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docx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籍,它重新编写了一些经典的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回忆起童年时代听过的故事,还能够欣赏到作者对于故事的重新解读和发挥。
以下是我对于《故事新编》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
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篇,并且按照一个主题进行组织,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的内容。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扣人心弦的发展以及令人想要继续阅读的结尾。
作者在写作时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描写,使得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想象力。
其次,我对于作者对经典故事的重新解读感到非常赞赏。
在《故事新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我们最熟悉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小红帽》等,但是作者在这些故事中加入了新的元素和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这不仅带给了读者新鲜感,还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些经典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除此之外,我认为《故事新编》还给了读者一些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些隐含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比如在某个故事中,主人公因为自私而遭受到惩罚,这告诉我们应该要懂得与他人分享和帮助。
而在另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战胜了困难,这让我们明白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故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也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故事新编》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回忆的向往,还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理解。
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情感和智力。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体验其中的乐趣和启发。
通过《故事新编》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
一个个小故事,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会为故事中的英雄加油,为故事中的决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于写作的思考。
我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并通过故事来传达我想表达的观点。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心里其实没抱多大期待,毕竟经典作品有时候读起来难免有些沉重和晦涩。
可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荒诞幽默的奇妙世界。
鲁迅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传统神话和历史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那种颠覆和创新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
比如说《补天》这个故事,女娲本是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创世女神,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她也会因为补天的辛苦而感到疲惫和烦躁,甚至会被那些古衣冠的小丈夫们指责和嘲笑。
这种对神话人物的世俗化处理,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传统的独特思考和批判精神。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壮举我们耳熟能详,可在这个故事里,后羿射完了天上的太阳,却在人间陷入了没有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受不了这种平淡的生活而偷吃了仙药奔月而去。
鲁迅先生把一个英雄的落寞和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感到好笑的同时,又不免有些心酸。
在《理水》中,那些考察灾情的大员们大摆排场,只知道吃着山珍海味高谈阔论,而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大禹却被他们视为“乞丐似的”人物。
这种鲜明的对比,把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无遗。
不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铸剑》这个故事。
故事里的眉间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父亲的仇恨而不得不踏上复仇之路。
他性格优柔寡断,甚至有些懦弱。
当他得知父亲是被大王杀害,一开始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不停地在屋子里徘徊,心里既充满了仇恨,又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报仇。
他看着那把父亲留下的剑,想要用它去刺杀大王,可又担心自己失败。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黑色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神秘莫测,冷酷无情,他答应帮助眉间尺报仇。
眉间尺对他半信半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相信他。
于是,他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了这个黑色的人。
那个场景,鲁迅先生描写得太细致了,让我仿佛就站在旁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眉间尺咬着牙,闭着眼,双手紧紧握着剑,用尽全身的力气把自己的头砍了下来。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独特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咱们都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
他把女娲描绘成一个有着自己烦恼和疲惫的普通人形象。
你能想象到女娲一边辛苦地补天,一边还得忍受那些无聊小人的闲言碎语吗?鲁迅先生把女娲补天时的辛苦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她费力地搬动着那些巨石,汗水如雨般落下,可周围的人却不理解她的伟大,还在一旁指指点点。
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能看到女娲那紧皱的眉头和疲惫的眼神。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却为了生计发愁,每天只能给妻子嫦娥吃乌鸦炸酱面。
嫦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偷偷吃了仙药奔月去了。
以前的故事里,后羿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大英雄,可在这新编里,他也得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鲁迅先生把后羿射完日之后的落寞和困惑刻画得入木三分。
后羿为了寻找猎物,翻山越岭,可每次带回来的不是乌鸦就是兔子,他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
有一次,好不容易射中了一只大野猪,结果还被逢蒙那家伙给抢了功劳。
后羿回到家,面对嫦娥的埋怨,只能默默地叹气。
这些细节让我感觉到,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也有自己的苦衷。
《故事新编》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百态。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新编的故事,不是单纯地给我们讲个新奇的事儿,而是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
比如说《理水》中,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空谈,对真正做事的大禹却百般刁难。
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却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而大禹呢,亲自跋山涉水,考察水情,腿上沾满了泥巴,脸上写满了疲惫,但他心里装着的是百姓的安危。
这种对比,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那些大员的无能和自私,笑的是鲁迅先生把他们的丑态刻画得如此生动。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独特的文学之旅。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
她会感到疲惫,会因为创造人类而累得不行。
