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及水利知识

黄河及水利知识一、黄河概况1. 黄河的地理位置与流经区域-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 其流域范围大致介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全长达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2. 黄河的地形地貌影响- 上游地区多为高山峡谷,河水落差大,水流湍急。
例如龙羊峡、刘家峡等峡谷段,这种地形使得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 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河床不断抬高,使得黄河下游的堤防面临巨大压力。
3. 黄河的气候影响-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这种降水的季节性分布不均,导致黄河水量季节变化大。
- 冬季黄河部分河段会出现结冰现象,由于凌汛的存在,在初春或初冬时节,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容易发生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洪水泛滥的情况,如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
二、黄河的水利工程1. 上游的水利工程- 龙羊峡水电站- 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
- 它具有多项功能,如发电、防洪、灌溉、养殖等。
龙羊峡水电站的水库大坝高178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千瓦时左右。
- 刘家峡水电站-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黄河干流上。
- 其水库大坝高147米,总库容57亿立方米。
刘家峡水电站在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千瓦时。
2. 中游的水利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千米的黄河干流上,处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流域自然概况1 .自然概况及特点青海、四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
与其他江河不同,22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1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200mm,其中年平均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万km。
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的面积约15.622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在。
,仅占全国580亿m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流域内人,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河川径流总量的2%,仅为全国耕地亩均324 m25%;耕地亩均水量均水量593m,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3。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17%水量的39.1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课件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课件教学内容:一、黄河的概况1. 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2. 发源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
3. 流经地区: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
4. 全长和流域面积: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为752,443平方公里。
二、黄河的流域特点1. 地形地貌:黄河流域地形复杂,包括高原、山脉、平原等地貌。
2. 气候特点:黄河流域气候多样,南北差异较大,总体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 水文特征:黄河水量较大,但季节性波动明显,夏季洪水期水位较高,冬季则相对较低。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全长和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
2. 学生能够理解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水文特征。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黄河流域的地图,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和流域特点。
难点: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地图:黄河流域地图。
2. 课件:黄河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3. 练习题:关于黄河的地理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景色。
2. 提问学生对黄河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二、黄河的概况:1. 通过课件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地区、全长和流域面积。
2.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流域地图,指出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
三、黄河的流域特点:1. 通过课件介绍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水文特征。
2. 结合地图和图片,解释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如高原、山脉、平原等。
3. 分析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表现。
4. 讲解黄河的水文特征,如水量季节性波动的原因。
四、随堂练习:1. 给定一道关于黄河地理位置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黄河流域地理详细讲解

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
该流域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在黄河流域发现了许多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如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上游地区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很大一部分,还有丰富的铁矿和有色金属矿;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些资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一些地理环境问题。
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同时,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流域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
总之,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认识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
中考黄河知识点总结

中考黄河知识点总结一、黄河概况1. 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2. 黄河的流域面积黄河流域面积约为7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域,仅次于长江。
3. 黄河的流程黄河全程约5464公里,流程包括中上游干流和下游三角洲。
4. 黄河的水文特点黄河日流量大,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多水,冬季零星,河水泥沙多,流域面积大,流域平均降水量不足,地表蒸发强烈。
二、黄河的历史1. 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有人类居住以来,这里文明渊源流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 黄河泛滥黄河历史上曾多次泛滥,对周边农田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被誉为“中国悲情河”。
三、黄河上中游1. 黄河上游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形成了壮美的峡谷和湖泊。
2. 黄河中游黄河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形成了八宝峡水库,之后通过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流经了众多历史名城和文化名镇。
四、黄河下游1. 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包括了山东半岛和渤海湾地区,黄河的泥沙在这里聚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2. 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是全球最大的淡水三角洲,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五、黄河流域的经济1. 黄河流域的农业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盛产水果、蔬菜等农产品。
2. 黄河流域的工业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3. 黄河流域的交通黄河流域交通发达,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贯穿其中,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六、黄河文化1. 黄河文化遗产黄河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兵马俑、龙门石窟、太原双塔等众多历史古迹。
2. 黄河文学艺术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古诗词中常有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也有描述黄河泛滥带来的磨难和苦难。
以上就是关于黄河的一些知识点总结,通过对黄河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河的重要性和价值。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初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黄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重要地理现象。
1. 黄河的概况黄河是亚洲第二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千米。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千米,涵盖了中国的九个省份。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黄河流域地势高度不齐,海拔逐渐升高,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黄河沿途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黄河流域的气候多种多样,西部高原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中部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东部平原地区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3. 黄河流域的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此外,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为中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黄河的洪水问题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陡峭的山脉和高原,暴雨和融雪会导致河水迅速增加,形成洪水。
为了控制洪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修建堤坝和拦水闸等。
5. 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黄河流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明遗址,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黄河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
水污染、水量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已经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行生态恢复计划。
通过对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对黄河的地理特征、资源、洪水问题、文化以及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黄河概况和治理

黄河的概况和治理一.黄河的概况1.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干流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2.黄河流经的省份: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城市: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三门峡,洛阳,郑州,济南等。
3.黄河出现的一些问题:(1)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被污染水体又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因污水灌溉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
(2)黄河干流近40%可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4.黄河问题所带来的危害:(1)2001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浇地,致使200亩玉米及杨树死亡。
(2)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3) 2003,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
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4)由于黄河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中国的河流-黄河

