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读本单元以“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为主题,有3课内容。
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单元第二课,本课有三部分内容:“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由总述到具体代表的关系,其中第一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第二、第三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原始农耕时代南、北方聚落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是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
真实情境铺垫渲染,任务层次分明,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并以材料为支撑建构历史解释,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地图、图片资料,准确说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简述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及意义,体会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地图,简述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历史遗址、图片、文物,印证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认识到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涵养史料实证素养。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
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
”分解为:目标1“准确说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简述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及意义,体会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程标准】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重、难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自主学习】1.原始农耕居民的基本情况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种植、家畜饲养出现、聚落、 工具的发展。
【合作学习与探究】探究一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一:图一:河姆渡出土的稻谷 图二:半坡出土的纺轮 图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问题一:材料一中三件文物分别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3分)问题二:从史料的类型分型,以上都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对研究原始居民生活的历史来说,属于第几手资料?(2分)问题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异同点(2分)探究二:问题一:造成上图中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原始居民开始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标志有哪些?【强化训练】1.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中游B.长江下游C.珠江三角洲D.北京地区2.不久前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专题,再现了7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几乎传播到了全世界,在该专题中,不该出现的画面是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普遍使用磨制石器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 ①③B. ③④C. ②③D. ①②4.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游牧渔猎C. 农耕定居D. 铁犁牛耕5.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
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④会制造陶器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6.历史图片是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的实景再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学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学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的】1.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各自生活的地域、种植的作物、运用石器、房屋样式。
2.比拟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消费生活方面的异同,了解不同地域发生的文明一模一样。
3.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开展概略及重要标志,了解原始先民消费方式的转换,推进了社会消费力的开展,为定居发明了条件。
4.经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居民的退化史,体会人类降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愈加珍爱生命,增强降服困难与曲折的意志。
【重点难点】1、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看法。
【自主学习】1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居民生活在_______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_______年。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房屋,制造出精巧的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消费工具;主要种植_______,饲养猪和狗等牲畜,还捕猎捕鱼和采集野果等。
学会从事复杂的纺织、制衣;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征的是_______,还有很多装饰品、大批乐器、骨针、骨锥、陶器和石制的纺轮。
2.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人生活在_______地域的余姚的河姆渡村,距今_______年左右。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修建,发现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_______。
种植_______,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牲畜饲养以猪、狗和水牛为主;会制造陶器、玉器,以及复杂的乐器骨哨,学会养蚕缫丝,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最早运用_______。
3.原始农业的开展: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黄河流域是栽培_______的最早来源地。
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_______、_______和淮河等流域,_______、牲畜饲养的出现以及_______、_______的开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开展的重要标志。
【协作探求】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与开展,对人类社会发生了哪些影响?【当堂达标】1、在半坡人的饭桌上不能够出现的饭菜是〔〕A. 粟B. 猪肉C. 大米饭D. 鱼肉2、西安半坡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的开设,使孩子们回到了 6 000 年前的氏族社会,在〝史前工场〞里体验了一把原始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
2. 学生能够理解农耕文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 难点: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
2. 准备一些模拟工具,如木棒、石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始农耕生活的乐趣。
3. 提前收集一些有关原始农耕文化的有趣故事或传说,以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引出原始农耕生活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1)展示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考古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2. 讲授半坡原始农耕(1)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半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文物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半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3. 讲授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影响(1)通过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的不同点,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讨论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人口增长、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等。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或猎人,你会如何生活?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珍爱生态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六年级历史上册第学案三、拓展提升:读下面图一和图二,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是原始居民的房子,图二是原始居民的房子。
