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和消毒技术规范 版比对

合集下载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经验规范2002版比对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经验规范2002版比对
≤10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8
Ⅱ类环境
≤4.0(15min)
——
≤4(5min)
≤200
Ⅲ类环境
≤4.0(5min)
——
≤10(5min)
≤500
Ⅳ类环境
≤4.0(5min)
——
致病菌
环境类别
GB15982-2012
环境类别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致病菌
依据
致病菌
依据
Ⅰ类-Ⅳ类
医院感染爆发或疑似爆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GB15982-2012中4.1和附录A
≤5
未检出致病菌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7
Ⅱ类环境
≤5.0
≤5
Ⅲ类环境
≤10.0
≤10
Ⅳ类环境
≤10.0
≤15
三、医务人员手
类别
GB15982-2012
类别
(消毒洗手)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20
未检出
接触黏膜
≤20
未检出
低度危险性
≤200
未检出
接触皮肤
≤200
未检出
六、消毒剂
类别
GB15982-2012
类别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菌落总数
CFU/mL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
cfu/ml
致病菌
灭菌用
0
----
GB15982-2012中4.6和附录A
使用中消毒液
≤100
未检出

医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医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医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4-08-21T10:33:47.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高丽云王淑芹[导读] 消毒灭菌工作是医院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国际公认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高丽云王淑芹(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135000)【摘要】目的:检测医院的消毒质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3年间消毒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检测项目有室内空气、物体表面、衣物人员的手、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内镜、灭菌物品和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等。

结果:2010-2012年3年间共采样4667份,合格4463份,3年平均总合格率为95.6%,其中2010-2012年每年的合格率依次为93.3%、95.6%、97.8%,可见我院的消毒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各类监测项目中,室内空气的合格率为94.2%,医务人员的手的合格率为91.5%,物体表面的合格率为93.9%,紫外线灯强度的合格率为93.6%,使用中的消毒液合格率为98.3%,消毒内镜的合格率为98.5%,灭菌物品的合格率为99.7%。

结论: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消毒质量逐年提高,但医务人员手和物体表面的检测合格率仍偏低,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关键词】消毒质量监测改进措施【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012-02 消毒灭菌工作是医院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国际公认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手段[1]。

如果医院不能严格控制消毒质量,会大大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率,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医院的负担及医护工作量[2]。

近年来,我院通过全面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3,4],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法责任意识,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及标准开展消毒质量监测,针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逐步提高医院的消毒管理质量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医院感染。

1.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包括医院、诊所、门诊部、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产院、结核病防治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疗养院、康复医院、保健站、血站、医务室等。

1.2 名词术语 1.2.1 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2.2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1.2.3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1.2.4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1.2.5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

):本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1.2.6 终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1.2.7 预防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6.3.5 对于含有小量血液或体液等物质的溅污,可先清洁 再进行消毒;对于大量的溅污,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 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洗和消毒。
• 6.3.6 用于清洁物体表面的布巾应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洗消 毒,干燥备用。
8 高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灭菌—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
灭菌前准备—清洗、包装、装载遵循WS310.2的要求。
9.1 消毒方法
• 9.1.1 中度危险性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 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肛表或口 表)、氧气面罩、麻醉面罩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 毒。
• 9.1.2 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 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的消毒方法如下:
高度危险性物品
•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 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如: 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 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
•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 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 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 生物的处理。
物品分类定义
• 斯伯尔丁分类法 :
•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 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 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
• 高度危险性物品 • 中度危险性物品 • 低度危险性物品
• 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
• 应先清洁,对于器官移植手术和处于重度免疫抑制状态 的病人,术前可用除菌皂液或明或20000mg/L葡萄糖酸 氯己定擦拭洗净全身皮肤。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消毒技术规范版比对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消毒技术规范版比对
五、医疗用品
分类
GB15982-2012
分类
GB15982-1995
菌落总数
CFU/件(g或100 cm2)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
CFU/件(g或100 cm2)
致病菌
依据
高度危险性
无菌
无菌
GB15982-2012中4.3和附录A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
无菌
无菌
GB15982-1995中4.2和附录A
中度危险性
GB15982-2012中4.1和附录A
≤5
未检出致病菌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7
Ⅱ类环境
≤5.0
≤5
Ⅲ类环境
≤10.0
≤10
Ⅳ类环境
≤10.0
≤15
三、医务人员手
类别
GB15982-2012
类别
(消毒洗手)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依据
卫生手
≤10

