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流域自然概况1 .自然概况及特点青海、四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
与其他江河不同,22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1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200mm,其中年平均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万km。
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的面积约15.622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在。
,仅占全国580亿m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流域内人,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河川径流总量的2%,仅为全国耕地亩均324 m25%;耕地亩均水量均水量593m,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3。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17%水量的39.1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黄河基础知识

一、黄河流域基本情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塬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塬,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塬,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塬,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区域优势明显,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的黄淮海平塬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5省的部分地区。
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水泥沙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造成了巨大灾难。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洪水泥沙波及范围约12万平方公里,涉及5省110个县(市),2005年区内人口9064万人,耕地1119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615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堤防一旦决口,除洪水淹没带来的直接损失外,洪水携带的泥沙沙化农田,压没城市、农村、道路和工矿,堵塞治淮、治海水系和灌溉渠道,巨大的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破坏的生态环境长期难以修复。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
二、洪水泥沙及河道冲淤(一)黄河洪水特点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洪水发生时间为6~10月;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及上游宁蒙河段,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3月。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一、引言黄河,我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国九个省份,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旖旎动人,地貌丰富多样,气候宜人,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概述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位于我国中东部,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四大地理区域。
从源头到入海口,地理环境各异,自然风光独特。
2.地貌特征黄河流域地貌丰富多样,有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其中,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和华北平原的“沃野千里”地貌最为著名。
3.气候条件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上游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下游平原地区气候温和。
三、黄河流域的著名景点1.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
瀑布宽度达50米,落差达50多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被誉为“黄河魂”。
2.泰山泰山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省,是五岳之首,素有“五岳独尊”之称。
泰山风光秀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华山华山位于陕西省,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道教名山。
华山险峻奇峭,景色宜人,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
4.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五岳之一的中岳。
嵩山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佛教、道教名山。
四、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1.植被资源黄河流域植被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
其中,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成果显著,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成功案例。
2.动物多样性黄河流域动物种类繁多,有众多的珍稀濒危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鸟类和水生动物。
五、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生态建设措施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等。
2.旅游资源开发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大全

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大全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蜿蜒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黄河为华夏大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黄河的地理位置与流域面积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横穿我国七个省份,分别是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河南。
流域面积约为75.5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约8.5%。
黄河与长江并称为中国的两大河流,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二、黄河的水文特点1. 河流长度长: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2. 水流量大:黄河年均来水量约980亿立方米。
3. 河水丰沛:黄河水量丰沛,常年不断,被誉为中国的“活水库”。
黄河的水文特点决定了其对中国的重要性。
它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也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水能资源。
三、黄河的物理特征1. 河源: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形成的河源区。
2. 流域地形:黄河上游是高原地带,地势较为平缓,中游是黄土高原,地势逐渐升高,下游则与平原相连。
3. 河道变化:黄河的河道非常活跃,经常发生决口和改道现象。
黄河的物理特征对于其水文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河流的曲折和沉沙过多的原因,黄河常年处于上升的状态,需要人们进行治理和维护。
四、黄河的环境问题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其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水库淤积严重,水流受阻,河床上升。
另外,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放物的排放也对黄河的水质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到沿岸地区的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黄河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加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调度和管理,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力度,恢复湿地和植被,修复退化的土地。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初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黄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重要地理现象。
1. 黄河的概况黄河是亚洲第二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千米。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千米,涵盖了中国的九个省份。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黄河流域地势高度不齐,海拔逐渐升高,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黄河沿途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黄河流域的气候多种多样,西部高原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中部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东部平原地区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3. 黄河流域的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此外,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为中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黄河的洪水问题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陡峭的山脉和高原,暴雨和融雪会导致河水迅速增加,形成洪水。
为了控制洪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修建堤坝和拦水闸等。
5. 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黄河流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明遗址,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黄河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
水污染、水量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已经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行生态恢复计划。
通过对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对黄河的地理特征、资源、洪水问题、文化以及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黄河知识点地理

黄河知识点地理1. 引言黄河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黄河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其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 地理位置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向东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七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总长度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5万平方千米。
3. 流域特点黄河流域地势高原、山地为主,河流纵横交错。
黄河上游的青海高原地区,河流水量较大,流速较快;而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速相对较慢。
黄河流域还有许多山脉和峡谷,如六盘山、太行山和燕山等。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黄河的水流在不同的地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4. 水文特征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水量丰富黄河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年均径流量达到101.6亿立方米。
由于上游地区有大量的积雪和冰川,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使得黄河的水量相对较大。
4.2 水质变化由于河流流经不同地形和地貌,黄河的水质存在较大的变化。
上游河段的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清澈,适合饮用和农业灌溉。
但是,由于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水受到了大量的工农业废水的污染,使得黄河下游的水质较差。
4.3 河床漫滩黄河流域的土壤大多为黄土,容易被冲刷。
因此,黄河的河床常常发生漫滩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灾害,还增加了黄河的治理难度。
5. 黄河的重要意义黄河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5.1 农田灌溉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其灌溉面积达到了约7千万公顷。
黄河的水资源为这片肥沃的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支撑着中国北方的农业发展。
5.2 经济发展黄河沿岸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沿岸的大城市如郑州、洛阳、济南等都是经济中心,黄河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便利。
5.3 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ppt

