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语言对比

语 言 间的差 异。
关 键词 : 汉语 ; 日语 ; 音 ; 汇 ; 法 语 词 语
0力; 、 允 亨 招 。 ) 语气 , 调是 说话 时 句尾 呈前 低 后高 的上 升 等 升 语 调 , 表示 征询 ( 是谁 , 常 他 知道吗 ? e箍 加 、 彼 耋 知 疑惑( 交给他 能 完成 ? 彼 任世 道 ? 圭芑加分 、 圭t加 。) 、 墨 否 。 )反 问( 、 难道 你 不 知
中图分类 号 : 0 文 献标识 码 : H0 3 A 文章 编号 :6 3 2 1 (0 11- 0 2 0 17 — 1 12 1)0 0 3- 2
。) 疑 问语 气 。由 上面 的例 旬我们 不难 看 等
从 语言 结构 类 型上来 看 , 语属 于 孤立 语 , 汉 特点 是缺 乏 词形 变化 ,
低 的下 降语 调 , 常表 示 陈述 ( 爸生 病了 。 c 通 爸 父 病氖 6 , 。 、 : ) ) 祈使 ( 说话 。 芒 别 < 芑0。)感 叹 ( 、 多么漂亮 的包 ! L 美
来, 在许 多方 面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 如 E本 的文 字就 是通 过遣 唐使 例 l
语 言研 究
中 日语言对 比
翟亚楠
( 吉林 大学 文学 院 , 吉林 长春 1 0 0 ) 3 0 0
摘 要 :中 国和 日本这 两 个 国家一 衣 带水 .很 早 以前 就 互为 往
每 个单 词 有各 自的声 调 , 也有抑 扬顿 挫 , 句子 我们把 这种 抑扬 顿 挫 称 为语调 , 有区别 语 气 、 表达 情感 与语 义 分寸 的作 用 。在 日语 和 汉 语 中最 常 见 的语 调 是降 调和 升调 ,降调 是说 话时 句 尾呈 前高 后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汉字进化的历史、中日汉字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对汉语和日语中同为一种汉字的“常见字”以及“常见汉字”从字的形态、音符、意义等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和对比,这当中还可以发现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差距。
以及在前面所描述的基准上,制定出行之可效的学习方法和理论,对以汉字为主语的进行学习日语的汉字学习方法来提出见解,以期能对促进学习汉字的方法带来帮助。
[关键词]汉字;中日;语言差异[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10-03[作者简介]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
几千年以前,中国的汉字进入日本并和假名一起影响了日语的文字结构。
尽管中日使用的汉字是使用一样的汉字体系,然而,中日之间的汉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具有不相同的特点。
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既有着一段重要的历史缘故,并且还属于相应的语言体系。
本文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汉字进行研究。
一、研究综述黄国雄、许乔萘《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法对比》。
在日本有多种读法,他们的文章就是按照日本常用汉字表分析日语的音读和训读,并且由哪个分析寻求事半功倍的办法去掌握汉字的读音。
游衣明《中日两国汉字形体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文章在1981年日本国发表的《常用汉字表》和1956年中国发表的《汉字简化方案》,深入地对中日两国现存的汉字在历史演变、形体差异方面作了系统地描述。
郭桂琦、朱福米《汉语与日语中“不同读音使用——汉字产生意义上的差异”之浅析》一文指出:同一汉字若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就造成这同—汉字的意义上的多歧性。
他们文章用繁多的实例,通过日、汉对比的方法、详细分析论述了两种语言中“同—汉字不同读音造成意义上的差异”的各种类型,阐述了正确掌握汉字读音的重要性。
关于中日汉字异同的探讨

关于中日汉字异同的探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作汉语普通话和中文方言的书写系统,也是日本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汉字在形式及构成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中日汉字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由简体字和繁体字构成,也有部首、关键字、笔画等构成汉字的组成部分。
而日本汉字又称“假名”,是日本特有的汉字,在构成上包括日本汉字(假名)和中国汉字(汉字)两大部分。
而且,汉字的组成不仅仅是由一个字符组成,有时也由多个字符组成。
在发音上,中日汉字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的发音是汉语普通话,而日本汉字的发音是日语。
另外,由于日本汉字的发音更接近汉语普通话,因此,日本汉字的发音也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
在书写上,中日汉字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是以横线组成的,而日本汉字则是以竖线组成的。
另外,日本汉字也有许多特殊符号,而中国汉字没有这种特殊符号。
总之,中日汉字在形式、发音和书写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是以简体字和繁体字构成,发音是汉语普通话,书写是以横线组成。
而日本汉字又称“假名”,是日本特有的汉字,发音是日语,书写是以竖线组成,也有许多特殊符号。
