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知觉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 人际知觉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Bruner,1947年) 首先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言行、外表各方面的 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 动、性格、兴趣、动机、 态度等过程,即 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 解。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和人际知觉的过程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各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除一般的特征外,主要是社会意义。 布鲁纳的实验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社会知觉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所以, 判断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e.g.坐在车里看行人与行走时看开车的
(二)主观因素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了 解自己的能力与态度(Festinge,1972) 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和在某种特定特点或能力 上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期望的最高水 平)。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特点和能力 上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策略)
(二)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行为中加以了解
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关系到底怎样, 你亲自去体会。
(三)人际知觉中感情成份的作用非常突出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四)塔旧里(Tagiuri)的研究 10人一组,自由交往,自由谈话,畅 所欲言,增进了解然后问卷: ①这个小组里你喜欢谁? ②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③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④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出来的?

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相关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人。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当作知觉对象的事物或现象,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优先清楚地反映出来。

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未被知觉或被模糊地知觉。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

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

如当教师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数据驱动加工; 2.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加工; 3. 根据感觉信息的多少,两种加工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






工 ( 概 念 驱 动 )
自 下 而 上 的 加 工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所致。
不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还是偏蓝的光下,我们总是把苹果看成红 色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二)单眼线索
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它以视 觉所反应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包括: 物体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
戴镜后的头三天,网像颠倒,伸手取物时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反。三 天后,他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第四天,两手能做正确的知 觉选择;第五天,能在房间从容散步;第七天,能欣赏散步途中景色。
这说明,经过学习和适应,视觉和触觉、前庭觉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空间定向能力得以恢复。
等到第八天,他摘下反转镜,这时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上下、左右颠倒 了。几个钟头后,空间定向恢复正常。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心理学概论讲义:第四章 知觉

心理学概论讲义:第四章 知觉

自上而下的加工
指由当时情境、过去的经验、或两者共同产 生生的期望所引导的加工工过程 自自上而而下加工工中的情境效应和期望效应
知觉学习
知觉会随着练习而而发生生变化,称为知觉学习 (Perceptual Learning)
J.J. Gibson & E. J. Gibson (1955)
变化盲区
视 透 气气 空 : 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相对高高度
单眼线索:纹理梯度
单眼 线
索:
运动
视差
与运
动透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双眼线索:辐辏作用用 远方方物体:双眼视线近于平行行 近处物体:两眼向当中聚合 由两眼转动以聚合视线,从而而获得深度知觉的双 眼线索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注视同一一物体时,因两眼视线的角角度不完全相 同,所以在两眼⺴网网膜上构成的影象彼此稍有差别 差异程度随物体距离增加而而减小小 视差产生生深度与距离
第三节 知觉的加工方式
知觉的加工方式
自自下而而上(bottom-up process):知觉者从环 境中微小小的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不同的 方方式加以组合以形成知觉,又又称为数据驱动 的加工工。 自自上而而下(top-down process):知觉者的期 望、知识理论或概念,引导知觉者在模式识 别过程中的信息选择和整合,又又称为概念驱 动的加工工。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 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它的稳定性 形状恒常性 大大小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色恒常性
பைடு நூலகம்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视觉线索:环境中各种参照物给人人们提供的物体 距离、方方位、照明条件的信息。 知识经验:建立立了大大小小和距离、形状和观察角角 度、明度与物体表面面反射系数的联系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第四章-知觉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一.名词解释知觉知觉链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双眼视差两耳距离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似动知觉错觉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A.创造想象 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D.无法判断距离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三、多项选择题:1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9
第二、内部分析器:内部分析器在人体内部器 官和组织中分布着各种末梢感受器,接受有机 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号。同内部分析器相联系 的有机体觉。
第三、运动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处于中间地位 。它的末梢感受器在肌肉和韧带内,能提供身 体各器官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同运动分析器相 联系的有运动感觉、身体及其各部分在空间移 动和姿势的感觉。痛觉能发出对有机体伤害强 度的信号,它分布在有机体的所有分析器中。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7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 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动物心理进化过程 中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都曾经独立地存在过,但 是在正常的成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却很少独立存在。在成 年人那里,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来不及看清物体 、或在实验条件下只要求反映某一属性的时候,才有单 纯的感觉。
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 ,自己产生刺激。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7
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 的意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8
感觉的种类
事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它们作用于人的不 同的分析器而产生出不同的感觉。人们的主要 感觉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因此,我 们的感觉也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躯体觉。
依据产生感觉的分析器和它所处的部位,可以 把感觉分为三大类: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在职教育硕士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第四章+知觉