黄河调水调沙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 河干流,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 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126.5亿m3, 正常蓄水位时枢纽最大泄流量17327 m3/s;工程主要由 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泄洪排沙系统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 工程总投资3149500万元。
开发利用 保护治理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1、概况
长度 全长5500千米
流量
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仅为珠江的1/7
流域 面积
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
源头 试一试,我能行!
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分界 主要支流 流经省区 流经地形区 流经阶梯
(1)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渤海
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源头之——约古宗列曲
(2)上中下游的划分
上
河口
游 中
游 下游
旧孟津
(3)黄河水系图
湟水 洮河
河口
渭河
旧孟津
(3)黄河流经的省区
◆ 黄河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的青、川、 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
甘
青海
宁 夏
肃
四川
渤
山
海
西 山东 陕
西 河南
(5)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
“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第二关—选择
1.“跳进黄河洗不清”所反应的是黄河的哪
种水文特征 B
治理措施
凌汛
污染
上游的忧患: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措施: 造林种草,
合理放牧;修建水库, 水电站;及时疏通水
(完整版)黄河重点知识整理(1)

2。
3滔滔黄河一、河流概况:1、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2、长度:5464公里,中国第二长河,不能说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长河3、注入海洋:渤海4、干流流经省市(9个):青海省(青)、甘肃省(干或陇)、四川省(川或蜀)、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或秦)、河南省(豫)、山东省(鲁)5、干流流经地形区(4个):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6、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7、上、中、下游划分:内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8、黄河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其中“几”字形内有一个区域不属于黄河流域,那一部分属于内流区。
二、河流水文特征(一)上游:1、河段位置:源头到河口。
2、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3、特点:多峡谷,多支流,多水能,水量较大且清澈(二)中游:1、河段位置:河口到桃花峪2、流经主要地形区:黄土高原3、特点: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侵蚀出壮观的峡谷地貌。
从河口到潼关的黄河谷地被称作晋陕峡谷(位于陕西、山西交界处),壶口瀑布位于其中。
在中游,由于①众多支流汇入,②气候变得更为湿润一些,黄河流量增大,黄河含沙量也急剧上升。
(三)下游:1、河段位置:桃花峪到入海口2、流经主要地形区:华北平原三、河流开发利用:上游: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 中游:三门峡、小浪底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P58阅读)位于河南省,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
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减淤(放水冲沙,有淘沙的作用),兼顾供水、灌溉、发电。
四、存在问题及治理(一)断流(P57阅读材料)1、发生河段:下游2、断流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流量小/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少有支流汇入②人为因素:上游、下游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过多等3、防治措施:①统一调配(如:南水北调等);②推广节水农业(二)凌汛(P59活动三)1、发生河段:①刘家峡至包头段②开封至入海口段(读P55图和P9图,可得出可能发生凌汛的省份: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2、发生凌汛的条件:①有结冰期②有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3、危害:河水泛滥、河堤决口4、防治措施:破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 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有43条。
青海省玛多以上属河源段,河段内的扎陵湖、鄂陵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m 以上,蓄水量47亿m3和108亿m3,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玛多至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积石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有几段峡谷。
玛曲至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龙羊峡至宁夏境内的下河沿,川峡相间,水量丰沛,落差集中,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黄河上游水面落差主要集中在玛多至下河沿河段,该河段干流长占全河的40.5%,而水面落差占全河66.6%。
龙羊峡以上属高寒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开发条件较差。
下河沿至河口镇,黄河流经宁蒙平原,河道展宽,比降平缓,两岸分布着大面积的引黄灌区和待开发的干旱高地。
本河段流经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损失,致使黄河水量沿程减少。
兰州至河口镇区间的河谷盆地及河套平原,是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
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特别是内蒙古三盛公以下河段,地处黄河自南向北流的顶端,凌汛期间冰塞、冰坝壅水,往往造成堤防决溢,危害较大。
兰州以上地区暴雨强度较小,洪水洪峰流量不大,历时较长。
兰州至河口镇河段洪峰流量沿程减小。
黄河上游的大洪水与中游大洪水不遭遇,对黄河下游威胁不大。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条。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水力资源也很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将成为黄河上第二个水电基地。
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m~50m,枯水水面落差约18m,气势宏伟壮观。
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地堑,河谷展宽,其中禹门口至潼关(简称小北干流),河长132.5km,河道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
河段内有汾河、渭河两大支流相继汇入。
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天然卡口,宽仅1000余米,起着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
该河段两岸的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塬面高出河床数十至数百米,共有耕地2000多万亩,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但干旱缺水制约着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在小流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渐展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黄河中游地区暴雨频繁、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具有洪峰高、历时短、陡涨陡落的特点。
