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9、《我和我的家》教案

合集下载

一下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一下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9.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责任意识: 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懂得感恩。

增强家庭观念,产生家庭认同感。

2.道德修养:掌握家庭礼貌称呼。

能够找到自己与家人在外貌、性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了解自己的家人。

3.健全人格:认识孩子出生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喜悦,理解自己是家人的期盼。

4.政治认同:找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认识到家人对我们的影响,向自己钦佩的家人学习,产生强烈的家庭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

2.找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认识到家人对我们的影响。

教学难点:1.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

2.向自己钦佩的家人学习,产生强烈的家庭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懂得感恩。

2.掌握家庭礼貌称呼。

3.认识孩子出生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喜悦,理解自己是家人的期盼,学会称呼自己的家人。

教学过程:活动一:话题开端猜一猜:3月12号,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吗?(老师的生日)1.你的生日是在哪一天呢?2.播放视频《我出生的那一天》3.小思考:大雄是捡来的吗?大雄的爸爸妈妈对大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出生时爸爸妈妈也像他们一样吗?4.问问你的家人:(1)你出生的过程是怎样的?(2)家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5.欢迎我的宝贝:(1)我出生后,爸爸很高兴,把我抱在怀里,一个劲儿地说我长得像他。

然后爸爸开始兴奋地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出生的消息。

(2)奶奶乐呵呵地说:“瞧这孩子的机灵劲儿,长大一定跟妈妈一样聪明!”(3)因为我的出生,全家都乐呵呵的,很多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呢!6.小结:每一个宝宝都是在家人的期盼中出生的,每一位家人都因为你的出生而充满喜悦。

活动二:学习探究1.过渡语:就这样,我正式来到我的家,成为了我家的一份子,看,这些都是我的家人。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了解家庭的基本生活环境和设施,如:家居、家电、家具等;
•了解家庭生活的一些基本规律和习惯。

2.能力目标
•能够对家庭成员的关系进行描述和解读;
•能够描述和谈论自己的家庭生活;
•能够借助图形、字符等形式进行家庭成员、家庭环境的描述。

3.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对家庭的珍爱心、感恩心和维护家庭和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
•培养孩子对家庭的珍爱心、感恩心和维护家庭和谐的责任感。

2.教学难点
•如何让孩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
•如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成长环境、感恩家庭,做好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认识家庭成员;
2.了解家庭的基本环境和设施;
3.了解家庭生活的规律和习惯;
4.表达家庭内在情感。

2.教学过程
第一步:了解家庭成员
1.教师引导学生先看一组图片(由家庭中的家人组成),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再口头描述图片上的人物。

可以提问:。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爱我家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爱我家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爱我家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我来到我家”和“我的家人”两个栏目,旨在对学生进行家庭关系的启蒙,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两个栏目,我将课堂教学主题定位为:在认识家人的基础上了解家人,引导学生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仔细剖析这两个栏目,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旨在从外貌、性格、爱好和做事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与家人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后者旨在从了解家人的故事以及家人的工作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学习关心家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孩子基本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被父母长辈们捧在手心里,整天享受家人无尽的关爱,却很少甚至不懂得去关爱家人。

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家人,树立了家的意识,形成了积极的家庭关系体验。

因此,第2课时应该着重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产生家庭认同感,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三、教学目标1.利用照片,通过猜、找、指、说、演、画等方式,找到自己与家人在外貌、性格、爱好、待人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人,感受家人间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

2.借助课前调查单了解家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进一步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增进与家人间的联系。

3.通过分享家人的故事,感受家人间的快乐和温馨,感知“我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增强家庭观念,产生家庭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从外貌、性格、爱好等多个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产生家庭认同感。

教学过程:师: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活动一“相亲相爱一家人”之“我的小家”师:同学们,我们家里一定也有很多这样透着幸福的照片吧,快拿出来晒晒我们家的幸福吧,说说照片里快乐的故事。

9、《我和我的家》教案

9、《我和我的家》教案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爱亲人、爱同学、爱家、爱祖国,有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

2、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3、按照简单的提纲介绍自己的家。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亲请,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

2、同时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调查家人的生日、年龄、职业等情况,观察家人的喜好,并记录在家庭档案表格中。

2、引入话题,唤醒生活(1)师:孩子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想不想听?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仔细看,歌中的宝宝生活的快乐吗?让我们跟随歌中的宝宝一起唱起来吧!(师生一起做动作唱)(2)播放动画歌曲《吉祥三宝》(3)师:同学们都说歌曲中的小宝宝很快乐幸福,你为什么这样说呢?(4)师:奥,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快乐幸福的!那你快乐幸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我们一家子。

3、合作学习,体验生活(1)师: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张家庭生活照,看你能认识谁。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认出了我。

对,这就是我的一张全家福。

这是妈妈,我妈妈是一位医生;这是爸爸,是一位教师。

(2)师:同学们根据课前调查的“我的家庭档案”,介绍自己的家庭。

同桌相互介绍,再小组内介绍,最后小组内推荐代表到台上介绍。

4、深化感悟,引导生活(1)现在我们来再来看一幅图片。

图片上有莉莉的全家福。

莉莉快乐的说: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

旁边一个小男孩骄傲地说:我是爷爷的乖孙子,爸妈的好儿子,叔叔的好侄儿……(2)师:同学们想不想也这样来说一下,在家里你是谁?学生看着动画,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唱。

看完后回答老师刚才提问的问题。

生:生活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因为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和家人在一起。

学生看图说一说,认真听老师的介绍,然后模仿老师去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说说“在家里我是谁”。

