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近年来,由于水域质量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鱼类摄食生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鱼类摄食行为,更深入地了解水域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并给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的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内容有:1、描述鱼类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鱼类的捕食工具、捕食频率、捕食优势种类及其变化,以及捕食强度等。
2、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鱼类捕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鱼类反馈对主要垂直关系过程的影响、介导鱼类捕食活动的主要生态因子等。
3、评估水域污染水域污染是威胁鱼类摄食生态的主要原因,可以利用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结果,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的程度,为水域生态恢复提供有效指导。
二、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方法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鱼类样本,对不同鱼类的捕食行为和水域受污染程度等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
主要方法有:1、鱼类样本采集鱼类样本采集是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重要环节,采集方法有拖网,捕捞和捕鱼网等,可对鱼类的数量、性别、年龄、体型、行为等进行采样评价;2、实地鱼类观察实地鱼类观察是获取鱼类捕食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对鱼类搜食行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等进行观测分析;3、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水域污染参数分析是评估水域污染的重要方法,可以分析水域表层水体中的污染物、水质参数等,以探究鱼类摄食行为与水体污染之间的关系。
综上,鱼类摄食生态研究主要关注鱼类捕食行为及其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描述鱼类捕食行为、分析鱼类摄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定量评估水域受污染程度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鱼类样本采集、实地鱼类观察和水域污染参数分析等,为加快水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综述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涉及对鱼类摄食规律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应用于渔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
针对鱼类摄食生态研究,尽管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发现,但是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仍然非常多样化,因此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展开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要了解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内容,首先需要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鱼类摄食行为分为被动摄食和主动摄食,其中被动摄食以受水流冲刷的悬浮物为星,而主动摄食包括捕食和采食等活动,常常涉及到鱼类在水体底部或水面寻找食物的活动。
此外,还需要研究鱼类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因素。
除了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外,研究者还应该研究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
鱼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环境因素和鱼类本身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水PH值、水体浊度、溶解氧和水体中有机质等,而鱼类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种类、生长阶段、体型等。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鱼类摄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渔获手段、渔获量等。
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也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对鱼类摄食生态的研究采取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三种方法,并结合野外实验等方法得出综合结论。
现场观测是研究鱼类摄食生态的基础,它主要以捕捞和拍摄等方式对鱼类摄食行为进行观察,以此积累摄食行为相关数据。
实验模拟是指在实例环境中,以试验方法探索鱼类摄食行为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定式化模拟试验,随机抽样实验,渔业拖网试验,工程模拟实验等。
计算模拟法借助计算机模拟鱼类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摄食行为,可以帮助研究者对鱼类摄食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本文就鱼类摄食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研究鱼类摄食行为的规律,以及它们摄食物质的类型、数量和遭受水体生存限制的程度等;其次,还需要了解鱼类摄食行为受环境和鱼类本身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鱼类摄食生态的实践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方法。
健康水体鱼类特征

健康水体鱼类特征
健康的水体鱼类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 外观:健康鱼的身体表面光滑,鳞片紧贴,不易脱落。
鱼的眼睛明亮,清澈,没有浑浊物。
2. 游动:健康鱼的游动姿势应该平稳,有力,不摇晃。
鱼在水中能保持平衡,不会出现侧翻或上下浮动大的情况。
3. 摄食:健康鱼食欲旺盛,抢食积极。
投饵后,鱼能迅速聚集并积极抢食。
4. 反应:健康鱼对外部刺激反应灵敏,能迅速作出反应。
例如,当人靠近鱼缸时,鱼会迅速游走。
5. 排泄:健康鱼的排泄物颜色正常,形状规则。
