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几点差异
中日交际过程的注意事项

中日交际过程的注意事项中日两国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在交际过程中注意细节,尊重对方文化,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几点注意事项:1.尊重对方文化作为文化不同的两个国家,中日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并尊重对方的文化。
例如,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因此,在与日本人沟通时,我们不仅需要尊重对方的习惯,还要学会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
同时,要注意不要在对方面前谈论敏感话题,如历史、政治等。
2.语言交流中日两国的语言差异很大,虽然有些汉字和日本汉字相似,但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对方的语言,避免使用方言或者口音过重的普通话。
同时,要注意语速、语调和表达方式。
在与日本人交流时,要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太多的俚语或者口语。
3.礼物交换在中日交际中,礼物交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应该根据对方的文化和习惯选择适当的礼物。
例如,在送礼物时要注意包装,尽量使用精美的包装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尊重。
同时,在接受礼物时,要保持谦虚和谨慎,避免表现得太过热情或者冷淡。
4.交际场合在中日交际中,场合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礼仪和表现方式。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我们应该注意穿着得体、言行得体,尽量避免使用太过随意的表达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但也要注意不要表现得过于放纵或者冷漠。
在中日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尽可能地避免引起误解和不愉快。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稳定、和谐的交流关系,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在中日两国的日常交流中,寒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寒暄习惯,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日语教学中,了解中日寒暄语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能力。
一、中日寒暄语的差异1. 打招呼方式的差异中文中的寒暄常常以“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简洁的方式来表示,日本人寒暄时则更注重细节,例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白天用)、“こんばんは”(晚上好)等。
2. 对话内容的差异在中文寒暄中,常常会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家人情况等,而日语的寒暄中,更注重关心对方的工作、学习状况等,例如“お元気ですか”(你好吗)、“お仕事はどうですか”(工作怎么样)、“勉強は順調ですか”(学习顺利吗)等。
3. 寒暄语的使用方式中文的寒暄语常常随口而出,没有特定的场合,而日语的寒暄语更注重特定场合的使用,例如在上班、上课等正式场合使用较为严谨的寒暄语,而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简单的寒暄语。
二、日语教学对策1. 注重听说训练在日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让学生熟悉日语寒暄语的表达方式和语音特点。
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对比中日寒暄语针对中日寒暄语的差异,可以进行中日对比教学。
通过对比中日各自的寒暄语,让学生了解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使用中日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制作中文和日文的寒暄语对话,并进行演练和讨论。
3. 创设情境,强化实际应用在日语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寒暄场景,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可以设计寒暄场景,要求学生以日文进行对话,模拟实际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寒暄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日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通过教授日本的寒暄习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寒暄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为他们日后的交际能力提供保障。
中日文化中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关键词 :中国; 日 本;文化;交际;言 语 ;非言 语;差异
中日两国作 为东亚的近 邻 ,在文化方面有好 多共 同点 ,比如 外 。比如学生 曾经抱 怨 : “ 如果我试穿 了几件而不买 ,服务员就
都属于汉字文化 圈 ,都遵从 中国的儒教礼仪 。都信奉 “ 神 ”等 , 是时时产生误会 、碰撞 ,原 因自然是对对方的文化 、缺乏 了解 。
析 中日文化的差异。 一来自会冷眼相待 ”。而在 日本 ,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 ,非常注重 如果一个人在店里挑 了很多衣服试穿都不满意 ,店员会礼貌地鞠 间 ,希望您下次再来 。 谢谢 您” !不过这只是表面的意思 ,其实 店 员真正 的意思是 :你 这个 人 ,真没有教养 ,也不先搞清 自己需
L v nn( 2 0 0 5)把 影片 分 为以下 几个 主题 :广泛 的人 类 问
题 ,如爱情或亲情等 ;人生 哲学 ;宗教和伦理问题 ;历史 问题 ;
社会问题等。每一个 主题选 一部影片进行阐释。在同一主题 的影 能 的活动包括学 生介 绍影片的时代背景和演员信息 ,为影片配音 片里 .则要根据语言难 易、清 晰度 。画面声音质量 ,字幕选择或 等 :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的活动 包括 为片段 排序 。根据片段推测影 技术问题等进行综合权衡 。最终确定影片 。
4 设计课 堂活动
影视 作 品题材 的丰富 性尤其 适合 教师设 计多样 的教 学活动 【 2 ] G a r d n e r ,H . L y n n ,A . . 英语 电影 赏析 【 M ] . 北京: 外语研究与
