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如何看待中国茶文化的范文

如何看待中国茶文化的范文中国与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如何看待中国茶文化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如何看待中国茶文化的范文1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
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体会中国茶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得很呢!咱中国人喝茶,那可不只是简单地把茶叶泡在水里。
就像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茶也都带着独特的韵味。
拿绿茶来说吧,那感觉就像是春天里的一股清风。
当你把那嫩绿的茶叶放进杯子里,热水一冲,茶叶就像一个个小生命在水里苏醒过来。
看着它们在水中舒展、打转,你难道不觉得像是看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在杯里跳动吗?喝一口,那股清新的味道就像清晨走在山林间,露珠打在脸上的清爽,满满的都是活力。
红茶呢,又不一样了。
它像是一位温暖的老友。
你看它那红亮的茶汤,就像冬日里的炉火。
喝红茶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被温暖包围着。
它的味道醇厚,每一口都像是在跟这位老友倾诉心事,心里觉得踏实又舒服。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下雨天,我坐在窗边,泡了一杯红茶。
那时候,外面的世界湿漉漉的,有点清冷,可我手里捧着那杯红茶,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温馨起来了。
这红茶啊,就像是能驱散寒冷和孤寂的精灵。
再说说乌龙茶吧。
这乌龙茶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味道也很有层次感。
喝乌龙茶的时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世界。
第一口可能是淡淡的清香,再喝一口,就会有更浓郁的茶香在嘴里散开,还带着一点回甘。
这就好比你在寻宝的路上,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
你要是用心去品味,会发现它的每一种味道都像是宝藏的一部分,等待着你去发掘。
中国的茶文化里,泡茶的器具也是很有讲究的。
你不能随随便便拿个杯子就泡茶。
就像给不同的朋友要安排不同的房间一样,不同的茶也要用合适的器具。
比如说,用紫砂壶泡普洱茶,那是绝配。
紫砂壶就像是普洱茶的温馨小窝,能让普洱茶的味道更好地散发出来。
这就好比好马配好鞍,合适的器具能让茶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喝茶的礼仪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咱们现在不需要像古人那样规规矩矩地行茶礼,但是一些基本的礼貌还是要有的。
比如说给别人倒茶的时候,不能倒得太满。
这就像做人一样,凡事都要有个度,太满了就容易溢出来,会给人不礼貌的感觉。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一、茶具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对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心得体会范文

对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在学习茶文化时会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对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范文,一起来看看。
对茶文化的感悟和认识范文篇1感悟茶文化:品茶趣知人生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
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
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
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
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
”“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
”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
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
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
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
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
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
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
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
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
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
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
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那么有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浅谈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论文1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摘要】茶的历史悠久。
饮茶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之一。
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精神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
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
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
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
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
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
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
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2)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2)对茶文化的理解范文篇4“茶文化”杂感时下有很多人都在谈论茶文化,虽然不见得真正热衷于茶文化的学习,也不见得有着真思考和真热爱,但谈却总是爱谈的。
