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摄食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分析•针对鱼类摄食减少的对策•鱼类摄食减少的预防措施•鱼类摄食减少的研究展望01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摄食减少的定义鱼类摄食减少通常是指相较于正常摄食量,鱼类的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现象描述在自然水域和养殖水域中,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通常表现为鱼群对食物的积极性降低,进食速度变慢,或者在一段时间内鱼类对投喂的食物兴趣降低。
在自然水域中,由于水质、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鱼类可能会出现摄食减少的现象。
此外,天敌的存在、水质污染等也会影响鱼类的摄食。
自然水域在养殖水域中,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化、饲料单一等原因,鱼类也可能会出现摄食减少的情况。
此外,养殖过程中的噪音、振动等干扰也可能影响鱼类的进食。
养殖水域不同水域的鱼类摄食减少现象生长受阻鱼类摄食减少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
长时间摄食减少可能会导致鱼类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病弱和死亡的情况。
生存威胁由于营养不足,鱼类摄食减少会导致其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此外,鱼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消耗大量能量,进一步威胁其生存。
鱼类摄食减少的影响02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分析气候变化导致水温异常,如突然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鱼类的生理机能和摄食欲望。
温度异常降雨量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降雨量波动会影响水体的溶氧量、水质和鱼类摄食。
如洪水、干旱等,会导致鱼类栖息地变化,食物链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其摄食。
030201气候变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恶化,水中污染物超标,影响鱼类健康和食欲。
污染严重水中溶氧量过低会限制鱼类的活动和摄食。
溶氧量低水质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生理机能和食欲产生不利影响。
pH值异常水质恶化鱼类病毒性疾病如草鱼出血病等,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理机能和摄食欲望。
病毒侵袭如烂鳃病、赤皮病等,感染后鱼体会出现食欲不振、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0173鱼类的食性

根据消化道各段的消化程度用数字进行记录, 如某鱼消化道第一段(食道)内食物很完整,属第1 级;第二段胃的食物稍微消化,属第2级;第三段 (肠)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根据残渣仍可作 种的鉴定,属第4级,这条鱼食物团消化程度的记录 数字为124。又例如,045,即表示消化道第一段内无 食物,第二段的食物已被消化得很厉害,但尚能根据 残渣鉴定,第三段的食物消化得更厉害,已无法鉴定。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迅速但很粗糙的方 法,就是对饵料生物按“少”、“中等”、“多” 三级统计,或以“+”、“++”、“+++” 符号表示。也有以更详细的“零星”、“少”、 “中等”、“多”、“大量”五级来表示。这在 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
30
3.体积法
这个方法需首先测定整个食物团的体积,然后, 把大型的生物体(如软甲亚纲、箭虫、水母等)从食 物团中拣出,计数,并测定它们的体积。从整个食物 团的体积中除去大型生物体的体积,就得出其他小型 生物体的体积。然后求出各饵料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营养时常采用体积法。
17
(2)样品固定 (2)样品固定
目测肠胃饱满度之后,将胃肠从食道处剪下, 连同标签纸放入小瓶,或包扎于纱布之中,用5—10 %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标签号码必须同生物 学测定的记录号码相一致,以便对照分析。 如有可能,最好现场就将新鲜标本称重,福尔 马林固定后会失重。 以上几项工作都要在现场进行测定和处理,然 后将材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研究。
含有该成分的实胃数 出现频率(%) = ×100 总胃数
出现频率百分组成( 该成分出现次数 %)= 各成分出现总次数
28
× 100
为了统计鱼类摄食情况,有时需要统计鱼的摄食 率:
已摄食个体数 摄食率(%) = ×100 总鱼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近年来,由于水域质量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鱼类摄食生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鱼类摄食行为,更深入地了解水域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并给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的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内容有:1、描述鱼类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鱼类的捕食工具、捕食频率、捕食优势种类及其变化,以及捕食强度等。
2、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鱼类捕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鱼类反馈对主要垂直关系过程的影响、介导鱼类捕食活动的主要生态因子等。
3、评估水域污染水域污染是威胁鱼类摄食生态的主要原因,可以利用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结果,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的程度,为水域生态恢复提供有效指导。
二、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方法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鱼类样本,对不同鱼类的捕食行为和水域受污染程度等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
主要方法有:1、鱼类样本采集鱼类样本采集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环节,采集方法有拖网,捕捞和捕鱼网等,可对鱼类的数量、性别、年龄、体型、行为等进行采样评价;2、实地鱼类观察实地鱼类观察是获取鱼类捕食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对鱼类搜食行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等进行观测分析;3、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是评估水域污染的重要方法,可以分析水域表层水体中的污染物、水质参数等,以探究鱼类摄食行为与水体污染之间的关系。
