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茶的初步认识终审稿)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一、茶具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1500字范文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1500字范文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一、茶具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对茶的认识和理解

对茶的认识和理解
茶,是一种拥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名贵饮品。
茶因其清香、回甘、滋补等特性而受到广泛推崇。
茶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
价值,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渊源丰厚的饮品,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历
史底蕴。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品之多、饮法之繁、茶器之精、茶礼之严,无不反映出中国人对茶文化的重视。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茶叶被
赋予了无尽的内涵,茶具一样经过了历史沉淀和文化演变,其形、质、色、纹、图案等各种设计元素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之美。
作为名贵的饮品,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品质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味
觉享受和健康效益。
比如高山云雾茶、碧螺春、龙井茶、普洱茶等名
茶品种。
如果饮用得当,茶对人体健康有不少益处,如抗氧化、补充
营养、去油降脂等等作用,因此被很多人们视为养身之道。
除了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帮助,茶文化也是社交场合的重点话题。
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茶盛会等活动
不断涌现,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方式之一。
总之,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
在中国,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
茶既具备文化传承与历史沉淀的厚重内涵,又有
着健康生活和艺术享受的美好体验。
珍惜茶文化,了解和探究茶的世界,品味茶香与千年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还可以为
今后的日常生活注入一份品格和品位。
浅谈我对茶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

浅谈我对茶的初步认识浅谈我对茶学的初浅认识王郁然以前我对“茶”知之甚少,对“茶学“更是云里雾里。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对“茶”、“茶学”有了初浅的认识。
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而今又时兴于当今盛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茶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茶树起源、茶叶加工、茶叶贸易等诸多方面。
主要课程有茶叶生物化学、茶树研究法、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叶加工学、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经营管理学和茶叶市场贸易学等。
茶学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茶树栽培育种、食品科学、茶学、茶艺美学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茶叶生物化学、茶叶优质高产、茶叶品质形成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3)具备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审评、检验、茶文化和经济贸易方面的方法和技能;(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茶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国家对农业和茶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通过翻阅书籍,我还知道了中国的茶学著作除《茶经》以外,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茶作了一些科学性的描述。
“茶学”这一学科之下可以有这样的一些部类:茶叶植物学(茶树学、茶树栽培学)制茶工艺学(制茶学、茶叶制造学)茶史学我们把它称作茶叶的源与流茶叶的传播及饮茶习俗茶化学茶叶检验学茶树病虫害学(茶效学)茶业经济学(茶叶贸易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饮料科学茶食与茶疗(茶药学)茶业机械学茶文化学如茶道、茶馆、茶博物馆茶文艺学如诗歌、楹联、茶歌舞、茶迷、绘画、塑像、剪纸等饮茶可以修身。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爱上了茶道那繁杂而精致的程序――摘茶、炒茶、出茶、沏茶、品茶……人在其中可以把心静下来。
茶文化我对茶的认识

茶文化我对茶的认识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茶是中国人的文化象征之一,因其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在我看来,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个可以承载人们感性世界的文化符号。
茶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茶艺展示出来。
茶艺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民间流传广泛。
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制茶、泡茶、品茶等多个环节,是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
通过茶艺,人们可以在品尝茶的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
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茶的温和、朴素、优雅、静谧的品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境界相契合。
在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品茶的哲学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茶文化还与社交文化息息相关。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茶道表现出来的是尊重和礼仪的精神,茶艺的仪式感和礼节感常常被纳入了人们的日常礼仪仪式中。
通过品尝茶、制作茶,人们会更好地沟通和社交,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茶作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已被世界认可和推崇,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世界人民的瑰宝。
在全球化的今天,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和奋斗目标。
在我看来,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表达方式。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纯粹而美好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茶文化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历史传承,更在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联系,这种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关于时间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调。茶吸天地之灵气,喝茶是喝大自然的精髓,缕缕茶香,是一种过滤心情的力量,能稀释心中长久的郁积,让整颗心轻松起来,给自己一个微笑,一份自信,一份好心情!
关于朋友
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
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物工一班20132824耿浩
著名的茶文化专家寇丹老师曾说过:你爱上一个人,你可能会和他分手;你一旦爱上茶,你就永远不会和他分离。我也是一个爱茶之人,通过本次“茶文化与品味生活”课程的学习,使自己对茶又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认识。
煮一壶水,泡一盏茶,看茶叶入杯底,汤色变得红亮而凝重,茶香沉淀出春日里一种醇厚明媚的暖。 让一颗素淡的心无欲无求,安享心间的清寞,用生活的点滴清欢感受时光的禅茶一味。
茶有千般好。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这七杯茶,使人越过层层人世的繁华与浮燥,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洗礼。然而我想,茶最大的好处,便是让人领略人生的真谛。
关于修行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泡也好,煮也罢,不过为满足清饮,享受茗欢。
茶文化我对茶的认识

