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的感受(通用12篇)

读红楼梦的感受(通用12篇)读红楼梦的感受(通用12篇)读红楼梦的感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红楼梦的感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红楼梦的感受供你选择借鉴。
读红楼梦的感受篇1七八岁时,常看见妈妈或是姥姥,抱着一本《红楼梦》不分昼夜地读,读得如痴如醉。
令我很不解。
“一本平平常常的书,有什么好看的?”“你不知道”姥姥嘴里说着话,但是眼不离书,“《红楼梦》好看得不得了!它包罗万象,医学、文学、政治、艺术,都……”不等姥姥说完,我就摇摇头,走了。
那时的我,理解不了姥姥和妈妈的想法。
只觉得这本罗罗嗦嗦的书,一点魅力也没有。
直到九岁多时,我再拿起那本书,才尝到了一点“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的滋味。
《红楼梦》用一段爱情故事做背景,让我们了解了明末清初时一个皇宫贵族家庭兴衰的故事。
用细腻的笔墨:人物的言谈举止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读者了解到了每个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促成最后结局的原因。
正如姥姥所说,《红楼梦》包罗万象。
举例:医学则有:王太医为黛玉诊脉时道:“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只因六脉借弦,因平日郁结所致……”;文学则有:诗词。
如:宝玉的《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睡怜?游丝软细飘春谢,落絮轻毡扑绣帘……;政治则有:贾政执政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一心想做一名清官,但却管不住手下的人去做坏事、薛蟠在外面闹了人命案,官方的处理;艺术则有:兄弟姐妹们讨论绘画、书法;其中还谈到了当时的种.种礼节等等。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其实,对于《红楼梦》,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读后感”。
红楼梦是读不完、读不懂的。
作者曹雪芹,把每个细节都安排得那样周全,每个人物都塑造得那样鲜活、栩栩如生。
走近《红楼梦》,接触《红楼梦》,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让人漂浮在“开辟鸿蒙,谁为情钟”“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的幻境中。
读《红楼梦》有感通用15篇

读《红楼梦》有感读《红楼梦》有感通用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而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的梦境,幻灭了“无故寻仇觅恨”的乌托邦,既留给世人一个难圆的恨,又给了赤子们最好的结局。
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青春永恒的梦。
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他们都处于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年龄阶段,可以不用考虑仕途经济,可以一心一意地经营感情世界,但是,这样的时间状态,它又能持续多久?它是如此短暂,以至于成了那遗恨。
时间,不可能凝固,时间的流逝意味着青春的逝去,他们终将远离这青春年华,成为他们父母的样子。
黛玉看到花儿都被风吹落,她要去葬花,葬花的时候,她涕泣涟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了,也恸倒于山坡之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
他想到,黛玉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他人呢?他们也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时候,宝玉自己又会在哪里?将来,这树,这园,这花,这柳,又不知去了哪里。
古往今来,美好的事物终将转瞬即逝,时间和生命,是如此的矛盾和悲伤。
既然,青春和爱情像春花一般明媚和鲜艳,他就总有凋谢和飘零的时候,是体验它瞬间的绚烂多彩,还是哀叹它的转瞬即逝?是把握短暂的生命热情,还是哀叹没有所谓的永恒?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清净乌托邦的梦。
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心理基础,是他们对“仕途经济”的厌恶,所谓仕途经济,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人”:向外拓展人生,能够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们所厌恶的,是那污浊的成人世界,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乌托邦,既然是“乌托邦”,它就注定是虚幻的,永远不可能有圆满的归宿;但那乌托邦也是真实的,它寄托着我们每个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我们少年的梦。
红楼梦观后感(精选14篇)

红楼梦观后感(精选14篇)红楼梦观后感1《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此书是在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完成的作品,该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这天读后感大全和大家分享各种红楼梦读后感,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杯具为主要资料,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
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杯具。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此刻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
不仅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满纸荒唐言,一把幸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梦断红楼。
那个留在古典的梦中,是多少香魂终逝,家亡人散。
红楼梦,一个梦,一个谜,又有谁能将它解开?泪是黛玉诠释心情的唯一方式,伤心了哭,害怕了哭,生气了哭,高兴了也哭,感动了还是哭。
说女人是水做的就是指她吧!母丧父病,家道中落,不得不投靠于贾家。
纵然是受姥姥的百般疼爱,在封建的背景下也算是寄人篱下。
那个时代的女子有才有思想却更受束缚。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
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
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
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
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
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曾经在看到红楼梦的时候都会觉得作者怎么会这样呢?好感伤的结局,但当我们真正体会到在那个时代的背景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再也不会那么说了。
纷飞蝴蝶绕楼院,暖逐东风扑几回。
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
偶因游戏间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
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
在这里我们知道了薛宝钗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王熙凤的奸诈;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人物丰富,感人泪下的家族史。
让思绪走出红楼,回归现实,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民主、自由的世界,没有过多的束缚,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努力学习,回报让我们拥有现在的社会!看红楼,看世间兴衰荣辱;读红楼,读人间欢乐悲伤;品红楼,品人生酸甜苦辣。
《红楼梦》观后感15篇