这些差
异使得中日汉字在发展中有所不同,也为中日汉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文化语言差异——中日韩语言文字比较

文化语言差异——中日韩语言文字比较中、日、韩是东亚三个文化体系的代表国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其中语言文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中文、日文、韩文,三种文字虽然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它们的差异也很明显。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中、日、韩语言文字的比较。
一、语言音韵差异中国的汉语是以音为主的语言,有四声和轻声的区别。
而日本的日语及其罗马字拼音中,音节强弱几乎没有区分,也就是说日语中没有汉语中的四声。
除此之外,日语中还有长音、促音等特殊发音,这些发音方式在汉语中很少用到。
韩国的韩语则是以音节为单位的语言。
韩语的音节中,辅音与元音交错排列,这是韩语独特的特点。
韩语中同一个音节的声母与韵母是紧密结合的,在发音时,这一组合就像是一种新的音素,称为立体音。
二、笔画顺序差异汉字、日语汉字及韩语汉字都源自汉字,并且在部分汉字上笔画的顺序与汉字相同,但在其他汉字上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写字时首先要写竖,再写横。
但是在日语汉字中,横先于竖,比如“书”的写法,汉字是从上往下依次写竖、横、横、竖,而日语汉字则是从左往右依次写横、竖、横、竖。
韩国汉字笔画的顺序与中文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一些具体汉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三、词语表达的差异中、日、韩三种语言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词语表达的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常使用四字成语或者俗语来传递思想或者言情,而日本的句子则经常带有诗意,通过细腻的词汇和曲折的句子表达出情感。
韩语则使用了大量的不合成的语素,由于受汉字的影响较大,所以韩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语法结构有很相似的地方。
四、文字书法的差异在书法方面,中国绝对是最受推崇的。
汉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书法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和韩国也在书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日本的书法更加注重笔画的强劲与韵味,争取在如饮的笔画中表现出狂放不羁的气息。
而韩国的书法风格则更加温婉柔美,追求的是舒展典雅中流露出的内在情感,因此在书法中多了些特别的修饰法和插画加工。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在中日交流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日语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刚开始学习时,很多人都认为日语学习很简单,因为在日语中,有很多的日语汉字和中文类似,并且依此也能够了解个大概。
但是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就难以有更高的突破。
这与没有了解日语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通过对中日文异同的对比,简单地了解一下日语的特性,以提高对日语的认识。
一、中日文的相同之处众所周知,日语和中文有着深厚的渊源,日语也是在吸收了我国大量的文化精髓之后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现代日语中也不难看到中国汉字的影子。
并且,和汉语中主谓宾,定补状语等类似的是,这些语法名词也存在于日语当中。
更有甚者,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等,这些位臵关系在两国语言语法当中也是大致相似的。
同样,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人说话有省略的习惯。
例如:“今天早上您吃过早餐了吗?”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还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今天早上我吃过早餐了”而多会选择用简洁省略的方式作答“吃过了”。
日语也是如此,在允许的条件下,简单明了的回答方式是多数人的首选。
所以在初学阶段,很多中国人就会觉得日语和中文一样,学习起来十分简单。
二、中日文的不同之处尽管中日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比较起来,日语还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语序位臵中文主要强调的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例如:我(主语)吃(谓语动词)饭(宾语)。
而日语则是主诿宾语+谓语动词,例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る。
我(主语)饭(宾语)吃(谓语动词)。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日语这种不同于中文的特征。
2、日语的关键词后缀在日语中,往往最能表达句子意思的动词放在句末。
例如我们会这样说“听说明天有音乐会”。
