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围城》的主题意旨及创作心理

合集下载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大学生裘小龙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和思想困境。

本文将从主题和内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1. 人的生存状态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围城》以裘小龙为中心,描绘了他在婚姻、事业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种种困境。

小说中的围城象征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封闭状态,受到外界观念、制度和社会压力的束缚。

裘小龙在婚姻中感到束缚,希望自由选择爱情;在事业上感到迷茫,渴望自由发挥才华;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渴望自由表达个性。

小说通过裘小龙的遭遇,探讨了人的生存状态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2. 知识分子的虚无与迷茫:《围城》通过塑造裘小龙等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虚无和迷茫。

裘小龙有着优秀的才华和高尚的理想,但他却陷入了一种空虚的状态,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他在婚姻中感到迷茫,对现实的婚姻模式缺乏认同;在事业上感到困顿,无法融入社会的规范;在思想上感到纠结,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怀疑。

小说通过描写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呈现了他们在社会现实中的无助与迷茫。

3. 持续的“围城”现象:《围城》不仅展现了裘小龙个体的困境,也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普遍处境。

小说中的围城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裘小龙一人,而是普遍存在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来自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重重困扰和束缚,他们被困在封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无法真正实现自由与个性的追求。

小说通过裘小龙的经历,揭示了知识分子长期以来被围困的现象。

二、内涵1.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围城》通过对裘小龙等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

裘小龙在婚姻观念上与传统观念相悖,他对婚姻的期待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他对事业的追求也与传统社会的规范不符。

小说通过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呼吁人们在面临选择时要超越传统束缚,追求真实的幸福和个性的发展。

《围城》读后感及点评

《围城》读后感及点评

《围城》读后感及点评《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会百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下面将结合个人的读后感和一些评论,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围城》的故事发生在上海,主要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方鸿渐在找工作、社交、恋爱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

小说通过描写方鸿渐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展示了当时学生们面临外界诱惑和社会压力时的思想转变和态度变化。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方鸿渐从一开始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世故的现实主义者。

他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但最终却选择了进入一家公证处工作,过上平凡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在现实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生存下去。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十分普遍,人们对理想主义失去了信心,开始将理想放在理性之后。

小说中还有许多与方鸿渐有关的女性角色,如千寻、孙绣文等等。

她们和方鸿渐一样,都是在社会困境中徘徊不前的人。

千寻经历了爱情的抉择,而孙绣文则陷入了经济困境。

通过她们的经历,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她们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生活无法自主地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小说中,方鸿渐还有一个朋友陈平,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他的人生信条是“只要是能糊口的都不拒,反正都是瞎混”。

他不追求金钱和地位,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通过这个角色,作者揭示了一个现象,即当时许多年轻人追求的并不是价值观,而是本能和生活的自我维持。

通过方鸿渐、千寻、孙绣文、陈平等多个角色的生动刻画,作者展示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反映了当时日益世俗化的社会风气。

虽然《围城》所描述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过去,但是其中揭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围城》虽然以幽默的笔调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尴尬与左右为难,但是其中的思想深度却不容忽视。

作者草长莺飞的叙述方式既给人一种快乐的阅读体验,又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可笑和荒谬。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的主题及内涵的理解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一个大学校园为背景,讲述了许倬云这个人物在爱情与婚姻、价值观与信仰方面的挣扎与探索。

小说主要探讨了围城的主题及内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主题1.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许多人物都面临着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

例如,许多男性角色都有结婚的压力,而女性角色则常常面临着嫁人或不嫁人的抉择,这些都是社会期望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的矛盾。

而主人公许倬云也在这种矛盾中挣扎:他既想要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又无法逃避社会的期望和家庭的责任。

2. 真实与虚幻的对比小说以围城为象征,表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对比。

围城中的人们过着虚幻的生活,但他们并不真正快乐,而是被外界的压力所束缚。

相比之下,许多没有进入围城的人物反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却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3. 爱情与婚姻的探索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爱情展开。

孙一娘是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她希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许倬云则更加追求自由和个性。

小说通过许倬云和孙一娘之间的矛盾,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个性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二、围城的内涵1.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都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许倬云既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又有家庭责任和社会期望的压力;孙一娘既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又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他们的复杂性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追求理想,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压力。

这种冲突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小说中,许倬云和孙一娘的爱情便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例子。

他们希望能够享受纯洁的爱情,但现实的诸多因素却使得他们无法实现。

3. 个人选择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社会期望所束缚,但他们仍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自由和个性。