宁 夏 平 原
2、黄河的贡献
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我国
②灌溉水源:黄河流经地区,一般降水不足。
三大灌溉农业区中的两个:宁夏平原和河套
平原就是引黄河水灌溉的。
③ 丰富水能:尤其是黄河的上游
龙羊峡: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
青铜峡水电站(宁夏境内)
三门峡水电站(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
(6)上、中、下游的划分及水文特征
河南旧孟津
上游
中 游
内蒙古河口镇
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
水量大(占全流域水量的70%以上) 水体清澈,含沙量小 多峡谷、水能丰富。
2018/7/31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10
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
河口
黄河中流多。
2018/7/31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3、黄河的忧患
中、下游泥沙含量大—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根据位处黄河中游的陕县站统计,每年经过这里向下游输送的泥沙达 15.7亿 吨(最大的年份达39亿吨)。而泥沙经过黄河入海口进入渤海、黄海以至东海的 有11.5亿吨,其余4.2亿吨均在沿河沉积下来。(如果把这15.7亿吨泥沙筑成高宽 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
一碗水,半碗沙
3、黄河的忧患
黄河泥沙含量高的原因: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 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面破碎,沟壑纵横, 自 然 谷坡陡峭 原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植 因 被稀疏 土质疏松(湿陷性强) 过度垦殖、过度放牧、 人 过度樵采 为 原 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制度 因 露天开矿及城市建设
植被破坏
小浪底水利枢纽
目的 调(diao)水调(tiao)沙
开闸放出的挟带着泥沙的黄河水,凭借巨大的冲力冲刷黄河下 游河床内淤积的大量泥沙,最后一起冲进渤海。达到利用小浪底水 资源获得对黄河冲沙减淤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
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m3,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m3,约占全河的56%。
从产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
年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达35公斤每立方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
黄河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沿程汇入不均,而且水沙来量悬殊。
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右岸124条,左、右岸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河面积的40%和60%。
其沿程分布情况是:兰州以上有100条,其中大支流31条,多为来水较多的支流;兰州至河口镇有26条,其中大支流12条,均为来水较少的支流;河口镇至桃花峪有支流88条,其中大支流30条,均为多泥沙支流,三门峡至桃花峪之间的支流,水量相对较多;桃花峪以下仅有支流6条,大小各占一半,水沙来量有限,因黄河河床高仰,入黄均较困难。
黄河流域面积的沿程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中游河段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其中禹门口至潼关河段高达每公里1 465平方公里,是平均值的10.6倍,因此,由该河段形成的洪水和泥沙特别集中。
桃花峪以下面积增长率每公里不到30平方公里,所以接纳本河段的水沙来量均较少,是一条承受和排泄上中游来水和来沙的总干渠。
黄河现存的问题
目前黄河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水污染日趋严重
根据《2005水资源状况公报》显示: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
44个地表水国控
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4%、41%和25%。
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黄河干流属轻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
干流青海段、甘肃段水质优良;河南段、宁夏段、陕西-山西段,内蒙古包头段、呼和浩特段,山东菏泽段为轻度污染;内蒙古乌海段为重度污染。
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
伊河水质为优、洛河水质良好;大黑河、灞河、沁河为轻度污染;湟水河、伊洛河为中度污染;渭河、汾河、涑水河、北洛河为重度污染
黄河国控省界断面水质较差。
11个国控省界监测断面中,Ⅰ~Ⅲ类占9%,Ⅳ、Ⅴ类占55%,劣Ⅴ类占36%。
水质较差的省界断面为:黄河干流宁-蒙交界的拉僧庙断面(劣Ⅴ类),渭河陕-豫、晋交界的潼关吊桥断面(劣Ⅴ类)、汾河晋-陕、晋交界的河津大桥断面(劣Ⅴ类)、涑水河晋-陕、晋交界的张留庄断面(劣Ⅴ类)、湟水青-甘交界的民和桥断面(Ⅴ类),其余省界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水质。
缺水
黄河上游水文观测资料统计结果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唐乃亥水文站(龙羊峡水库入库站)的平均年径流量只有169亿立方米,较正常年份减少近30%。
1991—2001年这10年的产水量只相当于正常年份7年的产水量。
特别是2002年黄河上游来水大减,8、9、10三个月黄河唐乃亥站流量连续出现历史极小值,全年来水量仅为110亿立方米,不到多年平均值240多亿立方米的一半。
主要支流来水也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断流
随着上中游河段的用水增加,以下游河段两岸用水猛增,自1972年起黄河下游经常断流,进入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呈现出断流时间提前、断流历时与河段距离逐年延长的趋势,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水土流失
由于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使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区21.2万km2,局部水土流失区20.0万km2,轻微水土流失区2.2万km2。
该区幅员辽阔,其中2/3地面遍覆黄土,土质松软;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气候干旱,年雨量少而蒸发量大;地势高,气温低;植被稀少,暴雨集中。
不利的自然条件,加以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总量每年为16亿吨,是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灾害的主要根源。
水旱灾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
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
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