来促进学生多种智能 的开发 。课 堂活动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 中最 教学 出版社, 2 0 0 5 关键的一个环 节,教师可 以参照R o i S e T a n n e r ( 2 0 0 1 ) 的 “ 智 [ 3 ] 黄迎. 英语 影视教 学中影视 作品的选择与加 工 … .山 东教 能—— 语言技能对应表 ”,并 根据 学生智能特点 、水平 、差异 以 育学院学报, 2 0 0 4( 4) 及影片 内容 因材施教 ,设计 出适合 学生智能现状和发展空 间的形 [ 4 ] 钟建玲. 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影视 教学整合初探 … . 牡丹江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将从礼貌、沟通方式、社交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礼貌方面。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常常使用敬语来表达对长辈或上司的尊重和敬意。
而在日本文化中,尊重他人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长辈或上司交流时,日本人通常会使用敬语来表达尊敬。
日本人注重礼节,重视细节,比如在交谈时他们会经常鞠躬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沟通方式。
中文文化中,我们通常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强调直接性和简洁性。
而在日本文化中,他们更注重间接性和含蓄性。
日本人常常使用暗示、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直接明了地说出来。
这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尴尬的局面,因为日本文化中认为直接表达意见会给人带来困扰。
社交行为。
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比较热情和开朗,喜欢大声交谈,互相拥抱、握手等行为。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保守和内敛,不太喜欢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更喜欢以微笑和鞠躬等方式来表达友好和礼貌。
还有一些其他文化差异。
在礼品交换方面,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品的价值和质量,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的包装和外观,认为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细节的体现。
在中日文化差异中,礼貌、沟通方式和社交行为是比较明显的。
中文文化中是比较直接和热情的,而日本文化中是比较间接和保守的。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交际礼仪差异中日两国在交际礼仪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鞠躬的深浅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敬意。
此外,日本人还有“名刺”文化,即在交际时向对方递交名片。
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使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饮食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喜欢吃海鲜、寿司等轻食,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干面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饭团”文化,即将米饭和其他食材捏成球状。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吃米饭和面食。
三、礼仪差异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如在开会时要先鞠躬致意,吃饭时要用筷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亲热和自由,如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开会时可以随意发言。
四、节日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春节和新年,会在这两个节日里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庆祝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樱花节”、“盂兰盆节”等,而中国则更多地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五、娱乐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娱乐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而在中国,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秋叶原”文化,即喜欢去电器城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产品。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去商场购物、逛街等。
六、工作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劳动纪律和效率,一般会在公司里加班完成工作。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不会在公司里加班。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生一世”的工作观念,即要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追求个人发展,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浅析中日交际用语中潜藏的文化差异

中 日问 候语 的语 法 结构 不 同 日本 人 的集 团意 识 很 强,注 重 个 人在 集 团 中的 价值 : 中 日两 国交 际用 语 中都有 一些省 略现 象 ,但 日语 中的 而 中 国则是 更多 注重 个人 自我价 值 的实现 。 日本文 化 中的 省 略现 象则尤 为突 出 。 事 功 主义 非常 强 烈 , 在 交 际方面 则 表现 为 “ 趋 同 ”的语 言 例: 行为 。 例 如 ,在 会议 上表 述 自己 的意 见时 ,首 先 需要 表 A: 水曜 曰 乌、空 ‘ - C 0 丧穸 。 达 自己对对 手观 点某 一方 面 的肯定 ,接 着再采 用及 其委 婉 B: 乏 9 - 力 、 面 ‘ 圭9 - 。 圣 札 、 的方式 表述 自己的意 见 。而 中国人 则是 “ 对话 ”方 式 。也
注释 :
①江晶瑶,日 语 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 因素 , 经济研 究导 刊2 0 0 9年第 2 0期 . ②马安东,日 语会话 中省略现象 的语用分析 利奇会话原 则的运用研 究之一, 2 0 0 2 年1 月. ③王旦旦, 从 非语 言交流看 日 本人 以鞠躬为 中心, 金田 语 言文 化 总 3 0 3期 .
