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摄食情况判断.
海水鱼类养殖的环境条件及管理

海水鱼类养殖的环境条件及管理海水鱼类养殖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养殖方式,它不仅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还需要严格的管理措施来确保鱼类的生长健康。
本文将从海水鱼类养殖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方面探讨如何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
一、水质条件水质是海水鱼类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水质要求的指标:1.温度:不同种类的海水鱼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可以在25-30摄氏度之间维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2.盐度:海水中的盐度通常在25-35‰之间,盐度过低会影响鱼类的肌肉生长和免疫功能。
3.溶氧量:养殖池或水族箱中的溶氧量要保持在5-8mg/L,以满足鱼类的呼吸需求。
4.PH值:海水鱼类的理想PH范围在8.0-8.4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氨氮和硝氮含量:这些物质是海水鱼类养殖中常见的水质指标,过高的含量会导致鱼类出现中毒症状。
二、水体流动和氧化为了维持水质的稳定,必须确保水体内的流动和氧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管理方法:1.水体流动:通过水泵或其他装置保持水体的流动,避免水流死角,促进氧气的溶解和分布。
此外,适度的水流还有利于鱼类的运动,增强其体质和免疫力。
2.氧化:利用生化过滤器或其他适当的氧化设备,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这有助于提供更健康的水质环境,减少水体中的毒素对鱼类的影响。
三、养殖设备和装备除了水质管理外,适当的养殖设备和装备也是确保海水鱼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设备和装备:1.水族箱:根据所需养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来选择合适大小的水族箱,同时保证其质量和材料的安全性。
2.水泵和过滤器:水泵用于保持水体流动,过滤器则可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确保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3.加热和冷却系统:根据需要调节水温,维持合适的生长环境。
4.照明设备:提供适当的照明,模拟日夜变化,促进鱼类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饲料管理饲料是鱼类养殖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鱼类种质检验 第5部分:食性分析-最新国标

鱼类种质检验第5部分:食性分析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鱼类食性分析的通用方法。
本文件描述了鱼类食性分析的测量器材、抽样方法和操作步骤。
本文件适用于鱼类种质鉴定与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54.2GB/T 18654.4 鱼类种质检验第2部分:抽样方法鱼类种质检验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测量器材4.1 计量器具所有计量器具均应经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4.1.1 量鱼板,读数值1 mm。
4.1.2 电子天平,感量为0.1 g。
4.2 其他器材4.2.1 解剖镜或显微镜。
4.2.2 解剖盘。
4.2.3 培养皿。
4.2.4 剪刀。
4.2.5 镊子。
4.2.6 滴管。
4.2.7 载玻片。
4.2.8 盖玻片。
4.2.9 小玻瓶。
4.2.10 吸水纸。
5 抽样5.1 试验鱼抽样按GB/T 18654.2的规定执行。
5.2 每个年龄组样本在10尾以上。
6 操作步骤6.1 体长、体重测定测量体长,称量体重。
6.2 年龄鉴定按GB/T 18654.4中6.2的规定执行。
6.3 食物的定性检查解剖鱼体,取出胃中或肠前段的内含物。
以大型生物为食物的鱼类一般可用肉眼直接辨别,鉴定到种;以微小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可鉴定到大类,将称重后食物团置于一小瓶中,加适量清水,再用吸管吸出食物,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置于解剖镜或显微镜下检查。
对已部分消化的食物,根据其残留的骨片、附肢、甲壳、鳞片等逐一鉴别。
6.4 食物的定量检查对杂食性或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消化道中各种(类)食物的量可用“+”的多少粗略地表达:“+++”代表多,“++”代表中等,“+”代表少,“0”代表无。
对肉食性鱼类,称食物总重,并对各种(类)食物分别记数称重。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2)吃食动作(变化) ①头浮上水面(朝上)争食转变为头朝下(尾朝上)吃食。 解析:鱼逐渐吃饱后,吃食欲望减弱,动作变得迟钝正 常的摄食状态。 ②在摄食的过程中,不少鱼逐渐地由食场区域向外游动。 解析:鱼吃饱后,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从食场的低氧区 向食场外的高氧区游去。 “7~8成鱼吃饱”之鱼群动作判断法:在吃食的过程中, 有20%的鱼群从食场区域向外游动时,即可停止投喂。
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
原著:岳刚毅 海大技术学院
主要内容
1. 判断摄食情况的重要性 2. 鱼类的摄食类型(食性)和摄食方 式 3. 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4. 如何判断摄食情况 5. 实际生产中的运用举例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若是我们不用仪器,在投饵机旁边一站, 就能够说出鱼的状况、并且将原因结果以及 解决方案说出来,那养户对于我们就佩服的 五体投地。
解析:秋冬季,温度变低后,鱼群在水面下吃食游动,而形
成水面波纹。可通过波纹的大小来判断鱼的摄食强度。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5.其它
生产中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吃食时间长短 变化,生长
速度,鱼体肥满度等来判断鱼类的摄食情况.
摄食情况判断在生产上的运用
此后续方案一 定记得跟上。 鱼 尾 巴 末 端 有 白 色 透 明 带
•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 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2>根据鱼类所食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
•浮游生物食性:
•底栖生物食性:
•游泳生物食性: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3>根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多少分: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鱼类摄食及繁殖相关指标分析

