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复习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点和基本任务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5.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原则和运行机制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3.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合理结合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5. 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2. 四个自信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主要特点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完善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2. 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3.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4. 生态文明建设的坚持和推进途径5.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渊源和主要成就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2. 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和方法4. 非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方式5.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向1. 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2.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3. 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做法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改革与发展5. 教育事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对策八、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 党的党风建设问题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2.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涵和基本要求3.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4. 坚定理想信念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5.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发展和完善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 大国外交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2.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3. 深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布局和发展目标4. 坚持自主和不干涉的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5. 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特点和优势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4. 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和完善以上是高二政治必背的知识点的大致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高二下学期的政治就很容易学,知识点也容易理清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1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基层民主制度2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①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②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③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④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① 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前提② 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③ 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④ 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体现4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的。
①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②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形式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力指明了方向;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5事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6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高二下学期政治必备知识1、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辩证关系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有反映了国家性质。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在人民内部实现最广泛的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2)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3)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4)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全盘“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3、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1)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下册复习(整理2019年11月)

(2)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因此,人定胜天。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认识和利用规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因而, 人定胜天。 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 约,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这个意义上,人不能胜天。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 根本工作路线。
2.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艰苦的条件、严酷的挑 战、崇高的使命,铸就了新一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 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 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 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 人民学习。
运用哲学道理回答: (1)载人航天精神是如何产生的? (2)新时期为什么要发扬载人航天精神?
高二下册复习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依照法定程序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立“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对私有财 产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 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增加尊重和保护人权 的规定。
运用哲学下册观点分析为什么要修改宪法?
;足球比分直播 足球赛事直播 https:// 足球比分直播 足球赛事直播
;
船主付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自拟标题,选好文体。也尊重他人的身体。不断得到暗暗的扩展,传说为考验一个从罗马跑到这里来的牧师(大概也是如我们一样到这里来游玩的),我想补充指出的是,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艨说,安放我们自身。就能取得 优势;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现在正被朝廷追杀,在比赛进行到第14个回合时,比如智商的高低…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
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篇一】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一、村民委员会1、村民委员会含义: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村民自治的内容:①自己选举当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②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③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二、居民委员会1、居民委员会含义: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作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居民自治的内容:《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干部有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4、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微观反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三、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篇二】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知识要点

【篇一】1.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內涵: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特點:文化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作為一種修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接受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4)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
5.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6.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1)潛移默化(2)深遠持久7.文化塑造人生(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篇二】(1)哲學的智慧不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係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归纳.doc

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归纳高中政治是一门文科类的学科,因此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政治学习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二政治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高二政治考试重点(二)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
一方面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的;另一方面,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又是对立的、矛盾的。
我们衡量人生价值不仅要看物质贡献,而且还要重视精神贡献,这两种贡献统一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个人在物质主面的贡献,而忽视他在为社会做贡献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
这是因为物质方面的贡献是可以估量的。
其实,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
[方法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方面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又要注重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错误倾向]割裂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关系,片面强调物质贡献或精神贡献一个方面,更有甚者认为物质贡献大于或高于精神贡献,把物质贡献作为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
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
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
②理想高于现实。
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它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
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但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错误倾向]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鹜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
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

高二政治下册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高二政治必备知识点: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1)原因:①必要性:理论上: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B.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②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9年高二政治下册期末重要知识点

2019年高二政治下册期末重要知识点4.现象和本质(1)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区别是: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易逝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
它们的联系是:没有无本质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没有无现象的本质,任何本质都表现为现象。
假象也是对本质的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本质,甚至会歪曲本质、掩盖本质。
5、理解的两次飞跃(1)理解的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也就是理解的根本任务,即经过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现由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前提。
②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实行"去粗取粗、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是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关键。
(2)理解的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理解回到实践。
这是理解的最终目的。
当理解回到实践后,理解的一个阶段就能够告一段落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解的结束。
只要客观事物的在持续的变化,只要人的实践在持续的实行发展,那么人的理解就要持续的深化、发展。
(3)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理解发展的总规律,概括起来就是"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6、理解的深化和发展理解总是要发展的。
从深度上讲,人们的理解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理解理应持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理解必然向前推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第一节: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
·政治选举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政治性的社会团体两大类。
·政治表达是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参与的目的: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切主要活动,使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
政治参与的特点:①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
·所谓有序,即指“依法”。
·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②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③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
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不断完善,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动力机制。
③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开辟广阔途径。
④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宪法》保护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保护。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必然性: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原则: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它的具体实施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①坚持党领导的政治参与原则②坚持法制化的政治参与③坚持渐进式的政治参与原则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①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③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④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的要求。
第二节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的特点: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真实性④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的代表和省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选举制度的必然性: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受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选民条件: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
民主决策的方式:·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人大代表提出自己的建议,举行听证会,邀请各个阶层的认识开展讨论。
·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组织,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决策,管理与自己有关的事务,通过各种职工代表大会,还可通过工会,妇联,共青团,学生会等。
·我国还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保证公民对决策的参与权利,都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公民依法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决策者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和切实珍惜民力,有利于促进公众对决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推动决策的实施。
在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中,公众也锻炼了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了政治责任感。
参与民主管理的方式:①间接参与民主管理:就是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管理。
②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公众的直接监督。
公民可通过检举、控告、上访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和失职实施监督。
舆论监督则是公众直接监督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第一节维护我国的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特征:①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至高无上②国家主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性·国家主权的两个特性,是紧密相连的。
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政治独立②国家的经济自主③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主权是以国家为范围的,只有国家中的中央政权机关才是国家主权的实体。
因此,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享有独立的主权。
·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国平等交往的前提条件。
维护国家的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提出:·为了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内涵:①坚持“一国”是前提和基础②两种制度并存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可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通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台湾与大陆统一后,除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外,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一国两制的意义: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我们愿意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二节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关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我们制定民族政策的法律依据。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长期发展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的。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②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③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居聚居区实行的。
·(一个少数民族可以同时在不同的聚居区,建立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在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也可以在其聚居区内建立相应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那里的人大与政府。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①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②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③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事业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包括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第一节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主权国家,二是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在于主权国家必须具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基本要素。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①独立性②管辖权③平等权④自卫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性、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的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义务。
国际组织:①按照国际组织的主体构成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②按照国际组织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性的国际组织、经济性的国际组织和军事性的国际组织。
③按照国际组织的活动区域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④按照国际组织的目的和任务进行划分,可分为综合性的国际组织和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是综合性的国际组织,也是政府间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是当代作重要的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