律 及 防 治 技 术
陈 良娣

棉花常见病虫害

棉花常见病虫害

棉花常见病虫害一、棉铃虫1、危害特点: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棉花的蕾、花、铃,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和开花结铃,造成烂铃、落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该虫具有喜温喜湿的特性,在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80%时最适宜繁殖。

夏季阴雨天多,棉田湿度大,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和发生。

2、防治方法:要抓住防治适期,狠治一代,控制二代。

在做好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把住“三关”,即卵孵化盛期至一龄幼虫高峰期为第一防,二龄幼虫高峰期为第二防,三龄幼虫高峰至四龄幼虫高峰为第三防。

第一代要采取“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的防治策略。

在三代棉铃虫发生期间,根据虫情调查和测报资料,掌握在三代三龄前进行防治。

药剂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常规农药喷雾防治。

二、棉红蜘蛛1、危害特点:棉红蜘蛛以成虫、若虫在棉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变黄、焦枯、脱落,并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和开花结铃,对产量影响很大。

该虫喜高温干燥的环境,在温度20-30℃,空气相对湿度40-50%时繁殖迅速。

棉红蜘蛛的卵和成虫可耐受高温和干旱的能力较强,一般年份可存活到9月份。

7-8月份是棉红蜘蛛的繁殖期,8-9月份是棉红蜘蛛的危害盛期。

2、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可选用20%哒螨酮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三、苗蚜1、危害特点:苗蚜以成蚜、若蚜在棉花幼苗嫩叶背面或嫩茎上吸取汁液。

受害叶片卷缩,严重时造成棉株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苗蚜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0-70%时最适宜繁殖。

春季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易诱发苗蚜大发生。

2、防治方法:药剂可选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等常规农药喷雾防治。

喷雾时喷头朝上,使药液喷到叶面上而流不到茎杆上。

喷雾力求均匀周到,使茎叶充分湿润。

四、金刚钻1、危害特点:金刚钻以成虫、若虫在棉花幼苗期钻蛀棉株嫩头、嫩叶及蕾铃,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和开花结铃。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2015年第11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帕提古丽·阿布都维力(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新疆阿瓦提843200)科研◎技术推广[中图分类号]S43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1-0221-011棉铃虫危害寄主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我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

2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我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为不完全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4月20-25日左右越冬成虫开始羽化,每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0粒左右,多产在棉花上部嫩叶正面,蕾铃苞叶上,幼虫出壳后在附近嫩叶和小花蕾处取食,以后长大吐丝下垂,或爬向周围植株,钻入棉铃或花蕾危害。

受害花蕾不能正常授粉而脱落,受害幼铃被吃空腐烂。

较大的铃从蒂部蛀食。

咬食的果实落进露水或雨水后即逐渐由内向外腐烂,在果柄处咬食的果实会落地腐烂。

一般一头幼虫能咬食4-5蕾铃,危害严重时减产可达30%以上。

3棉铃虫防治策略在我县对棉铃虫采取的防治策略是,综合措施压虫量,控制一代,严治二代,挑治三代的综合防治策略。

4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4.1一代棉铃虫防治4.1.1实行秋耕冬灌,压低越冬基数。

秋季当棉花、玉米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冬灌,杜绝带茬越冬休闲田,全面统一冬灌一次,减少越冬基数,来不及冬灌的在越冬蛹羽化前进行春翻春灌,可杀灭70%-80%越冬虫蛹,减少次年一代棉铃虫的发生基数。

4.1.2诱杀防治:在4月20日-5月30日棉铃虫越冬代发蛾期,在小麦田每60亩挂一盏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

4.1.3生物防治:在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棉田,可在5月20-25日左右喷一次BT 和NPV。

4.1.4麦后灭茬:一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田化蛹,麦收后及时灭茬灌水,可杀灭20%-40%蛹,减少二代的发生基数。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四、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危害最为严重,主要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等主要农作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棉铃虫抗药性的上升,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爆发,给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近十几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

(一)危害特点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四代,后滞育蛹越冬。

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左右,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番茄等,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第四代危害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没有第三代厉害,后第四代滞育蛹越冬。

棉田现一代正处于现蕾初期,棉虫多将卵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和顶尖上,棉田二代处于现蕾盛期,果枝数多,群尖多,棉蛾多将卵产在各个果枝的嫩尖和蕾花苞叶上。

卵初产乳白色,产出后一天出现褐色,孵化前变为褐色,幼虫从卵壳爬出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危害嫩尖上为展开的小叶及顶尖造成无头棉。

经1、2天开始转向危害幼蕾。

棉田一代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保顶,重点朝顶尖上喷药,一旦幼虫钻入幼蕾内,很难连药喷到虫子身上就很难防治住了,一定要抓住初孵幼虫期诸葛关键防治时期。

