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食性-2
鱼类增养殖 试题答案

鱼类增养殖试题答案鱼类增养殖试题答案1.我国最早的养著作是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所著的《养鱼经》,介绍了鲤鱼养殖和繁殖方法,指出“治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2.我国的七大水系就是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我国最小的淡水湖和咸水湖就是鄱阳湖和青海湖。
3.一个完整工程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技术两大体系。
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4.红毛稚鱼的饵料系列,随其发育市场需求大致为1轮虫――2卤虫无节幼体――3鱼、虾、贝肉糜。
在投过喂食2和3饵料阶段时,必须混合投过喂食桡足类或人工微型协调饲料。
5.鱼类的食性,滤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鲢和鳙(举出两个例子);草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草鱼和团头鲂(或鳊)(举出两个例子);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种类繁多,鲤、鲫和鲮(或鲻、罗非、鳗鲡、黄鳝)(举出三个例子)等都是常见的杂食性鱼类;而乌鳢、大部分海水鱼和鲟鱼类等(列举三个例子)等则属于常用的肉食性鱼类;6.鱼种的培育就是所指将夏花掉鱼苗培育成一龄(当年)鱼种或二龄(老口)鱼种的过程。
7.目前最常用的3种深水抗炎风浪网箱就是重力式全浮网箱(hdpe框架式网箱)、浮绳式网箱和蝶(碟)形网箱。
8.我国有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烟台位于黄海海区,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鲅鱼等(列举三个例子)。
9.《海水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视频中提及,饵料占养殖成本的40%-50%,非常重要。
目前深水网箱养殖的鱼类均为肉食性,饵料分为鲜活饵料、冰冻饵料和配合饵料三大类。
10.9.饵料投过喂食中秉持的“四的定”原则分别就是:定时、定质、定量、和定点。
仔稚鱼从吸收卵黄的内源性营养物质转变为摄取人工培养的小型浮游动物或人工微颗粒饲料等外源性营养物质后,由于缺乏必需的营养成分,极易导致仔稚鱼的大量死亡。
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营养成分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n-3系列。
(此空1.5分)1.与哺乳动物和鸟类较之鱼类的生长特点就是生长速度变幅小、生长具备阶段性和生长优势显著。
0173鱼类的食性

根据消化道各段的消化程度用数字进行记录, 如某鱼消化道第一段(食道)内食物很完整,属第1 级;第二段胃的食物稍微消化,属第2级;第三段 (肠)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根据残渣仍可作 种的鉴定,属第4级,这条鱼食物团消化程度的记录 数字为124。又例如,045,即表示消化道第一段内无 食物,第二段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尚能根据 残渣鉴定,第三段的食物消化得更厉害,已无法鉴定。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迅速但很粗糙的方 法,就是对饵料生物按“少”、“中等”、“多” 三级统计,或以“+”、“++”、“+++” 符号表示。也有以更详细的“零星”、“少”、 “中等”、“多”、“大量”五级来表示。这在 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
30
3.体积法
这个方法需首先测定整个食物团的体积,然后, 把大型的生物体(如软甲亚纲、箭虫、水母等)从食 物团中拣出,计数,并测定它们的体积。从整个食物 团的体积中除去大型生物体的体积,就得出其他小型 生物体的体积。然后求出各饵料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营养时常采用体积法。
17
(2)样品固定 (2)样品固定
目测肠胃饱满度之后,将胃肠从食道处剪下, 连同标签纸放入小瓶,或包扎于纱布之中,用5—10 %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标签号码必须同生物 学测定的记录号码相一致,以便对照分析。 如有可能,最好现场就将新鲜标本称重,福尔 马林固定后会失重。 以上几项工作都要在现场进行测定和处理,然 后将材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研究。
含有该成分的实胃数 出现频率(%) = ×100 总胃数
出现频率百分组成( 该成分出现次数 %)= 各成分出现总次数
28
