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食性

合集下载

0173鱼类的食性

0173鱼类的食性

根据消化道各段的消化程度用数字进行记录, 如某鱼消化道第一段(食道)内食物很完整,属第1 级;第二段胃的食物稍微消化,属第2级;第三段 (肠)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根据残渣仍可作 种的鉴定,属第4级,这条鱼食物团消化程度的记录 数字为124。又例如,045,即表示消化道第一段内无 食物,第二段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尚能根据 残渣鉴定,第三段的食物消化得更厉害,已无法鉴定。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迅速但很粗糙的方 法,就是对饵料生物按“少”、“中等”、“多” 三级统计,或以“+”、“++”、“+++” 符号表示。也有以更详细的“零星”、“少”、 “中等”、“多”、“大量”五级来表示。这在 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
30
3.体积法
这个方法需首先测定整个食物团的体积,然后, 把大型的生物体(如软甲亚纲、箭虫、水母等)从食 物团中拣出,计数,并测定它们的体积。从整个食物 团的体积中除去大型生物体的体积,就得出其他小型 生物体的体积。然后求出各饵料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营养时常采用体积法。
17
(2)样品固定 (2)样品固定
目测肠胃饱满度之后,将胃肠从食道处剪下, 连同标签纸放入小瓶,或包扎于纱布之中,用5—10 %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标签号码必须同生物 学测定的记录号码相一致,以便对照分析。 如有可能,最好现场就将新鲜标本称重,福尔 马林固定后会失重。 以上几项工作都要在现场进行测定和处理,然 后将材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研究。
含有该成分的实胃数 出现频率(%) = ×100 总胃数
出现频率百分组成( 该成分出现次数 %)= 各成分出现总次数
28
× 100
为了统计鱼类摄食情况,有时需要统计鱼的摄食 率:
已摄食个体数 摄食率(%) = ×100 总鱼数

鱼类种质检验 第5部分:食性分析-最新国标

鱼类种质检验 第5部分:食性分析-最新国标

鱼类种质检验第5部分:食性分析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鱼类食性分析的通用方法。

本文件描述了鱼类食性分析的测量器材、抽样方法和操作步骤。

本文件适用于鱼类种质鉴定与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54.2GB/T 18654.4 鱼类种质检验第2部分:抽样方法鱼类种质检验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测量器材4.1 计量器具所有计量器具均应经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4.1.1 量鱼板,读数值1 mm。

4.1.2 电子天平,感量为0.1 g。

4.2 其他器材4.2.1 解剖镜或显微镜。

4.2.2 解剖盘。

4.2.3 培养皿。

4.2.4 剪刀。

4.2.5 镊子。

4.2.6 滴管。

4.2.7 载玻片。

4.2.8 盖玻片。

4.2.9 小玻瓶。

4.2.10 吸水纸。

5 抽样5.1 试验鱼抽样按GB/T 18654.2的规定执行。

5.2 每个年龄组样本在10尾以上。

6 操作步骤6.1 体长、体重测定测量体长,称量体重。

6.2 年龄鉴定按GB/T 18654.4中6.2的规定执行。

6.3 食物的定性检查解剖鱼体,取出胃中或肠前段的内含物。

以大型生物为食物的鱼类一般可用肉眼直接辨别,鉴定到种;以微小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可鉴定到大类,将称重后食物团置于一小瓶中,加适量清水,再用吸管吸出食物,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置于解剖镜或显微镜下检查。

对已部分消化的食物,根据其残留的骨片、附肢、甲壳、鳞片等逐一鉴别。

6.4 食物的定量检查对杂食性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消化道中各种(类)食物的量可用“+”的多少粗略地表达:“+++”代表多,“++”代表中等,“+”代表少,“0”代表无。