当她补天时,那些人类的丑态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有那些只知道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小东西”,还有那些只关心自己利益、对女娲的辛苦付出毫不感激的家伙。
鲁迅先生把人类的自私、贪婪和愚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在笑过之后又不禁陷入沉思。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却面临着没有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
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受不了每天吃乌鸦炸酱面而奔月去了。
这简直就是把英雄从神坛上拉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平凡又无奈的一面。
后羿为了给嫦娥找吃的,四处奔波,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
那种英雄末路的悲哀,真的让人感到心酸。
《理水》中的大禹,不再是那个传说中威严庄重的治水英雄,而是一个朴实、务实、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实干家。
他和那些只知道空谈、不做实事的大员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穿着破草鞋,满腿是泥,一心扑在治水上,不顾那些官僚的反对和嘲笑。
这种对现实的讽刺,真的是太犀利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坐在书桌前,一边抽着烟,一边皱着眉头构思这些故事。
他的眼神中透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这些故事虽然是新编,但却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
他没有简单地重复那些古老的传说,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它们与当下的社会产生了联系。
这让我明白了,经典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我们有新的视角和思考,就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一盏明灯,好奇它会照亮怎样的奇妙世界。
鲁迅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以前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严肃、深刻、犀利,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
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故事新编》,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荒诞幽默的新世界。
这里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那些古老传说中的人物,陌生的是他们在鲁迅先生笔下展现出的全新面貌。
比如说女娲补天,在传统的故事里,女娲是伟大的神明,她的功绩被人们传颂赞扬。
但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在补天时,也会感到孤独和无聊,甚至对自己创造的人类产生了一丝无奈。
这种对神话人物的别样解读,让我读起来忍俊不禁,又不禁陷入沉思。
还有那个“奔月”的故事。
后羿,这位曾经射下九日的英雄,在书中却面临着无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每天为了给妻子嫦娥弄口好吃的而发愁。
嫦娥呢,也不再是那个温柔美丽、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她会因为每天只能吃乌鸦炸酱面而抱怨发脾气。
这哪里还是我记忆中的神话?简直就是充满了柴米油盐的平凡夫妻生活。
但正是这种平凡,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真实。
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人物,而是有着喜怒哀乐、会为生活琐事烦恼的普通人。
再说说“理水”吧。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大禹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无私无畏、一心为民的伟大形象。
可在《故事新编》里,那些官员们却只知道吃喝享乐,对治水的事情毫不关心。
而大禹呢,他和他的手下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满脚是泥,辛苦地奔波在治水一线。
那些官员们对大禹的行为不仅不理解,还加以嘲笑和质疑。
但大禹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实干家和那些只说不做的空谈者之间的鲜明对比。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鲁迅先生的幽默和讽刺逗得哈哈大笑,可笑着笑着,又会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都在影射着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故事新编》,真的是让我有种“眼前一亮,心中一乐”的感觉。
这些重新演绎的故事,就像是把旧衣服翻出来,重新裁剪、缝补,再加上一些新的花纹和装饰,变成了一件件既熟悉又新奇的时尚单品。
比如说《补天》,女娲补天这个传说咱们都听过,可在作者笔下,女娲一边辛苦补天,一边还得应付那些无聊又烦人的“小东西”,这画面想想就觉得有趣。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之后,英雄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落魄”,天天为了找吃的发愁,嫦娥也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跑了,这跟咱们印象中威风凛凛的后羿差别也太大了吧。
就拿《理水》来说吧,大禹治水的故事咱们从小就知道,那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可在这新编里,那些大员们的形象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大腹便便,穿着华贵的衣服,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对真正在为治水奔波的大禹毫无了解,还各种质疑和指责。
而大禹呢,腿上满是泥巴,“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一副实实在在干活的样子。
作者把这两者一对比,那种讽刺的味道就出来了。
我记得有一个细节,那些大员们考察灾情的时候,是坐在车里,车还被各种装饰得花里胡哨的。
他们根本就没有下车去实地看看,只是在车上远远地望一眼,然后就开始高谈阔论,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
而大禹呢,带着他的一群同样朴实的手下,亲自用脚丈量土地,用手疏通河道。
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简陋的地方。
有一次,大禹经过自己的家门,听到孩子的哭声,他多想进去看看啊,但是一想到治水的任务还没完成,咬咬牙就又走了。
还有那些所谓的学者,在那里争论着大禹是虫子还是人的问题,简直是荒唐至极。
他们根本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而大禹根本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一心只想着怎么把水治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读着这些故事,我有时候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候又会陷入沉思。
这些新编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其实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映射。
它们让我看到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总有一些人在真正地做事,为了大家的利益默默付出;也总有一些人,只知道空谈,不干实事,还对别人指手画脚。
故事新编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故事新编读后感范⽂(精选8篇)故事新编读后感范⽂(精选8篇) 读完某⼀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编整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范⽂,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故事新编读后感1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说集,其中⼤部分是根据⽼故事改编⽽成。
鲁迅先⽣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强,历来都是讽刺⽂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且带钩刺的⼸驽,直刺敌⼈的⼼脏。
⼀直以来,鲁迅先⽣都以⼤⽂豪的⾼⼤形象耸⽴在每⼀个年青学⼦的偶像位置,但是⾃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根据我国古代⼀些著名故事改写⽽成的。
有些⽂章,例如《铸剑》,便是改⾃《⼲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
评⼼⽽论,改写是成功的。
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动,也更吸引⼈了。
但是,《奔⽉》却是令⼈(或许只是我)⼤倒胃⼝。
《奔⽉》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
在《奔⽉》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英雄塑造成整天怕⽼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美⼥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意、不理解丈夫,⽽且泼劲⼗⾜的妇⼈——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守护在爱⼈⾝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能⽽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我真有⼀些鄙弃这位享誉⼏⼗年的⼤⽂学家了。
