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摄食与营养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分析•针对鱼类摄食减少的对策•鱼类摄食减少的预防措施•鱼类摄食减少的研究展望01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摄食减少的定义鱼类摄食减少通常是指相较于正常摄食量,鱼类的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现象描述在自然水域和养殖水域中,鱼类摄食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通常表现为鱼群对食物的积极性降低,进食速度变慢,或者在一段时间内鱼类对投喂的食物兴趣降低。
在自然水域中,由于水质、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鱼类可能会出现摄食减少的现象。
此外,天敌的存在、水质污染等也会影响鱼类的摄食。
自然水域在养殖水域中,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恶化、饲料单一等原因,鱼类也可能会出现摄食减少的情况。
此外,养殖过程中的噪音、振动等干扰也可能影响鱼类的进食。
养殖水域不同水域的鱼类摄食减少现象生长受阻鱼类摄食减少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
长时间摄食减少可能会导致鱼类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病弱和死亡的情况。
生存威胁由于营养不足,鱼类摄食减少会导致其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此外,鱼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消耗大量能量,进一步威胁其生存。
鱼类摄食减少的影响02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分析气候变化导致水温异常,如突然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鱼类的生理机能和摄食欲望。
温度异常降雨量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降雨量波动会影响水体的溶氧量、水质和鱼类摄食。
如洪水、干旱等,会导致鱼类栖息地变化,食物链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其摄食。
030201气候变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恶化,水中污染物超标,影响鱼类健康和食欲。
污染严重水中溶氧量过低会限制鱼类的活动和摄食。
溶氧量低水质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生理机能和食欲产生不利影响。
pH值异常水质恶化鱼类病毒性疾病如草鱼出血病等,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理机能和摄食欲望。
病毒侵袭如烂鳃病、赤皮病等,感染后鱼体会出现食欲不振、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近年来,由于水域质量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鱼类摄食生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鱼类摄食行为,更深入地了解水域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并给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的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内容有:1、描述鱼类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鱼类的捕食工具、捕食频率、捕食优势种类及其变化,以及捕食强度等。
2、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鱼类捕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鱼类反馈对主要垂直关系过程的影响、介导鱼类捕食活动的主要生态因子等。
3、评估水域污染水域污染是威胁鱼类摄食生态的主要原因,可以利用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结果,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的程度,为水域生态恢复提供有效指导。
二、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方法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鱼类样本,对不同鱼类的捕食行为和水域受污染程度等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