对肉食性鱼类,称食物总重,并对各种(类)食物分别记数称重。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与食性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与食性
避敌
淡水鱼类的食性也影响了它们对栖息环境的适应。有些鱼类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 食,它们可能选择在有较多遮蔽物的水域栖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栖息环境与食性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
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食性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淡水鱼类的食性 和栖息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适应性进化
淡水鱼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食性和栖息环境也会发生适应性进化。例如,一些 鱼类可能逐渐适应了新的食物来源或栖息环境,从而改变了其食性和栖息习性。
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 样性。
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栖息地保护
划定鱼类栖息地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栖息地行为。
栖息地恢复
对受损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如疏浚河道、清理垃圾等,改善鱼 类栖息环境。
人工鱼巢建设
在鱼类繁殖季节,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场所和产卵条 件。
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受损水体进行 生态修复,提高水质。
水质监测
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确保 水质符合鱼类栖息要求。
水生植物与浮游生物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水生植物保护
保护水生植物群落,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浮游生物恢复
通过人工投放或自然恢复,增加浮游生物数量,为鱼类提供食物来 源。
分类
淡水鱼类种类繁多,根据其生活习性 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多个科、属和 种。常见的淡水鱼类有鲤鱼、鲫鱼、 草鱼、鲢鱼、鳙鱼等。
淡水鱼类的分布与数量
分布
淡水鱼类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的淡水水域。在我国 ,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种类和数 量都非常丰富。
数量
由于淡水鱼类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因此在适宜的条件 下,它们的数量可以迅速增加。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 等原因,一些地区的淡水鱼类数量已经受到威胁。

鲈鱼食性杂

鲈鱼食性杂

鲈鱼食性杂,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只要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不论是小泥鳅、小虾、小鱼、沙蚕或乌贼鱼,它都喜欢吃。

它生性凶猛,又很贪食。

正由于它有贪食这个弱点,咬钩不大犹豫,不多疑,发现有饵料可吃就冲上来大口吞食,所以较易垂钓。

具体到浙江周边沿海地区,正常情况下,大致在每年的3-5月份(农历二月十五以后)天气逐渐回暖,当气温回升至15-25摄氏度时,海面上的一些小鱼开始孵化出来,在深水里蛰伏过完冬季的鲈鱼就会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从深水处游到近岸的浅水区觅食。

此时也正是一年中垂钓鲈鱼的黄金时间。

从浙江北部的舟山到中部的台州一直到南部的温州一带均可见到成群的鲈鱼靠岸。

二、鲈鱼钓组配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大家也都明白,有了趁手的钓具,或许会玩得更加尽兴些。

笔者建议选用下面的钓具配置。

钓竿:2号以上的4.5米或5.4米的矶钓(矶钓钓法简介)竿。

或者10号以上的4.5米投竿。

绕线轮:质量可靠的3000-5000型号的纺车轮。

钓钩:尽量选大点的,如8号以上的子又钩,10号以上伊势尼钩等。

不要考虑钩大鲈鱼咬钩不牢,在路亚甩鲈鱼中,十几厘米长的米诺或铅头钩,看上去很大了吧?鲈鱼照咬不误。

渔线:主线用5号以上的尼龙线或PE线,3号以上的碳素子线。

浮漂:可使用浮游矶钓中的2.0以上的阿波,或淡水钓鲢鱼、鳙鱼的大浮漂。

铅坠:根据浮漂的大小或潮流的流速选择相对应的合适的坠子。

坠子容易卡住礁石或钓线挂住海底损失掉,应多备。

钓饵:选择活饵效果很好,海蜈蚣、对虾、泥鳅、小鱿鱼等等是最常见的选择。

其他:挡珠、太空豆、棉线结、8字连接环、剪刀必备,条件许可可选购手套、退钩器、毛巾、养虾桶、增氧泵、小打水桶、抄网等一些配件。

此外防风防寒衣物要带足。

三、鲈鱼钓场选择不管垂钓什么鱼种,都应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选择钓场。

钓场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鱼喜欢在哪里生长栖息?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喜欢在什么地方觅食?这三点至少要心中有数。

这几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再考虑一些天气变化、地理环境等,胜算就多了几分。

鱼的食性分类:

鱼的食性分类:

