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授课重点最新版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授课重点(微生物)(1)

病原生物学授课重点(微生物)(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3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4.志贺菌属分型及致病性;志贺菌属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 5.沙门氏菌属有哪几种抗原?特性及意义; 6沙门氏菌属细菌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7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8 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9.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10.副溶血性弧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
第二十三章
1. 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型、致病及特异性防治 3.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V70、EV71、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四章
1.5种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 2.HBV的形态、结构特征、抗原抗体检测指标及意义、防治措施
第二十五章
1.虫媒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所致疾 病及特异性防治 登革病毒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第六章
1.细菌感染的来源,机会感染 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2.细菌感染的类型(全身) 3.类毒素、抗毒素 4.何谓细菌的侵袭力,包括哪些因素? 5.比较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有哪些不同? 6.写出4种医学上重要的细菌外毒素(破伤风、白喉外毒素、
霍乱肠毒素、肉毒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和引起的临床症状 7.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第九章
1.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病原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4.链球菌属的分类、致病性;抗O试验原理及意义, 5.肺炎球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 6.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7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
第十章
1.肠杆菌科的共性(形态、染色、结构) 2.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及分类(ETEC、EPEC、EIEC、EHEC、EAEC)
第十九章
1.病毒体; 病毒的测量单位 2.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对称性、化学组成、功能 3.简述病毒增殖特点及复制周期 4.何谓病毒体、干扰现象、缺陷病毒、ts株 5.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原生物学知识要点

病原生物学知识要点

第1章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学习引导]1.什么是微生物?有何特点?2.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三类微生物各有何特点?各包括什么种类微生物?3.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如何?什么是病原微生物?4.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是什么?5.微生物学的发展分哪些阶段?一、微生物定义自然界的生物中,除动物和植物以外,一般体形微小、结构简单、大部分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microorganism)。

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1.微生物的种类2.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

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三、微生物的特点绝大多数微生物个体极其微小,常以微米(μm)或纳米(nm)作为计量单位;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营养谱广泛;基因变异频率高。

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甚至有些是必需的。

自然界中N、C、S等元素的循环要靠有关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微生物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污水处理等各方面广泛运用。

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五、微生物学定义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将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用于生产实际,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予以改造、控制和消灭;使微生物学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六、医学微生物学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病原生物学知识要点

病原生物学知识要点

第1章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学习引导]1.什么是微生物?有何特点?2.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三类微生物各有何特点?各包括什么种类微生物?3.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如何?什么是病原微生物?4.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是什么?5.微生物学的发展分哪些阶段?一、微生物定义自然界的生物中,除动物和植物以外,一般体形微小、结构简单、大部分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microorganism)。

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1.微生物的种类2.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

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三、微生物的特点绝大多数微生物个体极其微小,常以微米(μm)或纳米(nm)作为计量单位;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营养谱广泛;基因变异频率高。

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甚至有些是必需的。

自然界中N、C、S等元素的循环要靠有关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微生物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污水处理等各方面广泛运用。

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五、微生物学定义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工作者的任务是将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用于生产实际,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予以改造、控制和消灭;使微生物学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六、医学微生物学定义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病原生物学授课重点