主要方法有:1、鱼类样本采集鱼类样本采集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环节,采集方法有拖网,捕捞和捕鱼网等,可对鱼类的数量、性别、年龄、体型、行为等进行采样评价;2、实地鱼类观察实地鱼类观察是获取鱼类捕食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对鱼类搜食行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等进行观测分析;3、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是评估水域污染的重要方法,可以分析水域表层水体中的污染物、水质参数等,以探究鱼类摄食行为与水体污染之间的关系。
综上,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描述鱼类捕食行为、分析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鱼类样本采集、实地鱼类观察和水域污染参数分析等,为加快水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

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养殖鱼类的养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成为了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饲料的消化过程以及影响饲养效率的因素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饲料的消化过程饲料是养殖鱼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来源,而饲料的消化过程对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1. 摄食和口腔消化摄食是鱼类进食的第一步,通常鱼类会通过张嘴吞食饲料。
摄食过程中,鱼类的口腔会参与消化,例如通过咀嚼、分泌唾液等方式将饲料破碎和湿润,为后续消化做准备。
2. 胃消化摄入口腔的饲料会通过食道进入鱼类的胃部,胃部是饲料进一步消化的重要器官。
在胃中,鱼类的胃液会分泌酶类物质,例如蛋白酶和脂酶,这些酶能够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使其转化为可被鱼类吸收的物质。
3. 肠道吸收消化后的饲料会进入鱼类的肠道,在肠道中,鱼类的肠道上皮细胞会通过吸收作用,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中供养分配至各个组织和细胞,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二、影响饲养效率的因素养殖鱼类的饲养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
1. 饲料的质量和成分饲料的质量和成分是影响饲养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优质的饲料应具备全面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的饲料成分能够满足鱼类的生长发育需求,提高饲养效率。
2. 饲料的颗粒大小和形状饲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对鱼类的进食和消化有着重要影响。
合适的颗粒大小能够提高鱼类的进食率和摄食效率,进而改善饲养效果。
此外,颗粒的形状也能够影响饲料在鱼类胃中的停留时间,进而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效果。
3. 饲料的投喂方式和频率饲料的投喂方式和频率也是影响饲养效率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投喂方式能够使饲料均匀分布在水体中,使鱼类能够充分摄食,并且减少饲料的浪费。
同时,合理的投喂频率能够保持适当的饥饱感,促进鱼类的正常进食和消化。
鲤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 - 养殖技术

鲤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养殖技术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
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
鲤鱼是的食性很广,荤的素的通通吃进肚。
记得小时候家里养鱼,鱼塘里一定少不了鲤鱼,因为鲤鱼会吃草鱼的排泄物。
很多人都会买鲤鱼吃,都说鲤鱼营养丰富。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鲤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
鲤鱼的营养价值1、鲤鱼的钾含量较高,同时也含有不少的不饱和脂肪酸。
2、鲤鱼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组织蛋白酶、肌酸、磷酸肌酸、尼克酸等。
3、鲤鱼的蛋白质不但含量高,而且质量也佳,人体消化吸收率可达96%,并能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D。
4、据测定,鲤鱼每100g可食鱼肉中,约含有蛋白质20g,脂肪1.3g,碳水化合物1.8g,钙65g,磷407mg,铁0.6mg以及多种维生素及组织蛋白酶,并含有10余种游离氨基酸。
鲤鱼的功效与作用中医认为,鲤鱼味甘、性平,入脾、肾、肺经,无毒。
有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