第四章+知觉
第四章 知觉
Perception
内容概要
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的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错 觉
1-2
Part 1 知觉的一般概念
1-3
1.1 什么是知觉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官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觉察
分辨
确认
1-4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这种组织
功能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验。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曾调查过居住在刚果枝叶茂密 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描述过下面 的一个实例: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 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 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 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 “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 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 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 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1-13
知 觉 的 对 象 与 背 景 相 互 转 化 且 相 互 依 赖
花瓶? 侧影?
1-14
你看到美女了吗?
1-15
骷髅还是美女?
1-16
老妪还是少女?
1-17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也受时间影响。
1-18
2.2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 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 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例如,在下图中,我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 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1-5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 过程。 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 段。(2)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的感觉 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 展。(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在 现实生活中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 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概述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

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耍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

在实际生活巾,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我们日常看到的不是个别的光点,色调或线段,也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刺激特征,面是由这些特性组成的有结构的整体。

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恃性而存在的。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识别与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人们比较容易觉察一个物体是否存在,那么要识别和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的多了。

二、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人在知觉客现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三、知觉的种类(一)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二)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性一、知觉的组织过程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它是一个整合过程。

在这一过程,人们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整体的把握事物,这体现知觉的整体性,同时,由于经验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并借助经验辅助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这分别体现知觉的选择性和理解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许多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

格式塔学派将其归纳为几条定律:1、接近律: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大小、颜色、形状等)相似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律:具有连续和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特点。

对事物的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在人们的知觉活动中,往往对整体的知觉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在提取事物个别属性之前,人们往往对整体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图中:(a)空间接近被知觉为三组线条。

(b)因为形状上相似,而被知觉为三个方形。

知觉整体性不仅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有关。

把不完整的图形看成完成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叫封闭性,由此产生的图形轮廓叫主观轮廓。

(二)知觉的选择性1、知觉的选择性:指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

2、图形与背景也叫“双关图”。

图形和背景是相对的,此时的图形,可以是彼时的背景;此时知觉的背景,也可是彼时的图形。

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我们的知觉既清晰、准确,又完善而丰富,不致陷于僵化。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易成为选择的对象。

客体自身的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规律性等,使他们易被选择为图形。

这就是所谓良好图形原则。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不良图形看作为两个良好图形的叠加。

3、知觉的参照当我们把图形与由时空背景所确立的参照框架相联系而知觉时,就会启用更高水平的组织。

(a)最左端的方形若三个斜接到一起或放在一个倾斜的矩形里,容易被当成菱形(b)最左端的菱形若三个斜接到一起或放在一个倾斜的矩形里,容易被当成正方形这是因为背景中的某些特性(如方向)对图形的知觉起着一定的规定作用。

4、知觉中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规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指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需有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是不同的,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和整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觉的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精确、更迅速;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恒常性(一)知觉的恒常性的概念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二)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1、大小恒常性:指不论客体网像的变化而知觉其实际大小的特性。

实际的大小恒常性处在完全恒常性和无恒常性之间。

黑尔姆霍茨认为:大小恒常性是通过以客体距离为依据说明网像大小而获得的。

它把这种知觉过程叫无意识推理。

视觉系统必须通过各类不同信息,包括过去经验来推断外在的客体的大小。

这一过程是迅速的、自动地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

2、形状恒常性:指不论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的特性。

形状恒常性与距离判断和大小恒常性有关。

看到的物体形状与物体实际形状完全相同,叫完全恒常;看到的物体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形状完全一样,叫无恒常性。

