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防治
《棉铃虫的防治》课件

结语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列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棉铃虫防治的重要性
总结和强调棉铃虫防治的宜土壤以及调节温 湿度等方式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
杀虫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选择适宜的杀虫剂并合理使用。
杀虫剂的分类及作用
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其他杀虫剂。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
通过一些指标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方法与步骤
介绍如何进行防治效果的评估。
《棉铃虫的防治》PPT课 件
介绍棉铃虫的防治措施,包括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以及如何评估防治效果。
棉铃虫的影响
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其繁殖期间会对棉花产量造成很大损失。
预防棉铃虫繁殖的重要性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棉铃虫数量,保护棉花产量。
生态防治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以及细菌和真菌进行防 治。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煦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棉田里,看上去静悄悄的。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面,一只只狡猾的虫子,在繁茂的花蕾和花铃中,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寻找着稚嫩的棉铃作为它们的美食。
这就是棉农们最憎恨的害虫——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
它危害棉花、玉米、麦类、辣椒、番茄等多种作物,但以危害棉花为主。
棉铃虫从形态发育上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棉铃虫以蛹的形式在棉田里过冬,大致分布在地表2.5厘米至6 厘米的土壤中。
第二年三月份以后,日平均气温上升到6摄氏度以上时,蛹羽化成成虫,也就是我们说的“棉蛾子”。
当温度上升到23摄氏度以上时,狡猾的棉蛾子在晚上出来觅偶交配,一头雌蛾可产500到1000粒卵,而且,它们会把卵产在幼嫩的叶子上和花蕾上,以便幼虫一经孵化便有食物可以享用。
对棉花产生危害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棉铃虫幼虫。
幼虫有多种体色,有绿色、黄色、淡红色等等,体表有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的小刺。
棉铃虫幼虫有取食棉花顶尖、花蕾、花铃的习性,棉花的顶尖往往是棉花的生长点,生长点被棉铃虫幼虫吃掉,就变成了无头棉,不会再长出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或“无头棉”。
随着棉铃虫幼虫的长大,又开始啃噬花蕾和花铃,一只幼虫,可以钻蛀10到20个花蕾或花铃,受害的花蕾不能正常开放成花铃,严重时枯黄脱落;受害的花铃,为黑褐色水浸状斑,严重时布满黑点,僵化脱落。
由于棉铃虫幼虫的危害,棉花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棉农们带来了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害曾经造成长江流域棉区20%~30%减产,黄河流域曾经造成过绝收的损害。
棉铃虫对于棉花的危害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棉铃虫不像其他的害虫一样,一年只发生一代,在适合的温度下,棉铃虫可以发生三代到七代。
棉铃虫卵的孵化期3到7天左右,幼虫期15-20天,蛹期18天左右,成虫期一般为7-10天,这样一个周期算下来,大约45天到55天左右,这一个周期,我们也称作一个世代,一年中,棉铃虫可以经过几个世代。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给棉农的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下面是棉铃虫综合防治措施:
1. 生态防治:通过人工和天敌等手段,维持一定的生态平衡,防止棉铃虫的繁殖和危害。
比如在种植棉花的土地上保护并发展一些天敌昆虫,譬如蜘蛛、天蚕等。
2. 农业措施:通过改变种植模式、调整时期等方式控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减轻其危害。
比如早栽、早收等增加地力措施。
3. 化学防治:采用农药喷洒、熏蒸等化学手段控制棉铃虫,减少其危害。
但需要加强调查、测定药剂量和频次,并注意安全用药和合理施药的方式。
4. 生物技术防治:目前,生物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了诸多农害防治手段中一种新的手段,其利用基因技术、天敌等增强棉铃虫的防御作用,降低其危害。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修饰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棉铃虫的防治。
总之,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结合防治,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防治棉花上的棉铃虫害的有效措施

防治棉花上的棉铃虫害的有效措施棉花上的棉铃虫害是棉花生产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给棉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害,减轻棉农的负担,科学家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措施,并详细阐述其操作方法和预防效果。
一、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具有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特点。
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释放天敌、利用昆虫病原菌和使用病毒杀虫剂。
1. 释放天敌棉铃虫的天敌有蜘蛛、寄生蜂等。
蜘蛛是天然的捕食者,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使用蜘蛛为天敌的方法是在棉田周围种植金银花、百威等植物,吸引蜘蛛为其提供栖息和食物。
寄生蜂也是可以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天敌,通过购买并释放寄生蜂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2. 利用昆虫病原菌昆虫病原菌可以感染和杀死棉铃虫,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杀虫剂。
使用昆虫病原菌的方法是将其喷洒在棉花上或投放特制的病原菌包,使害虫感染并死亡。
3. 使用病毒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利用病毒感染害虫来控制其数量的方法。