× 100
为了统计鱼类摄食情况,有时需要统计鱼的摄食 率:
已摄食个体数 摄食率(%) = ×100 总鱼数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2023修改整理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一、名词解释1.养殖和增殖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彻底消失,体侧开始闪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 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哺育和鱼种哺育鱼苗哺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哺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哺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具繁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举行养鱼生产.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哺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想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习惯,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罗非鱼的特点

罗非鱼的特点罗非鱼具有食性杂、耐低氧、不耐低高温,繁殖强等特点:1、食性杂:罗非鱼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池塘中的罗非鱼,消化道内含物大部分是有机碎屑及其他植物性饲料(如水草类、商品饲料等等),其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
2、耐低氧:罗非鱼耐低氧能力很强,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水中溶氧1.6毫克/升时,罗非鱼仍能生活和繁殖。
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不受影响。
罗非鱼图片合集(14张)3、不耐低高温:罗非鱼的生存温度范围为15-35℃。
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
罗非鱼最高临界温度约40℃-41℃,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罗非鱼繁殖温度在20℃以上。
4、繁殖强: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
罗非鱼6个月即达性成熟,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多在1000-1500粒左右,繁殖期间,雄鱼有美丽的婚烟色彩,腹部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口,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有3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
水温18℃-32℃,成熟雄鱼具有“挖窝”能力,成熟雌鱼进窝配对,产出成熟卵子并立刻将其含于口腔,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发育,水温25℃-30时4~5天即可孵出幼鱼。
幼鱼至卵黄囊消失并具有一定能力时离开母体。
编辑本段罗非鱼的营养价值罗非鱼的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无论是红烧还是清烹,味道俱佳。
尼罗罗非鱼经测定,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20.5克,脂肪 6.93克,热量148千卡,钙70毫克,钠50毫克,磷37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B1 0.1毫克,维生素B2 0.12毫克。
罗非鱼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
编辑本段罗非鱼成鱼的淡水养殖一、池塘养殖1.池塘条件养殖场所宜选在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安静且交通便利的地方,池塘面积3亩~5亩,水深为1.5米~2米,池塘底泥厚度为20厘米~30厘米。
鱼的食性分类:

鱼的食性分类:
按鱼的食性分类:
(1)草食性鱼类.这类鱼以摄食植物为主.如:水草.丝状藻类以及生长在水中的其他各种植物.草食性鱼类以草鱼.鳊鱼为代表.尤其是草鱼.是专食草类食物而的名的.
(2)肉食性鱼类.这类鱼一般生性雄猛.以捕捉其他鱼类为食.甚至能捕杀比它自身体积更大的动物为食.这类鱼一般长有牙齿.常见的鱼有鲶鱼.乌鳢.马鲛鱼等.
