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高考上海市作文题解及范例
2020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目出炉及点

2020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目出炉及点评2020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目出炉及点评更新:2020-01-07 10:03:171月4日上午9:00,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语文科目考试在全市19个考区70个考点顺利开考;同时,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科目考试也在全市19个考点顺利开考。
春考于1月4日至6日进行,其中4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5日上午考外语笔试(含听力),6日考外语听说测试。
此外,1月5日至6日还将进行2020年统一高考外语科目考试(1月)。
合格考于1月4日、5日、11日、12日进行,其中4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5日上午考外语笔试,下午考外语听说测试;11日至12日还将进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春考语文科目写作题目如下:点评专家:姚为洲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2020年春考上海卷作文题是:“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这依旧是一道“命意式”作文题。
春考上海卷作文题的题型自成体系。
2017—2019年连续三年“命意式”作文题:“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2017)“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2018)“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2019)。
今年依旧——试题给考生一个立意,由考生作诠释。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考生必须据此对“事实”与“看法”的关系作阐释。
我们对社会或人生中的一些“事实”,在思考、言谈、演讲、辩论、写作等各种场合,总要有“看法”。
一方面,我们在思考和发表“看法”的时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没有“事实”或者没有弄清楚“事实”,不要发表没有依据的“看法”;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或人生中的那些“事实”,我们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发表出来,不肯发表和人云亦云也是“没有看法”的表现。
秋考上海卷作文题的体式已于2016年由“命意式”变为“评论式”,又于2019年变为“感悟式”。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文题展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出题风格,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自由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开放胸襟,限制体现了考场作文的特殊色彩,而思辨性则是突出了语文关键能力。
因此,这道题文字虽少,信息量却很大。
审题立意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对于文字型作文材料,审题时应该做到逐字逐句分析,绝不放过其中的关键词,对于关键词要廓清内涵和外延,对于句子要拆解分析其构成,在此基础上综合内容,进而提出较为辩证的观点。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注意“转折”一词,“转折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它强调变化后的形势。
“转折”不是“挫折”,“挫折更多强调失败、失利,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压制。
”两个词有相似度,但绝不可偷换概念。
“重要的转折”,限制了对转折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只能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不能写身边琐屑小事,更不能虚构事件。
“意想不到”则是强调了事物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许多”一词则体现了命题者思维的严密,体现了思辨性,不将话说得过头本身就是对考生的引导。
这句话其实是在摆事实,因为现实社会瞬息万变,世界波诡云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些能称得上“重要的转折”自有其发展规律,令人意料不到。
“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在上一句突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之后,紧接着进行了提问,提出了“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的思考:面对无法预料,毫无准备的“重要的转折”,我们是不是就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缴械投降了?一个问号恰恰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顺应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哪一个更重要?对于习惯了“非黑即白”二元思维的人来说确实比较难以说清楚,但是对于接受过思维训练的高考生却是日常功课的一部分,“戴着镣铐跳舞”必然成为优秀作文的特征。
【名校金题】上海市2020年春季高考作文题:事实与看法,实战演练

【名校金题】上海市2020年春季高考作文题:事实与看法,实战演练文题展示上海市2020年春季高考作文题:事实与看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试题回放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针对题目中充满思辨意味的两句话,考生要理性、科学地分析,以便全面、正确地理解其内涵,这也是打开思维、确保优质写作的必要条件。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就是要写作者能够厘清“事实”与“看法”之间的逻辑关系。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言外之意是一旦发表了看法,一定是基于某个或某些事实的,否则,发表的看法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是站不住脚的。
同样地,“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面对事实,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能够揭示出事实背后的真相,从而提升人们对该事实与类似事物的认识,否则,事实就是无力的。
综上所述,写作时,不妨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切入。
从赞同“有人说”的角度,即对“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与“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分别进行阐释与论证。
可以列举一些名人名言和古今中外的圣贤实例,分别作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加以论证,要能自圆其说。
比如,科学家提出的猜想,需要找到事实依据去论证,否则只能是“猜想”,并不能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进步;而新闻工作者,则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在事实中暗藏观点和看法。
当然,不一定非要完全认同“有人说”,还可以谈“有人说”对你的启发,可以质疑,可以延伸,如果思辨能力高的话,将其推倒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也可以。
如比起事实来,逻辑的力量是最丰沛和有力的。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考生的思考空间是广阔的,更可以比较出思维的高下。
同样,科学家提出猜想,大胆假设,如果没有他们的“异想天开”,科学也不会进步。
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甚至超越时代的言论,即使没有事实依据,也同样有着迷人的力量,因为正是这些看法,吸引着人们去努力印证。
2020上海春考作文题的解析及范文(事实 看法)