…
此 , 中 日两 国价 值观 念 的不 同也是 中 日交际方 式有 所不 同 的一个 重要 原因 。 A : ‘ 、l 2踌半 矿把 。① 四 、结 语 上 述 对 话 中,B打 算去 A 的家 中拜 访 ,正 在 和 A 确 中 日两 国历 史交 流源 远流长 ,在 交 际用语 方面 也有 很
认 时 间 。B在 此对 话 中有两 处省 略 ,若是 将意 思补 充完 整 的话 ,两 处省 略部分 内容 用 中文 的话分 别应 为 “ 不知道 您 午 休时 间是 否方便 ”和 “ 到 时候请 多 多关 照 ” 。 进 一步 探 究 可 以 发 现 ,此 段 对 话 中 没 有人 称 代 词 出 现 。若 翻译 成 中文 的话 ,则每 句话 中都 有 “ 我” ,“ 你 ”人 称 代词 。由此可 见 , 日文 在会 话过程 中很少使 用 人称 指示 代 词 ,但 是中文 中则 必须 要加 入人 称指 示代 词来 确认 说话 人所说 话语 中 的主 语 。 此 外 ,利 奇在他 的 《 语 用学 》f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P r a g ma t i c s ) 中提 出一 套会 话原 则 , 该 原 则 由人际 修辞 和篇 章修 辞两 大 类 构成 。其中篇 章修 辞理 论包 括简 练 原则和 清楚 原则 。简 练原 则 : 要 求可 省 的话 , 尽量 省略 。 当然 , 途径 是多 种多 样 的。每 一种语 言 都有其 本 身 的语 言 结构特 点 ,比如 中 日 语 言的语 言结构 的根本 差异 ( 中文句子 结构 为 “ S V O” ,日 文句子 结构为 “ S O V”) ,这 也使得 在 日常交际 口语 中中 日 两 国的语言表 现方式 有着很 大不 同。
中日语言艺术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文化,记录文化,并且储存和广泛地传播文化。
语言交流将文化的各个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影响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词义联想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会出现差异,思维和联想也会随其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论文将这种思维和认识的差异,称为词义联想的差异。
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知识能力等因素影响人的思维和认识,而出现的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人对不同事物的联想。
比如乌龟,龟在日本文化中意味着健康长寿,非常吉利,很多日本人的名字中都含有龟,例如姓氏中常见的龟井龟田等。
在中国文化中,龟亦有长寿之意,这点在古代建筑中可以得到证明,至今仍然有寺庙饲养着乌龟。
但中国人一般不会把龟字放到姓氏中,因为龟在中国文化中有胆小怕事,绿帽子等负面意思。
再比如牛,中国谈及牛通常抱有勤勤恳恳、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的情怀,虽说有牛脾气牛性子等负面词汇,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人对于牛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日本人对于牛的印象则完全不同,日语字典中,涉及牛一般只突出其力气大,而几乎没有褒义词汇,大多将牛体现为笨拙缓慢懒散逆来顺受。
由此可见,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动物的联想是大相径庭的二、比喻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更加清晰地解释抽象的事物。
比喻源于联想,形成于长期的语言交流,有着较强的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在事物认识和见解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喻体失当,词不达意等冋题。
例如,日本人把乱花钱比作把钱像热水一样使用。
众所周知,日本火山较多,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让日本人觉得温泉、热水不足为奇,能够尽情挥> —I—/ 隹。
而在中国,对于乱花钱的行为,一般使用挥金如土这一表现。
该词中,把钱比成了土。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这样,中国人认为土地是用之不竭的资源,要多少有多少。
由此可见,对于乱花钱的比喻,由于两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所使用的喻体天壤之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几点差异摘要: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和日本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层次的交流。
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
了解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差异,可为探索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途径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中日交流语言交流习惯差异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友好交往。