病原生物学授课重点

阿米巴肠溃疡特点,肠阿米巴病与肠外阿米巴病,
疟原虫红细胞内发育与疟疾主要症状、诊断、传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疟疾贫血机制,发作机制。
滴虫致病机制;
弓形虫生活史与致病特点;隐孢子虫的致病特点
4.原虫:
综合试题举例(括号内填写的答案数量不等,可为1~多个): 寄生于脑内、肝胆系统、肺内、肠内寄生虫的种类分别是(); 引起以贫血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有();可以引起痢疾症状的寄生虫有(); 经口感染、经皮感染、经媒介昆虫传播、经输血感染、经胎盘感染、经性接触感染的寄生虫分别有(); 从粪便、血、尿、脑脊液中检出病原体的寄生虫分别有(); 可在十二指肠引流中查病原体诊断的寄生虫病主要有(); 能从脑脊液中检获病原体的线虫是(); 引起皮下结节的寄生虫有(),其中有游走性皮下结节的是(); 能在人体内形成自体重复感染,并完成生活史的线虫是(),绦虫是(),原虫是(); 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前需要注意检查和驱除的机会感染性线虫(),绦虫(),原虫(); 引起以贫血为主要症状的寄生虫有()。
附:《病原生物学》英文专业词汇表 微生物学部分: 非细胞型微生物 acellular microbe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prokaryotic microbe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eukaryote microbe 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 of bacteria 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机会性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巴氏消毒法 Pasteurization 外毒素 exotoxin 内毒素 endotoxin 卡介苗 BCG,脂多糖 LPS 荚膜 capsule,菌毛 pilus(or fimbria) 芽孢 spore,鞭毛 fllagellum 败血症 septicemia,类毒素 toxoid

病原微生物学最新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最新PPT课件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细菌的大 小:以微 米( um )为 计量单位。
• 1 um = 1/1000 mm
• 细菌的大小:以微米( um )为计量单位。 • 细菌的形态与革兰染色性
革兰染色法: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 (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 培养基。
• (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
– 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柯赫(科赫)
• Koch’s postulates(科赫法 则)。
– 特殊的病原体应在同一种疾 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 在;该病原体能被分离培养 得到纯种;该病原体培养物 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 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 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 病原体纯培养
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 间的比例失调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
“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本身。”—— 歌德
– 微生物的史前期 – 微生物的发现和“生命自然发生说”的否定 – 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 病毒的发现 – 微生物的生理学发展时期 – 现代微生物发展时期
• Louis Pasteur,1822-1895
• Joseph Lister,1864,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 术。
• Elie Metchnikoff 发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 Ivanovsky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 P. Ehrlich 现代化疗的开始。
现代微生物发展
•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 • 1941,Florey & Chain,将青霉素投入生产,
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

病原微生物学重点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学重点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学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一群形体微小。

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上千的倍数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1非细胞型(病毒)2原核细胞型(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真菌)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形态与结构一:细菌大小以微米为单位,用显微镜放大。

二: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1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2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3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还有四联球菌和八连球菌。

杆菌:棒状、球杆菌、分枝杆菌、链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菌。

三: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糖体、质粒。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细胞壁:功能..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保护细菌抵抗渗透压环境、决定菌体抗原。

成分: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肽聚糖...:聚糖股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

磷壁酸...:壁磷壁酸(抗原强)、膜磷壁酸。

(磷壁酸有粘附主细胞的功能、抗原性强)革兰阴性菌: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

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

外膜包括脂蛋白、脂多糖、脂质双层。

细胞膜:(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点)功能:1选择性渗透和物质转运作用2生物合成作用3呼吸作用4形成中介体细胞质:无色透明胶状物,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

核酸主要是RN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成分: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

质粒:非细菌生长所必须、控制细菌某些遗传性状、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等特性。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胞质颗粒:细菌鉴别依据。

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没有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由一条双链环状的DNA 分子反复回旋盘绕成松散的网状结构、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特殊结构:荚膜:在动物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成长化学成分:1多糖(肺炎链球菌)2多肽(炭疽芽孢杆菌)3透明质酸作用:1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2抗有害物质损伤3粘附作用4贮藏物质,贮水干燥5抗原鞭毛:分类1单毛菌(霍乱弧菌)2双毛菌(空肠弯曲菌)3丛毛菌(铜绿假单胞菌)4周毛菌(寒沙门菌)化学成分:蛋白质、抗原强。

病原生物学期末重点知识总结

病原生物学期末重点知识总结

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第1-2章1.病原生物分类2.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脂多糖(LPA,内毒素):脂质A: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毒性&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核心多糖:属特异性特异多糖:种特异性;菌体抗原(O抗原)缺失:S→R3.胞壁缺陷细菌(L-型细菌部分或完全失去细胞壁(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特性及医学意义●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死忙,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仍可存活。