如果排泄物颜色过深或形状异常,可能说明鱼消化系统有问题。
6. 声音:有些鱼类在健康时会发出特定的声音,如嗡嗡声或咕噜声等。
如果鱼类不发出这些声音,可能说明其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只能作为判断鱼类是否健康的参考,并不能完全确定鱼类是否健康。
如果您发现鱼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兽医的帮助。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如下:
1.食性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草食性的鱼>杂食性
的鱼>肉食性的鱼。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
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
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
3.饥饱状态。
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
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
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4.鱼类生理状态。
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
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
5.鱼类适应性能力。
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
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
水平。
6.群体效应。
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
体行为时比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
7.体重。
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
8.水温。
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
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鱼类摄食行为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鱼类摄食行为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鱼类是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食物链上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角色,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鱼类摄食行为鱼类的摄食方式可以分为主动摄食和被动摄食两种。
主动摄食是指鱼类能主动捕食其他动物为食,如鲨鱼、鲸鱼等;被动摄食是指鱼类通过张嘴等方式,等待自然食物流经,如鲸鱼谷等现象。
1. 主动摄食主动摄食者是指寻食、抓捕和吞噬猎物的鱼类。
它们具有捕食意愿,住小的动物如浮游生物、小鱼、甲壳类等,食物通常是对它们来说较小的生物。
但也有例外,如鲨鱼等喜欢吃大型的生物,如鲸鱼、海豚等。
这种摄食行为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够促进鱼类群体的生长和繁殖。
在鱼塘或养殖池中的鱼群,一般只要加强饲料的投喂就足以维持他们的生长和繁殖,但是海洋中的鱼类或野生淡水鱼类,则需要靠摄食来获取营养,从而保持稳定的群体数量和强大的竞争力。
2. 被动摄食被动摄食是指不主动寻找猎物,而是靠流水进行善后吸收食物的鱼类。
它们所靠的是周围的环境背景,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食物。
例如浮游生物,是水流推动的,只要幸存下来就能成为被动摄食者的食物。
二、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鱼类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循环鱼类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会摄食小型生物,如小鱼、浮游生物等。
这些小生物会通过摄食获得营养从而支持它们的生命活动。
当大鱼或其他生物食用它们时,小生物中所含的营养就会传递到它们的身体中。
经过一定的营养积累,大鱼也会成为捕食者的目标。
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鱼类中的营养被传递到更高一层级的生物中,从而实现了生态系统内营养物质的循环。
2. 生物种群控制鱼类在生态系统中还起到了生物种群控制的作用。
这是因为一些鱼类可以成为其他鱼类的天敌,如鲨鱼、鲸鱼等,特别是对于那些数量巨大的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夏季摄食低谷期
随着夏季的到来,水温升高,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鱼类食物充足,因此它们的摄食量会相对减少,进入摄食 低谷期。
在夏季摄食低谷期,钓鱼爱好者需要调整钓鱼策略,选择更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增加钓鱼的成功率。同时,这也是观 察鱼类避暑和降温习性的好时机。
秋季摄食恢复期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温也逐渐下降,鱼类开始储备能量 ,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此时,它们的摄食量开始逐 渐恢复。
口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输送食物的管道,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肠道则 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区域。
不同种类的鱼,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对食物的消化 能力和偏好。
消化酶的活性
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成分,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食物种类等。在适宜的 条件下,酶的活性越高,食物的消化速度就越快。
杂食性鱼类
总结词
既吃动物也吃植物的鱼类
详细描述
杂食性鱼类既吃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小鱼、虾等,也吃植物性食物,如藻类、果实和种子。它们的食性因种类 而异,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植食性鱼类
总结词
以植物为食的鱼类
详细描述
植食性鱼类主要食用植物性食物,如藻类、草、果实和种子。它们的牙齿通常比较软,适合磨碎和消 化植物组织。
深水区
深水区的鱼类摄食主要集中在深水区 域,这些区域由于水压较高,光照较 少,食物来源相对较少,因此鱼类的 摄食行为也较为特殊。
06
鱼类摄食的个体差异
不同鱼种的摄食差异
鱼类摄食习性的多样性
不同鱼种的食物选择和摄食方式存在显著差 异。例如,肉食性鱼类如鲨鱼和鲈鱼主要以 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而草食性鱼类 如草鱼和鳊鱼则以植物为食。
鱼类的食性是如何区分,你弄清楚了吗?