《红楼梦》观后感《红楼梦》观后感 15篇《红楼梦》观后感 1今天把老版的《红楼梦》看完了。
最后几集,看到贾家的破败,以及众人的种种下场结局,真的看的都哽咽了。
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就是,好像明白了曹雪芹为什么要写本书了。
都说这书中有他的家世原型,看到这样的一个起伏,怎么能不感慨呢?原本对于他并不是特别了解的,但是这结局着实让人难过,于是就是搜了他的生平的相关资料来看。
这一看,不由地对他特别地钦佩,原来他的才华真的原不止于写这本名著,而且他的性格特点真的有宝玉的影子。
几乎算是一个全才了,文武双全不说,还会做风筝,还会厨艺,又懂得中医,而且特别有善心。
通过对他的一个浅显的了解,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都说看一本书要先去了解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
在了解之前去看他的作品,跟了解之后看他的作品,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或者说是更为深层的理解。
虽说这后四十回是经后人去推想续写的,有点遗憾,不知道如果是他自己写的话会是不是与这个结局有出入,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这本书更有了神秘的色彩。
也挺感谢老版的拍摄创作,让原本看不下那密密麻麻的原著的我,也开始有了想要认真阅读原书的兴趣。
《红楼梦》观后感 2门庭冷落,安静自在,倒是个读书写作的绝境佳地,只是大白天浪费电而已。
党是铺路石,是指南针,是航向远方的帆,是原野上的希望之火,是温暖的摇篮,是打开中国富强的一把金钥匙。
我站在阳光下,渴望沐浴温暖,张开手臂以为能拥抱太阳?贾宝玉是这个大家族当中的宝贝,老祖宗最为宠爱,林黛玉是一个温柔漂亮的小姐,但是她的身体却弱不惊风,就因为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因为这样,林黛玉一病不起,抑郁而终。
看了他俩的真挚爱情,我为之长叹,哎...!我还觉得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也很精彩。
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却被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王熙凤逼死了,甚至连死都没有墓碑。
尤三姐为了爱情,愿意用珍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二个鲜明的对比,把故事衬托的更加精彩。
《红楼梦》的读后感【优秀8篇】

《红楼梦》的读后感【优秀8篇】《红楼梦》的读后感篇一我从小就听说过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而当时我对《红楼梦》的印象就只知道有叫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
而现在读起它,还是会被它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
到了六年级,那时班里已有好多同学都读完了四大名著,可我还有一本《红楼梦》。
当()我第一次看时,就被吸引住了。
我发现这书里的诗句写得十分妙,读时不但琅琅上口,寓意也是极深刻,渐渐地,对《红楼梦》产生了浓浓兴趣。
读完后,不禁感慨,林黛玉竟然如此的多愁善感,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所应具有的性格吗?或许她的性格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没有父母的关怀、寄人篱下。
但她受到了贾府上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却依然有些不满足。
她最终因忧虑而死。
我觉得林黛玉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黛”是一种墨绿色,代表她对自由的。
向往。
她多愁善感、任性自私,还很爱哭,但实质上,这正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一种很好的回击!她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社会,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这正是她可贵的品质和内涵。
在那黑暗的时代,却有着这种特殊的风景线。
没错,她就是一道风景线,以降珠草的身份,给了黑暗、趋炎附势、欺上媚下的社会留下深深的印迹。
虽然有着薛宝钗、贾元春之流的批判,但是她的芳迹、高贵、勇敢以及敢于同时代抗争的精神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贾府的兴衰历史,也以侧面写应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
也写终都透露着哀怨伤感的请调,流露出一种消极思想。
以前初读出了对于封建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精神实质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小说自始至《红楼梦》时,一直都认为林黛玉是不懂事,小心眼的人。
每当贾宝玉对别的女孩子说一句话时就又哭又闹。
当别人含蓄地指点她的错误时,她总会讽刺别人一番。
好像自己是多么的完美,没有丝毫的缺点。
贾府怎么容得下这样的人。
但是读的次数多了,才真正体会到她,所以才会有了先前的感悟。
《红楼梦》读后感 15篇