G+ L型:仍有细胞膜包着,原生质体;G- L型:外膜保护,原生质球●G+orG-成L型后多染成革兰阴性●某些L型仍具一定感染力,常引发慢性感染4.细菌有哪些特殊构造:特性、功能及实际意义荚膜(capsule):黏液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作用:抗吞噬,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flagellum):运动器官菌毛(pilus):菌毛蛋白组成(具抗原性),分为普通菌毛(细菌的黏附结构)、性菌毛(F质粒编码,又叫F菌毛,参与F质粒的接合传递)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都由G+菌产生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胞相比,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发芽(germination):芽胞→繁殖体:活化(activation),启动(initiation),长出(outgrowth)杀灭芽胞最可靠方法:高压蒸汽灭菌进行消毒灭菌,应以芽胞是否被杀死怕段灭菌效果的指标5.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热原质(pyrogen):致热源,注入后引起发热反应。

多为G-产生,即其LPS毒素&侵袭性酶:外毒素(exotoxin):多数G+少数G-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内毒素(endotoxin):G-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的侵袭和扩散,是重要致病物质。

2024版年度病原生物学课件第十五章

2024版年度病原生物学课件第十五章
性接触传播
通过性接触引起的感染传播,如艾滋病、梅 毒等。
16
04
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2024/2/3
17
细菌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细菌致病机制
包括粘附、侵入、生长繁殖、扩散与 抗宿主防御等步骤,通过产生毒部化脓性炎症、毒素 性疾病和全身感染等,具体表现因菌种 和感染部位不同而异。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对念珠菌属、隐球 菌属等真菌有良好疗效。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真菌感染或混合感染,可联合使用 两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以增强疗效。
27
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策略
驱肠虫药
如阿苯达唑等,对蛔虫、钩虫、 蛲虫等肠道寄生虫有良好疗效。
1
抗血吸虫药
如吡喹酮等,对血吸虫有强大 杀灭作用。
2024/2/3
寄生虫的致病作用与临床 表现
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 其致病作用包括机械性损伤、 毒素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等。 临床表现因寄生虫种类和感染 部位不同而异。
寄生虫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寄生虫感染可通过多种方法进 行诊断,包括病原学检查、免 疫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防 治原则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 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引起不同的疾病。人体免疫系统 可通过多种机制抵抗真菌感染,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
10
寄生虫
寄生虫的形态与结构
寄生虫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 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 其结构复杂,适应寄生生活。
寄生虫的生活史与传播途 径
寄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包 括宿主转换和传播途径等。不 同种类的寄生虫具有不同的生 活史特点。
病原生物学课件第十 五章
2024/2/3
1
conten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章
虫媒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所致疾
病及特异性防治 登革病毒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出血热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五章
人类疱疹病毒(HHV)的种类及其源自致的主要疾病 HHV共同特点:(双股线形DNA;大多数能在2倍体细胞 内复制,产生明显的CPE;感染类型多样化) HHV 可引起的感染类型(举例说明)
第四章
1.掌握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适用对象 2.湿热与干热消毒灭菌法的比较 3.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和特点,使用对象 4.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 5.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
第五章
1.细菌感染的来源,机会感染和机会性致病菌、医院感染、 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2.细菌感染的类型(全身) 3.LD50、类毒素、抗毒素 4.何谓细菌的侵袭力,包括哪些因素? 5.比较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有哪些不同? 6.写出4种医学上重要的细菌外毒素(破伤风、白喉外毒素、
微生物学授课重点
第一章、第二章
1.微生物的分类 2.细菌的基本形态及测量单位 3.细菌的基本结构,主要功能,与真核细胞异同 4.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5.细菌有哪些特殊构造、功能及实际意义 6.中介体、质粒 异染颗粒、LPS 7.细胞壁缺陷细菌(L-型细菌):定义、特性及医学意义 8.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细菌的生长曲线 9.根据对氧气的需要将细菌分为几类? 10.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有何实际意义?
霍乱肠毒素、肉毒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和引起的临床症状 7.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第六章
1.固有免疫的构成因素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3.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防治 4.急性感染(胞外菌)、慢性感染(胞内菌)、外毒素血症的
免疫特征 5.哪些细菌属于细胞内寄生菌
第七章