病毒杀虫剂不仅能有效控制棉铃虫,还对其他害虫具有一定的作用。
使用病毒杀虫剂的方法是将其喷洒在棉花上,使害虫感染并死亡。
二、合理选择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是防治棉铃虫害的传统措施,其具有速效、广谱性和易操作等特点。
但是使用化学防治方法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1. 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针对棉铃虫害,可以选择防治效果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化学农药。
常用的农药包括氯氰菊酯、吡虫啉、苯噻虫等。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该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农药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正确施药。
2. 合理用药量和施药时间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根据棉花生长发育期和害虫的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用药量。
通常,施药应在害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并按照标准剂量进行喷洒。
三、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农业生态环境调控是利用生态原理和技术手段,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害虫的孳生和繁殖条件,达到防治的目的。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四、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危害最为严重,主要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等主要农作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棉铃虫抗药性的上升,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爆发,给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近十几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
(一)危害特点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四代,后滞育蛹越冬。
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左右,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番茄等,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第四代危害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没有第三代厉害,后第四代滞育蛹越冬。
棉田现一代正处于现蕾初期,棉虫多将卵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和顶尖上,棉田二代处于现蕾盛期,果枝数多,群尖多,棉蛾多将卵产在各个果枝的嫩尖和蕾花苞叶上。
卵初产乳白色,产出后一天出现褐色,孵化前变为褐色,幼虫从卵壳爬出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危害嫩尖上为展开的小叶及顶尖造成无头棉。
经1、2天开始转向危害幼蕾。
棉田一代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保顶,重点朝顶尖上喷药,一旦幼虫钻入幼蕾内,很难连药喷到虫子身上就很难防治住了,一定要抓住初孵幼虫期诸葛关键防治时期。
整个幼虫期要危害蕾、花、铃10余个,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环境条件对棉铃虫发生轻重的影响棉蛾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生长旺盛现蕾多的棉田落卵量大,长势弱的棉田落卵量少。
成虫产卵量高,平均每头雌蛾可产1000多粒,多的高达3000余粒。
各地复种增加,棉田以外寄主增多,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小麦与棉花间作,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平作棉田,棉田间作玉米,高粱,常可减轻棉花上的落卵量。
棉铃虫耐干旱能力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虫蛹羽化率高,存活率和繁殖率高,易爆发成灾,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抗虫棉青蛋白的合成。
大量降雨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高湿度的土壤中虫蛹大批死亡或不能羽化,使棉铃虫种群数量锐减。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性好的棉花品种。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棉铃虫(名称: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作物为食,给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繁殖和损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综合防治方法。
一、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棉铃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昆虫,老熟的幼虫体长可达35毫米左右。
它的卵形状像圆顶,偏黄白色,通常在农作物的叶片上产卵。
幼虫则是最主要的危害阶段,它们以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株高度减少。
棉铃虫的寿命一般为30至50天,成虫体型较大,翅膀为褐色,前翅有深色圆斑和菱形深色斑点,翅膀展开约为40至50毫米。
成虫主要活动于傍晚至清晨,在这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二、综合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棉铃虫的天敌和天才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昆虫蚂蚁,蚂蚁会寻找并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幼虫。
此外,一些寄生昆虫如小蜂也可以寄生在棉铃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
在选择农药时,应综合考虑对害虫的毒杀效果、环境友好性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等因素。