整个幼虫期要危害蕾、花、铃10余个,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环境条件对棉铃虫发生轻重的影响棉蛾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生长旺盛现蕾多的棉田落卵量大,长势弱的棉田落卵量少。

成虫产卵量高,平均每头雌蛾可产1000多粒,多的高达3000余粒。

各地复种增加,棉田以外寄主增多,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小麦与棉花间作,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平作棉田,棉田间作玉米,高粱,常可减轻棉花上的落卵量。

棉铃虫耐干旱能力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虫蛹羽化率高,存活率和繁殖率高,易爆发成灾,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抗虫棉青蛋白的合成。

大量降雨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高湿度的土壤中虫蛹大批死亡或不能羽化,使棉铃虫种群数量锐减。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性好的棉花品种。

棉铃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规律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季节因素:棉铃虫一般在6月下旬至9月初为害最为严重,这个时期正是棉花生长和结果的阶段,同时也是棉铃虫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2. 气候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和发展。

高温和干燥的气候对棉铃虫生存不利。

3. 棉花品种因素:不同品种的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对棉铃虫较为抵抗,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棉铃虫的侵害。

4. 农田管理因素: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棉铃虫的发生。

例如合理施肥,适时灌溉,保持农田的清洁等。

5. 天敌和天敌保护措施:一些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可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降低农药使用,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棉铃虫的发生。

综上所述,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受到季节、气候、棉花品种、农田管理和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作者:帕提古丽·阿布都维力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第22期[中图分类号] S43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221-011 棉铃虫危害寄主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我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

2 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我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为不完全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4月20-25日左右越冬成虫开始羽化,每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0粒左右,多产在棉花上部嫩叶正面,蕾铃苞叶上,幼虫出壳后在附近嫩叶和小花蕾处取食,以后长大吐丝下垂,或爬向周围植株,钻入棉铃或花蕾危害。

受害花蕾不能正常授粉而脱落,受害幼铃被吃空腐烂。

较大的铃从蒂部蛀食。

咬食的果实落进露水或雨水后即逐渐由内向外腐烂,在果柄处咬食的果实会落地腐烂。

一般一头幼虫能咬食4-5蕾铃,危害严重时减产可达 30%以上。

3 棉铃虫防治策略在我县对棉铃虫采取的防治策略是,综合措施压虫量,控制一代,严治二代,挑治三代的综合防治策略。

4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4.1 一代棉铃虫防治4.1.1实行秋耕冬灌,压低越冬基数。

秋季当棉花、玉米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秋翻冬灌,杜绝带茬越冬休闲田,全面统一冬灌一次,减少越冬基数,来不及冬灌的在越冬蛹羽化前进行春翻春灌,可杀灭70%-80%越冬虫蛹,减少次年一代棉铃虫的发生基数。

4.1.2诱杀防治:在4月20日-5月30日棉铃虫越冬代发蛾期,在小麦田每60亩挂一盏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

4.1.3生物防治:在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棉田,可在5月20-25日左右喷一次BT和NPV。

4.1.4麦后灭茬:一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田化蛹,麦收后及时灭茬灌水,可杀灭20%-40%蛹,减少二代的发生基数。

4.2 二代棉铃虫防治4.2.1诱集带:在棉花播种的同时,在棉田的四周种植玉米、鹰嘴豆等诱集作物,减少棉田卵量,便于集中在棉田外消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棉铃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棉铃虫为害特点、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棉铃虫;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2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18-01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rea(hfi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是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

以幼虫危害,钻入幼蕾取食形成“张口蕾”。

取食花粉头形成虫花,取食青铃形成烂铃,被害蕾、花、幼铃不久脱落,严重时全部脱落形成“公棉花”,造成严重减产。

1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l5~20mm,翅展27~38mm。

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很斜,末端达翅后缘,位于环状纹的正下方;亚外缘线波形幅度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清晰的白点8个;外缘有7个红褐色小点排列于翅脉间;肾状纹和环状纹暗褐色,雄蛾较明显。

后翅灰白色,翅脉褐色,中室末端有1褐色斜纹,外缘有1条茶褐色宽带纹,带纹中有2个牙形白斑。

雄蛾腹末抱握器毛丛呈一字形。

(2)卵。

近半球形,高0.52mm,宽0.46mm,顶部稍隆起。

初产卵黄白色,慢慢变为红褐色。

(3)幼虫。

初龄幼虫为青灰色,头为黑色,前胸背板为红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42~46mm,各体节有毛片12个,体色变化大,有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红褐色等,前胸气门前2根刚毛的连线通过气门或与气门下缘相切,气门线为白色。