我对茶的认识这学期我在学校选修了一门中国茶文化的课程,在这一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的只是,也因此对茶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茶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 "苦口师" 等。
茶树的起源中心在中国,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锦秀村茶园的这棵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已经有3200年的历史。
按照树形,茶树可分为大叶型,中叶型,小叶型。
按照叶片大小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灌木型。
而基本的茶类有红茶,黑茶,青茶,绿茶,黄茶,白茶。
茶艺“三法”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茶艺“四要”指精茶、真水、活火、妙器。
而茶室四宝是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以前我并不喜欢喝茶,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喝茶,但是我现在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是这么的博大精深的,起源的如此只早,喝茶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就算是泡茶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二次冲泡法,它主要用于黑茶、普洱、白茶,还有一些乌龙茶也可以。
(二次就是用正常的冲泡方式泡过后,用煮的方式再将茶叶煮出来。
)喝茶在我国有很早的历史,而且每个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喝茶方式,比如唐朝和宋朝。
唐朝人的喝茶方式:有人根据中国茶文化专家、学者的研究,及陆羽《茶经》的记载,艺术地复原了‘大唐茶韵’,其中包括‘清平茶’、‘大唐贵妃茶’、‘大唐文士茶’、‘大唐禅茶’、‘大唐民俗茶’等。
‘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
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长安荟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着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1500字范文.doc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1500字范文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的范文篇1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门艺术一旦有专门的工具、有特别讲究的表现方式、有典雅的欣赏模式便称之为道。
如书有书道、剑有剑道,同样,茶有茶道。
而道一旦被他人所参透,那人便得了道;那人如果是外国人,这道就走出了国界;那国如果也普遍好于此道,茶道便得到发展,不再受一国文化的羁绊,而是有更大的法则。
下面,我就从茶具、茶艺、茶道三个方面来论述茶文化。
一、茶具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时期。
社会上嗜茶成风,以饮茶为时尚、为雅事和乐事。
士大夫们不屑于家中的杂务,而对茶事却是不厌其烦、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即茶具)也随之应运而生。
古人甚而借具之美来烘托茗之佳。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对茶的初步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我对茶学的初浅认识
王郁然
以前我对“茶”知之甚少,对“茶学“更是云里雾里。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对“茶”、“茶学”有了初浅的认识。
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而今又时兴于当今盛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茶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茶树起源、茶叶加工、茶叶贸易等诸多方面。
主要课程有茶叶生物化学、茶树研究法、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叶加工学、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经营管理学和茶叶市场贸易学等。
茶学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茶树栽培育种、食品科学、茶学、茶艺美学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茶叶生物化学、茶叶优质高产、茶叶品质形成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
(3)具备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审评、检验、茶文化和经济贸易方面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茶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国家对农业和茶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通过翻阅书籍,我还知道了中国的茶学着作除《茶经》以外,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茶作了一些科学性的描述。
“茶学”这一学科之下可以有这样的一些部类:
茶叶植物学(茶树学、茶树栽培学)
制茶工艺学(制茶学、茶叶制造学)
茶史学我们把它称作茶叶的源与流
茶叶的传播及饮茶习俗
茶化学
茶叶检验学
茶树病虫害学(茶效学)
茶业经济学(茶叶贸易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饮料科学
茶食与茶疗(茶药学)茶业机械学
茶文化学如茶道、茶馆、茶博物馆
茶文艺学如诗歌、楹联、茶歌舞、茶迷、绘画、塑像、剪纸等
饮茶可以修身。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爱上了茶道那繁杂而精致的程序――摘茶、炒茶、出茶、沏茶、品茶……人在其中可以把心静下来。
读了《茶经》,我开始明白,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得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身养性。
通过老师讲解,翻阅书籍,我了解到茶学专业是以茶为依托与对象,覆盖茶树生物技术及资源利用、茶叶化学与功能成分开发、制茶工程与品质鉴定、茶产业文化与经济等方向,同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和医学以及经济文化都有交叉,茶学的每个方向都是和其他学科相通的。
比如茶叶品质鉴定所学的知识其实可以运用到食品的品质鉴定;对茶与健康的研究则趋向于营养健康这方面的探索;对茶园管理等的学习也需要结合管理营销等知识……可见,茶学所学的知识涉及面广泛,综合性强。
我还了解到国内茶业公司大多处在一种“外销量大不赚钱,内销赚钱量不大”的状态,因而很难使不少公司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
这与品牌以及生产科技设备密切相关,也就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太低。
可见茶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茶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我既要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同时更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不放过每一次实验,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实干型人才,将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推进企业发展。
当今世界流行健康饮料,含酒精类饮料慢慢将不再受人青睐,软饮料已经成为饮料世界的新贵,而茶饮料更是以其独特的保健作用风靡世界,成为一种新消费文化的代表。
我们茶学专业在三年级也要学习制茶、茶叶加工、茶的营销……我打算以后考研究生,从事商品茶的生产研发,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多外延茶产品,说不定将来不但有奶茶,还会开发出豆浆茶、酸奶茶、红酒茶、果茶或是一切与茶有关的健康食品。
幽幽香茗,淡淡茶香。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接触茶学专业知识的茶人,现在谈专业认识还太早,希望自己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博大的茶学领域里有所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