《红楼梦》读后感 15篇《红楼梦》读后感 1在这半个月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红楼梦》,我之前读过只不过是看一遍就过了,也不知道写了什么内容,也基本都忘完了,刚好我的同桌问了我关于《红楼梦》的问题,所以我又从以前的书堆里扒出这本很久没有看的书,看看里面的内容,再回答我同桌问的问题,刚好我也有很多疑惑的问题,需要解答。
当我翻开《红楼梦》,就看见一个个人物出现在我的面前。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到王熙凤.....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里。
这两个人本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王熙凤的掉包计,把本该嫁给贾宝玉的林黛玉换成了薛宝钗,从而导致后面的结局,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宝玉有喜转悲,生一场大病,薛宝钗独守空房,这些原因都是由王熙凤掉包计惹的祸。
通过这次阅读让我解开了很多疑惑的问题,也让我知道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和当时社会的现状的无止境的贪婪和欲望,王熙凤的悲剧就是对金钱权势的追求而导致的。
大观园里那些可爱的女孩应该都有好的结局,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让那些大观园里可爱的女孩个个都没有好的结果,就连宁荣二都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巨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即使在优越的环境中也应该时时警醒,上进!而不能一味地挥霍和坐享其成!不然迟早会一无所有!《红楼梦》读后感 2我在闲暇时间读了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读着《红楼梦》我的心就像扔进水中的石头一样沉浸了下去,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我意犹未尽。
这本《红楼梦》为我们讲解述了一个大家族从荣华富贵到家族败落的“生命”过程,中间也夹杂着悲惨的爱情故事传说,读着让人伤心,又回味无穷……这个故事传说的波折很大:而故事传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几位:有深明大义的贾母,有溺爱孩子的王夫人,有雷厉风行爱耍小聪明的王熙凤(凤姐),有爱哭,软弱,但是纯洁的林黛玉,还有为人正直,而且聪明善良的平儿。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红楼梦》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金陵十二钗》等。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之一。
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
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
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
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其中有一篇令我难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误娶薛宝钗。
在这一回中讲述了,贾母请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即刻娶一个金命的女子冲冲喜,这个女子就是薛宝钗,贾母当然答应,她早就看上了薛宝钗。
可宝玉死活不答应,贾母的话他压根没听进去。
大家都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凤娘王熙凤劝贾母说先允了宝玉答应他娶黛玉,到时候再把新娘一换不就行了。
贾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凤是断送了一对有情人,活活的把两人给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凤很可恶,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还活活拆散了他俩。
毕竟结婚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张给宝玉变了婚事,还不让宝玉去看黛玉,实在是可恶!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清朝社会的失败,和贵族压迫贫穷人民的不公平。
《红楼梦》读后感2小时候看红楼梦总是走马观花,因而许多章节几乎是跳过不读,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意,不过小说里的诗词却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那清新可人,清雅婉丽的诗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每每读的时候得觉得赏心悦目,给我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读了之后又觉得韵味无穷,久久不忍释手,所以书里诗词直到今天我都是记忆犹新,并且对大部分诗词都能能够够一字不漏背下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长,在读了无数遍之后才算对红楼梦诗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红楼梦有感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很珍惜有这个机会来讲述我们中国古典文化。
我个人感觉不是一个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但也有所接触,大家总是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以略懂皮毛的我只是想论述一些个人见解。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
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中国有很多红学派,他们穷其一生都在研究红楼梦,从书中他们懂得了社会,懂得与人相处。
更让我知道如何做人。
我觉得中国诗词史上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一样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两种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专制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
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
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
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不怕别人,不再自卑,第一点便是要笑对生活。
其二林黛玉说话总是带几分讽刺意味,也许有时她是无心的,但大多数时候她都以嘲笑自己和别人的样子试图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却不知她这样既不能让人尊重她,又使别人远离她。
这样的她就像是带刺的玫瑰,大家只愿意远观,不愿意为了了解她而走近伤害到自身。
我又时常想着,若不是在书中,在那个时代,他们不会是他们,也不会成长成那个样子。
时代环境决定了一生,比如不能要求汉代深闺明白现代的短裙,不能要求长期吃肉的人理解吃素的美好。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书中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
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写下的特定的他们,留给他们应有的结局。
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未能使我落泪,而是心中涩涩的,只想叹气,毕竟我在很早以前便知道了他们的结局。
时下流行写同人文,很多人把一些没有明确结局和悲剧的文章写成了好结局,圆了书中人物一个梦,也是圆了自己一个梦。
在我们小时候总是读着童话,读者“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听着父母说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是也有更多的好人。
于是,我们总相信故事和生活会有一个好结局。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读小说除了很经典的,好结局不记得讲了什么,甚至连书名都记不住,而悲剧却总记得那么清楚,主角们的名字,他们怎么相遇,经历了些什么,说过最刻骨铭心的话。
他们总是有梦一般的前言,却最终明白那只是雾里看花。
即使在书中挣扎,历险,却最终没有迎来峰回路转,柳暗
花明。
我想林妹妹和宝哥哥也是这样的,一个红颜薄命,一个皈依佛门。
最后他们没有执手走过一生,我认为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毕竟在那个时代,那个岁月,留下曾经美好的回忆已是不错了。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
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著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
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
现在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写下来,有愧于这本经典。
贾、林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
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爱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贾、林二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内容是鼓励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内容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
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该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
中国人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
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我们是21世纪的大学生,读大学就代表着要离父母千里之外,独自一人去面对挫折困难。
希望远在长春的我,能勇敢的面对身边的困难,慢慢的长大,直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读红楼梦,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用于现代的生活,希望大家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