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益。
1、明目鲤鱼的视膜上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因此,鲤鱼眼睛明目的效果特别好。
2、治水肿孕妇在孕后5~6个月时,往往伴有手、脚、小腿水肿,吃鲤鱼通利小便,能治水肿。
3、利水通乳汁有补脾健胃、利水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对各种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益。
4、吃鲤鱼更长寿鲤鱼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能很好的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因此,多吃鱼可以健康长寿。
5、可以做药治疗疾病中医学认为,鲤鱼各部位均可入药。
鲤鱼皮可治疗鱼梗;鲤鱼血可治疗口眼歪斜;鲤鱼汤可治疗小儿身疮;用鲤鱼治疗怀孕妇女的浮肿,胎动不安有特别疗效。
6、可防止胎漏孕早期孕妇由于情绪波动、跌仆闪挫等塬因,易发生阴道出血,即胎漏,如兼有腹内胎动下坠的感觉,就会胎动不安。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如果吃些鲤鱼,即可消除胎漏。
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

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摄食量的多少是影响鱼的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而鱼类摄食量也受诸如鱼体自身、水体环境、饲料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鱼体自身因素l、食性不同:不同种类的鱼食性不同,影响着摄食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呈现以下状况:草食性的鱼>杂食性的鱼>肉食性的鱼,例如草鱼的投饲率一般在5%左右,而青鱼为3%左右。
2、胃及消化道容积和食性不同: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成鱼>鱼种>幼鱼,有的鱼无胃,所摄食的饵料依靠肠道来消化,草食性鱼类肠道很长,一般为鱼体长的6-7倍,而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一般为鱼体长的1/3—3/4,杂食性的鱼类居中,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草食性鱼>杂食性鱼>肉食性鱼。
另外空腹状态也与摄食量大小有关,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才重新开始摄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3、鱼类的生理状态:当鱼处于饥饿状态时摄食量开始增加,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稳定,但长期饥饿会抑制食欲。
繁殖期间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
当鱼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因此水质条件发生变化以及拉网锻炼捕捞时都会使鱼类处于应激状态而影响其摄食水平。
4、鱼类适应性能力: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响摄食水平。
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也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鱼的摄食量。
5、群体效应:在鱼群体中摄食活动存在强烈的模仿和竞争意识,群体摄食量强于单体摄食水平,但达到一定的群体水平时则降低摄食水平所以在养殖时要有效的控制水体载鱼量达到最佳状态。
二、环境因素1、水温: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一般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则鱼的摄食量也相应随之变化。
观赏鱼的营养与饲料配制

观赏鱼的营养与饲料配制观赏鱼的营养与饲料配制1 观赏鱼的营养特点观赏鱼的营养特点不同于食用鱼,他着重于健康与艳丽。
但是观赏鱼饲料的营养与食用鱼饲料一样,都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如果缺少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营养素,或营养物质供给不均衡,鱼就会出现相应的营养缺乏症状,进而会引起严重的疾病。
1.1 蛋白质国内未见对观赏鱼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报道。
确定观赏鱼饲料的蛋白质需要量的主要依据,首先是对观赏鱼传统天然饲料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其次是参考从国外进口的各种观赏鱼饲料产品说明的蛋白质含量;最后通过蛋白质水平效应的饲养试验,来确定观赏鱼蛋白质需要量。
据报道,肉食性或偏肉食性观赏鱼需要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杂食性观赏鱼35%左右即可;偏素食性观赏鱼由于其肠道较长可让食物储藏较久,蛋白质含量可低些,约30%左右适当。