鱼类的食性是如何区分,你弄清楚了吗?一、淡水鱼类的栖居水层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就四大家鱼而言,它们的栖居水层就有不同:鲢鱼生活在水体上层,性情急躁、活泼,行动敏捷。
鳙鱼、鲂鱼和鳊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性情温顺,活动迟缓。
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或有水草的池塘边,性情活泼,游泳能力强。
青鱼、鲤鱼和鲫鱼则栖息在水体底层,它们喜欢觅食污泥中的螺、蚌、昆虫和水蚯蚓等水生动物。
鱼的种类不同,适宜生长的水域不同,摄取食物的水层也不同。
水域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鲢鱼,鲌鱼,鳙鱼多在水的上层寻找食物,草鱼,鳊鱼,多在水的中层找食物,鲫鱼,鲤鱼,青鱼,鲶鱼在水的底层摄食。
二、淡水鱼类的幼鱼食性大多数鱼类的幼鱼食性基本相同。
从鱼卵中孵出的鱼苗都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
幼鱼开食时,觅食小型的浮游生物以及豆浆、熟蛋黄水等。
随着小鱼的生长,开始觅食大型的浮游生物、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水生生物以及人工投饵。
三、淡水成年鱼类的食性随着鱼体的生长,鱼的食性开始分化。
成年鱼类的食性,因鱼的种类不同而异。
根据鱼类采食食物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1.浮游生物食性: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鱼类。
鲢鱼和鳙鱼即属于此类鱼,中上层鱼类和许多小杂鱼大多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鲢鳙是浮游生物食性的典型代表。
其特点是口大,鳃细长、密集。
这种特点有助于鱼类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鲢鱼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以浮游动物为次;鳙鱼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以浮游植物为次。
浮游生物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主,浮游生物就是漂浮在水体中的细小的物质,这些物质有动物性质的(浮游动物),也有植物性质的(浮游植物)。
如藻类物质,植物的碎屑,小颗粒状的种子,以及小蚊虫,轮虫,桡足虫,枝角类虫等。
其实,吃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很多,大多是以滤食方式摄取(如:鲢鱼,鳙鱼),小杂鱼是以咬食方式来吃食的。
2.底栖(水底)生物食性: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鱼类青鱼和鲤鱼即属于此类鱼。
水产动物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2)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A、水温:可以提高酶的活性,缩短消化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和消化 率无关。水温降低,消化率降低 B、投饲频率:对于肉食性鱼类,一次摄食多;无胃鱼类,连续多次 摄食,提高消化率,一般每日5 次为好。 C、生长阶段:幼鱼消化道短,但代谢极为旺盛,但因消化酶系不健 全,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率较低。 D、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如粗纤维含量为3~5%时合适,粗纤维过 高,消化率降低 E、饲料颗粒大小、色泽等对消化率有一定的影响
A' F A' B Dp(%) = (1 − × ) ×100 = (1 − × ' ) ×100 A D A B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Nutrition and Feed of Aquatic Animals
测定消化率的方法:
绝食代谢(停食法),饥饿代谢 无氮日粮法测定 (不准确) 相关分析法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Nutrition and Feed of Aquatic Animals
三、消化与吸收 消化吸收率 1)测定方法:体外法(人工消化试验):
试管中,用市售的酶或从试验鱼消化器官中提取酶液,消化蛋白质和其它营 养物质,以求消化率的近似值。1897年Knauthe对鲤鱼前肠酶或肝胰脏酶进 行消化率测定,认为体内和人工消化率完全一致;而赤筑(鲸血纷和蚕蛹蛋 白试验)用鲤鱼作对比试验,认为体内和人工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猿谷 (褐色鱼粉和白色鱼粉)测定发现消化率不同。 缺陷:试管内,反应条件基本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分解产物不能及时处 理,分解产物淤积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化酶的作用,同时某些微生 物的污染还可导致分解环境恶化。
应激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2)吃食动作(变化) ①头浮上水面(朝上)争食转变为头朝下(尾朝上)吃食。 解析:鱼逐渐吃饱后,吃食欲望减弱,动作变得迟钝正 常的摄食状态。 ②在摄食的过程中,不少鱼逐渐地由食场区域向外游动。 解析:鱼吃饱后,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从食场的低氧区 向食场外的高氧区游去。 “7~8成鱼吃饱”之鱼群动作判断法:在吃食的过程中, 有20%的鱼群从食场区域向外游动时,即可停止投喂。
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
原著:岳刚毅 海大技术学院
主要内容
1. 判断摄食情况的重要性 2. 鱼类的摄食类型(食性)和摄食方 式 3. 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4. 如何判断摄食情况 5. 实际生产中的运用举例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若是我们不用仪器,在投饵机旁边一站, 就能够说出鱼的状况、并且将原因结果以及 解决方案说出来,那养户对于我们就佩服的 五体投地。
解析:秋冬季,温度变低后,鱼群在水面下吃食游动,而形
成水面波纹。可通过波纹的大小来判断鱼的摄食强度。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5.其它
生产中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吃食时间长短 变化,生长
速度,鱼体肥满度等来判断鱼类的摄食情况.