(3)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这类鱼使用细长而密集的鳃耙去滤取食物.常见的食物有.枝角类.挠足类.轮虫以及无节动物的幼体.此外浮游生物还包括一些水生殖物中的藻类.如:绿藻.黄藻.平藻.硅藻.裸藻.黑藻等.常见鱼种类有鲢鱼.鳙鱼.鲋鱼
(4)杂食性鱼类.这类鱼食性很广.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都能接受.如甲壳类小动物.昆虫的幼虫.蠕虫.贝类.植物性的如.米饭屑.面包屑.栗类.豆类食物的碎屑.常见鱼类有鲫鱼.鲤鱼等......还有很多鱼类.如:一些杂屑食性的鱼类.底栖生物性鱼类等等......。
鱼最喜欢吃什么诱饵-马口鱼最喜欢吃什么味型的食物

鱼最喜欢吃什么诱饵-马口鱼最喜欢吃什么味型的食物马口鱼最喜欢吃什么味型的食物马口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很多的小型溪流水域里大量存在。
马口鱼的鱼肉里富含大量的矿物质和DHA,油炸、干煎或酱焖马口鱼,味道极其鲜美,让人垂涎欲滴。
有很多的钓友喜欢垂钓马口鱼,马口鱼应该怎样垂钓呢?马口鱼最喜欢吃什么味型的食物?下面,我们来讲下马口鱼的觅食习性和垂钓技巧。
马口鱼的觅食习性和垂钓技巧一、马口鱼的生活环境。
马口鱼属于溪流性小型鱼类,喜欢生活在水温较低的山间溪流里。
马口鱼一般喜欢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尤其是有水草的区域,游动迅速,还会跳跃。
马口鱼不耐高温,水温一般不能超过30℃,最适合钓马口鱼的水温是10~25℃,以20℃为最佳。
马口鱼的觅食习性和垂钓技巧二、马口鱼的觅食习性。
马口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喜欢吃小型的水生昆虫,但也吃草籽、水藻和粮食谷物等。
马口鱼虽然是杂食性鱼类,但是偏爱肉食,抢食凶猛。
马口鱼的听觉和视觉比较灵敏,经常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捕食。
马口鱼的觅食习性和垂钓技巧三、马口鱼的钓法。
钓马口鱼一般选用米的溪流鱼竿,搭配小钩细线,以钓浮为主。
马口鱼咬钩时,鱼漂动作很明显,先点动,然后黑漂或者送漂,再提竿抓口就来得及。
马口鱼的觅食习性和垂钓技巧四、钓马口鱼的用饵技巧。
钓马口鱼应该首选活饵,蚯蚓或红虫等活饵对马口鱼的诱惑力十足。
如果没有活饵,就应该使用腥味的面食类饵料,腥味和香味稍微重一点的饵料效果更好。
一般都是用腥香味型的鲫鱼饵来垂钓马口鱼,因为钓马口鱼和钓鲫鱼的面食饵料是通用的,饵料中可以添加少量的气味传播剂和穿云鲫来增强味型,加强诱鱼效果。
马口鱼的觅食习性和垂钓技巧鱼最喜欢吃什么食物不同品种的鱼所喜欢吃的食物也是不一样的,有些鱼是肉食性的,有些是素食性的,有些是杂食性的。
(1)杂食性这个杂食性,从字面来理解,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杂乱,什么都能吃;一个是复杂,今天喜欢吃这个东西,明天就喜欢吃另外一个东西。
鱼类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呼吸系统
• 1、主要功能: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 2、呼吸媒介:水(液相-液相);氧量较稀薄且不稳定 • 3、呼吸器官:鳃、辅助呼吸器官 • 4、呼吸器官必备条件: (1)具备十分丰富的血管
(2)呼吸器官的壁膜极薄,氧气能迅速通过
(3)有一适当的“机械装置”使水能不断的接触呼吸面
1、鳃的一般构造
2、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
黄鳝:雄→雌 石斑:雌→雄
感觉与内分泌器官
感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听觉、嗅觉、 味觉和视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皮肤、鳞片(侧线鳞)
听觉:内耳(耳石)
嗅觉:嗅囊、嗅板 味觉:味蕾,分布很广 内分泌器官 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胰岛、后鳃腺、性腺、尾垂体
侧线鳞
•
•
在鱼体两侧,有一行(少数多行)被穿孔的鳞片,叫做侧线鳞。
侧线鳞是被侧线管通过的鳞片,每一鳞片内埋有一个短的侧线小管,小管的底部连着侧线管,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
侧线鳞