使用农药前需详细阅读产品说明,并按照建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3. 栽培管理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也能够有效地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例如,选择抗虫品种,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基源,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诱捕监测诱捕监测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可以用来了解棉铃虫的发生和活动情况。
通过设置黄板、粘虫球等诱捕装置,可以吸引并捕获成虫,从而判断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
定期检查和监测诱捕装置,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文化措施文化措施包括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及时清除残茬等。
通过合理的文化措施,可以减少棉铃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其危害程度。
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

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棉花病虫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中,棉铃虫是最为常见和具有破坏性的虫害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棉铃虫危害,下面将介绍一些技术方案。
一、培育抗虫棉花品种培育抗虫棉花品种是预防棉铃虫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和繁育抗虫性强的棉花品种,可以降低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程度。
针对目前较为严重的棉铃虫抗药性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转基因育种,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提高棉花的综合抗虫能力。
二、优化种植管理优化种植管理是预防棉铃虫危害的重要环节。
首先,合理选择种植地点,避免连作和重茬,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其次,科学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供应,提高棉花的抵抗力。
另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害的庇护源。
此外,定期检查田间,发现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蔓延。
三、采用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棉铃虫防治技术。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真菌和细菌等生物调节剂来控制棉铃虫的繁殖。
例如,可以投放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蚜虫和食蚊鱼等,来减少棉铃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昆虫病毒和真菌对抗棉铃虫,使其死亡或致病。
四、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目前常用的棉铃虫防治手段之一。
可以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来防治棉铃虫。
然而,化学防治需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遵守安全间隔期,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浓度,分散施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综上所述,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培育抗虫棉花品种、优化种植管理、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和化学防治措施等。
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地预防和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以保障棉花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棉铃虫防治的有效措施

棉铃虫防治的有效措施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给棉花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采取一系列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针对棉铃虫防治的有效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一、物理防治措施1. 采用机械虫害防治:可以使用吸虫机、摇虫机等工具,将棉铃虫从棉花上清除,达到防治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毒害、环境友好,缺点是劳动强度较大。
2. 进行土壤消毒: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棉铃虫、蚜虫等害虫,减少害虫危害。
常用的消毒剂有甲基溴、熏蒸剂等。
3. 进行清园除草:及时清除棉田中的杂草,减少棉田内的虫害发生。
通过保持田间整洁,剪除杂草,减少棉铃虫栖息和繁殖的场所,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
二、生物防治措施1. 利用天敌控制棉铃虫:引进和培育一些与棉铃虫天敌有关系的昆虫,如瓢虫、蜘蛛、蝽蛛等,建立天敌库,提高天敌的数量,用天敌捕食棉铃虫来达到防治的效果。
2. 利用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具有保护作物、无毒性等特点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如使用苏云金杆菌、枯草杆菌等农药,利用其对棉铃虫的致病和致死作用,有效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3. 优化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生态系统,提供天敌栖息的环境,加强生态调控,培育多样化和稳定的生物群落,实现自然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从而形成棉花生产中的害虫防治生态。
三、化学防治措施1.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选择绿色环保、低毒性的农药进行防治,合理掌握施药的时间、剂量和方法,避免滥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问题。
2. 轮作与间套种植:在作物轮种系统中,合理选择与棉花稳定轮作的作物,如豆科植物、葵花、金花菜等,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干扰棉铃虫的生物学节律和生物学特性,减少害虫发生。
3. 药剂合理搭配:不同化学农药有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作用机制,可以进行配合使用,通过药剂的相互作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