中游洪水有三个来源区,一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二是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是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不同来源区的洪水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花园口站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
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区间和龙三区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上大型”洪水),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大,历来是黄河下游的主要成灾洪水;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简称“下大型”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
在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下大型”洪水,对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
根据历史及实测资料分析,“上大型”与“下大型”洪水不相遭遇。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
在全河16亿t泥沙中,有9亿t 左右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占全河来沙量的56%;有5.5亿t来自龙门至三门峡区间,占全河来沙量34%。
黄河中游的泥沙,年内分配十分集中,80%以上的泥沙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悬殊,最大年输沙量为最小年输沙量的13倍。
黄河干流自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
下游河道是在长期排洪输沙的过程中淤积塑造形成的,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
沿黄平原受黄河频繁泛滥的影响,形成以黄河为分水岭脊的特殊地形。
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m~5m,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严重威胁着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
从桃花峪至河口,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km。
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汇入支流很少。
平原坡水支流只有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两条,地势低洼,入黄不畅;山丘区支流较大的只有汶河,流经东平湖汇入黄河。
黄河下游洪水和沙量沿程减小,河道堤距及河槽形态具有上宽下窄的特点。
桃花峪至高村河段,河长206.5km,堤距宽 5 km~10 km,最宽处有20 km,河槽一般宽 3 km~5 km,是冲淤变化剧烈、水流宽、浅、散、乱的游荡性河段。
本河段防洪保护面积广大,河势又变化不定,历史上重大改道都发生在本河段,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河段。
高村至艾山河段,堤距 1.5 km~8.0 km,河槽宽0.5 km~1.6 km,是过渡性河段。
东平湖以下的艾山至利津河段,堤距 1 km~3 km,河槽宽0.4 km~1.2 km,属河势比较规顺稳定的弯曲性河段。
该河段由于河槽窄、比降平缓,河道排洪能力较小,防洪任务也很艰巨。
同时,冬季凌汛期冰坝堵塞,易于造成堤防决溢灾害,威胁也很严重。
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
目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t,随着河口的淤积延伸,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km2~30km2。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见表1。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表12、土地矿产资源黄河流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其中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0%和35%,平原区仅占17%。
由于地貌、气候和土壤的差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差异很大,见表2。
流域内共有耕地 1.79亿亩,人均 1.83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 1.5倍。
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很大。
流域内有林地 1.53亿亩,牧草地 4.19亿亩,林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上中游,林牧业发展前景广阔。
全流域还有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山峡至河口镇区间的沿黄台地(约2000万亩)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约500万亩),是我国开发条件较好的后备耕地资源。
另外,黄河三角洲、中下游滩地和水库库区还有大片滩涂地可供开发。
随着流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今后除加强现有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外,在不加重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区还要有计划地开垦荒地。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表表2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
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煤、铝土矿、钼、耐火黏土等8种;具有地区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6%~32%)的有石油和芒硝2种;具有相对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10%~16%)的有天然碱、硫铁矿、水泥用灰岩、钨、铜、岩金等6种。
黄河流域主要优势矿产情况见表3。
黄河流域主要优势矿产情况表表3黄河流域成矿条件多样,矿产资源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为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域内有兴海~玛沁~迭部区,西宁~兰州区,灵武~同心~石嘴山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晋中、晋南地区,渭北区,豫西~焦作区及下游地区等9个资源集中区,可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开采利用。
流域内有色金属矿产成分复杂,共生、伴生多种有益成分,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
已探明煤产地(或井田)685处,保有储量4492.4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6.5%,预测煤炭资源总储量 1.5万亿t左右。
黄河流域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具有资源雄厚、分布集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发等特点。
在全国已探明超过100亿t储量的26个煤田中,黄河流域有11个(即宁夏鸳鸯湖—盐池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山西大同煤田、宁武煤田、河东煤田、太原西山煤田、霍西煤田、沁水煤田,陕西黄陇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
流域内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为41亿t和672亿m3,分别占全国地质总储量的26.6%和9%,主要分布在胜利、中原、长庆和延长4个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