好像在他们漫不经心的说说道道中就真的能为自己说道出一个活生生的“茶文化”来一般。
开口谈茶文化之前。
至少的态度,是要先问问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的社会为什么会有以及需要这么个“文化”?其次是要弄清楚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它与西洋文化的区别在哪里?然后才能对茶文化有个真的思维和认识。
毫无疑问,茶文化是属于道地的中国文化范畴,如果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而去谈茶文化。
大概开口前后都是稀里糊涂。
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常可以遇见种种“中西文化交流”之类的活动,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立意,好像凡是传统的、保守的、物质落后的那些东西就统统归于中国,而新鲜的、开放的、创新的那些元素,则多是来自西方的某种精神。
而很多人还常常会以我国“五千年传统文明”和儒释道云云的为荣,并摆出姿态要致力于向西方传播我们的这种文明。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们只是依傍于我国先贤们所创造出来的遗产而吃祖宗饭。
把有形物质层面上的古玩字画、建筑服装、曲艺园林、语言民俗以及“茶文化”等等之类的所谓“中国风”,引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某种骄傲,以此献媚于西方。
好像这样便壮了胆气,便可以当老师,便至少有资格做个西方的好学生,有了某种心理的平衡一般。
在中国人面前,他们会去代言西方的种种“优秀”和“先进”,而在西方人面前,他们又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和东方情调以及儒释道的“甚深智慧”云云。
这实在不是在传播我国的文明,而是一边利用祖宗,一边与西方人做种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易。
他们往往也会在中国人面前取笑或鄙夷一下西方人,以证明自己终究还是个中国人。
这些人往往是对中西方都谈不上喜欢也都根本不研究的人,他们只是偷懒式地爱占各种便宜罢了。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那按你说应该怎么个做法才对,难道这些不是我们的文化,不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对外交流吗?难道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还会有错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中国茶文化学习感悟范文

中国茶文化学习感悟范文中国茶文化是深厚而博大的,经过学习和感悟,让我对这一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在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茶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寄托。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象征和寓意,如清雅、宁静、和谐等。
通过喝茶,人们可以与自然相融合,感受到它带来的平静与舒适,这与中国人传统追求和谐的生活哲学是相契合的。
而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要求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注重仪式感和细节,倡导人们以静心、慢品茶,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其次,我也深受中国茶文化中的“敬茶”之道所影响。
中国人将茶看作是一种珍贵的礼品,喝茶时会先向茶师敬茶,表示对茶师的尊重和感谢。
这种敬茶之道在茶馆、茶庄、茶会等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继承。
通过敬茶,人们学会了尊重他人、感恩和体察他人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亦能彰显出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恩慈。
最后,学习中国茶文化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茶文化,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意义和力量。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和智慧,通过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茶文化,我不仅仅是学到了一门学问,更是深刻地感悟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茶文化教会了我如何与自然相融合,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珍惜传统文化。
它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也更加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茶文化课程的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WTT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茶文化的学习心得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闪烁着耀人的光芒。
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详细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有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
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同样也是茶叶的原产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
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
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
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
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
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
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对于茶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认识吗?下面是 ___精心为你的对茶文化的理解,一起来看看。
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
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已走门,成为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门艺术一旦有专门的工具、有特别讲究的表现方式、有典雅的欣赏模式便称之为道。