记录产地、日期、编号、体长、全长、重量、性别及 性腺成熟度等内容。登记在统一设计的表格上。 取鉴定年龄和生长速度的材料,如鳞片或耳石、鳍条、 鳃盖骨等骨片。单独放在鳞片袋内,标上鱼的编号、 采集日期等内容。
2. 外部形态测量
测量鱼体,用卡尺、直尺进行。包括:
全长:从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体长:从吻端至尾柄正中最后一个鳞片的距离; 躯干长:从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直线距离; 体高:即身体最大高度,采取背鳍起点处的垂直高度; 头长:从吻部到鳃盖骨后缘的距离; 吻长:眼眶前缘到吻端的距离; 眼径:眼眶前缘到后缘的距离; 眼后头长:从眼眶骨后缘到鳃盖骨后缘的直线距离; 尾长:从肛门到尾部最后一个鳞片的直线距离 尾柄高:尾柄部分最狭处高度;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 鱼类生长、摄食及繁殖相关指标分析
[实验目的]
掌握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方法。 了解鱼类食性及繁殖生态的多样化。
[材料和工具]
六线鱼。 全套解剖用具,蜡盘,滤纸、天平、表面皿、线团 等。
[实验内容]
1. 取样 2. 生长、摄食及繁殖相关指标分析
1.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取样
研究鱼类生物学需要应用数理统计方法。遵循数量统 计原则,随机取样,样本要能反映所研究总体的真实 情况。 在海洋鱼类调查中,样本大小一般每次取100尾整数。
卵巢淡黄或深黄 卵大而饱满
V期
卵排出滤泡
成熟母细胞
VI期 刚产卵的卵巢
确定成熟等级后,轻轻将生殖腺取出,称重,计算成 熟系数。 性腺重
% × 100 成熟系数( )= 纯体重
留取Ⅳ期和Ⅴ期卵巢,计算怀卵量和相对繁殖力
a 取卵巢称重,记取卵巢重量。 b 在卵巢前、中、后部各取0.5~1g左右,精确称量至0.01精 度,分别记为W1、 W2、 W3 。 c 在滤纸上用解剖针拨动计数,计数各卵块卵子数,分别记为 O1、O2 、O3。 d 计算怀卵量和相对繁殖力。
健康水体鱼类特征

健康水体鱼类特征
健康的水体鱼类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 外观:健康鱼的身体表面光滑,鳞片紧贴,不易脱落。
鱼的眼睛明亮,清澈,没有浑浊物。
2. 游动:健康鱼的游动姿势应该平稳,有力,不摇晃。
鱼在水中能保持平衡,不会出现侧翻或上下浮动大的情况。
3. 摄食:健康鱼食欲旺盛,抢食积极。
投饵后,鱼能迅速聚集并积极抢食。
4. 反应:健康鱼对外部刺激反应灵敏,能迅速作出反应。
例如,当人靠近鱼缸时,鱼会迅速游走。
5. 排泄:健康鱼的排泄物颜色正常,形状规则。
如果排泄物颜色过深或形状异常,可能说明鱼消化系统有问题。
6. 声音:有些鱼类在健康时会发出特定的声音,如嗡嗡声或咕噜声等。
如果鱼类不发出这些声音,可能说明其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只能作为判断鱼类是否健康的参考,并不能完全确定鱼类是否健康。
如果您发现鱼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兽医的帮助。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如下:
1.食性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草食性的鱼>杂食性
的鱼>肉食性的鱼。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
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
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
3.饥饱状态。
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
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
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4.鱼类生理状态。
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
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
5.鱼类适应性能力。
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
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
水平。
6.群体效应。
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
体行为时比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
7.体重。
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
8.水温。
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
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养殖类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