围城讲述了什么故事中心思想是什么

围城讲述了什么故事中心思想是什么

围城讲述了什么故事中心思想是什么《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围城》主要内容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

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

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

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

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

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

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

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

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

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

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

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围城》中心思想《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围城》开题报告

《围城》开题报告

围城开题报告一、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通过刻画一个特定时代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

本篇文档将对《围城》进行细致剖析,探讨其中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以期深入理解并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二、主题分析《围城》以“围城”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在封闭城墙中追求自由与独立的渴望。

作品通过婚姻为线索,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和他所处的婚姻关系展开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对现实的逃避。

主题包括婚姻观、性别压迫、人格解放、社会动乱等。

三、人物塑造在《围城》中,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

1.方鸿渐:主人公,曾经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但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逐渐变得迷茫和犹豫不决。

他是一个典型的“围城”受困者,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同时,又被自己的思想禁锢所困扰。

2.孔乙己:方鸿渐的朋友,是一个满腹经纶却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

他不断向方鸿渐倾诉自己的挫折与苦闷,象征着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

3.邱小闲:作品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

她婉约而聪慧,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和家庭结构持异议,并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情节安排《围城》以情节丰富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方鸿渐在封闭的婚姻中的矛盾和纠结。

1.方鸿渐与美国的夜观天象会:在这个场景中,方鸿渐被迷人的美国女性吸引,暗示了他对于新世界和新生活的向往。

2.方鸿渐与李晨的爱情故事:方鸿渐与李晨在感情上曲折纠结,既想追求爱情的自由,又害怕违背传统社会规范。

3.方鸿渐与邱小闲的婚姻:方鸿渐最终选择了邱小闲,两人结合既是对围城的突破,也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

五、文学特点《围城》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对话的精彩: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反讽的运用: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展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类的矛盾。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揭示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

《围城》所围困的,不单单是方鸿渐,而是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屡遭挫折,在构筑家庭时节节失利,在面对事业时四处碰壁。

这类“被围困”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充满焦虑、压抑,但又无力抗争。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人生困境在钱钟书的《围城》里,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从《围城》中可以看到,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并未放弃对身陷围城时的奋力抗争,只是在他的人生围城中,经受了太多痛苦心境的折磨与挤压。

“麦加认为:“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所画的圈。

因为他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这一复杂的人性心理。

一、“被围困”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在《围城》中,似乎每个人都身陷“围城”,方鸿渐、赵辛楣、唐晓芙、孙柔嘉⋯毫无疑问,方鸿渐是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其作力“被围困”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压抑与抗争中发出更多的无奈之声。

(一)性格上的懦弱与虚荣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

以方鸿渐而言,相比旧时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虽然思想上较为进步,但言行上却不肯越雷池一步,新的脑壳,却装着旧有的观念,难逃欺世盗名的“镀金”之嫌。

出身乡绅世家,拥有留洋经历,却持着近乎扭曲的人生观。

从方鸿渐的日常琐屑中,看似可笑、可悲、可叹、可讽,实则是合情合理。

这种平淡叙事下,营造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正是推动人物命运发展的导线,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困顿与迷惘。

“站在人生的立场上,钱钟书用一支有温度的笔,向我们揭示了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爱情与人生。

语言里有讽刺,也有温厚的引领,真实而自然地呈现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围城》创作主旨新探

《围城》创作主旨新探

《围城》创作主旨新探曲文军内容提要:《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它写出了“灰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

《围城》同卡夫卡的《城堡》异曲同工。

它的主旨是要表达人类最深刻的绝望感,作品未能为方鸿渐指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

无数读者颇想冲进这座艺术城堡。

多因不得要领而难以如愿。

作者在初版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这段话比较含蓄,作者并没有把进入城堡的金钥匙现成地交给读者,当然这也是《围城》具有无限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读者被阻在城外,只好凭借自己的艺术直觉去揣度推断。

作品的主旨究竟是希望,还是悲哀,是深谙于今世,还是深悲于未来,仍然是“神龙般的迷走”。

于是学人便有了《围城》主旨“游戏说”、“玩世说”、“犬儒说”、“冷漠说”等,这些说法有的虽不无道理,但往往以偏概全。

其实,我们只有体察那深沉冷峻的忧患情思,体察那一无保留的否定精神,透过那一无肯定的围城世界才会发现:它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它的主旨是要表达人类那种最深刻的绝望感。

作者在初版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

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

”作者的创作心态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格调,使得这部巨著具有了沉郁凝重的悲剧性质。

“围城”出自法国成语“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eé),意指在婚姻问题上,“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作品把这种心理倾向扩大到“人生万事”。