(4)蛹。

纺锤形,体长l7~20mm,赤褐色,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

尾端有臂棘2枚。

初蛹为灰褐色、绿褐色,复眼淡红色。

近羽化时,呈深褐色,有光泽,复眼褐红色。

2生物学特性
2.1生活史
大丰地区棉铃虫1年发生4~5代,以越冬蛹在土中越冬。

越冬代成虫5月上中旬羽化,第1代成虫6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成虫7月上中旬羽化,第3代成虫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成虫9月中下旬羽化,第5代老熟幼虫于10月下旬陆续化蛹越冬。

2.2生活习性
(1)成虫。

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0.61±1.49d、8.80±1.72d。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夜间19时至翌日2时羽化最多,占总羽化数的67.2%。

成虫飞翔力较强,主要在夜间活动,日出后大约6时左右停止飞翔活动,栖息于棉株或其他植物丛间。

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雌雄成虫交尾在3~5时为多,羽化后2~5d开始产卵,产卵期5~10d,常与寄生孕蕾花期吻合。

卵产在棉花嫩梢、上部叶片正面及蕾铃苞叶上为主。

(2)卵。

卵散产,在棉株上的分布以靠近主干第1、2果节最多,其中第 1果节占总卵量的45.86%;第2果节占29.92%;其他果节
占24.22%。

(3)幼虫。

卵的孵化率为80%以上,12~18时孵化最多。

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再食嫩叶、嫩梢或幼蕾及苞叶。

然后转移到叶背栖息。

翌日转移到中心生长点,3龄以后多钻入蕾铃为害。

在蕾期,幼虫通过苞或花瓣侵入蕾中为害,虫粪排出蕾外,被害蕾苞叶张开变为黄绿色而脱落。

在花期,幼虫钻入花中食害雄蕊和花柱后,被害花往往不能结铃。

在铃期,幼虫从铃基部蛀入,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虫粪亦排出铃外。

幼虫常随虫铃增长,由上而下从嫩叶到蕾、铃依次转移危害。

1、2龄幼虫危害较轻,3龄幼虫可为害蕾、花、铃3.2个,4龄幼虫为5.5个,5龄为8个,6龄为5.6个。

1、2
龄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3龄以上幼虫是暴食阶段,有互相残杀习性。

(4)蛹。

雌虫蛹期短于雄蛹。

因此,每代成虫羽化时期雌性多于雄性,后期雄性多于雌性,高峰期雌、雄性比相接近。

蛹期9~10d。

(5)天敌。

己知种类,卵的天敌有玉米螟赤眼蜂(tricho-d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幼虫天敌有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pletis chlorideae)、细颚姬蜂(enicospilus pilus)、螟
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四点温寄蝇(winthemia quadripustulata)。

3为害特点
第l代幼虫以为害顶尖和嫩叶为主。

嫩叶危害后形成缺形,有细
虫粪,并有许多圆形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

第2~3代幼虫主要为害蕾、花和幼铃。

花被害后不能结铃;幼铃被害遇雨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成为僵瓣。

4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25~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最适于棉铃虫发生。

第1
代棉铃虫发生期间,气温变化可直接影响羽化的早迟和产卵活动。

当5d的平均气温达20℃以上时,适于成虫产卵活动。

若5月有寒流侵袭,产卵活动会受到影响,发生量可能减少。

各代的发生危害与每年雨量分布有关。

春雨绵绵,越冬死亡率很高,因此,第2代危害较轻;第2代正值梅雨季节,种群增殖又受到自然抑制,发生也较轻;第3代伏旱开始,有利于群体迅速繁衍。

雨量影响着土壤中蛹的存活率,处于浸水状态的蛹常大量死亡。

据观察,土壤绝对含水量在40%时,蛹死亡率为30.8%;含水量在50.4%时,蛹死亡率为95%。

5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加强预测预报及田间调查,对虫害基数较大的地块实行秋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适时打顶、整枝和打边心,并及时带出田外深埋,降低棉田卵、幼虫量。

在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集中诱杀。

在棉铃虫羽化高峰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和摆放杨枝把进行诱杀,人工捕捉3龄以上幼虫,促使棉花早发、早熟,减少晚秋桃数量,对棉铃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此外,棉花收获后及时秋翻或冬灌,消灭
棉铃虫越冬蛹。

5.2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产卵高峰喷洒25%灭幼脲制剂。

以虫治虫,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虫、螳螂、鸟类等。

5.3药剂防治
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达第l代2~3头、第2代5~10头、第3代10头以上时,可用农药防治。

以防治为主,叶面喷洒赛丹1 200g/hm2,或攻蛾l 000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