鱼的食性分类:
按鱼的食性分类:
(1)草食性鱼类.这类鱼以摄食植物为主.如:水草.丝状藻类以及生长在水中的其他各种植物.草食性鱼类以草鱼.鳊鱼为代表.尤其是草鱼.是专食草类食物而的名的.
(2)肉食性鱼类.这类鱼一般生性雄猛.以捕捉其他鱼类为食.甚至能捕杀比它自身体积更大的动物为食.这类鱼一般长有牙齿.常见的鱼有鲶鱼.乌鳢.马鲛鱼等.
(3)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这类鱼使用细长而密集的鳃耙去滤取食物.常见的食物有.枝角类.挠足类.轮虫以及无节动物的幼体.此外浮游生物还包括一些水生殖物中的藻类.如:绿藻.黄藻.平藻.硅藻.裸藻.黑藻等.常见鱼种类有鲢鱼.鳙鱼.鲋鱼
(4)杂食性鱼类.这类鱼食性很广.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都能接受.如甲壳类小动物.昆虫的幼虫.蠕虫.贝类.植物性的如.米饭屑.面包屑.栗类.豆类食物的碎屑.常见鱼类有鲫鱼.鲤鱼等......还有很多鱼类.如:一些杂屑食性的鱼类.底栖生物性鱼类等等......。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夏季摄食低谷期
随着夏季的到来,水温升高,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鱼类食物充足,因此它们的摄食量会相对减少,进入摄食 低谷期。
在夏季摄食低谷期,钓鱼爱好者需要调整钓鱼策略,选择更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增加钓鱼的成功率。同时,这也是观 察鱼类避暑和降温习性的好时机。
秋季摄食恢复期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温也逐渐下降,鱼类开始储备能量 ,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此时,它们的摄食量开始逐 渐恢复。
口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输送食物的管道,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肠道则 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区域。
不同种类的鱼,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对食物的消化 能力和偏好。
消化酶的活性
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成分,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食物种类等。在适宜的 条件下,酶的活性越高,食物的消化速度就越快。
杂食性鱼类
总结词
既吃动物也吃植物的鱼类
详细描述
杂食性鱼类既吃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小鱼、虾等,也吃植物性食物,如藻类、果实和种子。它们的食性因种类 而异,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植食性鱼类
总结词
以植物为食的鱼类
详细描述
植食性鱼类主要食用植物性食物,如藻类、草、果实和种子。它们的牙齿通常比较软,适合磨碎和消 化植物组织。
深水区
深水区的鱼类摄食主要集中在深水区 域,这些区域由于水压较高,光照较 少,食物来源相对较少,因此鱼类的 摄食行为也较为特殊。
06
鱼类摄食的个体差异
不同鱼种的摄食差异
鱼类摄食习性的多样性
不同鱼种的食物选择和摄食方式存在显著差 异。例如,肉食性鱼类如鲨鱼和鲈鱼主要以 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而草食性鱼类 如草鱼和鳊鱼则以植物为食。

鱼类的食性-2

鱼类的食性-2

精品课程-鱼类学教学课件鱼类的食性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① 浮游生物:鲢、鳙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6. 吮吸:水+ 食物。

摄食效能低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青鱼食草动物吗?

青鱼食草动物吗?

青鱼(Pomatomus saltatrix)是一种大型的掠食性鱼类,被称为蓝鱼或杂鱼。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鱼的食性特点,以了解它是否食草动物。

1. 青鱼的食性:
青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来源是其他鱼类和一些海洋生物。

它们通常以小型鱼类为主要猎物,如沙丁鱼、鳀鱼、鲤鱼等。

此外,青鱼还会捕食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头足类等。

根据已有的科学数据和观察,没有证据表明青鱼食草动物。

2. 青鱼的消化系统:
青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消化系统,包括锋利的牙齿和强大的下颌肌肉,适合撕咬和吞食动物组织。

相比于食草动物,青鱼的消化系统更适应消化和吸收动物蛋白质和脂肪。

3. 青鱼与食草动物的差异:
青鱼与食草动物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食草动物通常有适合咀嚼和消化纤维素的牙齿和消化系统。

相比之下,青鱼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强壮的下颌肌肉,适合于捕食和消化动物蛋白质。

4. 青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作为肉食性鱼类,青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控制猎物种群数量来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影响。

然而,青鱼并不参与植物的消耗,并不属于食草动物。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的科学数据和观察,青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其他鱼类和海洋生物为食。

青鱼的消化系统适应于消化和吸收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而不是纤维素。

因此,没有证据表明青鱼食草动物。

青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掠食者的角色,通过控制猎物种群数量来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食性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 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① 浮游生物:鲢、鳙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6. 吮吸:水+ 食物。

摄食效能低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银鱼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周丛生物和摄取腐屑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典型的如鲴类和鲮等。

圆吻鲴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典型的例子有鲤和泥鳅,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食性的变化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因发育阶段(或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系列。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 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如乌鳢此时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