小说的中心线索就是主人公方鸿渐进进出出于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城堡。

这三座城堡一座比一座小,直到他象作茧的蚕一样被死死缠住。

他的屡次挣扎终归失败。

在强大的“围城”面前,他的力量显得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悲剧的特质并不象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意义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意义

小说围城的主题与意义小说《围城》的主题与意义《围城》是当代知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围绕在城堡中的生活而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探讨了人际关系、婚姻观念、文化认同等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围城》的主题与意义。

一、主题:城堡与围城心态《围城》中的“城堡”象征着社会中的围剿、压力和规范,而“围城心态”则代表了人们对于成长、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整个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展开,他在城堡中担任教职,但却无法摆脱外界对他的期望和压力。

与此同时,方鸿渐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追求真正的自我,他试图逃离城堡,但最终又再度回到围城中。

这种围城心态在当代社会中广泛存在,人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期望时,常常选择逃避、妥协或者回避。

小说通过描写方鸿渐及其他角色的心态变化,深刻展示了这种围城心态对人们自我认同和追求真实幸福的阻碍。

二、主题:婚姻观念与社会道德《围城》中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道德也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作为书中的关键人物,方鸿渐的婚姻经历凸显了传统婚姻观念下的困局与迷茫。

他最初娶了自己的表妹杨绛作为妻子,但因为彼此的性格差异和家庭压力,他们的婚姻逐渐变得苍白无力。

而方鸿渐的另一位心仪对象傅雷,则代表了新的婚姻观念和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小说通过描写这两段婚姻的对比,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的碰撞与冲突。

通过这种冲突,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婚外恋、离婚等现象的看法。

作者通过这种对婚姻观念的深刻描绘,引发读者对社会道德、自由恋爱和婚姻压力的思考。

三、主题:文化认同与自我价值《围城》还通过方鸿渐和其他角色的经历,探讨了文化认同与自我价值的问题。

方鸿渐是一个在城堡中生活的知识分子,他始终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对于他的期望和压力。

他在追求自己的文化梦想的同时,也陷入了对于个人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如曹丕、私塾老师王向前等,也都有自己在社会中寻求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经历。

他们面临着制度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在自由与责任、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之间摇摆不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围城》的主题意旨及创作心理一、关于婚恋的主题意旨《围城》主题源自“婚恋的《围城》”涵义,这一点作者直接破题,通过褚慎明之口道出的爱情“鸟笼”说,随后又通过苏纹纨提出爱情“城堡”说。

杨绛为同名电视剧题写的主题词“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不仅将婚姻城堡说延伸至人生万事,又使该电视剧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和哲学思考韵味。

但这种延伸仍是以先认可了婚姻“围城”说为前提。

《围城》初版以男女主人公背对背形象作图书封面,无疑也表明了作者本人的这种认可。

然而,读遍《围城》,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恋爱本体都违背了婚姻城堡说。

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城堡而不得,同样,赵辛楣、苏纹纨乃至陆子潇、范小姐、刘小姐,无一例外均未能如愿进入自己倾心的爱情城堡。

方鸿渐想逃出的是他误入的城堡,汪太太身陷的也是本来就没发生过爱情的婚姻城堡。

这里既看不到司马长风所言的地地道道的爱情演绎,也体会不到李健吾提出的“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和逃脱”,看到的只是爱情未遂。

“理想的多情,多归虚妄”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哲学命题,但是,既然未曾得到蓬莱,何言“又值蓬莱浅”?主题“错位”就这么发生了。

如此一部经典,如此一个文学巨匠,何以出现如此“硬伤”?为探究这一错位的现象,我们不得不研究作者“悲剧之悲剧”的文学创作心理。

早在《围城》之前,钱氏就在《谈艺录》里就王国维的红楼梦爱情悲剧观作过透彻的解析。

王国维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认为宝黛爱情符合其悲剧理论第三类“盲目屈从造成的悲剧”,“不过通常之情,通常之境遇,无蛇蝎一般的人物,也无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所以,他认为红楼梦的主旨在于揭示苦痛源于自造,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剧中人物志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认为这种悲剧足以展示人生最大之不幸。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推崇红楼梦为悲剧最高境界,即悲剧之悲剧。

然而钱钟书并不认同这种理论,认为其“于其理未彻”,言到:“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姻缘,侥悻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