综上,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描述鱼类捕食行为、分析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鱼类样本采集、实地鱼类观察和水域污染参数分析等,为加快水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鱼类的摄食行为与诱食剂

作者简介:朱光来(1981.1-),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E m a i l :l a i g u a n g123@163.c o m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6755.2013.02.015鱼类的摄食行为与诱食剂朱光来,王 权(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摄食活动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摄食,生物获得能量与物质,使种群得以繁衍生息。
鱼类由于终身生活在水体中,因此它的摄食行为与陆生动物相比,既有共通性又有其特殊性。
1 鱼类摄食的感觉器官与所有的动物相同,鱼摄食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感觉器官接受到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通过神经末梢转化为冲动后转入中枢神经,并由中枢系统经过分析整合后传送到相应的效应器,使鱼产生摄食活动。
鱼类的摄食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器官包括眼、嗅觉感受器官、味蕾、侧线。
其中,侧线是鱼类独有的感觉器官,在感知水流方向、压力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视觉在鱼类的摄食中能起到定位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鱼类均具有视觉能力,如黄鳝的视觉器官就几乎完全退化。
但具有视觉能力的鱼类,在捕食过程中,视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鱼类的眼睛可以在运动中起到保持视野稳定的作用,并通过目标运动角度与速度的变化触发摄食行为。
这在捕食性鱼类如鳜鱼、花鲈等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嗅觉存在于所有的鱼类中,嗅觉器官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可以感受到的信息包括食物气味、地理位置、激素等,由一对嗅囊组成,构成其基本单位是嗅上皮细胞,包括四种形态:纤毛状、微绒毛状、隐窝状及杆状,其中杆状感觉细胞很少在鱼类嗅囊中发现,其余3种感觉细胞在鱼类嗅囊中普遍存在,且对不同的刺激物引起的反应不同。
味觉感受器即味蕾。
鱼类的味觉感受器比哺乳动物较为简单,由支持细胞与感觉细胞组成,基部有神经纤维连接支持。
味蕾的分布非常广泛,在鱼的体表、口腔、舌、唇、须等均有味蕾,味蕾的分布区域随种而异。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对鱼类摄食规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应用于渔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
针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尽管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发现,但是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仍然非常多样化,因此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展开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要了解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内容,首先需要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鱼类摄食行为分为被动摄食和主动摄食,其中被动摄食以受水流冲刷的悬浮物为星,而主动摄食包括捕食和采食等活动,常常涉及到鱼类在水体底部或水面寻找食物的活动。
此外,还需要研究鱼类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因素。
除了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外,研究者还应该研究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环境因素和鱼类本身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PH值、水体浊度、溶解氧和水体中有机质等,而鱼类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种类、生长阶段、体型等。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鱼类摄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渔获手段、渔获量等。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也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对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采取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三种方法,并结合野外实验等方法得出综合结论。
现场观测是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基础,它主要以捕捞和拍摄等方式对鱼类摄食行为进行观察,以此积累摄食行为相关数据。
实验模拟是指在实例环境中,以试验方法探索鱼类摄食行为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定式化模拟试验,随机抽样实验,渔业拖网试验,工程模拟实验等。
计算模拟法借助计算机模拟鱼类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摄食行为,可以帮助研究者对鱼类摄食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以及它们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其次,还需要了解鱼类摄食行为受环境和鱼类本身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方法。
草鱼的摄食技巧

草鱼的摄食技巧草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它们具有较强的摄食技巧。
作为杂食性鱼类,草鱼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草、有机碎屑等。
本文将从口器结构、摄食行为、摄食适应性等方面介绍草鱼的摄食技巧。
1. 口器结构草鱼的口器结构较为特殊。
它们的口较大,下颌肌肉发达,喉部有强壮的骨架和肌肉组织,嘴内有侧线、颊齿等摄取、咀嚼食物的器官。