显然,中文当中我们立刻就能知道这件事是听说来的,而同样的意思,若用日语表达,就要把“听说(そうだ)”放在句子最后,因此在不了解日语关键词后臵的特性的情况下,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出发,我们就会翻译为“明天有音乐会,听说”。
这样的纯正的“中国式日语”显然在逻辑上是不正确的。
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

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一、本文概述《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汉语和日语在语音层面的共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对日汉语语音教学。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文章期望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文章将简要介绍汉语和日语的语音特点,包括元音、辅音、声调、音节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后续的语音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将重点讨论对日汉语语音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针对日语母语者的发音难点和常见问题,文章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汉语语音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利用汉日语音对比研究的成果,优化汉语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通过引入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文章将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对日语母语者汉语语音习得的影响,从而为汉语语音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总结汉日语音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对日汉语语音教学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文章期望能够为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汉日语音系统的基本特点在探讨汉日语音对比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汉语和日语各自语音系统的基本特点。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在语音层面的异同,从而为日后的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策略。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其语音系统主要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汉语普通话共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以及35个韵母。
声调在汉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汉语的声调能够区分意义,这是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日语的语音系统相对简单,主要由音节构成,每个音节由一个或多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
日语没有声调,但有一些音节的发音长度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日语中被称为“长音”和“短音”。
日语的音节结构相对固定,且每个音节都包含一个元音,这使得日语的发音规律性强,易于掌握。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与《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与《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的对比研究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作为促进双方交流的重要工具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两者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中应用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以期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从语法角度来看,《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日语中,动词通常位于句子末尾,而在中国语中,动词通常位于句子的中间或末尾。
日语中使用助词来表示句子的语气和语法关系,而中国语中则使用词序和语气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汉语中的名词没有性、数、格等的变化,而日语中名词的性、数、格都有相应的变化形式。
在词汇方面,《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的词汇汇总中存在着一些差异。
日语中的罗马音和汉字的使用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易于掌握词汇的发音和拼写。
