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极具研究价值。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着真理,因而其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多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见仁见智。
通过对“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不同特点。
以下我们就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其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背景1.不同的时代背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春秋中晚期。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礼乐征战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名存实亡。
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作为统治基础力量的士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日盛,在士阶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用恢复周礼的典章制度来挽救四分五裂的“周室”,希望通过参政拯救黎民,力挽狂澜。
他甚至作出承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①但因为当时把持政权的是“斗筲之人”,所以孔子虽有过短暂的从政机会,但终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
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
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
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
因二人都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
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
”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时间:2006年07月28日13:08 我来说两句搜索精彩世界杯精彩进球视频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是中国和西方古代影响巨大的教育家。
他们都致力于道德教育。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而孔子显然不这么看。
关于苏格拉底这个观点,学者们作了许多研究,本文不再讨论。
笔者主要想通过两位大教育家对道德看法的不同,探讨他们教育方法的巨大差别,及其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述而不作”思想家。
关于孔子,本文主要依据最为可靠的《论语》,特别是《论语》的前十五篇。
关于苏格拉底,本文主要使用学术界公认比较可靠的柏拉图的早期著作和色诺芬的回忆录。
一、探讨与训诫苏格拉底以使用问答式谈话教学法闻名。
他的教学方法不容易准确理解,因此有必要先比较完整地引述一段他和学生的对话。
为了分析方便,我将他们讨论的每个回合归为一个自然段,并加上编号。
(一)一位叫曼诺的年轻人问苏格拉底,美德是学来的,还是天生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
苏格拉底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先将概念搞清楚,回答说:我很惭愧,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它是怎样获得的呢曼诺说:真的吗那个有名的智者高尔吉亚在雅典的时候你没有见过他苏格拉底说:见了。
不过我记性很差,请告诉我他是怎么说的,或者讲讲你的看法,什么是美德(二)曼诺说:你的问题不难回答。
男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家庭。
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德,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真幸运!我只是问一个美德的概念,你却告诉我许许多多的美德。
他不动声色地指导曼诺寻求事物的定义。
苏格拉底说:如果我问你什么是蜂,你回答有许许多多的蜂。
难道你不认为作为蜂它们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其他方面,例如外貌和个头等等曼诺说:是的。
苏格拉底进一步提示:如果没有节制和正义,能不能把国家和家庭管好曼诺说:不能。
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不节制、不正义,一个青年或一个老人能不能成为善良的人曼诺回答:当然不能。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观(一)教育的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对象的广泛性。
苏格拉底也同样,他的学生处在各个领域,无论是老年人、年轻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都有涉及,同样也是有教无类。
他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知识,从而拯救这个城邦。
(二)教育的方法不仅二者教育对象均十分广泛,二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并且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他还提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老师点拨的方式而让学生自己悟出更多的道理。
苏格拉底更是创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他称之为‚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即借助他的帮助,由对方自己来生产出自己的思想。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
大概的意思是‚通过反问来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然后一步步地将其引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他们二人的教育方法都侧重于让学生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地接受。
只是苏格拉底是一反前人在自然哲学上的研究,而提出要关注、研究人本身;孔子则是极力倡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学习经典文章。
(三)述而不作作为两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主动放弃了通过自己著作来教育后代的机会,他们都秉承了一种‚述而不作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即使是《论语》,也是他的弟子撰写的。
苏格拉底同样是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对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克赛诺封的著作中获得。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意用自己的言语留给后人些什么呢?这是一个谜,一个神秘美丽的谜,或许只有多了这一点缺憾才完美吧。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
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
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二)教育思想1、论教育作用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论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他的教学地点也并不固定,广场、街头、商店、作坊、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因此造就了一大批贤者、哲人,为西方的教育、文化、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这样就扩大了教育的对象,更多的受到他的启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教育。
这两个人在教育对象方面,都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对待,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样推广教育,可以使得学术下移,知识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永久的学习和效仿。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为教育目的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面对着“礼崩乐坏”的危机,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
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简明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治国施
政大纲,从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上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是首先的。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的不同,便渐渐相差很远了。
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
孔子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有德行,能够推行德政礼治的治国人才。
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圣君、贤臣和良民正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
这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以治国安邦。
同样,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也是苏格拉底育人的目的。
苏格拉底不满意雅典城邦的极端民主,特别是用抽签的办法选举官吏。
他认为人们应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
苏格拉底一生只有一次参加政治活动,其余全部时间致力于哲学和教育事业。
他认为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治国人才,比他一个人从政重要得多。
他赋予自己的使命就是研究使有才能的人当权。
他曾经说:“是我一个人独自参预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要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预政事。
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从而反映了其教育服务于政治的思想。
教育也是政治,育人也是从政,而且是更重要的从政。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他们均致力于教育为政治服务,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三、有关教育内容德育为主
孔子很重视道德教育,“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以道德教育为重点,“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
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
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
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
他同时还提出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丰富发展了德育的内容。
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贤人”,贤人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也是他德育的标准。
志于道就是处处都要坚持道,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怒。
据于德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上的道德准则,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梯、忠信等品德上。
依于仁,“仁”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中心, 在《论语》中记录达次之多。
据他的解释“仁”就是“爱人”。
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份,尊卑长幼之序,从而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在苏格拉底看来, “美德即知识”。
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
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不是全部知识,而是特指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
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
人们应该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
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
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认为智慧是最大的善, 因此他更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未来的政治领导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对照这一思想,反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虽被屡屡强调,但
在实施中,这种科目却占据的是一个从属地位。
而不是将其贯穿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
这种德育思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其效果多流于形式,并不太理想。
结果导致每一次加强德育工作,最多就是多上几门课,或搞了多少活动,其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如此,造成了如今德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被动局面。
通过以上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简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东西方当时还处在相互隔绝状态,但是两位先哲在教育思想上却多次不谋而合,或许这正体现了他们教育思想的正确性。
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东西方先哲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影响着后世,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作为以后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中吸取真理,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