即浸润在粘液中。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 ,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侧线的作用: • • 感知作用:侧线可以感觉水流的流速,从而调整自己的游速,保持在流水中的固定位置; 听觉:能感受内耳感受不到的低频振动,对寻找饵料和逃避敌害具有重要作用;在成群徊游时,鱼类还能通过侧线及时了解到同 伴的动向,起到保持通讯联络的作用;例如:渔民在用围网捕鱼时,如果网的一角没有围好,或网的一处被冲破,那成群的鱼就 会从缺口中逃走。 • 触觉:侧线可以感知周围的物体,判断是否接近岸边或者缸壁。
2、辅助呼吸器官
各种鱼类喜欢的味道

1、鱼饵类,用于垂钓时挂在钩子上,吸引鱼来摄食,是钓鱼时必不可少的主要因素。现在市场上的大多属于而属于此类,比如各种鲤鱼饵,草鱼饵,鲫鱼饵。
2、添加剂类,用于钓鱼时改变鱼饵的味道,刺激鱼的食欲,促使它来咬钩。如各种香精,虾
粉,蚕蛹粉,味精,....。
关于用颗粒料
颗粒料是鱼坑用来喂鱼的圆柱形饵料,直径有2.4.6.8.毫米等规格,主要由各种粮食粉末组成,适当添加了一些其他成分,如鱼骨粉,维生素,药品等。用它来喂鱼,鱼长得快还不爱得病.不同的品牌用不同的配方,闻着味道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喂幼鱼的颗粒料里加的药品多一 些。
麝香红鲫,低水温垂钓的好鱼饵
2000年12月,哈尔滨已进入冬天,野外冰厚已达30毫米,我和几位钓友到一个论斤的鱼坑钓鱼,准备过年吃。这个坑背风向阳,冰厚20毫米,谈好价格以后,先用工具把冰砸开,用3.6米竿垂钓。
一小时后,除一人外全是白板,鱼漂在水利纹丝不动,我们的鱼饵不对路,看到荣先生钓得挺好,问他用的什麽食?答曰:麝香红鲫。大家赶快换食,我的鱼饵被洗劫一空,在麝香红鲫里加一点面.果然灵验,鱼一条又一条被钓上来,感觉真好,过了一会儿感觉就不好了,因为鱼太爱吃饵了,照现在的钓法,结账时要用一大笔钱.估计每人要过百元,那可太多了.我们可钓不起。钓出来再扔回去绝对不行,老板就在身旁殷勤的招待着。
刚才还为钓不着鱼而发愁,现在却怕钓多了而操心,拿出伊士尼12号钩换上,再做蚕豆大的鱼饵挂上,小鱼来了你就啃去吧,你要托漂,我就把钩子轻轻的从你嘴边拉开,托漂的鱼小,不要!你要黑漂我就抬杆,钓的全是八两以上的大鲫鱼,一条鲤鱼也没有.老板在旁边干着急,可又说不出什麽。
用麝香红鲫要注意,它的用量要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低水温时刻全用它,再加一点面增加黏度,水温变高时要减少它的用量,到了夏季就不好用了,鲫鱼就不爱吃了,应该用麝香白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鱼类学教学课件鱼类的食性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① 浮游生物:鲢、鳙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6. 吮吸:水+ 食物。
摄食效能低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银鱼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周丛生物和摄取腐屑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典型的如鲴类和鲮等。
圆吻鲴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典型的例子有鲤和泥鳅,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 食性的变化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因发育阶段(或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系列。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 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如乌鳢此时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
▲ 成鱼食性阶段乌鳢此时主要捕食鱼虾类。
凶猛性鱼类的食物链* 也有一些鱼类食性的过渡阶段不十分明显,例如鲢开始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随着鳃耙、牙齿和肠管的发育,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大,而后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
*有些鱼类的食物系列比较复杂,搞清它们食物系列的各个环节,对于苗种培育生产十分重要。
