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优秀评课稿
朱自清《背影》评课稿

朱自清《背影》评课稿朱自清《背影》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下面是关于朱自清《背影》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朱自清《背影》评课稿1一、仪态视频中该教师穿着得体,较好的注意到仪容仪表,仪态端庄稳重,但不难看出,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教师仍然是有点紧张,出现了几次的口误。
有点小遗憾的是,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表情不够丰富,特别是缺少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标志性表情—微笑(个人认为),由此就缺少了亲和力。
二、眼神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眼神往往关注的是某一部分的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关注到了这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整体,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光应该是处在扫视的过程中,让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是在关注自己,由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不会有遗弃感。
三、说话该教师说话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但在说话上唯一的不足同时个人认为这也是最大的不足就是语速、语调没有任何的改变,整堂课都一一个语速一种语调进行课堂教学,这队语文课的有效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失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是地狱,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表演家。
四、书写由于该堂课多半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仅在黑板上板书了标题和作者,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书写功底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教师多媒体的'滥用,没有很好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也让这堂语文课缺少了更多的语文味。
至于多媒体的使用,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是有批判之处的,过多过滥。
五、组织观看该课堂实录,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欠缺,首先,教师的提问缺乏艺术,问题过于呆板,比如在课堂导入部分引用的这张图片,教师一个劲的追问这是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没有任何的意义;其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也不够及时,同时缺少了教师自身对问题的思考与评判。
《背影》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

《背影》优秀说课稿《背影》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优秀说课稿1说教材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请的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
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请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方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
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3、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
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
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
初中语文教研员评课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背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朱自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本文以一堂《背影》的公开课为例,分析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朱自清,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心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深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分析人物心理,感悟父子深情。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感悟父子深情。
(3)朗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实施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朱自清的生平,引出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背景。
(2)文章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背影”、“我的心里充满了痛苦”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3)写作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送儿子上火车?(2)作者在文中如何描写父亲的心理?(3)你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父子深情?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子深情这一主题。
四、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写作手法。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了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背影》,感悟到了父子深情,培养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背影》优秀评估稿

《背影》优秀评估稿(a)课堂记录1.创造情境老师:(老师播放课件,呈现朱自清的照片和介绍。
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的是中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的照片和简介。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老师: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健康:(齐)《春》!老师:谁来背几句?(学生争先恐后的站起来背诵。
)老师:请欣赏一首歌,让学生思考。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老师放《父亲》这首歌,让学生欣赏和思考。
)老师:歌曲很好听。
谁来说说感受?健康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真挚的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过春秋。
”健康B:这首歌的歌手唱得很有感情。
老师:你能告诉我他唱歌是用什么样的感情吗?健康B:对父亲的爱。
健康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要回报父亲的爱。
老师:说得好。
的确,父爱是无声的。
不像母爱。
和母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足以让人觉得无穷无尽。
朱自清老师曾经写过一篇赞美父爱的文章,文字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朴实的语言如同父爱一般平凡。
33540.30300300006让我们在这个班一起学习。
(老师板书:背)2.自我感知老师:我们在课前预习了这篇课文。
不知道壁垒这个词有没有去掉。
卫生:(齐)已经打扫干净了。
老师:请快速阅读课文,并告诉我你能从课文中读到什么信息。
快速阅读课文。
)老师:谁来告诉我们?健康E: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一个父亲去车站为儿子送行的场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老师板书:父亲,儿子,关心)健康F:我看文章说作者当时家境不太好。
他的祖母去世了,他的父亲失业了。
健康G: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背影》。
父亲的背影写了四遍,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健康B:正文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开头提问,结尾扣分,可以突出主题。
健康B:看了这篇课文,感觉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我怕服务员不合适,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也亲自送儿子,告诉他路上小心,晚上要警惕,花大力气去给儿子买橘子,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背影》教例评析(通用13篇)

《背影》教例评析(通用13篇)《背影》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讨论》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沟通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一再吩咐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争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支配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支配?三、反复朗读,体会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别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最终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缘由。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同学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同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非常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叮嘱”、“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特别详细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实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定节约很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背影的评课稿