嫦娥奔⽉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民⼤胆⽽美好的愿望。
可鲁迅先⽣的《奔⽉》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
或许有⼈会对我⼤加鞭挞,指责我对⼤⼈物的不敬,但我“初⽣⽜犊不怕虎”,我还是把⼼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也以同样的⼼态来讨伐我。
故事新编读后感2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写就的短篇⼩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其实挺模糊的。
毕竟,对于经典作品,心里总是怀着一份敬畏,不知道会在其中遭遇怎样的奇妙冒险。
读着读着,我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
这感觉就像是原本熟悉的老街巷突然开了一家超级有趣的新店,让你忍不住一探究竟。
比如说《补天》这个故事,女娲在辛苦补天的时候,周围那些渺小的人类却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做着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鲁迅先生把女娲那种伟大又无奈的心情描写得特别生动,让我仿佛能看到女娲皱着眉头,一边努力补天,一边又被地上的人类搞得心烦意乱的样子。
还有《奔月》,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成为了大英雄,可到最后却为了生计发愁,天天只能给老婆嫦娥吃乌鸦炸酱面。
这和我们平常听到的那个威风凛凛的后羿形象简直大相径庭,但是又特别的接地气,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理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都知道大禹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但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大禹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充满干劲的实干家。
他和他的手下们,一个个“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们是大禹的随员”,“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
他们风餐露宿,一心只为治水,根本不在乎什么官场的规矩和别人的眼光。
而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呢?他们大摇大摆地坐在车上,“大排筵宴,优质皮蛋,陈火腿,海参,燕窝”,对治水的事情却一问三不知,只知道摆架子、讲排场。
还有那些文化山上的学者们,整天争论着大禹到底是虫子还是人的问题,对于真正的民生疾苦完全不关心。
鲁迅先生把这两种人的对比写得太精彩了!让我感觉就像是亲眼看到了那些虚伪的大员和酸腐的学者,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愤怒和无奈。
同时,也对大禹和他的随员们充满了敬佩。
他们才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哪怕条件艰苦,哪怕不被理解,也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
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
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文革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
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小说本
身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杀了大王,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我觉得非常的好,平实有力,栩栩如生。
在语言方面,就显得生硬,接近口号性,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
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表现出义无返顾,决不妥协。
不过这样的话,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
但是读起来,晦涩满口。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复仇“,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中,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不过大部分是私仇,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受过民主教育的文学家,应该是将社会的主题加入小说中,不过没有,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震动,剩下的还是麻木。
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二
这种文本形式的存在,使《故事新编》独具欣赏的价值。
它将古人写活了,以至于作品的主人公能在古今两个时空中自由穿梭。
如《奔月》中“乌鸦炸酱面”等流行词汇的插入,借羿之口说“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反击现实中以诽谤先生为能事的高长虹的诬蔑,都是很好的例证。
八篇中的《补天》、《奔月》等前期创作可能仅仅是这种创新写法的练笔,但到《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时,已是先生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自由自在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这种堪称“古今杂糅”的手法将中国传统中的圣人、英雄彻底“人化”,通俗地说,就是将伟人生活化。
它已抛弃了对英雄作无尽讴歌的传统,转而揭露起高贵的人物被世俗牵绊的事实。
在和传统逆向的思考中,描绘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戏说衣冠楚楚者,一语道破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
比方说《奔月》中曾经的射日英雄对妻子百般听从,不顾劳累,只为满足时常无理取闹的嫦娥对于肉食的渴望。
从一个英雄式后羿,到俱内的丈夫,最后在被视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爱
有加的妻子的离弃后,又重新消逝在琐屑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半传说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诞中对现实中的种种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诉说着昔日的“战士”失去对手后的无可着落与逐渐没落的趋势。
相信,“骨子里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是对于先生历时13年的最后的创作的最恰当的评价。
虽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说到对《补天》后半段油滑的写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为试验性的创作,这种误区是很容易踏入的,因为对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度”的把握实在重要的很,毕竟多一份则腻,少一份则无味。
可惜在先生意识到时,上天却决绝地带走了一代文学巨豪,将这份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作为为了忘却先生的纪念。
其次,虽然知道先生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学,认为那是戕害心灵的玩意,但若是没有被先生视为污垢的传统文学,像《故事新编》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该也只是化于天地之无形了。
所以当今国学的兴起,看来也是历史的必然。
毕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华,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只需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不至于像鲁迅先生担心的那样被“黑洞”所吞噬,但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谓有待磨练,而像先生那样将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三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
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
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
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
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
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
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
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
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
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