1.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程序(结合实验课学习) 2.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应用的生物制剂有哪些?
第三章
1.细菌的变异现象 2.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哪些?特点与功能 3.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有哪几种?耐药性质粒可经哪些方式
传递? 4.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5.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有哪两种后果? 6.解释:溶原状态、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毒性噬菌体、R质粒、F质粒、S-R变异,H-O变异、 BCG
1.衣原体与病毒的不同点有哪些? 2.简述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原体、始体) 4.沙眼衣原体引起哪些疾病、传播途径。 5.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第十八章
1.病毒体; 病毒的测量单位 2.病毒的基本结构、功能、意义 3.简述病毒增殖特点及复制周期 4.何谓病毒体、干扰现象、缺陷病毒、ts株 5.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及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细菌
第十二章
布鲁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的致病性(传播途径、 所致疾病)
第十三章
衣氏放线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测
第十四章
1.对人致病的螺旋体有哪几个属,引起何种疾病 2.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所致疾病 3.梅毒螺旋体易感宿主和感染途径、所致疾病、
第二十九——第三十一章
29章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类型: 30章 浅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31章 深部感染真菌
第十章
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培养有何特点?结核 分枝杆菌的抵抗力?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特点;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结果分析及应用
2.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性;致病性、及特异性防治; 锡克试验原理及应用
3.嗜肺军团菌致病性 4.流感嗜血杆菌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第十一章
1.简述厌氧芽胞梭菌属包括哪些细菌,引起何种疾病?破伤 风梭菌的感染途径、致病条件、致病机理、特异性防治。
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第八章
1.病原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哪 些毒素和酶类,引起何种疾病?SPA
2.链球菌属的分类、致病性;抗O试验原理及意义,甲型溶 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 M蛋白
3.肺炎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与甲型链球菌的区别,致病 性
4.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
第二十二章
肠道病毒的共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型、致病及特异性防治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V70、EV71、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思考: 引起成人或婴幼儿胃肠炎的病毒有那些?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那些?
第二十三章
5 种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 HBV和HCV的形态、结构特征、抗原抗体检测指标及意义、 防治措施
第十九章
1.病毒感染的类型(持续性感染举例) 2.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有哪些变化?
CPE 、包涵体 3.干扰素的定义和分类,IFN的功能和抗病毒机理。 4.中和抗体及抗病毒机理?
第二十章
1.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送检的注意事项 2.分离病毒的方法 3.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增殖指标 5.测定病毒的数量和感染性的方法有哪些?
PFU、TCID50 6.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传代细胞系、
中和试验
第二十一章
流感病毒 结构特征、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常发生大流行的原因、
致病特点与防治原则 流感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程序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特异性防治、 SSPE的概念 副流感病毒、RSV、冠状病毒及SARS冠状病毒、腺病毒、 风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六章
逆转录病毒的特性 HIV的致病性(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及临床分期) HIV包膜糖蛋白在HIV致病方面的作用 HIV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
狂犬病毒形态 野毒株、固定毒株、内基小体(Negri body)的概念 狂犬病毒致病特点 被可疑犬咬伤后应采取何种措施预防狂犬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及致病性 朊粒的结构特点与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4.伯氏疏螺旋体传播媒介,致病性
第十五章
1.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 2.肺炎支原体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3.冷凝集试验 4.脲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第十六章
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性 2.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立克次体
引起何种疾病?传播媒介? 3.外斐氏反应
第十七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