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
中医子午流注图

子午流注图中医子午流注、走向和主要穴位地支 时间 经络 流注走向相关主要穴位子 23-1 足少阳胆经(腑) 由头走足瞳子髎天冲脑空风池肩井环跳 风市 阳陵泉丘墟丑 1-3 足厥阴肝经(脏) 由足走腹太冲中封章门期门寅 3-5 手太阴肺经(脏) 由胸走手中府尺泽列缺太渊少商卯 5-7 手阳明大肠经(腑) 由手走头商阳合谷阳溪曲池臂臑迎香辰 7-9 足阳明胃经(腑) 由头走足下关颊车四白地仓人迎缺盆 足三里 内庭巳 9-11 足太阴脾经(脏) 由足走腹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午 11-13 手少阴心经(脏) 由胸走手少海神门少冲未 13-15 手太阳小肠经(腑) 由手走头后溪阳谷小海天宗听宫申 15-17 足太阳膀胱经(腑) 由头走足睛明攒竹十八经连排点承扶殷门 委中 承山昆仑酉 17-19 足少阴肾经(脏) 由足走腹涌泉太溪水泉阴谷戌 19-21 手厥阴心包经(脏) 由胸走手天池天泉郄门间使内关大陵 劳宫亥 21-23 手少阳三焦经(腑) 由手走头阳池外关翳风和髎丝竹空督脉 长强命门哑门风府百会人中任脉 曲骨关元气海膻中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 (23点至l点),胆经最旺。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气以壮胆,邪不能侵。
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
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最全!子午流注养生法与经络动态图(珍藏版)

最全!子午流注养生法与经络动态图(珍藏版)子午流注养生法“子午流注”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期的情况相配合的一个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子午流注口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经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一、肺寅,即寅时(凌晨3点-5点),熟睡。
对应的是肺经,此时肺经当令,是人体阳气的初始,也是人体气血由静变动的开始。
此时不要急于起床,这样有助于阳气的生长,为白天的劳作打好基础。
肺经旺,熟睡,并在梦中深呼吸。
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 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二、大肠卯,即卯时(凌晨5点-7点),早起喝水上厕所。
对应的是大肠经,此时大肠经当令,曙光初放,是起床的最好时机。
先伸展肢体,接着慢慢坐起,坐在床上一会儿,并做一些养生保健的小动作,如叩齿、搓面、转肩、指弹后脑等等(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起床洗漱,洗漱后马上喝一杯温开水,以助排便。
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月的作用。
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三、胃辰,即辰时(上午7点-9点),不吃早餐胃生病。
对应的是胃经,此时胃经当令,胃液分泌旺盛,有利于消化,是享受早餐的最佳时机。
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
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穴位图(动态图)(转载)2010-12-09 09:57:14| 分类:中医诊断 | 标签:穴位一侧上肢分布大肠|字号订阅中医将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能给大家都打开健康之门: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
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图文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图文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一、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二、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能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
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
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三、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
子午流注图

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气以壮胆,邪不能侵。
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
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
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巳时(9点至ll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
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主要跟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名,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经[脾、肝、肾],足三阳经[胃、胆、膀胱]、三焦及心包并非解剖学上的器官结构,而是中医理论中的功能位。
单亦须注意,中医所指的脏腑是基于其功能而言,其含义较之西医系统所指的器官较广。
由于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故被称为"正经"。
经络的名称(肝心脾肺肾五脏内为阴) (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外为阳)寅时3-5 由上中府而下少商止手太阴=肺经辛金卯时5-7 由下商阳而上迎香止手阳明=大肠经庚金辰时7-9 由上承泣而下厉兑止足阳明=胃经戊土已时9-11由下隐白而上大包止足太阴=脾经己土午时11-1由上极泉而下少冲止手少阴=心经丁火未时1-3 由下少泽而上听宫止手太阳=小肠经丙火申时3-5 由上睛明而下至阴止足太阳=膀胱经水酉时5-7 由下涌泉而上俞府止足少阴=肾经癸水戌时7-9 由上天池而下中冲止手厥阴=心包经亥时9-11由下关冲而上丝竹空止手少阳=三焦经子时11-1由上瞳子而下足窍阴止足少阳=胆经甲木丑时1-3 由下大敦而上期门止足厥阴=肝经乙木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十二经络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则分布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太阳、少阳及阳明分别表现了阳气消长的状态,在位置上可理解为受日光的多少,对动物来说,背后部受日光最多,故后部为太阳,即光明程度最强,次之少阳,即光明程度中等,阳明为光明程度最弱。
三阴经的排列则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太阴,厥阴,少阴表现了阴气消长的状态,同样地在位置上可体会为阴暗的程度。
下图为经络在四肢分布位置。
十二经脉的流注时间及路线十二经脉会按着特定的时间及路线行走,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4小时子午流注养生图

24小时子午流注养生图24小时子午流注养生图此时一定要睡好,就能养好肝血。
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寅时》寅时(3~5点):肺经最旺盛。
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
《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肺主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
此时肺经旺盛,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
这个阶段是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肺脏有病、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早起晨练。
等太阳出来之后,空气新鲜时,可以活动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要顺其生发,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时》卯时(5~7点):大肠经旺盛。
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卯时肺经气血入大肠经,此时天已亮了,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促进排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排便后多做提肛运动,可防止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辰时》辰时(7~9点):胃经旺盛。
此时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一定要吃好,这也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
《巳时》巳时(9~11点):脾经旺盛。
脾主运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中医有“脾与胃相表里”之说。
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经旺盛可运化水谷,升清化浊,五脏六腑之精气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
《午时》午时(11~13点):心经旺盛。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中午吃完饭以后,应小憩片刻,不要超过40分钟。
适宜养心,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未时(13~15点):小肠经旺盛。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就是说小肠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
《申时》申时(15~17点):膀胱经旺盛。
膀胱有“化气行水”的功能,负责排泄人体水液。
如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尿闭或者小便频数失禁等。
《酉时》酉时(17~19点):肾经旺盛。
人体经络与十二时辰养生 附图

人体经络与十二时辰养生(图文)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月、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
十二经络气血流注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一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 肺经当令。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 大肠经当令。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 胃经当令。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足太阴脾经 已时(9点至11点) 脾经当令。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