而对于中国语,很多字在发音和拼写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更是一大挑战。
由于日语是孤立性语言,词汇相对固定,而中国语则是一种形合性语言,词汇的使用相对灵活。
在学习词汇时,学习者需要根据语境适当地运用不同的词汇,这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可能是一大挑战。
在语音方面,《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日语的音节相对简洁,音调相对平缓,音色比较清晰,因此外国学习者较容易学会日语的发音。
而中国语的音节相对复杂,音调起伏比较大,同时还存在着浊音、清音的区分,因此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中国语的发音时可能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日语有五个元音和五个辅音,而中国语有七个元音和二十一个辅音,因此中国语的发音更为复杂。
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发音水平,使其更接近于地道的发音。
从实际运用中来看,《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在场景落地中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语言研究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崔敬研【摘要】从语言结构发展历史角度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发展主要受我国汉语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汉语词汇以及汉语修辞方面和我国语法有很多相同之处。
语法和结构很相同。
但是,如果想要利用对比的调查方法去了解日语言文化,对比结果出来却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日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性探究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元素,会跟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
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会受到国情、名族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就可以看出,在诸多国家有着相同点的语言已经体现出来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根据中日语言和我国语言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已经深深的烙印着文化差异性特点。
一、中日语言存在的差异性原因(一)国情民族不同国情名族存在的差异性,而语言影响是显得非常直接,依照原始文化最根本的因素。
我国是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语言结构表达上就会更倾向于内容存在的清楚性,表达时的明确性;而且中日都是作为较为单一性民族,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比较倾向于单一性。
我们都以为中日早晚也会以寒暄的语言为例,在日本无论在什么时候的寒暄,都会有本国比较统一性的说法和语言表达法。
从另一个方面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表述的过程当中是很少会将自己本身的情感以及心态融合进去,在这样的形式下,还需要从日本的说话表情以及态度过程当中去进行判断。
相对来说这种日语语言文化中具备较为特殊的暧昧性和明确性,在中国语言上最重视的就是一语道破,从整体于结构上可以看出最开始都是由两个国家国情之间的不同之处所造成的。
(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气候它主要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的变化情况在日本活动得比较平凡,再加上日本是属于岛国的特殊性地理位置,这样一来就使得日本的气候是处于变幻莫测的形势[1]。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变化下,日本城市居民们常常都会在谈论到天气,这些已经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中最特殊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大学语文论文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汉字进化的历史、中日汉字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对汉语和日语中同为一种汉字的“常见字”以及“常见汉字”从字的形态、音符、意义等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和对比,这当中还可以发现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差距。
以及在前面所描述的基准上,制定出行之可效的学习方法和理论,对以汉字为主语的进行学习日语的汉字学习方法来提出见解,以期能对促进学习汉字的方法带来帮助。
[关键词]汉字;中日;语言差异[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10-03[作者简介]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
几千年以前,中国的汉字进入日本并和假名一起影响了日语的文字结构。