当前,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日在贸易、文化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同层次的交流。
但是,伴随着交流交往的密切,除了在意识形态、贸易等层面产生摩擦外,由于语言交流习惯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
本文通过考查中日语言交流习惯的差异,探索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途径。
通常,人与人进行对话交流时,为了使会话流畅圆满地进行下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采取一些办法或技巧。
比如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说话,选什么样的话题,说话时用的语调、语速,以及以什么恰当的时机结束会话等。
构成会话方式的要素、技巧等,在广义上被称为交流形式[1]。
根据民族、地域及说话者所居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交流形式。
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摩擦,不仅是因为语法上的差异,更多是因为各自所在群体固有的交流类形式的不同。
异文化之间交流时,往往会用本国文化的尺度衡
量对方语言表达的方式、内容、态度、举止等。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交流交往同样会因此产生意想不到的误解。
如果双方都不了解彼此的交流方式,这种误解就会加深,从而产生不应有的摩擦,甚至于偏见、憎恨。
一般来说,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弄清误解产生的原因,才能尽可能避免误会,使具有异文化的人们顺利地交流。
笔者结合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实践,从下述四个方面简析中国人与日本人语言交流习惯的差异。
一、日本人“反复确认”,中国人“一次完结”
一般来说,问候语、寒暄语大多不具有传达实质内容和有用信息的功能,但是,它们具有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是人在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不管是中国语的“你好”、“多谢”、“祝你好运”,还是日语的“こんにちは(你好)”、“頑張って(请多加努力)”、“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等,这些问候寒暄语在与人相识、分别或致谢的时候,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起码的礼仪社交规范。
但在使用这些寒暄用语时,中国人与日本人使用的频率、时机,以及伴随说话时的肢体语言是不同的。
例如,中国人收到了日本人赠送的礼物时,按中国人的一般做法,当场致谢后一般来说以后不再致谢。
而这样的话,作为赠送方的日本人则有可能会担心对方不喜欢该礼物或送礼一举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也可能误解为中国人不懂礼貌,其实这种误解的产生原因是中日在使用寒暄语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还反映在非语言表达行为的肢体语言上。
日本人会反复几次鞠躬行礼,而中国人往往只是浅浅地点头示意。
如果不了解彼此的这些习惯,在交往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或不快。
二、日本人“自我展开”,中国人“主动询问”
日本人初次认识中国人,经常会觉得中国人直率、爽朗,但又会觉得某些方面被冒犯而产生不快;而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人彬彬有礼但客套有余真情不足。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第一次见面会话的前几分钟各自谈论的话题——“自我展开”还是“主动询问”是不相同的。
这里所谓的“自我展开”是指主动向对方提供自己的情况或信息的发话,如“私は○○と申します(我叫○○)”、“○○に住んでいます(我住在○○)”。
而“主动询问”是指想了解对方的情况和信息而主动向对方提问的发话,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等。
从“主动询问”话题数来看,中国人远高于日本人,约是日本人的三倍,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会话的前段时间重点放在询问对方的情况而不怎么言及自己的事情。
这是出于关心对方的心理,相反也期待对方询问自己的情况。
从“自我展开”话题数来看,日本人高于中国人,约为中国人的两倍,也就是说,在会话开始阶段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主动地提供关于自身的一些简单情况和信息。
这是由于日本人认为如果主动询问对方就会有冒犯对方隐私的嫌疑。
在提问过程中中国人常常使用的是带有“什么”、“哪里”、“为什么”这样疑问词的疑问句。
通过这种具体的直接的询问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增强彼此的亲近感,即使第一次见面的人也会问及一些诸如工作单位、收入情况,以及婚姻与否等问题。