肉食性或偏肉食性观赏鱼较喜欢动物性蛋白质,偏素食性观赏鱼较喜欢植物性蛋白质,杂食性观赏鱼两种混合即可。
1.2 脂肪脂肪是观赏鱼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
观赏鱼饲料内应含充分的ω-3、ω-6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平常可蓄积于皮下脂肪使体表光泽更具细腻感。
1.3 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较其他动物低。
其中,淀粉是较容易消化的物质,纤维素却不易消化,但对肠道的蠕动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杂食性或偏素食性鱼类,其纤维素的含量是不可或缺的。
但偏肉食性鱼类就不适用含高纤维的食物。
1.4 矿物质矿物质大部分为骨骼构成成分,一部分为血球或酶的成分,更有参与酶作用时之必须因子或渗透压的调节等。
观赏鱼饲料中的矿物质可提高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促进鱼体骨骼肌肉等组织的生长,提高食欲、增进鱼体健康及生长。
1.5 维生素维生素对观赏鱼鱼体来说要求不多,但他却是保证鱼体健康,维持动物体的代谢和正常生理机能,有着及其重要作用且不能为其他营养物质所替代的重要物质。
1.6 能量观赏鱼为了维持生命和正常代谢活动,就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观赏鱼从摄食的饲料中获得营养素的同时也获得了能量。
鲅鱼的喂养习性与摄食途径

鲅鱼的喂养习性与摄食途径鲅鱼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鱼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鲅鱼的喂养习性与摄食途径是养殖和捕捞鲅鱼的关键环节,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捕捞技术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鲅鱼的喂养习性和摄食途径的相关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鲅鱼的喂养习性。
鲅鱼是肉食鱼类,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
它们通常在潮汐区域和温暖的海域活动,喜欢在浮游生物丰富的海域捕食。
鲅鱼是迁徙性鱼类,通常在春季从南方洄游到北方进行产卵,而在秋季又会回到南方海域。
因此,在不同季节的饲养和捕捞中应注意时机选择和食物的供应。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鲅鱼的摄食途径。
鲅鱼通常采用视觉捕食的方式,它们依赖敏锐的视觉感知能力来准确地锁定猎物。
在浮游生物丰富的海域,鲅鱼会快速游动并以高速掠食的方式捕捉猎物。
鲅鱼的口腔结构也适应了它们摄食的方式,它们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发达的颚骨,以便迅速咬住猎物。
对于鲅鱼的养殖而言,摄食途径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鲅鱼养殖场通常会选用适宜的饲料和饲养方式。
鲅鱼的饲料主要包括活体鱼苗、鱼虾类、贝类和其他浮游生物。
为了满足鲅鱼的营养需求,饲料应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并且要符合鱼类饲料质量的相关标准。
饲养时应注意饲料的适宜量和饲养的频率,以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饲料。
除了饲料的选择和投喂,养殖鲅鱼还需要考虑水质的管理。
鲅鱼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对水温的适应范围要求较为严格。
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质清洁、无污染,并保持适宜的水温和盐度。
鲅鱼喜欢较高的水温,通常在20℃-28℃之间饲养效果较好。
此外,鲅鱼在养殖过程中还需要适当的氧气供应,养殖场通常会通过增氧设备来满足鲅鱼的需求。
在捕捞鲅鱼的过程中,了解鲅鱼的摄食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捕捞鲅鱼通常采用拖网或围网的方式,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锁定和捕捉鲅鱼。
由于鲅鱼喜欢在浮游生物丰富区域活动,捕捞者通常会根据浮游生物的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捕捞地点和时间。
《鱼类的摄食》课件

鱼类食物的类型
自然的鱼类食物
这些鱼虽然会吃人工饵料,但它们更喜欢在水中找 寻自然食物,例如小虫、浮游生物。
Hale Waihona Puke 人工饵料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饵料,饵料 的呈现方式也各异,有颗粒状、饼状、丝状等,可 以根据不同的鱼类轻松选择。
为鱼准备自然食物和人工饵料
自然食物
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惯选择合适的自然食物,如虫子、 虾子、水草、小鱼等。
过繁的摄食次数
可能会导致鱼窒息,鱼缺氧,鱼肠道过载等问题。