例如鲈的食物系列为:仔鱼开口时摄食轮虫,可直至孵出后75d左右;孵出后30d起吃食甲壳类幼体及浮游甲壳类,可到125d左右;孵出后50—70d起吃小虾;孵出后75d左右起以小鱼为主,兼食小虾;孵出后130d左右起以鱼虾类为主。
2、食性的季节变化*水域中的理化因子存在季节变化,影响到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生物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消长,导致鱼类食性的季节变化。
*鱼类在不同季节的主要食物与该季节内饵料生物的消长相互吻合。
例如在摇蚊大量繁殖的季节,鲤主要摄食摇蚊幼虫,而当摇蚊幼虫化蚊飞离水体后,鲤改以水底的蠕虫、腐屑和浮游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
厦门地区鱼齐鱼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3、因栖息场所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不同栖息场所中生物组成的情况存在差异,鱼类在不同栖息场所的食物组成就不会相同。
例如洄游性的鲑鳟类在海中生活时主要摄食小鱼,生殖季节回归淡水时往往以水生昆虫为主或很少摄食。
◆ 鱼类食性的稳固性和可塑性1、鱼类食性的稳固性是指在环境食物因素改变的情况下,鱼类仍具有保持原来营养特性的能力。
2、可塑性则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鱼类改变自己营养特性的能力。
各种鱼类的食性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
3、三角鲂为草食性鱼类,其食性的稳固性较高,但在湖泊中也摄食淡水壳菜,有时达到较高的比例,说明其可塑性显著。
三角鲂4、有些鱼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
其稳固性高,可塑性只表现在捕食的种类因环境特点而不同。
5、另外一些鱼类的可塑性较高,稳固性较低,杂食性鱼类大多属于此类。
例如青海湖裸鲤在夏秋季保持杂食性的特点,而在其它月份可塑性很大,出现分别以动物性和植物性为主的食性类群,但其数量比例在各月份均有变化。
青海湖裸鲤第二节鱼类的摄食习性◆鱼类摄食的方式按摄食方式划分凶猛鱼类① 伏击型:乌鳢、鳜② 诱饵型:鮟鱇③ 搜索型:狗鱼④ 追击型:鳡、金枪鱼⑤ 寄生型:盲鳗⑥ 特殊型:锯鳐→以具锯齿的延长吻冲击刺伤、刺昏食物;电鳐→放电击昏食物;射水鱼→口腔上面有一条沟状褶皱,与其下舌部贴含,波动时形成水珠射出,80-100cm ,远达200cm按摄食方式划分温和鱼类① 滤食型:鲢、鳙② 吮吸型:海马③ 刮食型:鲴类④ 吞食型:青鱼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对其喜好食物有特定的形态适应:食物类群相似,形态趋同演化视觉摄食鱼类、嗅觉摄食鱼类-摄取→口、齿、鳃耙的适应-消化→胃、肠构造的适应。
食物组成及其变动一、基本概念二、食物组成三、食物选择性四、食物的稳固性和可塑性五、食物组成的变动六、最适索饵理论基本概念1. 喜好食物:最优先选取的食物主要食物成分,依之完全能生存→ 主要食物2. 替代食物:喜好食物缺少时选取的食物经常出现,依之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次要食物3. 强迫食物: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为维持生存被迫选取的食物平时不会摄取→ 应急食物4. 偶然食物:偶然出现的食物食物组成食物组成→食物种类组成的总和食谱→将消化道中所有食物种类的比例鉴定要求:类、种、亚种→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者水平食物选择性1. 有无选择性两种看法对立◆ 判断:- 消化道中某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水体中该种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有一定的选择性,不绝对选择性选喜食而又易得的食物 . 喜好性、易得性与选择能力的关系:喜好性:长期摄取某种饵料生物所形成的固有属性易得性:摄取某种饵料生物的难易程度影响饵料生物易得性的因素形态结构:有刺、棘、壳→易得性低大小:适口性,大→容易发现,易得性低运动特性:善躲避、隐藏和运动能力强→易得性低栖息和分布场所:水域→沿岸带、敞水区水层→上、中、下或底泥背景→反差大小其他:体色、气味、可消化性、环境因子等食物组成的变动△ 发育阶段:食性转化和分化→扩大食物组成的生态适应食性转化→与摄食、消化器官的发育一致环境食物的供给→食性转化,威胁成活和生长△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摄食形态学适应和生理要求不同△ 季节变动:广食性→种类组成狭食性→各类食饵的比例△ 昼夜变动:食饵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节律△ 栖息场所:食物资源不同→以栖息水域中数量最多、出现时间最长的饵料生物为主要食物△ 年份:环境条件的年间变动→食物基础变动△ 性别:鮟鱇WT :举例说明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和选择能力? 