养殖类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养殖鱼类的基本需求?A. 清洁的水源B. 适宜的水温C. 充足的氧气D. 持续的光照答案:D2. 养殖环境中的pH值对鱼类生长有重要影响,以下哪个pH值范围适合大多数鱼类生长?A. 4.0-6.0B. 6.5-7.5C. 7.5-8.5D. 8.5-9.5答案:B3. 鱼类养殖中,下列哪个因素与鱼类的繁殖无关?A. 水温B. 光照C. 饲料D. 水质答案:C4. 鱼类养殖中,定期更换水源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水中氧气含量B. 减少水中有害物质C. 增加水中营养物质D. 促进鱼类运动答案:B5. 养殖鱼类的饲料中,以下哪种成分是必需的?A. 蛋白质B. 脂肪C. 维生素D. 矿物质答案:A6. 在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治中,以下哪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 化学药物B. 物理隔离C. 免疫接种D. 环境调控答案:C7. 鱼类养殖中,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生长B. 预防疾病C. 改善水质D. 增加营养答案:B8. 鱼类养殖中,下列哪种鱼类属于淡水鱼类?A. 鲑鱼B. 鳟鱼C. 鲈鱼D. 鲷鱼答案:C9. 鱼类养殖中,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什么来确定?A. 鱼类的体型大小B. 鱼类的品种C. 鱼类的体重D. 鱼类的摄食情况答案:D10. 鱼类养殖中,以下哪个因素与鱼类的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A. 饲料质量B. 水温C. 光照D. 水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鱼类养殖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A. 水温B. 水质C. 饲料D. 光照答案:ABCD12. 在鱼类养殖中,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鱼类的生存率?A. 定期更换水源B. 合理投喂饲料C. 定期检测水质D. 保持适宜的水温答案:ABCD13. 鱼类养殖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鱼类的繁殖?A. 性别比例B. 水温C. 光照D. 水质答案:ABCD14. 在鱼类养殖中,以下哪些疾病可以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A. 细菌性疾病B. 寄生虫性疾病C. 病毒性疾病D. 真菌性疾病答案:ABC15. 鱼类养殖中,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A. 定期消毒B. 合理投喂饲料C. 保持水质清洁D. 定期更换水源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鱼类养殖中,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
养鱼技巧:怎样判断鱼类的饱与饥

怎样判断鱼类的饱与饥(一)怎样判断鱼类饥饱一看吃食时间长短。
投喂后在3个小时内吃完为正常,2小时左右吃完表明投喂量不足,还有一部分鱼没有吃饱,应在下次投时适当增加;如延长到4小时还未吃完,而鱼群已离开食场,表明饱食有余,下次可适量减少。
二看鱼类生长大小。
四五月份,鱼开食后食量一天天增加,在1周或1旬的投喂计划中,要观察周初与周末,或旬初与旬末的变化。
如果所投数量每天一样,到周末或旬末时,在2个小时内就吃完,表明鱼的体重增加了,吃食量大了,没有吃饱,要增加投喂量,一直到11月份开始捕捞,都可以用此法去识别掌握。
三看水面动静。
投食后如果鱼类没有生病而在水面上频繁活动,这是饥饿的表现。
反之,吃饱后鱼会钻到水里去。
尤其鱼苗或鱼种如在水面上成群狂游,这是严重饥饿状态的标志。
俗称“跑马病”。
要立即投食,堵截狂游,否则会大批死亡。
至于鲢、鳙一类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肥水鱼,可观察水质的肥瘦去判断是否满足其生长要求。
当水质瘦时,用施肥办法去培养浮游生物。
水质过肥,出现恶化苗头时,则要立即换水开机增氧,必要时投放敌百虫药物杀死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变瘦,然后再施肥培养水质,才有利于肥水鱼的生长。
(二)怎样预防不发生饥饱必须做到投喂“四定”。
不能有什么投什么,有多少投多少,没有就不投。
鱼谚云:“停食一天,白长三天”。
有的承包户在农忙时往往只顾田头,忘掉塘头,停食几天的大有人在;有的将饲料集中投于不足10平方米的一个点上,导致鱼类吃食不匀、生长不匀、达不到计划产量;有的对饲料保管不严,霉变后未加处理就直接投喂,导致鱼病暴发流行,损失惨重。
凡此种种,是养不好鱼的。
据此,要想学会科学养鱼技术,必须先学会识别鱼的饥饱,坚持定量、定质、定位、定时的“四定”投喂方法,才能实现丰产丰收。
一年四季鱼塘管理技术要点一年两季鱼即上半年养成鱼、下半年培育鱼种。
一年两季鱼可提高鱼塘利用率,减少单位鱼产量的塘租,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其管理技术要点如下:一、鱼塘的条件(一) 面积适宜,深浅适度考虑到网捕和干塘捕鱼的可操作性,一般选择面积3~15亩,水深1.5~3米的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