恰当次数的摄食
会让鱼保持健康的状态,并保持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
鱼摄食的适量重要
1
饲养不足的影响
2
影响鱼的健康和成长,损害鱼的免疫功 能,增加鱼的死亡风险。
过度饲养的影响
肠道堵塞、导致水质污染、生病、甚至 死亡。
摄食习惯与鱼种
热带鱼
食物来源多样,可以采用多饵料和多种方法,让鱼 类的营养摄入更加全面。
《鱼类的摄食》PPT课件
欢迎来到关于鱼类摄食的课件!饲养鱼类是一项有趣的爱好,但要养出健康 有活力的鱼儿,了解摄食知识至关重要。
分类鱼类摄食
1
食草性鱼类
这类鱼以海藻、水生植物为主食,如胡
食肉性鱼类
2
萝卜素等对颜色也有所保护。
这些鱼以鱼、节肢动物、蜗牛等为食,
鲨鱼是最典型的食肉性鱼类。
3
杂食性鱼类
这些鱼以植物和动物的组合为食,如热 带鱼。
锦鲤
鱼儿会吃植物食品、浮游生物、昆虫和底栖无脊椎 动物。锦鲤最爱果蔬、水生植物和螃蟹。
食性鱼不同的怪癖
1
鱼类的群居行为
2
相互之间会竞争摄食权利,但同时又要讲
究食物共享,同伴与平衡是重点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在水底觅食
2014-12-3 17
13.3 食物组成及其变动
一、基本概念 二、食物组成 三、食物选择性 四、食物的稳固性和可塑性 五、食物组成的变动 六、最适索饵理论
2014-12-3
18
一、基 本 概 念
喜好食物:最优先选取的食物
主要成分,依之完全能生存→主要食物
替代食物:喜好食物缺少时选取的食物 常出现,依之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次要食物 强迫食物: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为维 持生存被迫选取的食物 平时不会摄取→应急食物 偶然食物:偶然出现的食物
13
处理猎物
2014-12-3
抵御天敌-被捕食者的适应
集群 不易被捕食者发现:群体被发现的概率小 及 时 发 现 捕 食 者 : 增 强 警 惕 性 ( increased vigilance) 集体的力量巨大:共同御敌、集群而成庞大体 减轻捕食压力: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 每一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小 集群中央的个体比边缘个体更安全(捕食者进攻 时,集群更紧密) 减少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与能量
捕食者的活动
捕食者的适应
被捕食者的反适应
搜寻猎物 识别猎物 捕获猎物
隐蔽 (色、斑、行为)、警戒 增加视觉的敏锐性 搜寻猎物的影像 形态的多态 搜寻猎物分布有限空间 分散
学习 拟态(形态、嗅觉、味觉)
提高运动速度和敏捷性 逃脱、惊跳 进攻性武器 防御性武器 征服能力 具备解毒能力 主动防御 体表坚韧 含毒素(Toxin)的棘、刺
2014-12-3 14
抵御天敌-被捕食者的适应
隐蔽(Crypsis):伪装后与背景环境接近,
增加捕食者搜索的时间,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不利于吸引异性和保护领域
多态(Polymorphism):捕食者对食物形成
搜索影像(search image)。种内与种间的 多态,降低捕食者的识别能力
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色彩鲜艳者
• 其他:体色、气味、可消化性、环境因子等
2014-12-3
22
选 择 指数
选择指数:消化道中某种食物所占百分比与
水体食物基础中该种食物所占百分比的比值
表示鱼类对某种食物的喜好性和选择能力
2014-12-3
23
E=ri / pi
E=(ri-pi)/(ri+pi) →常用 E=0,无选择性 0<E<1,有选择性
第13章 摄食和营养
重点和难点:
鱼类的食性类型
食性转换
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和摄食量变动 的规律与原因 确定鱼类日粮的方法和意义
2014-12-3 1
研究鱼类摄食与营养的意义
养殖:合理放养与饲喂 确定放养种类和数量→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 选择移植驯化对象→充分利用食物资源,依食谱选择 控制利用凶猛鱼类→据食性采取针对措施 确定水体的施肥、投饵 降低鱼类饵料系数→从生物能概念出发,分析在哪些环 节采取哪些措施 捕捞:合理利用天然资源 确定渔场→饵料生物的优势种类出现的地点 资源预测和预报→饵料丰富,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
2014-12-3 34
理 想 化 自 由 模 型 ( ideal free model , Fretwell &
Lucas,1970):
食饵呈不同密度层片分布时,鱼类分布=食饵分布
食饵层片及层片内的食饵大小和密度发生季节性变
化→鱼类分布会自由地随之变化→无竞争
2014-12-3
35
13.4 摄食强度和摄食节律
4
二、营养阶段与食性分化
内源性:卵黄→吸收卵黄期
混合性:卵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期
外源性:天然或人工食物→食性分化期
草鱼:仔鱼→浮游生物;>3cm→转食水草
鳙:仔鱼→原生动物、轮虫、无节幼体 >25mm→转食大个体轮虫、枝角类 鲤:<15mm→枝角类、桡足类 >15mm→底栖动物(摇蚊幼虫)→杂食性
3.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