(2分)(2)假如你穿过时光隧道去两支原始居民家做客,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会用什么主食招待你?(1分)(3)图一、二反映了当时我国境内原始居民怎样的生活状况?(1分)四、当堂检测1、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先尝到了香喷喷的米饭?()A、山西半坡居民B、山东大汶口C、浙江河姆渡D、北京周口店2、我国远古人类中最早懂得挖掘水井并过上了定居生活的是()A、山顶洞人B、半坡居民C、河姆渡居民D、大汶口居民3、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大河流域,这是因为大河流域()A、交通便利,适于发展商业B、战略位置重要C、土质肥沃,适于农业生产D、便于生活用水4、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经济活动的相同特点是()A、以原始手工业为主B、以饲养家禽、家畜为主C、以采集、狩猎为主D、以原始农耕为主5、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是()①种植粟②能制造陶器③种植水稻④挖掘水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6、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吉祥物十五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7、下列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8、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特点是()A、都会种植粟和水稻B、都过着定居生活C、都会挖井和取水D、都会烧制彩陶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新课标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自主学习】一、半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生活地点:;位于流域。
2.生活状况(1)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
(2)种植,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生活用具是________,还制造骨器、角器等;(3)建造_________房子。
二、河姆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村;位于流域。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还发现了__________水井。
3.生活状况(1)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
(2)种植;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时间:①水稻:在中国_______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②粟:_________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兴起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流域。
(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____________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合作探究】【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学检测】一、选择题1.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C.用陶器装食物D.住在木结构房屋里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要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天人住在里面可以避风避寒。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七上p7—9 力量要求:识记【学问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四周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颜色鲜丽的。
【自主检测】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觉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觉,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行能消失的是()a b c d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夫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觉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积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宝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觉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保藏和展现“至尊国礼”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现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各自生活的地域、种植的作物、使用石器、房屋样式。
2.比较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异同,理解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截然不同。
3.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及重要标志,了解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4.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居民的进化史,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自主学习】
1.原始农业的发展: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后来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对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饲养开始出现,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人生活在_______地区的余姚的河姆渡村,距今_______年左右。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建筑,发现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_______。
种植_______,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家畜饲养以猪、狗和水牛为主;会制作陶器、玉器,以及简单的乐器骨哨,学会养蚕缫丝,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最早使用_______。
3.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居民生活在_______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_______年。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房屋,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_______,饲养猪和狗等家畜,还捕猎捕鱼和采集野果等。
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_______,还有很多装饰品、少量乐器、骨针、骨锥、陶器和石制的纺轮。
【合作探究】
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当堂达标】
1、在半坡人的饭桌上不可能出现的饭菜是()
A. 粟
B. 猪肉
C. 大米饭
D. 鱼肉
2、西安半坡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的开设,使孩子们回到了 6 000 年前的氏族社会,在“史前工场”里体验了一把原始生活。
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史实的是()
A.建造木结构水井
B.制作猪纹陶钵
C.制作乐器陶埙
D.制作象牙雕刻
3.下列有关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B.都使用陶器
C.都会使用火 D.都种植水稻和粟
4.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地处大河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战略地位重要
C.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适宜农耕生产
D.捕猎方便
5.“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火的使用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7.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陶器上的稻协纹⑦鱼纹彩陶盆③干栏式房屋④半地穴式房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假如你是河姆渡氏族中的一员,你收到了半坡氏族诚挚的邀请。
临行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你应该去现在的哪一省份?你会捎带什么特产作为礼物?
(2)他们可能会用哪些饭菜招待你?晚上,你将会住在怎样的房子里?
(3)半坡居民为招待远道而来的你,要把猎取的野猪后腿剁下进行烧烤,他们使用的工具是( )
(4)在生产生活方面,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之处:(答出三点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粟家猪农作物种植农业
2.长江中下游 7000 干栏式木构水井水稻骨耜天然漆器
3.黄河 6000 半地穴式圆形粟彩陶
【合作探究】
1.制作工艺不同,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而制作磨制石器时,还需要将石块磨光,多数磨制石器还被磨出了锋利的刃部。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促进了原始聚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当堂达标】
1.C
2.C
3.D
4.C
5.D
6.C
7.D
8.(1)陕西省。
稻谷。
(2)饭:小米饭;菜:肉。
半地穴式房子。
(3)A。
(4) 种植粟;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织、制衣;建造半地穴式房子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