又言:“苟本叔本华之说,则宝黛良缘虽就,而好逑渐至寇仇,冤家终为怨耦,方是悲剧之悲剧”。

可见,钱钟书是深谙构造“悲剧之悲剧”之机理要素的,也由此可见钱氏的理性达到了让人心生冷意的地步。

若如他所言,让宝黛的爱情故事演绎成从“佳耦”到“怨耦”的兑变,岂不正是用“焚琴煮鹤”方式暴殄天物,扼杀凄美的爱情,断毁名典之作。

钱钟书完全有机会通过方鸿渐和唐晓芙来演绎他所理解的“悲剧之悲剧”。

诚如杨绛所言:“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然而钱钟书却刻意回避了这种演绎。

究其原因,杨绛曾解释过是因为钱钟书太钟爱唐晓芙这个角色,不“舍得”就这么轻易许配给作者并不钟爱的方鸿渐。

其实,按本文的理解,钱钟书不舍的不是唐晓芙这个角色,而是他内心深处的纯美的爱情观。

有人说,《围城》是纯粹的反爱情、反人性之作,何来纯美的爱情。

诚然,作者用恶作剧般的顽皮心态撮合了苏文纨、曹元朗的荒诞组合,又让方鸿渐“因一念的温柔而心下了情种”,而实质是方鸿渐一再挫败之下、心灰意冷之际,将错就错地进入了孙柔嘉运用一切机巧设置的并不温柔的温柔陷阱。

他们认为,《围城》运用了一切的嘲谑、反讽的语调,用肉欲、世俗、欺骗、龌龊、物欲、红杏出墙的事实或心理勾画,彻底消解了爱情,从而大肆抹黑了爱情。

其实,在本文看来,这种观点是对钱钟书和《围城》的误读。

他戏谑的是伪爱情,对纯真的爱情,却不忍“开涮”。

那么,《围城》里有爱情吗?有的,方鸿渐和唐晓芙夭折的爱情。

虽然《围城》开篇就让方鸿渐自作聪明地“悟出”“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这样的谬论,又让他经历“熟肉包子”的肉欲诱惑,最后还是让他遭遇了真正的爱情。

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这样诗意般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方对唐的喜爱是由衷的,不带一点世俗的。

决裂前,描写唐晓芙看着站在风雨中莫无反应的方鸿渐,“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佣人请他回来”,以及多出拿捏得很准的恋爱中男女主人公心理刻画,很难让人信服《《围城》》里没有爱情的论调。

及至失恋后,描写方鸿渐“从昏睡中醒来,开始不住的心痛…..昨天囫囵吞地忍受了整块痛苦,当时没功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他觉得天地惨淡……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从这种失恋的撕心裂肝的痛苦描写中看不到爱情, 如果“不是眼光出了毛病”,便是“把心肝偏到夹肢窝里去了”。

有人说,方鸿渐最终错失了唐晓芙的爱情,是由于方鸿渐的懦弱和恋人间缺乏沟通,以至一系列小小的偶发事件和误会导致他们的最终失之交臂。

其实不然。

方鸿渐错失爱情,不是因为懦弱或缺乏沟通,更不是哲学意义上玄乎的人生偶然、不确定性的论调。

是尊严的丢失导致方鸿渐在爱人面前无力辩解。

当他假文凭事件、与鲍小姐的苟且、与苏文纨的暧昧一一曝光于心爱的女人面前时,他的尊严如同他那时髦体面的西装,被一件件当众剥去直到赤身裸体。

他在恋人心中的形象、自己恋爱的自信便随同他的尊严一起丢失了。

他不配再拥有唐晓芙所追求的“完完全全的爱”,只能在钱先生的“授意”下落荒而逃。

所以说,钱钟书本意不是描黑爱情,相反,为了保护纯真的爱情不受他奚落笔调的蹂躏,他设计了一系列小小的偶发的事件和误会,“狠心”地拆散了方鸿渐和唐晓芙。

纯真的爱情在《围城》里就这样被“雪藏”了。

于是伪爱情登场了。

于是,钱先生那只横扫众生的笔,毫无顾忌地施展开了。

《围城》无意于简单地演绎爱情悲剧之悲剧,钱钟书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二、关于人生的主题意旨退去爱情城堡说的外套,《围城》便步入关于人生的探讨。

然而,《围城》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即其文学所载之道,却广为早期论者所病诟。

王元化尖刻地指出:“小说里看不到人生,看到的只是像万牲园里野兽般的那种盲目骚动着的低级的欲望”。

巴人用笔名“无咎”指责作者“态度傲慢,俨然以上帝自居”;“只看到一切生存竞争的动物性,而忽略了一切生存竞争的社会阶级斗争意义”;奚落《围城》是“‘两个妖精打架’的故事”;“抓取不甚动荡的社会的一角材料”写了几个”争风吃醋的小场面”。