4.刮食:刨刮着生生物。据刨刮痕迹判断种类与大小
5. 翻掘 :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 再拣食
6.吮吸:水 + 食物。摄食效能低
康氏烟管鱼 Fistularia commersonii
2014-12-3 9
按摄食方式划分凶猛鱼类
① 伏击型:乌鳢、鳜 ② 诱饵型:鮟鱇 ③ 搜索型:狗鱼
2014-12-3
37
充塞度-
有胃鱼类
00级—胃、肠中均无食物 0级—胃中无食物,肠中有残食
2014-12-3 2
13.1 营养类型
一、食物的多样性和食物基础 二、鱼类的营养阶段 三、食性类型
2014-12-3
3
一、食物的多样性和食物基础
食物的多样性:所有动、植物→水中的和外 来的 食物资源:水中的和外来的所有动、植物及 其衍生物 食物基础:食物资源中被现有各种鱼类经常
利用的部分
2014-12-3
2014-12-3 33
最适索饵理论 –索饵点选择
食饵分布→不均匀的层片状,不同层片的食饵密度 不同 边缘值原则(marginal value theorem,Charnov, 1976):
索饵鱼具有了解食物层片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率 的能力 当索饵鱼在某一层片的摄食率=该层片各食饵的 平均摄食率→转向摄食率较高(食饵密度较高) 的层片→具竞争
↑海马
←圆吻鲴
2014-12-3 11
二、摄食的形态学适应与对策
☆ 鱼类对其喜好食物有特定的形态适应: 食物类群相似,形态趋同演化 视觉摄食鱼类、嗅觉摄食鱼类 摄取→口、齿、鳃耙的适应 消化→胃、肠构造的适应
2014-12-3
12
反捕食对策-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适应
(引自Krebs and Davies,1993)
E=1,无选择性
E>1,有选择性 E<1,避而不喜食 E=(ri - pi)/pi
0>E>-1,避而不喜食 式中:ri—某种食物所占百分比
pi—该种食物在食物基础 中所占百分比
E=0,无选择性
E>0,有选择性
E<0,避而不喜食
2014-12-3 24
选择指数
◆ 测定:ri→容量法、重量法、计数法 pi→ 较难使之准确,涉及水生生物的 采样技术和方法 ◆ 变动:季节、地区、环境中食物易得性 摄食鱼的密度 饵料生物的分布和密度
2014-12-3 5
三、食性类型
主要食物的类群
① 草食性
② 肉食性
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
① 浮游生物 ② 底栖生物
浮游动物食性→初级肉食性 温和肉食性→底栖动物食性 凶猛肉食性→鱼食性
③ 杂食性
④ 碎屑食性
③ 游泳动物
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
⑤ 水生植物
2014-12-3
6
食性类型- 食物类群的广狭
①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 ②狭食性: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
2014-12-3 16
摄食与危险的权衡
Gilliam(1982):研究蓝鳃太阳鱼 鱼类觅食行为、自身状况与被捕食的危险间 存在动态反馈(Dynamic feedback) 无大口黑鲈:成体与幼体均食底栖无脊椎动物 (高能量,占3/4),并在池边苇丛中食浮游生物 (营养较差) 有大口黑鲈:幼体→只食浮游生物以躲避风险。 进食量减少1/3,季节生长率下降27%。 成体 → 不会被大口黑鲈捕食,
应用:定点投饵技术
2014-12-3
26
四、食物的稳固性和可塑性
稳固性:保持原营养特性而食物组成变化不大
的属性
★ 凶猛鱼类食物的稳固性高 可塑性:改变原营养特性的能力而食物组成易 发生变化的属性 ☆ 环境条件和饵料生物组成→可塑性 ☆ 可塑性→在摄食种类和摄食数量上
2014-12-3
27
稳固性和可塑性并存:
2014-12-3 19
二、食 物 组 成
食物组成→食物种类组成的总和
食谱→将消化道中所有食物种类的比例
鉴定要求:类、种、亚种→据研究目的和研究
者水平
2014-12-3
20
三、食 物 选 择 性
1.有无选择性?两种看法对立 消化道中某食物所占比例与水体中该食物所占比例 有一定的选择性,不绝对选择性 选喜食而又易得的食物 2.喜好性、易得性与选择能力的关系:
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
青鱼→螺类
草鱼→水草
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2014-12-3 7
13.2 摄食行为
一、摄食方式
二、摄食的形态学适应与对策
三、摄食与危险的权衡
2014-12-3
8
一、摄 食 方 式
1.掠食:凶猛鱼类。穷追不舍(鳡)、伺攫(乌鳢) 2.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32
最适索饵理论 –食饵选择
选择净能量得益大的食饵 → 最适口食饵的捕捉
成本最小
最适口食饵丰度↓→食物组成扩大→新食饵的净 能量得益>原食饵平均净能量得益 索饵成本与食饵大小的相关:U形曲线 一定大小的捕食者有其捕捉成本最小的食 饵大小→预测最适食物组成 鱼类达到最大生态适应的变量→需深入研究
捕食者与被食者的相关大小
摄食鱼的饥饿状况等
2014-12-3 25
影响食物选择性的因子
饵料生物 :形态、构造、行为和运动特性、栖息和
分布场所、体色、可口性和可消化性等
鱼类视野反应容量模型,食饵外观大小模型 捕食鱼:形态(口裂大小、鳃耙间距等)、游速、
捕食方式和摄食经验等
区域局限性搜索,区域回避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