▲ 成鱼食性阶段乌鳢此时主要捕食鱼虾类。

凶猛性鱼类的食物链* 也有一些鱼类食性的过渡阶段不十分明显,例如鲢开始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随着鳃耙、牙齿和肠管的发育,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大,而后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

* 有些鱼类的食物系列比较复杂,搞清它们食物系列的各个环节,对于苗种培育生产十分重要。

例如鲈的食物系列为:仔鱼开口时摄食轮虫,可直至孵出后75d左右;孵出后30d 起吃食甲壳类幼体及浮游甲壳类,可到125d左右;孵出后50—70d起吃小虾;孵出后75d左右起以小鱼为主,兼食小虾;孵出后130d左右起以鱼虾类为主。

2、食性的季节变化* 水域中的理化因子存在季节变化,影响到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生物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消长,导致鱼类食性的季节变化。

* 鱼类在不同季节的主要食物与该季节内饵料生物的消长相互吻合。

例如在摇蚊大量繁殖的季节,鲤主要摄食摇蚊幼虫,而当摇蚊幼虫化蚊飞离水体后,鲤改以水底的蠕虫、腐屑和浮游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

厦门地区鱼齐鱼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3、因栖息场所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不同栖息场所中生物组成的情况存在差异,鱼类在不同栖息场所的食物组成就不会相同。

例如洄游性的鲑鳟类在海中生活时主要摄食小鱼,生殖季节回归淡水时往往以水生昆虫为主或很少摄食。

鱼类食性的稳固性和可塑性1、鱼类食性的稳固性是指在环境食物因素改变的情况下,鱼类仍具有保持原来营养特性的能力。

2、可塑性则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鱼类改变自己营养特性的能力。

各种鱼类的食性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

3、三角鲂为草食性鱼类,其食性的稳固性较高,但在湖泊中也摄食淡水壳菜,有时达到较高的比例,说明其可塑性显著。

三角鲂4、有些鱼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

其稳固性高,可塑性只表现在捕食的种类因环境特点而不同。

5、另外一些鱼类的可塑性较高,稳固性较低,杂食性鱼类大多属于此类。

例如青海湖裸鲤在夏秋季保持杂食性的特点,而在其它月份可塑性很大,出现分别以动物性和植物性为主的食性类群,但其数量比例在各月份均有变化。

青海湖裸鲤第二节鱼类的摄食习性鱼类摄食的方式按摄食方式划分凶猛鱼类① 伏击型:乌鳢、鳜② 诱饵型:鮟鱇③ 搜索型:狗鱼④ 追击型:鳡、金枪鱼⑤ 寄生型:盲鳗⑥ 特殊型:锯鳐→以具锯齿的延长吻冲击刺伤、刺昏食物;电鳐→放电击昏食物;射水鱼→口腔上面有一条沟状褶皱,与其下舌部贴含,波动时形成水珠射出,80-100cm ,远达200cm按摄食方式划分温和鱼类① 滤食型:鲢、鳙② 吮吸型:海马③ 刮食型:鲴类④ 吞食型:青鱼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对其喜好食物有特定的形态适应:食物类群相似,形态趋同演化视觉摄食鱼类、嗅觉摄食鱼类-摄取→口、齿、鳃耙的适应-消化→胃、肠构造的适应。