GB15982-2012中4.2和附录A
Ⅰ类环境
≤5
未检出金葡,大肠杆菌,绿脓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儿科病房不得检出:沙门、大肠、溶链、金葡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6
Ⅱ类环境
外科手
≤5
Ⅲ类环境
≤10
未检出金葡,大肠杆菌
Ⅳ类环境
≤15
四、治疗用水
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应符合YY0572-2005要求,其他治疗用水应符合相应卫生标准。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与《消毒技术规范》(2002)对比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比对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比对
皮肤黏膜用消毒液
符合相应标准
----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
≤100
未检出
七、紫外线灯
分类
GB15982-2012
分类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辐照强度
üW/cm2
依据
辐照强度
üW/cm2
依据
使用中紫外线灯
70
GB15982-2012中4.7和附录A
使用中紫外灯
70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4
新灯
90
≤10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8
Ⅱ类环境
≤4.0(15min)
——
≤4(5min)
≤200
Ⅲ类环境
≤4.0(5min)
——
≤10(5min)
≤500
Ⅳ类环境
≤4.0(5min)
——
致病菌
环境类别
GB15982-2012
环境类别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致病菌
依据
致病菌
依据
Ⅰ类-Ⅳ类
医院感染爆发或疑似爆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GB15982-2012中4.1和附录A
≤5
未检出致病菌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7
Ⅱ类环境
≤5.0
≤5
Ⅲ类环境
≤10.0
≤10
Ⅳ类环境
≤10.0
≤15
三、医务人员手
类别
GB15982-2012
类别
(消毒洗手)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传染病科及病房

新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比对.pdf

新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比对.pdf

依据
GB15982 -2012 中 4.3 和 附 录A
分类
进入人体 无菌组织 接触黏膜 接触皮肤
GB15982-1995
菌落总数
致病菌
CFU/ 件( g 或 100 cm2 )
无菌
无菌
≤ 20
未检出
≤ 200
未检出
依据
GB15982-1 995 中 4.2 和附录 A
六、消毒剂
类别
灭菌用
皮肤黏膜 用消毒液 其他使用 中消毒液
GB15982-2012
菌落总数 致
2-2012
符合相应 ---标准
中 4.6 和 附录 A
≤100 未检出
类别
使用中消 毒液
消毒技术规范 2002
菌落总数 致病菌
cfu/ml
≤ 100 未检出
《消毒技 术规范》
2002 版 中 3.17.9
七、紫外线灯
分类
使用中 紫外线 灯
GB15982-2012
辐照强度
üW/cm 2
依据
70
GB15982-2012
中 4.7 和附录
A
分类
使用 中 紫外灯 新灯
消毒技术规范 2002
辐照强度
üW/cm 2
依据
70
《消毒
技术规
90
范》2002
版中
3.17.4
八、医疗污水
GB18466-2005 版中 4.1.1 及 4.1.2
≤ 10
出致 病菌
≤ 15
依据
《 消毒 技 术规 范》 2002 版 中 3.17.7
三、医务人员手
GB15982-2012
菌落总数 致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比对4314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比对43142
依据
卫生手
≤10