草鱼的咽喉部也很发达,能够通过咀嚼、嚼碎食物,加快消化吸收。
另外,草鱼的口部呈斜形,口边缘有一圈黑色的肉质垫,称为“口锥”,能够帮助草鱼更好地捕食和掌握食物。
口锥在摄食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它是草鱼捕食和咀嚼的重要器官。
2. 摄食行为草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行为,不同的草鱼在摄食时表现出的行为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有“翻泥腥食”、“堆积卵石夹食”、“舌吸石底食”等技巧。
(1)翻泥腥食翻泥腥食是草鱼常见的一种摄食技巧,在水底用嘴捕捉小型底栖生物或吞食浮游动物,偶尔还会吞噬小型鱼虾等。
草鱼在水底翻动泥沙时,会搅起周边的泥沙,许多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就会被草鱼吞下。
(2)堆积卵石夹食堆积卵石夹食是草鱼夹食在石块缝隙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小型底栖生物的常见技巧。
草鱼会咀嚼其口中的石块,夹住食物,再用喉部肌肉将食物送入口腔咀嚼。
这种行为需要草鱼的咬合力和口腔协调能力较强,同时,对于草鱼的牙齿有高度的要求。
(3)舌吸石底食草鱼的摄食技巧还包括舌吸石底食。
这种技巧通过微调舌头的姿态,让草鱼舌头使劲吸附底部的食物,如藻类和浮游生物等。
这种摄食技巧需要草鱼的精细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3. 摄食适应性草鱼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鱼类之一,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和食物。
“广食性”是草鱼摄食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草鱼能够摄食多种食物,包括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软体动物等,这种广泛的摄食适应性使草鱼的生态适应性更强,存活能力更强。
除此之外,草鱼还具有耐饥、耐低氧、耐高温等适应性。
由于草鱼在水中的生存环境多变,它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水域环境中生存繁衍,成为了水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物种类。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如下:
1.食性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草食性的鱼>杂食性
的鱼>肉食性的鱼。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
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
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
3.饥饱状态。
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
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
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4.鱼类生理状态。
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
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
5.鱼类适应性能力。
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
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
水平。
6.群体效应。
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
体行为时比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
7.体重。
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
8.水温。
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
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鱼类的摄食》课件

鱼类食物的类型
自然的鱼类食物
这些鱼虽然会吃人工饵料,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找 寻自然食物,例如小虫、浮游生物。
Hale Waihona Puke 人工饵料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饵料,饵料 的呈现方式也各异,有颗粒状、饼状、丝状等,可 以根据不同的鱼类轻松选择。
为鱼准备自然食物和人工饵料
自然食物
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惯选择合适的自然食物,如虫子、 虾子、水草、小鱼等。
过繁的摄食次数
可能会导致鱼窒息,鱼缺氧,鱼肠道过载等问题。
恰当次数的摄食
会让鱼保持健康的状态,并保持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
鱼摄食的适量重要
1
饲养不足的影响
2
影响鱼的健康和成长,损害鱼的免疫功 能,增加鱼的死亡风险。
过度饲养的影响
肠道堵塞、导致水质污染、生病、甚至 死亡。
摄食习惯与鱼种
热带鱼
食物来源多样,可以采用多饵料和多种方法,让鱼 类的营养摄入更加全面。
《鱼类的摄食》PPT课件
欢迎来到关于鱼类摄食的课件!饲养鱼类是一项有趣的爱好,但要养出健康 有活力的鱼儿,了解摄食知识至关重要。
分类鱼类摄食
1
食草性鱼类
这类鱼以海藻、水生植物为主食,如胡
食肉性鱼类
2
萝卜素等对颜色也有所保护。
这些鱼以鱼、节肢动物、蜗牛等为食,
鲨鱼是最典型的食肉性鱼类。
3
杂食性鱼类
这些鱼以植物和动物的组合为食,如热 带鱼。
锦鲤
鱼儿会吃植物食品、浮游生物、昆虫和底栖无脊椎 动物。锦鲤最爱果蔬、水生植物和螃蟹。
食性鱼不同的怪癖
1
鱼类的群居行为
2
相互之间会竞争摄食权利,但同时又要讲
究食物共享,同伴与平衡是重点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二是鱼类 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对照分析,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无选择性。
以鱼肠中某一摄食对象的百分比除以该对象在自然环境中 鱼类索饵的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即得出选择指数。
9
食性的可塑性和稳固性
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食 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这可称为食性的可塑性。
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仍能保持自己的营养特性,食性 组成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这可称为食性的稳固性。
鱼类的食性往往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这在各种鱼类中 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鱼类的稳固性和可塑性都很高;有些 鱼类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还有些鱼类是可塑性较高, 稳固性较低。鱼类食性的可塑性与环境条件、饵料组成等有 很密切的关系。