尽管中日使用的汉字是使用一样的汉字体系,然而,中日之间的汉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具有不相同的特点。
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既有着一段重要的历史缘故,并且还属于相应的语言体系。
本文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汉字进行研究。
一、研究综述黄国雄、许乔萘《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法对比》。
在日本有多种读法,他们的文章就是按照日本常用汉字表分析日语的音读和训读,并且由哪个分析寻求事半功倍的办法去掌握汉字的读音。
游衣明《中日两国汉字形体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文章在1981年日本国发表的《常用汉字表》和1956年中国发表的《汉字简化方案》,深入地对中日两国现存的汉字在历史演变、形体差异方面作了系统地描述。
郭桂琦、朱福米《汉语与日语中“不同读音使用——汉字产生意义上的差异”之浅析》一文指出:同一汉字若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就造成这同—汉字的意义上的多歧性。
他们文章用繁多的实例,通过日、汉对比的方法、详细分析论述了两种语言中“同—汉字不同读音造成意义上的差异”的各种类型,阐述了正确掌握汉字读音的重要性。
程路颖《中日汉字读音比较》。
他文章从中国人学日语的角度来比较日语汉字读音,以汉音为主,有两种读法的,区别汉音吴音,只有—种读法的,不作区别。
这些文章多是日语研究者写的文章,没有综合的汉字比较。
读音方法有的文章日中汉字的声母与韵母比较很清楚,但没有写出现状与历史两个方面的比较。
二、中日语汉字的历史变迁汉字是全世界诞生最早的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形式,是中国的汉民族所创造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字系统。
它实际上早在中国的夏商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了,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不仅成为承载汉语的容器,并且也能够成为一种汉语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明。
汉字文明在向邻国地域传播的时候,也丰富了汉字的文化,汉字过去一直都是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诸多邻国的主要文字,自此诞生出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汉字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南与朝鲜等邻国已取消了对中国汉字的应用,韩国的教育用途也只有千余字数。
现如今客观地来看,使用汉字的国家仅有中日两个国家。
因为中日两国语言系属的差别,文化特征也各有不同,所以汉字在传入到日本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改造,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差别。
本章拟就汉字与日语的关系做简要的研究。
1.汉字的诞生。
目前中国能够认定的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字正是甲骨文。
这种文字就是我们的祖先雕刻于乌龟壳和野兽骨头上的一种原始的文字形态,并且甲骨文已经是较为完善的文字系统,一起大约3000个字,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甲骨文被学者和专家破解出来了。
这些字都与现如今所使用的汉字具有莫大的关系。
在完善甲骨文之前必然会出现一个文字的发展时期。
如今学术界普遍把汉字的诞生定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100年,而汉字文化的诞生时期定为公元前1600年。
2.汉字的变迁。
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汉字历史的发展饱历磨难,如今保存下来的字体包含以下几类。
甲骨文,这是商朝人民雕刻于乌龟壳和野兽骨头上的一种原始的文字形态。
因为它是以描述占卜内容为主的,故此才会被称为“卜辞”等。
又由于是在殷墟如今的河南安阳地区所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这种文字保存完好,而且有大量文字的笔画还没基本的模型。
金文(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这是商、周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形式,简称“钟鼎文”。
这种文字有点像甲骨文,因此它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迹象,后期与篆书相近已汇集到的金文单字积累到了四千多个。
篆书是秦朝所推行的一种文字,简称“秦篆”。
秦始皇统治中国后,随后下令对汉字加以规范和统一,在“大篆”的参考上,发明出新的能够统一的字体,这便是延续到如今的“小篆”。
这种汉字的结构尽管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在现在的日本国家依然被频繁地使用,尤其是在印章上。
隶书(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这是汉朝惯用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史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契机,代表着由古文字时代进入今文字时代。
楷书,其实是在汉末年间才逐渐出现的一种汉字,并且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字体,因为其字体端正,笔画工整,被视为汉字的楷模,故此又被称为“楷书”。