这些指责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未免偏颇的。

客观地说,《围城》成功地反应了它所处年代的、一个即将崩溃的社会的乱象。

透过《围城》读者看到了兵荒马乱、百姓的灾难,以及普通人的无人理睬的痛苦呻吟。

然而作者的笔调确实又是冷漠的甚至是奚落的。

而且正如杨志今在《怎样评价《围城》》一文中指出 ,《围城》“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了那个时代的主潮” ,“有意无意地避开了那个时代对文学的迫切要求”。

为理解《围城》的这种偏离,我们还得从钱钟书的创作倾向追根溯源。

钱钟书和鲁迅一样,是最早将传统的、以社会伦理为核心的忧患意识升华为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忧患意识的优秀作家。

钱钟书则更是在《围城》创作中义无反顾地将其文学创作的关注点放在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反思上,把对国运民疾的关注和忧思上升为对个人生存境遇的体验和现代文明的思考,进而深刻探讨“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因而《围城》是与伦理道德、政治倾向绝缘的。

在《围城》里,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嬉笑中透着的的悲哀感,作者似乎是以一种对人生的怀疑、否定的神态,对《围城》里的人物、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伦理、道德、哲学、宗教等进行全面的、毫无保留的嘲弄。

所展现的景象用林海的话说就是“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粪窖,——这里面熙熙攘攘着的尽是些臭人和丑事!”。

而作者自己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臧否着人类的恶、丑、颓败,揭露肮脏、恶心事物,人类劣根性的虚伪、贪婪才是构成世界的本真,使《围城》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充满了对人性的怀疑和刻意的批判。

《围城》的这种创作视角与存在主义的鼻祖—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让-保罗-萨特的小说《恶心》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恶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声无臭的地狱,充满着污秽龌龊、令人恶心的气味,有毒的植物和黏黏糊糊的空气是萨特设的意向。

而且《厌恶》创作的背景也与《围城》极其相似,正是西方世界社会处于动荡、面临战争危机的时期,人们焦虑、不安、孤独,而这部作品面对的正是这种不合理、丑恶、虚妄和荒诞的社会写实。

可见《围城》实实在在地有着西方存在主义的印记。

《围城》不仅借鉴萨特用了“恶心”的概念,而且借鉴了另一个法国现代主义作家加缪“荒谬”的概念。

(钱钟书、萨特、加缪都是同时代的、年龄相仿的优秀现代主义作家,也可以说他们几乎同时开始了存在主义作品的探索)。

加缪是又一个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其成名作《局外人》正是是荒诞小说的代表。

而荒诞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主题,现代派作家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现代人存在的荒诞和人生的虚无,这使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孤独、迷惘、绝望的悲观主义色彩。

然而,在非理性的荒诞景象中也包含了现代主义作家对荒诞现实清醒的认识和对荒诞的反抗意识,从而使现代主义文学在没有意义的荒诞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同样生活在荒诞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局外人莫而索认识到了荒诞的本质后,加缪让其在作品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反抗荒诞的意识,虽然其本身并没有摆脱荒诞的形象的悲剧命运。

而“围城人”方鸿渐,生活在荒诞中,认识了荒诞的本质,但钱氏却任其沉湎于荒诞,挣扎在“围城”里被世界的荒诞推着走,最后彻底迷失自我,陷入尴尬、可悲的人生境地。

三、悖论式思考虽然钱氏没有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作为来展示人物对荒谬的反抗,却以其特有的悖论思维,另辟捷径地展开了关于人生的悖论式思考。

《围城》借助方鸿渐之口不断地发出是是而非的、引人思考的悖论,这种悖论形态语言形式的普遍存在,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对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苦涩和无奈的荒诞感,也是钱氏运用悖论式思维对世界和人的存在形态所作的一种解构。

《围城》中,悖论思维和语言从头到尾包围着方鸿渐,并且表现出一种毫不掩饰的夸张。

钱氏让准哲学家方鸿渐不断地思考和感慨,通过方鸿渐之口将人类悖论形态的存在困境上升到人生万事,却让方鸿渐自身在无法突破与超越的困境下对人生彻底感到幻灭。

请看:“天下只有两种人。

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

这是作者在小说中借主人公方鸿渐之口对回忆与希望所作的悖论思考:在呈现两种人生态度的悖论形态之后,作者最终提出了一种世人难以接受而又不得不承认其确有道理的人生方式,即搁置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留着它做“西洋人拉磨的驴头前挂的那串胡萝,从而代替人生的希望,以引领人不断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