(2)次要食物——经常在鱼肠中见到,但数量不多,它 不能完全供应鱼类全部生活的需要。
(3)偶然食物——是偶然被鱼所摄取的饵料。 (4)应急食物——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缺乏主要食物而
摄取的食物,例如有时在鱼胃内能发现一般不大摄取的 棘皮动物蛇尾类动物,这显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被迫吞 下的。
8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又可依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分为:
狭食性: 广食性:
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 型。
3
二、摄食方式
追捕: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均是以此方式摄食。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浮游生物随着水流进入口咽腔,
然后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研磨:以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的鱼类, 都有适应于其食性的不同类型的齿。
E=
ri
pi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如 果小于1,就是被鱼所放弃。但是利用选择指数,必须考虑 往往造成误差的一些因子,如采样工具的性能问题。
6
有一些学者采用另一种统计选择指数的公式:
E=
ri p i
pi
E=0,表示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E>0,表示有选择性;E<0,则表示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10
三、鱼类的食量
鱼类的摄食量一般有一次摄食量和日摄食量之分。
一次摄食量:鱼类一次所摄食的饵料量。不同种类差别很大。
日摄食量:鱼类24小时所摄食的饵料量。
日摄食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直接法:又称饵料减量法,即在已知容积的水体加入已知数量的
鱼和饵料,经24小时,计算该水体内饵料减少量即该水体内鱼类
刮食:以丛生植物为食的鱼用其往往极为锐利的下唇刮取食 物。如:鲤科的白甲鱼和鲴鱼类、鲻、鮻鱼。
吸食:海马、海龙等口呈长管状,它们以吮吸的方式摄取水 层水的糠虾等无脊椎动物。
寄生:鱼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如七鳃鳗和盲鳗、角 鮟鱇等。
鱼类不同的摄食方式是和食物种类及其运动特点相联系的, 当摄食不同食物时,鱼类也以不同的摄食方式获取,这是鱼 类生态适应特点之一。
的日摄食量。
24小时实际摄食时间
间接法:日摄食量=一次饱食量×
饱食时间 消化时间
鱼类摄食量受很多因素影响:
(1)食性。
(2)水域中饵料生物量的多少。
(3)外界水文条件:温度、溶解氧等。
(4)鱼类生理状态。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未成年鱼,其摄 食量显著大于成熟的鱼。
11
方式
一、摄食类型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很多。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 主要食物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植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 (二)动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多数鱼类属动物 食性。根据食物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二)食性的季节变异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四)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此外,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年份也会反映出不同
的变异。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数量的波动,
特别是受基本食料的多少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 上依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总而言之,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季节、 地区等情况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4
三、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 型和摄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一般来说,每一种鱼对喜 好的食饵生物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鱼的体形、感觉 器官适应于搜索、感知,口、牙齿、鳃耙适应于摄取, 而胃、肠构造也适应于消化这种食物。
5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三)杂食性鱼类 :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两种或 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 腐殖质。
2
如果按照鱼类所吃的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有:
浮游生物食性: 底栖生物食性: 游泳生物食性:
12
1.生物学测定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分析材料可取10—100尾鱼。在取出 胃肠之前,先要作生物学测定,大致内容是记录它的产地、 日期、编号、体长、全长、重量、性别及性腺成熟度等内 容。然后取鉴定年龄和生长速度的材料——鳞片或耳石、 鳍条、鳃盖骨等骨片。
还有的学者根据他实验的结果,采用另一种计算公式:
E=
ri pi
ri pi
E=0,表示没有选择性;0<E<+1.0,表示有选择性;
当0>E>-1.0,则说明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根据这个公式求出的数值都在+1.0和-1.0的范围内。
7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畴:
(1)主要食物——构成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它完全满 足生活的需要。
一、食性分析材料的收集
对鱼类摄食情况的分析,观察的材料越多,则所了解的材料可 以越接近于实际。收集食性分析材料可在船上或岸上进行,最 好取自拖网、围网等主动性网具的渔获物,而尽量少用在水中 滞留时间较长的被动性网具(如刺网、张网等)的渔获物,因 为这些网具捕到的鱼由于留在水中时间较久,食物的一部分已 经被消化或者反了出来,这样的材料进行食性分析往往得不出 正确的结果。标本采集后一般需进行以下几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