背影的评课稿
背影的评课稿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
文章声情并茂,理贯辞达,表现出拳拳爱子之情和殷殷的赤子之意。
刘宇冬老师在教学时,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听完本节课颇有感触,深有体会。
一,导入环节刘老师用音乐和画面营造了一种浓浓亲情氛围,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
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刘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问题: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使阅读有目的性,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给学生自学的权力,同时还尊重学生的探究结果,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在这一环节,刘老师设计了教师对第二段的背诵,并特意背错“祸不单行”“狼藉”“簌簌”等几个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结合注释,品味这些词所蕴含的深意。
又特别强调了这些词的.具有的修饰作用,还附加了相关的添加修饰词的练习。
这些内容都是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而完成的。
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渊博的知识,巧妙设计,自由驾驭课堂,可以让学生于轼松愉悦中学习,并且能学有所得。
课
堂教学中的讨论质疑,分组学习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感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初中评课稿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评课稿《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
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
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
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
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
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篇二: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背影评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背影》影评课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背影》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2. 培养学生分析影视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学会感恩和珍惜。
教学重点:1. 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学会感恩和珍惜。
教学难点:1. 理解影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从影视作品中提炼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1. 影片《背影》2. 课件3. 学生预习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背影》这部影片的背景和主要情节。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背影》的了解和感受。
二、观看影片1. 学生观看影片《背影》。
2.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影片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对话等。
三、讨论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a. 分析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如父亲为儿子默默付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恩等。
b. 分析影片中的亲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观看影片的感受,并分享讨论成果。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学会感恩和珍惜。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片《背影》所传达的亲情主题。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表达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背影》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分析环节的表现,如表达清晰、观点独特等。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感悟,如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培养感恩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优秀评课稿
(一)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
师:(师播放课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示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简要介绍,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
师: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生:(齐)《春》!
师:谁来背诵几句?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背诵。
)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
听过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歌曲《父亲》,生欣赏、思考。
)
师:歌曲已欣赏,谁来谈感受?
生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的真诚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
生B: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说说他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歌唱的吗?
生B: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生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回报父爱。
师:大家说得很好,确实,父爱是无声的,它不像母爱常被人歌颂,它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厌、回味无穷。
朱
自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
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犹如父爱一样平凡。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师板书:背影)
2.自主感知
师:这篇课文,我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不知字词障碍是否已扫除?
生:(齐)扫除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
(生速读课文。
)
师:谁来说说?
生E: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去车站送儿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板书:父,子,关爱)
生F:我读到了作者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亲也没了工作。
生G: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写了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生B:课文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这种写法可以突出主题。
生B: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还亲自送儿子,又告诉儿子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还很费力地去为儿子买橘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
儿子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研读赏析
(生分组交流。
)
生B:从文中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G:父亲急于谋事,但还是去送我,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
生J:从文中的“送我上车,给我拣座,铺好座位”中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这种爱是无微不至的。
生K:从“父亲是一个胖子”,但还是自己去为我买橘子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十分疼爱儿子的。
生D:老师,我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部分最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文中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父亲还是个胖子,但父亲仍然坚持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是父爱的深切体现。
师:(点头微笑)分析得很好。
生1: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父亲却给我做了紫毛大衣,穿着的对比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A:作者写“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些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关爱得无微不至。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认真,很详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M:老师,我没有理清文中“我”的行踪,希望大家能帮助我。
师:好,谁来帮助?
生K:先从北京回到徐州,见到父亲与父亲一起回到家乡扬州,然后又与父亲到南京,再渡江到浦口,乘火车北上。
师:请同学们把地理图册拿出来,小组合作从图上找到文中“我”的行踪。
(生拿地理图册,组内查找行踪路线。
)
生K:老师,为什么他不在南京上车,而要渡江到长江北岸的浦口去上车呢?
师:啊,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谁能回答?
生N:可能怕人多,在终点站上车人少呗!
师:(提示)大家思考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哪一年建成通车的?
生F:我知道!是1968年。
师:那么,朱自清写此文章时是哪一年呢?
生E:老师我明白了,他之所以在浦口上车是因为当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成,南京到浦口不通火车,要想去天津再到北京,当时必须在浦口上车。
师:非常精彩,经过你的解释我想大家都明白了。
前面有一位同
学已说了文中一共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并思考哪次写得最详细?(生按要求标画。
思考。
)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能说说哪次描写背影最详细?
生O:第二次描写最详细。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O:可以。
(师播放课件,出示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图片;生。
读文。
)
4.体验反思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段对背影描写得很详细呢?
(师请一与父亲体型相似的学生表演。
)
生P:通过刻画父亲动作的艰难,表现父爱的伟大。
生C: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写得很详细。
生D:我认为首先这部分先交代了父亲的体型,然后详细写了父亲朴素的穿着以及爬月台时父亲手脚、整个形体的动作,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另外,这个时候正是作者家境惨淡、父亲失业、家中经济极度紧张的时候,父亲还坚持为儿子买橘子,从中可以反映出伟大深沉的父爱,也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所以才详细地描写这个背影。
师:(对生D)很好,你说这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请问作者此时感触到了什么?
生D:父亲对他的爱。
师:好,谁再来谈谈?
生F:作者此时理解了父亲的爱。
(师板书:子,父,理解)
生M:作者当时很感激父亲为他做的一切,理解了父爱的内涵,并且流下了泪。
(师板书:感激)
生Q:他当时被父亲的举动打动了,忽然良心发现,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好,到此时,我们能不能说出《背影》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感情呢?
生K:这篇文章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还写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
师:是的,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情。
(师板书:爱浓、情深)
师:父子深情,这是人间的亲情。
(板书:人间亲情)父亲的爱是纯洁的、博大的、深沉的,接下来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我们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生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
师:文章在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过程中,有一些词句非常富有表现力,并且这一部分也是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听这一部分的朗读录音,重现儿子眼中、心中凝聚着的深沉父爱的背影。
(师播放录音;生听读、感受。
)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父与子之间真切的深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品味这份浓厚的人间亲情以及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
(二)评课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
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
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
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
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
爱。
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
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背影》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