GB15982-2012中4.2和附录A
Ⅰ类环境
≤5
未检出金葡,大肠杆菌,绿脓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儿科病房不得检出:沙门、大肠、溶链、金葡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6
Ⅱ类环境
外科手
≤5
Ⅲ类环境
≤10
未检出金葡,大肠杆菌
Ⅳ类环境
≤15
四、治疗用水
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应符合YY0572-2005要求,其他治疗用水应符合相应卫生标准。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与《消毒技术规范》(2002)对比
GB15982-2012
消毒技术规范2002
Ⅰ类环境
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环境
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GB15982-2012中4.1和附录A
≤5
未检出致病菌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7
Ⅱ类环境
≤5.0
≤5
Ⅲ类环境
≤10.0
≤10
Ⅳ类环境
≤10.0
≤15
三、医务人员手
类别
GB15982-2012
类别
(消毒洗手)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环境
母婴同室;供应室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其他普通住院病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未检出
接触黏膜
≤20
未检出
低度危险性
≤200
未检出
接触皮肤
≤200
未检出
六、消毒剂
类别
GB15982-2012
类别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菌落总数
CFU/mL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
cfu/ml
致病菌
灭菌用
0
----
GB15982-2012中4.6和附录A
使用中消毒液
≤100
未检出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9
血液透析用水
GB15982-2012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
处理水细菌总数CFU/mL
内毒素
EU/mL
依据
处理水细菌总数CFU/mL
内毒素
EU/mL
依据
≤100
水处理装置输出端≤1
血透装置入口端≤5
GB15982-2012中4.4
反渗水输水管路末端<200
反渗水输水管路末端<2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第四章之二
GB15982-2012中4.1和附录A
≤5
未检出致病菌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7
Ⅱ类环境
≤5.0
≤5
Ⅲ类环境
≤10.0
≤10
Ⅳ类环境
≤10.0
≤15
三、医务人员手
类别
GB15982-2012
类别
(消毒洗手)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cfu/cm2
致病菌
传染病科及病房
一、环境空气
菌落总数
环境类别
GB15982-2012
消毒技术规范2002
空气平均菌落数
依据
空气平均菌落数
依据
CFU/皿
CFU/m3
cfu/平板
cfu/m3
Ⅰ类环境
洁净手术部:符合GB50333要求
其它洁净场所:≤4.0(30.1和附录A
≤0.2(5min)
依据
卫生手
≤10

GB15982-2012中4.2和附录A
Ⅰ类环境
≤5
未检出金葡,大肠杆菌,绿脓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儿科病房不得检出:沙门、大肠、溶链、金葡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6
Ⅱ类环境
外科手
≤5
Ⅲ类环境
≤10
未检出金葡,大肠杆菌
Ⅳ类环境
≤15
四、治疗用水
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应符合YY0572-2005要求,其他治疗用水应符合相应卫生标准。
五、医疗用品
分类
GB15982-2012
分类
GB15982-1995
菌落总数
CFU/件(g或100 cm2)
致病菌
依据
菌落总数
CFU/件(g或100 cm2)
致病菌
依据
高度危险性
无菌
无菌
GB15982-2012中4.3和附录A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
无菌
无菌
GB15982-1995中4.2和附录A
中度危险性
皮肤黏膜用消毒液
符合相应标准
----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
≤100
未检出
七、紫外线灯
分类
GB15982-2012
分类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辐照强度
üW/cm2
依据
辐照强度
üW/cm2
依据
使用中紫外线灯
70
GB15982-2012中4.7和附录A
使用中紫外灯
70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4
新灯
90
GB15982-2012中4.1和附录A
Ⅰ类-Ⅲ类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8
二、物体表面
环境类别
GB15982-2012
消毒技术规范2002
物表平均菌落数CFU/cm2
致病菌
依据
物表平均菌落数
cfu/cm2
致病菌
依据
Ⅰ类环境
≤5.0
医院感染爆发或疑似爆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10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3.17.8
Ⅱ类环境
≤4.0(15min)
——
≤4(5min)
≤200
Ⅲ类环境
≤4.0(5min)
——
≤10(5min)
≤500
Ⅳ类环境
≤4.0(5min)
——
致病菌
环境类别
GB15982-2012
环境类别
消毒技术规范2002
致病菌
依据
致病菌
依据
Ⅰ类-Ⅳ类
医院感染爆发或疑似爆发与医院环境有关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八、医疗污水
GB18466-2005版中4.1.1及4.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与《消毒技术规范》(2002)对比
GB15982-2012
消毒技术规范2002
Ⅰ类环境
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
Ⅱ类环境
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环境
母婴同室;供应室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其他普通住院病区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环境
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