如何查明某种食物是鱼类的喜好食物?最适索饵理论–观点最适索饵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自然选择→摄食的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 摄食生态适应性→追求最大净能量得益(netenegy gain) =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获得该食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最适索饵理论-衡量☆ 衡量鱼类索饵得益与成本的单位→能量( 如食物的粗能量) 假定:较大食物>较小食物→ 重量☆ 成本耗费→衡量困难假定:操纵或捕捉(追赶+ 操纵)食饵的时间与消耗的能量呈正相关成本=h/r 得益=r/h h →操纵食饵对象的时间;r →食饵的重量或能量最适索饵理论–食饵选择☆ 选择净能量得益大的食饵→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最适口☆ 最适口食饵丰度↓ →食物组成扩大→新食饵的净能量得益>原食饵平均净能量得益☆ 索饵成本与食饵大小的相关:U 形曲线→一定大小的捕食者有其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大小→预测最适食物组成☆ 鱼类达到最大生态适应的变量→需深入研究最适索饵理论–索饵点选择食饵分布→不均匀的层片(patch )状不同层片的食饵密度不同边缘值原则(marginal value theorem ,Charnov ,1976 ):索饵鱼具有了解食物层片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率的能力,当索饵鱼在某一层片的摄食率=该层片各食饵的平均摄食率→转向摄食率较高(食饵密度较高)的层片→ 具竞争理想化自由模型(ideal free model ,Fretwell &Lucas ,1970 ):食饵呈不同密度层片分布时,鱼类的分布与食饵的分布相符当食饵层片及层片内的食饵大小和密度发生季节性变化→鱼类的分布会自由地随着变化→ 无竞争。
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密切的关系。
而同一食性的鱼类摄食方式不完全相同,还和摄食鱼类的生态特性及环境特点有关。
1、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大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例如鳡能很快发现食物和追上食物,并且有紧紧咬住食物的口部结构。
有些凶猛鱼类则采取伏击方式,例如鲶、乌鳢、狗鱼等。
似鱤2、大多数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取得食物,故称为滤食性鱼类。
这类鱼主要依靠鳃耙结构的特点,被动地选择不同大小的食物,鲢、鳙属于此类。
有一些小型鱼类如蟹条等则是主动摄食浮游动物。
3、摄食底表生物的鱼类,如鲴类用锐利的角质口缘刮取附着藻类,东方屯则用板状齿咬下附着的贝类。
摄食底埋生物的鱼类,有的用挖掘的方式取食,如鲟用吻部掘出底泥后吸取摇蚊幼虫等小型动物。
4、草食性鱼类往往用口咬断水草或陆生植物,例如草鱼随着生长,口唇的角质化程度加强,可用以咬断植物。
5、产于印度、东南亚一带的射水鱼能在水中从口射出水珠,准确地击中岸边水草上的昆虫,当空中的昆虫一落水就被它吞食,这是十分特殊的摄食方射水鱼◆摄食的时间和间隔在摄食时间上,有些鱼类存在昼夜节律,有的在白昼摄食,有的则在夜间摄食,还有一些鱼类整天摄食。
这和光照强度、水温、溶氧以及饵料生物的昼夜移动有关。
◆ 摄食量及其变动鱼类的摄食量可分为日摄食量与一次摄食量。
通常用食物重量(干重或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来表示。
1、日摄食量*日摄食量和水温有密切关系,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摄食量增加。
*日摄食量与体重有密切关系,随着鱼类体重的增加,日摄食量的百分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