综上所述,棉铃虫防治措施可以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10
为害特点
棉铃虫概述
嫩叶受害成缺刻或孔洞
棉蕾受害时苞叶张开变黄,蕾的下部有 蛀孔,直径约5mm,不圆整,蕾内无粪 便,蕾外有粒状粪便,蕾苞叶张开变成 黄褐色,2—3天后即脱落。
青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 大,近圆形,粪便堆积在蛀孔之外,赤 褐色,铃内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 纤维,未吃的纤维和种子呈水渍状,行 成烂铃。
11
对花蕾的危害
对棉铃的危害
12
二、棉铃虫的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种植抗虫棉品种(732、国抗95-1) 推迟播种短季棉,避开二代棉铃虫 麦收后中耕减少虫源基数 摘除边心及无效花蕾以减少着卵量 采用合理的套种方式可以降低为害
13
生物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防治
棉铃虫的天敌主要有:
寄生卵的赤眼蜂 寄生低龄幼虫的齿唇姬蜂 寄生大龄幼虫的甘蓝夜蛾拟瘦姬蜂
17
四、试验部分
试验地点:湖北省武汉东西湖农场 试验时间:2005年8月上旬 试验药剂:配方样品
药剂成品
防治对象:棉花上棉铃虫 试验方法:室内毒力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
18
室内试验
试验部分
试验方法:喷雾法和胃毒作用
试验药剂:13个不同系列38个配方样品
13个成品
试验结果:获得毒力较高5的个成品
20
Test
CK
溴虫腈2号室内对棉铃虫的作用(3h)
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田间试验
试验部分
试验方法:喷雾法 试验药剂:室内筛选到的毒力较高药剂 调查方法:5点法,每点50株棉花 试验结果:获得药效较高2个配方样品
22
试验部分
23
24
棉铃虫的危害与防治
1
主要内容
棉铃虫概述
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 发生特点 为害特点
棉铃虫的防治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棉铃虫抗药性
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抗药性机理
试验部分
室内毒力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
2
我国棉花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损失达15-20% 有些地区严重年份则高达50%以上,甚至绝收
3
一、棉铃虫概述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棉铃实夜蛾 属鳞翅目 夜蛾科 广泛分布在我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 为害棉花、小麦、玉米、番茄、菜豆、
豌豆等多种农作物
4
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 形纹,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 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雌蛾 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青灰 色或灰绿色。
用量
1000-1500倍液
1000倍液
2000倍液
1500-2000倍
25—35mL/亩
10-15mL/亩
3000倍液
1500倍液
1500倍液
4000一5000倍液
2000倍液
100-130ml/亩
80ml/亩
1500倍液
1500倍液
1500倍液
1000倍液
16
三、棉铃虫的抗性
棉铃虫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的原因
1.转基因棉抗性毒蛋白经过多代种植后退化;
2. 棉铃虫对Bt毒素的抗性上升; 3. 转基因棉在对靶标害虫棉铃虫产生作用的同 时,间接地改变了田间棉铃虫(或其他鳞翅目 昆虫)天敌种群结构和数量,从而削弱了天敌 自然控制棉铃虫的效力。
棉铃虫的抗药性机制
多功能氧化酶解毒活性的增强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神经敏感性下降
卵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5
棉铃虫概述
➢ 成熟幼虫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 ➢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主要有四种类型:
体绿色,背线与亚背线绿色; 体淡绿色,背线与亚背线同色; 体黄白色,背线亚背线浅绿色; 体淡红色,背线与亚背线淡褐色;
6
幼虫的不同形态 7
蛹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 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
7个配方样品
19
药剂名称
浓度(mL/15L水) 防效(%)
05C
20
溴虫腈2号
15
功夫1号
30
功夫2号
30
甲-克-辛
30
螟诛1000倍+金虫尽750倍
—
高氯1号
20
亮剑(10g/袋)
10g
亮剑(180mL)
20
虫索敌
30
拂虫清
20
金尔毙
25
100 100 83 100 100 100 100 90 90 100 100 100
和寄生蝇 捕食天敌如姬猎蝽类、花蝽类、
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胡蜂类。
14
化学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防治
防治指标
二代棉铃虫
高产棉田(产皮棉90kg/亩)百株累计卵量200粒以上 低龄幼虫35头以上
中产棉田(产皮棉75kg /亩)百株累计卵量100粒以上 低龄幼虫15头以上
低产棉田(产皮棉50kg /亩)百株累计卵量80粒以上 低龄幼虫10头以上
8
发生特点
棉铃虫概述
由北向南发生的代数逐渐增多。 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部分棉区一年发生4代
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幼虫大多数共6龄,个别5龄或7龄。 初孵幼虫先食卵壳,后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钻蛀
幼蕾。 2龄幼虫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 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 5~6龄进入暴食期,多为害青铃、大蕾或花朵。 阴天老龄幼虫常盘踞在花内取食花器。 三龄以上幼虫常相互残杀。
名
称
40.7%乐斯本乳油
42%特力克乳油
20%高渗辛硫磷乳油
2.5%功夫乳油
5%来福灵乳油
10.8%凯撒乳油
2.5%天王星乳油
20%灭多威乳油
5%抑太保乳油
1.8%农家乐(阿维菌素B1)
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
35%赛丹乳油
32.8%保棉丹乳油
44%速凯乳油
45%丙•辛乳油
43%新百灵乳油
30%灭•辛乳油
三、四代棉铃虫
高、中、低棉田百株累计卵量40~60粒 百株低龄幼虫8~10头
防治关键时期
卵孵化盛期至2龄盛期和幼虫蛀铃前
15
有效成分名称 毒死蜱 三唑磷 辛硫磷 氯氟氰菊酯 S-氰戊菊酯 四溴菊酯 联苯菊酯 灭多威 氟啶脲 阿维菌素B1 抑食肼 硫丹 溴氰菊酯+硫丹 毒死蜱+氯氰菊酯 辛硫磷+丙烯菊酯 辛硫磷+氟氯氰菊酯 灭多威+辛硫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