这种疑问句不能简单地用“yes”或“no”回答,而必须具体回答,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认为被冒犯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快与反感。
而日本人在提问时多采用真伪疑问句,如一开始先问“お名前を聞いてもいいですか(可以问一下你的名字吗?)”而不是“お名前は何ですか(你叫什么?)”,“お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有工作吗?)或“何の仕事をしていますか”(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可以委婉地引导对方自发地说出询问方所需的情报而多方没
有被冒犯的感觉。
如果彼此不了解这种习惯的差异就会产生如前所说的误解。
三、日本人“频繁赞扬”,中国人“互开玩笑”
日本人为了确立和维持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常不吝啬使用美好的词汇赞扬对方,哪怕事实并不是如此。
如看到女性新换的服装时总会说,“きれいですね、本当にお似合いですね(真漂亮,太合体了)”,对对方做的事情会说,“うまいですね、お上手ですね(干得真漂亮,真棒!)”,碰到带着孩子的母亲总是说:“お子さん、可愛いですね、頭がいいですね(这孩子真可爱,真聪明!)”。
而中国人则较少刻意地表扬对方,如果在某些方面欣赏对方,就较少用
语言表现出来,而更多的是默许默认。
如果频繁夸张地受到赞美,就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觉得对方虚伪。
中国人在熟悉或关系亲密的朋友、同事之间,则喜欢用辛辣的语言互开玩笑以表示亲密无间。
如“瞧你胖成啥样了!”“你生在非洲的话算得上是白人。
”“你可真笨!”等。
一般情况下,中国人能够承受并能回应对方夸张、刻薄的“攻击”,但生长在频繁褒扬和鼓励环境中的日本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往往会觉得中国人尖酸刻薄没有情趣。
这些语言习惯的不同会给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往带来障碍。
四、日本人“含蓄暧昧”,中国人“直截了当”
与日本人打过交道的人,经常会觉得日本人说话含蓄暧昧,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主张。
那么,日本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绕弯儿地间接地表达而不直述其意呢?
首先是拒绝和否定对方的情况。
比方说,朋友邀请自己“今度の日曜日、よかったら、一緒に映画を見に行かない?(这个星期天,如果可以的话,一块儿去看电影吧?)”、日本人不会说“いかない(不去)”或“いけない(去不了)”,而只是暧昧地说,“今日はちょっと……(今天有点儿……)”等加以推辞,而对方也不会问理由,爽快接受对方的拒绝。
而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直接说:“对不起,我不能去。
”然后一般会说明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如果不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理由,邀请方就会感到不快。
日本人在否定对方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在否定之前,先给予对方肯定。
比方
说,你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说:“あなたのおっしゃる事ことはもっともだと思います。
しかし、私は賛成できません。
”您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我不能赞成。
或“ご意見は良く分かりました。
考えておきましょう。
(您的意见我已了解,我会考虑的)”,实际上已经拒绝了对方,但日本人也不会产生误解。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都使用这种委婉的拒绝和否定的方式,使得交往圆满地进行。
中国人一般的做法是,会先清楚地讲明自己不能采用对方的意见,再说明理由。
比如上述被邀请看电影的例子,中国人一般会直接说:“对不起,我去不了。
今晚有事儿。
”
五、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语言交流习惯上是有明显不同的。
与欧美语言相比,中国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的语言,语言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中日的民族特性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彼此在交流交往上的摩擦和误解。
坦诚地接受这个事实,深入了解并充分认识彼此民族的特性和文化差异,才不会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尺度和习惯衡量对方,才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达到友好交流交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水谷信子.話ことばの表現[m].东京:筑摩書房,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