食物组成及其变动一、基本概念二、食物组成三、食物选择性四、食物的稳固性和可塑性五、食物组成的变动六、最适索饵理论基本概念1. 喜好食物:最优先选取的食物主要食物成分,依之完全能生存→ 主要食物2. 替代食物:喜好食物缺少时选取的食物经常出现,依之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次要食物3. 强迫食物: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为维持生存被迫选取的食物平时不会摄取→ 应急食物4. 偶然食物:偶然出现的食物食物组成食物组成→食物种类组成的总和食谱→将消化道中所有食物种类的比例鉴定要求:类、种、亚种→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者水平食物选择性1. 有无选择性两种看法对立判断:- 消化道中某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水体中该种饵料生物所占比例有一定的选择性,不绝对选择性选喜食而又易得的食物 . 喜好性、易得性与选择能力的关系:喜好性:长期摄取某种饵料生物所形成的固有属性易得性:摄取某种饵料生物的难易程度影响饵料生物易得性的因素形态结构:有刺、棘、壳→易得性低大小:适口性,大→容易发现,易得性低运动特性:善躲避、隐藏和运动能力强→易得性低栖息和分布场所:水域→沿岸带、敞水区水层→上、中、下或底泥背景→反差大小其他:体色、气味、可消化性、环境因子等食物组成的变动△ 发育阶段:食性转化和分化→扩大食物组成的生态适应食性转化→与摄食、消化器官的发育一致环境食物的供给→食性转化,威胁成活和生长△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摄食形态学适应和生理要求不同△ 季节变动:广食性→种类组成狭食性→各类食饵的比例△ 昼夜变动:食饵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节律△ 栖息场所:食物资源不同→以栖息水域中数量最多、出现时间最长的饵料生物为主要食物△ 年份:环境条件的年间变动→食物基础变动△ 性别:鮟鱇WT :举例说明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和选择能力? 如何查明某种食物是鱼类的喜好食物?最适索饵理论–观点最适索饵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 自然选择→摄食的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 摄食生态适应性→追求最大净能量得益(netenegy gain) =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获得该食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最适索饵理论-衡量☆ 衡量鱼类索饵得益与成本的单位→能量( 如食物的粗能量) 假定:较大食物>较小食物→ 重量☆ 成本耗费→衡量困难假定:操纵或捕捉(追赶+ 操纵)食饵的时间与消耗的能量呈正相关成本=h/r 得益=r/h h →操纵食饵对象的时间;r →食饵的重量或能量最适索饵理论–食饵选择☆ 选择净能量得益大的食饵→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最适口☆ 最适口食饵丰度↓→食物组成扩大→新食饵的净能量得益>原食饵平均净能量得益☆ 索饵成本与食饵大小的相关:U 形曲线→一定大小的捕食者有其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大小→预测最适食物组成☆ 鱼类达到最大生态适应的变量→需深入研究最适索饵理论–索饵点选择食饵分布→不均匀的层片(patch )状不同层片的食饵密度不同边缘值原则(marginal value theorem ,Charnov ,1976 ):索饵鱼具有了解食物层片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率的能力,当索饵鱼在某一层片的摄食率=该层片各食饵的平均摄食率→转向摄食率较高(食饵密度较高)的层片→ 具竞争理想化自由模型(ideal free model ,Fretwell &Lucas ,1970 ):食饵呈不同密度层片分布时,鱼类的分布与食饵的分布相符当食饵层片及层片内的食饵大小和密度发生季节性变化→鱼类的分布会自由地随着变化→ 无竞争。

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密切的关系。

而同一食性的鱼类摄食方式不完全相同,还和摄食鱼类的生态特性及环境特点有关。

1、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大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例如鳡能很快发现食物和追上食物,并且有紧紧咬住食物的口部结构。

有些凶猛鱼类则采取伏击方式,例如鲶、乌鳢、狗鱼等。

似鱤2、大多数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取得食物,故称为滤食性鱼类。

这类鱼主要依靠鳃耙结构的特点,被动地选择不同大小的食物,鲢、鳙属于此类。

有一些小型鱼类如蟹条等则是主动摄食浮游动物。

3、摄食底表生物的鱼类,如鲴类用锐利的角质口缘刮取附着藻类,东方屯则用板状齿咬下附着的贝类。

摄食底埋生物的鱼类,有的用挖掘的方式取食,如鲟用吻部掘出底泥后吸取摇蚊幼虫等小型动物。

4、草食性鱼类往往用口咬断水草或陆生植物,例如草鱼随着生长,口唇的角质化程度加强,可用以咬断植物。

5、产于印度、东南亚一带的射水鱼能在水中从口射出水珠,准确地击中岸边水草上的昆虫,当空中的昆虫一落水就被它吞食,这是十分特殊的摄食方射水鱼摄食的时间和间隔在摄食时间上,有些鱼类存在昼夜节律,有的在白昼摄食,有的则在夜间摄食,还有一些鱼类整天摄食。

这和光照强度、水温、溶氧以及饵料生物的昼夜移动有关。

摄食量及其变动鱼类的摄食量可分为日摄食量与一次摄食量。

通常用食物重量(干重或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来表示。

1、日摄食量* 日摄食量和水温有密切关系,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摄食量增加。

* 日摄食量与体重有密切关系,随着鱼类体重的增加,日摄食量的百分值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