摄食情况判断在生产上的运用
此后续方案一 定记得跟上。 鱼 尾 巴 末 端 有 白 色 透 明 带
•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 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2>根据鱼类所食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
•浮游生物食性:
•底栖生物食性:
•游泳生物食性: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3>根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多少分:
•狭食性:
给出 海大 健康 管理 方案
鱼 肝 胆 肠 问 题
投喂不 当(如 超量投 喂)
管理不 当(如 乱喂内 服药)
养 户 信 服
给 出 治 疗 方 案
治 愈
养 户 信 服
转料
提高 效益、 提高 销量、 提高 业绩 等等。
谢谢大家聆听!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1.正确判断鱼类摄食情况的意义 (1)为池塘饲料投喂提供参考。
• • • • • • • 每餐投喂量的确定。 不同月份正常日投喂率的确定。 开始投料时机的判断。 加料时机的判断。 投饵机的应用。 投喂间隔时间的确定。 饲料品种和粒径的选择。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2)为池塘水质调节的指标。 ① 水质状况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 ② 为增氧机应用提供参考。 ③ 是水质污染状况的判断指标。 水质状况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 例:水质发生变化时,除水体的表观现象 发生变化,如水体颜色变化,透明度的变 化,氨氮、亚盐浓度的变化,还可以从鱼 的摄食异常状况来进行判断。
太阳光照下鱼鳃盖反射红光
鱼背上有红斑 鱼尾巴末端有白色透明带 鱼体表或者尾巴一夜之间变白或者变黑 鱼翘尾巴 等等
1、开天窗。
1、肝胆肠问题。2、锚头蚤。3、腐皮病。 肝胆肠问题 此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死鱼,很快就会恢复。 1、寄生虫。2、烂鳃。
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常规鱼类摄食的异常表现以及原因分析:
身上有红点,感染锚头蚤。
是投饵机功率不够或者出口过小,导致投喂的面积过小所
致。这会加剧鱼之间相互摩擦,导致机械损伤。需及时调
整投饵机的出口大小(功率),增大投喂机的投料范围。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2.鱼类摄食行为
(1)鱼类争食的速度(变化) 鱼类游动、争食猛烈程度变缓 解析:
a) 鱼吃饱,摄食欲望下降,是一种正常的摄食状态。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3.饲料投喂量的变化
(1)同日不同餐次(早、中、晚)投喂量的差异。 解析;不同时间段下,池塘的溶氧水平不同,而导致的投喂的差异。 (2)日投喂量相对以前减少。 解析:
a) 天气异常
b) 水质不良 c) 疾病情况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4.池塘水纹变化
(1)春季开始投料前,池塘出现浑水团。 解析:温度较低时,鱼开始在水中寻食,而出现池塘水纹的 变化,是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投料的判断标准。 (2)鱼在水面下吃食,在水面上形成不同程度的波纹。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3.业务员熟练掌握摄食情况判断方法的必要性 我们的定位:服务营销员 我们的价值:提升养殖户技术水平,帮助养殖户 创造价值。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 (1)我们必须了判断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方法。 (2)我们必须能够解析鱼类异常摄食行为背后 的真正原因和改进措施。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1.摄食类型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3)为池塘疾病预防提供参考 ①是疾病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是药物使用效果判断的参考因素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2.鱼类摄食状况判断失误的坏处: (1)不能及时预防疾病,导致鱼病爆发。
(2)饲料投不下去,鱼生长速度缓慢。 (3)饲料投喂过多,造成饲料浪费,饵料系 数升高,同时水体环境变得不稳定。 (4)不能及时地调节水质。
投饵机未开闹食、开了几分钟后鱼离开、吃食 鱼变的稀稀疏疏 投饵机未开不闹食、开了只有稀稀疏疏的鱼来 吃
投饵机开、无风起浪、见浪不见鱼、投饵机周 边水变浑浊。
鱼吃食不停跳动、吃食后头伸出水面“蛙泳” 投料机开前、开中、开后都不见任何动静 鱼身上有红点