除了以上五种主要字体之外,另外还包括了“草书”与“行书”。
“草书”出现的时代实际上早于楷书,可以肯定的是源自于汉朝。
最早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一种文字变体,简称“草隶”,流行于三国时期和晋朝时期。
鉴于汉字进入到日本国家是在汉朝之后,因此,日本人最初所接触到的汉字大多数都是与现代汉字字体是一样的。
3.汉字传入日本。
中国的汉字到底是何时被带往了日本,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不管是在中国的古籍,以及日本的相关历史资料,都没有详细的记录,因此,学术界到现在为止仍然争论激烈。
但是从中日所的发掘的出土文物以及历史的文献来研究,当前可以肯定地指出汉字是从公元1世纪就进入到日本。
具体可以参考日本的历史文献《古事记》。
该著作作为古代日本的首部史书文献。
里面详细地记录了百济的王子阿直岐应天皇15年(公元284年)和他的使者,为了弘扬我国的佛教文化,携带了大量的佛教典集进入日本。
日本就指派皇室太子去学习这些佛经。
公元285年,百济还派出当时著名的学者王仁带着《论语》以及《千字文》进入日本去传授。
王仁随后便做了太子冤道稚郎子的夫子,教皇子学习经书。
王仁终其一生都在日本国传授中国的汉字文化,并最终也于日本病势,他的坟墓就在大阪府枚方市附近的地方。
该段历史的记录,在日本的《日本书纪》(720)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由此可见,中国的汉文化已经由朝鲜传到了日本,并且和佛教及孺学有密切关系。
三、中日汉字语言差异研究(一)字种日本人在引进中国的汉字后的一段漫长岁月中,在吸收、应用上都耗费了大量的心思。
随后日本人又体会到本国文化中的一些特色很难直接使用现成的汉字呈现出来,要求再新造一些新的字体。
平安时代的文献中记载大约有400的新字。
首部汉和字书《新撰字镜》(9世纪)中有很多字在中国的汉字字典中都是没有见过的。
日本人擅长利用会意法创造新的汉字,这些新字表达了日本国的特色文化,通常反映在植物和鱼类等词汇上。
如鮙——离水很快就会死去的鱼,鮗——冬天里才能捕到的鱼;鳕——冬天能捕到,肉色雪白的鱼;鯱——像老虎似的凶猛的鱼;鮲——隐藏在沙地里的鱼;鲣——晒干后用于食用的鱼类,十分坚硬;榊——种植在神社里,陪伴神灵左右的特殊植物;椛——枫树;椚——麻栎;柾——木理;麟——教养、教育;裃——江户时代武士上下身一套的礼服等。
早在1981年日本就制定的“汉字常用表”其中大约蕴涵了二千多个汉字,保留下了八个「国字」。
它们是:込—拥挤、复杂;搾——拧干、榨取;锄—劳动、工作;峠—山顶、顶点、关头;畑—旱田、专业领域;塀——围墙;——重量单位,一约等于3.75克;——圈子、范围。
(二)字形中日两国一直以来都使用一样的繁体字。
为了普及教育,增强汉字的使用频率,中日两国的学者们纷纷提出汉字简化的提议,发起简体字倡议。
1956年中国正式实施了《简化汉字方案》,这才肯定了简体字的历史地位。
日本比中国早几年于1949年便开始推广《当用汉字字体表》,简化、整理了汉字的字体。
我们接下来列举一些例子说明中日简化字。
1.中日基本一致的简体字,简体是前者,繁体是后者。
虫—虫当—当辞—辞宝—宝党—党点—点会—会猫—猫2.中日比较相似的简体字,前者简体的是中国,后者简体的是日本。
边—辺称—称画—画茎—茎炉—炉恋—恋写—写触—触3.日本没简化而中国简化了的字,简化字在前的是中国,没简化在后的是日本爱—愛笔—筆产—産队—隊顾—顧荐—薦讲—講剧—劇创—創纬—緯卫—衛无—無义—羲职—職4.中国当作异体,日本却作主体的字,前者为中国作主体而日本却舍弃了的字,后者为日本作主体而中国作异体的字。
弁—辨枠—粹壱—壹卓—桌仏—佛恵—惠仮—假5.用新字形的中国和用旧字形的日本,中国新字形为前者,日本旧字形为后者。
宫—宫骨—骨换—换差—差卑—卑魅—魅。
(三)字音在中国,汉字保持着一字一音。
日本却刚好是反过来的,日本人使用的是汉字的形、义,在学习汉字的音时大都是受到当时传入时期等原因的影响。
所以日语汉字的读音上与中国的汉字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可以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类。
部分的汉字甚至有几种不同的“音读”和“训读”法,如山(音读)さん,(训读)やま。
行(音读)ギョウ、コウ、アン(训读)いく、ゆく、おこなう1.汉字的音读。
指汉字原本的音传入日本通过后续的变异之后所诞生出来的发音。
造成音读有多种的因素,是汉字进入到日本的时间、地区都不一样所形成的。
1)吴音。
5世纪时,日本国就和东晋、南宋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由于当时的都城在建康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因此传到日本的汉字通常为长江下游的字音。
那里过去一直是3世纪时吴国的管辖范围,因而这一时期进入的读音日本人习惯于称之为“吴音”。
2)汉音。
中国在七八世纪时期由于政治中心迁至西部地区,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前往帝都长安,随后学会了新音,为与吴音区别,简称为“汉音”。
8世纪奈良时期汉音的使用非常广泛,国家规定从今以后取消使用吴音而开始推广汉音。
吴音与汉音的发音区别如:词语吴音汉音変化ヘンゲへんか光明コウショウこうめい経文キョウモンけいぶん平等ビョウドウへいとう成功ジョウゴウせいこう殺生セッショさっせい3)唐宋音。
从日本的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的镶仓、室町时期,以僧人和商人为活动群体所掌握的源自我国南方流域的新音韵被归纳为“唐宋音。
如:和尚(オ)、普请(シン)、提灯(チョウチン)。
4)惯用音。
这是在日本国家特色的读法,其实本来是对汉字音的一种误读,却不知什么缘故使其一直流传了到了现在。
如消耗(モウ)、福扯(フクシ)。
2.汉字的训读。
日本人在保留的基本汉字字形的条件上取义舍音,通过日语词读音来全新的诠释这些汉字,这正是训读。
如“手”翻译为「て」,“水”翻译为「み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