情感的熏陶是最好的良药,先让孩子感受快乐幸福,从而体会家庭温情。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构成和家庭成员的角色;2.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家庭的构成和家庭成员的角色;2.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3.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的培养;4.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训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家庭的构成和家庭成员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基本概念和家庭成员的职责;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3.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家庭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的重要性;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家庭照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和家庭成员的角色;2.讲授环节:讲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以及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的培养;3.互动式教学环节:分组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并进行角色扮演;4.情境教学环节:模拟家庭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的重要性;5.合作学习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训练。

五、教学评价1.口头评价: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理解程度;2.书面评价: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的文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家庭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家庭的构成和家庭成员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

通过互动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和我的家》教育教学设计

《我和我的家》教育教学设计

《我和我的家》教育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设计:我和我的家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和珍惜,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庭价值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家庭的定义和作用。

2.家庭成员的介绍。

3.家庭生活习惯和家庭价值观念。

4.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

5.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心和扶持。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家庭的定义和作用1.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庭,让学生了解到家庭的多样性。

2.导入:询问学生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思考家庭的作用。

3.概念讲解:解释家庭的定义和作用,并让学生以自己的话总结出家庭的主要作用。

4.案例分享: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家庭的特点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5.总结:让学生小组讨论家庭的重要性,并进行展示。

第二课时:家庭成员的介绍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家庭成员,引导学生认识并讨论各种不同的家庭成员。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家庭成员进行介绍,并讨论他们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3.回顾: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家庭成员进行现场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家庭成员的介绍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第三课时:家庭生活习惯和家庭价值观念1.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生活习惯和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自己家庭中的一种生活习惯或价值观念,并进行总结。

3.小组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现场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家庭生活习惯和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家庭宣言。

第四课时: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1.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了解到互动和合作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2.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种家庭场景,要求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并展示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现场表演,并进行评价和点评。

9《我和我的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9《我和我的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的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护家庭的和谐。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和关注,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和睦。

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道德与法治,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和体验。

止匕外,学生对家庭的观念和认知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的家庭可能比较单一,有些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家庭类型。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明确家庭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学会关心和爱护家人。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学会关心和爱护家人。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小黑板、彩色笔、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家有哪些人呢?家人都有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回答:〃有爸爸妈妈,还有我。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爸爸妈妈都有什么职责呢?他们平时都会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爸爸会工作挣钱,妈妈会照顾我们和做饭。

〃老师出示一张家庭合照,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了吗?这是一家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在拍照。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这些人是一家人,他们都住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出示一张幸福家庭的图片,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图片了吗?这个家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起很幸福。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9.我和我的家-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9.我和我的家-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9.我和我的家-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家庭的组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掌握在家庭中尊重、关爱、帮助家庭成员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关心、包容和舍己为人的情感态度;•培养孩子对尊重、帮助、支持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发展孩子的家庭观念,懂得维护家庭和谐、幸福、美好。

3. 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学习运用信息工具和方法,开发创新潜能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在家庭中尊重、关心、关爱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观察和描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并就家庭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思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孩子感知家庭的价值、品味家庭温暖和幸福,启迪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关怀和关爱;•如何引导孩子自我探究,提高孩子的情感认识、思维表达能力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教学过程步骤一:情境导入教师请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家庭,我们会像什么样子呢?同时,请学生围绕自己的家庭,谈谈:•那些人组成了自己的家?•家里的成员都有哪些好习惯和不足之处?•家庭之间的相处方式?步骤二:探究家庭的作用和关系1.认识家庭的组成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个家庭都有哪些成员。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了解家庭的人员组成,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并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家人相互支持,和睦相处,彼此关心、理解,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谐”。

2.家庭模拟情景教师将学生随机分成家庭成员组,让学生在小组中沟通、交流,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家庭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步骤三:学习尊重、关心、关爱家庭成员1.学习尊重家庭成员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出不同场景下的尊重和不尊重的行为,让学生分析,认识到“尊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与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爱亲人、爱同学、爱家、爱祖国,有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

2、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3、按照简单的提纲介绍自己的家。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亲请,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

2、同时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调查家人的生日、年龄、职业等情况,观察家人的喜好,并记录在家庭档案表格中。

2、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师:孩子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想不想听?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认真听,仔细看,歌中的宝宝生活的快乐吗?让我们跟随歌中的宝宝一起唱起来吧!(师生一起做动作唱)
(2)播放动画歌曲《吉祥三宝》
(3)师:同学们都说歌曲中的小宝宝很快乐幸福,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4)师:奥,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快乐幸福的!那你快乐幸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我们一家子。

3、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师:同学们认真地看这一张家庭生活照,看你能认识谁。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认出了我。

对,这就是我的一张全家福。

这是妈妈,我妈妈是一位医生;这是爸爸,是一位教师。

(2)师:同学们根据课前调查的“我的家庭档案”,介绍自己的家庭。

同桌相互介绍,再小组内介绍,最后小组内推荐代表到台上介绍。

4、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1)现在我们来再来看一幅图片。

图片上有莉莉的全家福。

莉莉快乐的说: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

旁边一个小男孩骄傲地说:我是爷爷的乖孙子,爸妈的好儿子,叔叔的好侄儿……
(2)师:同学们想不想也这样来说一下,在家里你是谁?学生看着动画,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唱。

看完后回答老师刚才提问的问题。

生:生活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因为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和家人在一起。

学生看图说一说,认真听老师的介绍,然后模仿老师去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说说“在家里我是谁”。

情感的熏陶是最好的良药,先让孩子感受快乐幸福,从而体会家庭温情。

5、总结:了解家庭角色,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开始关注家庭成员的信息,勾起美好回忆。

锻炼说话能力,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后,初步形成家庭角色阿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