知觉到的形状往往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与物体的网膜投影的形状之间,而偏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叫实际恒常性,习惯上也叫知觉恒常性或知觉常性。

3、方向恒常性:指不论网像方向如何而觉察客体实际方向的特性。

他是通过依据头部的倾斜来说明网像方向而实现的。

通过把前庭系统的信息与网像信息相整合,产生环境客体实际方向的判断。

不同的人在运用视觉和前庭觉信息时有很大差异,尤其时这两类信息有矛盾时,有的人更依赖与内部前庭觉的信息,有的人更依赖于来自外部环境的视觉信息。

4、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不变。

5、颜色恒常性:一个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它的表面的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三)恒常性的测量知觉恒常性有大有小,它的数值在0与1之间,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用布隆斯维克(Brunswik)公式来计算知觉的恒常性:K B=(P-R)/(C-R)其中:P代表对物体知觉的大小,C代表物体的实际大小,R代表按视角计算的物体的网像大小。

R可以用物体的实际大小除以物体对眼睛的距离求得。

由公式可得,如果知觉大小与实际大小一致,则K B为1,具有完全恒常性;如果知觉大小P等于网像大小,则K B 为0,没有恒常性。

对于数量级变化较大的物理量,如明度,通常采用劭勒斯(Thouless)的比率公式,即布隆斯维克公式取对数值:TR=(LgP-LgR)/(LgC-LgR)(四)影响恒常性的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他们给人们提供物体的距离、方位、照明条件等各种信息。

三、知觉的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具体说,人们当前活动受前面曾经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

当这种现象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

第三节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一、大小知觉(一)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

而网像的大小与知觉的距离有关系:距离远,同一物体在网膜上成像小,距离近,同一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

因此,人们不能仅仅根据网像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大小。

在距离相等时,网像越大,说明物体越大;网像越小,说明物体越小。

在网像恒定时,距离越大,物体越大;距离越小,物体越小。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关系的问题,即物体的大小=网膜像的大小×物体的距离。

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它表明:一个特定的网像大小说明了知觉大小和知觉距离的一种不变的关系。

(二)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较准确的知觉到物体的大小。

(三)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两个大小相等的物体,当一个处在一个细小物体的包围中,另一个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我们感觉到大小是不同的。

在大的物体包围中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显得大。

二、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脑对物体形状特性的反映,他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来完成的。

知觉物体的形状时,首先把握的是物体的轮廓。

轮廓是构成物体形状的边界线,它是不同区域间亮度上明显变化形成的。

有形状必有轮廓,但轮廓还不等于形状。

三、深度知觉(一)深度知觉与深度知觉线索深度知觉:指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也叫距离知觉。

知觉深度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许多线索进行的。

这些线索有:单眼视觉线索、双眼视觉线索、非视觉线索等(二)单眼视觉线索单眼视觉线索: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距离线索,它以视觉所反映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1、物体的大小在熟悉的环境中,只要知道物体的大小,根据其与眼睛形成的视角大小,便可推知距离:视角=物体大小/距离2、物体的掩蔽和重叠被掩蔽的物体距离较远,这一显见的事实是判断远近的重要线索。

3、阴影具有深度或距离的物体是在三维空间展开的。

阴影反映了相对于光源的位置,由此产生的物体各部位明度的差异可以使我们了解三维形状,从而把握物体的距离。

4、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趋于接近,这就是线条透视。

5、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使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光线的散射。

结果远处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处物体清晰。

人们根据这一线索也能推知物体的距离。

6、纹理梯度(结构级差)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7、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观察者和周围环境作相对运动时,远近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别。

一般来说,进出物体看上去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慢,方向相同。

这就是运动视差。

如:乘坐火车时,看车外环境。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连续活动,近处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的物体流动速度小,这种现象叫运动透视。

(三)非视觉线索非视觉线索指由其他感觉(主要是动觉)而不是视觉提供的判断深度和距离的依据。

1、眼睛的调节: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例如,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水晶体曲度的变化是由改变睫状肌的紧张度来实现的,睫状肌发出的动作冲动,为分辨物体的距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信息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