如书有书道、剑有剑道,同样,茶有茶道。
而道一旦被他人所参透,那人便得了道;那人如果是外国人,这道就走出了国界;那国如果也普遍好于此道,茶道便得到发展,不再受一国文化的羁绊,而是有更大的法则。
下面,我就从茶具、茶艺、茶道三个方面来论述茶文化。
一、茶具
唐宋时期是我国上的茶文化全盛时期。
社会上嗜茶成风,以为、为雅事和乐事。
士大夫们不屑于家中的杂务,而对茶事却是不厌其烦、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即茶具)也随之应运而生。
古人甚而借“具”之美来烘托“茗”之佳。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 ___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
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表演性茶艺、实用性茶艺和宣传性茶艺。
表演性茶艺,着重于表演,同时泡好一壶茶也很重要。
实用性主要目的是泡好茶,把茶叶的内涵物质充分溶解到茶汤中,使成分和口感达到最佳效果,适当照顾好艺术性。
宣传性茶艺则是企业或者茶乡为了宣传自己的茶文化,把当地文化和茶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推出的少数民族茶艺等。
中国茶艺在 ___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茶道”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处的一种和美仪式。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 ___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以上就是我 ___固有茶文化的肤浅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觉相同否。
中国有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的广泛,茶的学问,想来也已渐渐渗透人们的身、心之处。
一种对茶文化的理解
茶道如人生。
潮汕功夫茶不仅可以解渴,它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
在功夫茶中,需要的是一份平静的好心境,去泡茶,去品茶,才能尝出个中的滋味。
而人生更是如此,它同样需要一份平常心态去看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做一个好人也如一壶上等好茶一般,越甘越好,越醇越香。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潮汕茶文化主体是人,人们在饯行茶道的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正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的。
茶文化在潮汕人的心目中经久不衰,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髓。
关于对禅茶文化的一点感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茶文化不断成为主流社会、精英阶层一项主要文化生活。
特别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茶文化的弘扬提供了环境和机遇,它像不可压抑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其所涵盖面很大,它是人文文化、文化、休闲文化、审美文化、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并不断浸透社会各个阶层。
禅茶文化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而生,特别处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人心浮躁、拜金主义、至死、不当竟争、人与人关系冷漠,甚至出现尔虞我诈、道德异化、整体滑波不断出现的情况。
茶文化就像在炎热夏季吹来的一股凉风一样,给浑浊社会注入一剂清新剂。
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人们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也为佛法禅宗思想的弘扬提供了一个契机。
特别末法时代,对每一个佛法的弘传者而言,更要善巧地随众生的习气,对佛法进行文化包装。
以茶文化为载体,以佛法正知正见为根本。
让众生种下菩提道子,入佛知见。
做到正知而住,不随凡情起颠倒,而随顺无明,而是随顺如来觉性,走上成佛之路。
禅宗思想在太虚法师在大乘三系之中,判为法界圆觉系,印顺法称又称之为真常唯心系,是属于如来藏思想。
禅宗思想在中国占了大半江山,除了华人喜简厌繁的习性,其中还有一部分的懒惰的习性,不肯去学习复杂的般若中观与唯识中道思想,喜欢单刀直入、简洁明了的禅宗,事实上禅宗最简单后面潜藏着最深甚、极秘密、最难通达的心地法门,无法用语言文字去表述的内核。
事实上如果没有中观与唯识的前行基础,或是多生多劫般若不二法的熏修,烦恼障轻,已属上根利智。
说要解禅,事实上比登天还难!因为首先要从闻慧入手,竖立正见,通过思慧,解除自我染着相似相续意识流的绑定,才会有真正的总相观,如实行最后才会有证量(修慧),从总体上去把握心性。
也正如此。
最容易被误解的就是禅宗思想,网络上许多禅茶一味的解说,乃至于央视之中一些大师及法师对禅茶的解说,基本都在打外围,说一些人天善法,没有说到本质处,没有说到禅的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我们修行人而言,不可不自知。
因为,这些“禅茶一
味”之说,说成就众生的善根前方便还说得过去,说要与解脱知见相应,那就相差太远了。
正如社会上不少作家,将禅宗公案改成的“”,还把公案纯用俗谛理发挥,而不是会相归性,摄事归理,摄用归体。
却让人去心外求法,令人产生无数联想,浮想联翩,想入非非。
看他们的书只能把你引入歧途。
如果真喜欢禅宗,就要追根溯源,从佛法大乘经典入手,才不迷在公案祖师所显化的种种事相之中。
真正的禅茶思想,禅师利用喝茶根境相触时,以现前一念心为所缘境,起如实观照。
是为挡住学人心外求之心而立的墙壁,只是挡你的心不让外弛而已,恰恰是达摩祖师面壁精神承传与升华。
使我们各各安住正念,不随妄想分别而起颠倒。
品茶与穿及吃饭一样,只是一种简单的、平淡的生活需求。
如果心随滋味起生灭流转,乃至起贪着滋味相,即是大智蒙尘,佛头着粪。
虽然,我们在喝茶虽有种种感受的变化,但这些感受只不过是舌根攀缘尘境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妄识而已,如梦如幻,不可把捉,毕竟空不可得。
现前一念心性其本质是即空、即假、即中。
因此。
茶的香、甘、苦、淡只是感官的一时作用,千万不要成为感官的奴隶,被色、声、香、味、触、法绑定,如果将我们心安住在尘境(味尘)上,随境起生灭变化流转,终被自生的爱水所溺。
〈楞严经〉中说:情爱让我们在念想中泪水充满,淫爱让我们根处生不净水,物爱让我们身体表皮分泌腺体,产生如水润般相似的光泽(只要看鉴宝栏目持宝者的脸色就知道),味爱让我们口舌生津,自是飘溺爱河。
智者当知:要善护六根门头,不要随外境变化流转,才会正念真如。
修根律仪亦是对戒律的本质升华,生命只会因为我们善变的心而受痛苦,最后由自已埋单,皆是自作自受。
真正禅茶一味的思想,是遍一切一味相,无非自性妙显。
茶只是手段,不是本质,佛法毕竟不是为了众生粗重的六根对六尘、对一切外境缘念欲望的满足,恰恰是为了解除外境与我们六根的绑定,而得自在。
迷在五欲的境界之中,注定生命质量根本无法升华。
这即是根境不偶,舍识用根的楞严思想。
因为,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历练的。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