1、训食不成功。2、投喂大量原粮。
1、肝胆肠问题。2、烂鳃。3、投喂没有浸泡难消 化的原粮。 1、池子刚泛塘或者刚出现严重浮头。2、池子出现 严重的药害事故。 1、锚头蚤。
①每一餐投喂过程,食场区域鱼群面积相对刚开始投喂时变小。 解析:正常的摄食状况,鱼群面积的变小,说明不少鱼已经吃饱, 并开始散去。 “7~8成鱼吃饱”之鱼群面积判断法(经验法):在吃食的
过程中,如果食场区域鱼群的面积减少至刚开始吃食面积的
30%以下时,即可停止投料。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②在相同投喂时间,投喂完相同量的饲料之后,吃食鱼群面 积比率大于30%。 解析:这说明摄食的鱼群没有达到7~8成饱,需要加料。 ③食场区域吃食鱼群的面积明显小于以前(按道理吃食的鱼 群面积应该是变大的)。 解析:说明鱼群的摄食状况不佳,需要从天气状况、水质状 况、投喂方面、疾病方面进行分析。 案例: 阴雨天气吃食鱼群面积比正常天气明显减少
原因 1、鱼鳃或者体表有寄生虫。2、水下有大青鱼等抢 食凶的鱼。3、投料机边药物挂袋。 1、投饵机刚打开,打料不均,鱼抢夺吃食的有利 的地方。 1、投饵机周边底质败坏。2、饲料不适口 1、水质。2、缺氧。3、发病或大病初愈。4、应激 。5、药物过量。6、训食原因。7、上顿吃过饱。
投 饵 机 开 鱼 摄 食 状 况 不摄 食 其他
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正常的摄食表现
快到投喂时间时候、鱼已经在投饵 机边游动闹食,听到人说话或者器械 声响就快速聚集在投饵机边,打开投 饵机后就快速的在投饵机边摄食、刚 开始摄食的时候为抢夺较好的位置而 展开斗争、出现几分钟的炸群现象、 尔后又恢复平静。
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种类 摄食
具体症状 一直炸群 刚开始几分钟炸群、尔后恢复正常摄食
•广食性:
4>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
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型。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2.摄食方式
• 捕食: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的摄食方式。 •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 食物。 • 研磨:以甲壳类或软体动物为食,常有臼齿。 • 刮食:以锐利的下唇刮食丛生植物或底栖硅藻。 如鲴鱼类、鲻、鮻鱼。 • 吸食:海马、海龙等,口呈长管状,以吮吸的方 式摄取水层的糠虾等无脊椎动物。 • 寄生:如七鳃鳗、盲鳗、角鮟鱇等
鱼类常见的摄食表现
以上十三种是在养户池塘常见鱼 类摄食状况,大家只要弄清楚这十三 种现象背后的致病因子和相应方案的 作用机理、做到融会贯通,遇到其它 异常的水质渔病基本上都能够很好的 解决,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适合自 己的一套技术成果。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1.鱼群面积和厚度的大小
(1)鱼群面积的变化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2)鱼群厚度(变化)
①在投喂的过程中,浮上水面鱼群厚度逐渐变薄。 解析:鱼群吃饱后,会从水面转向水下活动。 “7~8成鱼吃饱”之鱼群厚度判断法:在投喂过程中,
鱼群面积变化不大,70%以上的鱼不浮上水面吃食,导致
鱼群厚度变薄,即可停止投喂。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②鱼类吃食过程中,浮上水面吃食的鱼群过厚。 解析:食场鱼群区域过厚,这是一种不良的摄食状态,可能
鱼类的摄食类型与鱼类的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其
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相适应,这是鱼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
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摄食类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2.摄食类型分类方法
1>根据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性质分类: • 植物食性的鱼类 • 动物食性的鱼类:又可分为: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③“炸群”现象。 现象描述:鱼在吃料的过程中,突然受惊散 开,然后又慢慢地聚拢吃食,有时反复循 环几次。 解析: (1)食场区域缺氧 (2)受惊应激(外界声响,敌害鱼类) (3)不适感(体表有虫,受伤)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④在开始摄食阶段,有鱼离群独游。 解析:发病的鱼摄食欲望不强。 ⑤投喂饲料时,没有鱼或者很少鱼到食场来 吃食。 解析: a) 天气异常 b) 药物使用 c) 水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