2020上海春考作文题的解析及范文(四篇范文是62--65分)原题回放: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目类型:名言类隐含观点型话题词:事实、看法题目侧重:针对“有人说”的---材料隐含的论点:“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谈自己的思考和启发。
我们要对其说法作深入思考,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可以是完全认同,也可以质疑,或延伸,或补充。
我们以问领写,可问自己常规问题。
如这是怎样的事实和看法?为什么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界定概念:看法:主要指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的想法意见。
一般是指个人带有主观的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判断、见解、观点。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即客观事实。
漂亮标题①植根于现实的哲思之花②看法无实则虚,实无看法则弱③不限于事实,不囿于看法④以事实为舟,以思想为桨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⑥以实为基,以思为瓦⑦让事实与看法共舞⑧事实之上有看法素材积累1.没有真相,只有诠释。
----尼采2.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3.我们听到的只是一种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马克•奥勒留《沉思录》4.世界包括事实,而事实是不论我们对之持有什么样的看法而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东西;而且还有信念,信念指涉事实,通过对事实的指涉,信念不是真就是假。
----《逻辑与知识》5.事实自有万钧之力。
---- 柴静6.战地记者科尔文,作品被同行批评夹带个人情绪,认为新闻报道应该是冷静客观的,但没有人能否认科尔文的作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正视战地人民的苦难,正是那不被允许的看法,使其作品更易产生共情。
范文 1.辨证看待事实和看法(65分)①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果真如此吗?(引用材料,提出问题)②我认为事实,就是我们眼前所见所闻的客观实在;看法,即是我们对于事实的评价与认识。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上海2020春考英语作文范文

上海2020春考英语作文范文Shanghai 2020 Spring English Exam EssayThe city of Shanghai has long been a hub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y in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ous and prosperous cities in the world, Shanghai has undergone a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emerging as a global center of fina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2020, the city faced a unique challenge in the form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which tested the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of its residents and institutions.Despite the disruptions and uncertainties brought about by the pandemic, the students of Shanghai rose to the occasion, demonstrating their academic prowess and commitment to their studies. The 2020 spring English exam was a testament to their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as they navigated the challenges of remote learning and adapted to the new realities of education in a world transformed by a global health crisis.One such student was Li Mei, a bright and ambitious high school senior who had been preparing for the English exam for months. Like many of her peers, Li Mei had spent countless hours studyingvocabulary, practicing grammar exercises, and honing her writing skills. She knew that the exam would be a crucial step in her academic journey, as a strong performance could open the doors to her dream university and set her on a path to a successful career.As the exam day approached, Li Mei found herself facing a new set of challenges. The pandemic had forced the authorities to implement strict safety protocols, including social distancing measures and mandatory mask-wearing. The exam venue had been reorganized to accommodate these requirements, and Li Mei had to adjust her study habits and test-taking strategies accordingly.Despite the added stress and uncertainty, Li Mei remained focused and determined. She knew that her hard work and preparation would see her through, and she approached the exam with a calm and confident demeanor. When the test papers were distributed, Li Mei carefully read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and questions, drawing on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craft her responses.As she wrote, Li Mei found herself drawing on her own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to inform her answers. She wrote passionately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add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 drawing on her knowledge of current events and her own observations of how the pandemic had affected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She also explored the role oftechnology in education, reflecting on how remote learning had both challenged and enriched her academic experience.Throughout the exam, Li Mei maintained her focus and determination, carefully proofreading her work and ensuring that her responses were clear, concise, and well-structured. When the time was up, she handed in her papers with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knowing that she had given her best effort.In the weeks that followed, Li Mei anxiously awaited the results of the exam. She knew that her performance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er future, and she was eager to see how her hard work had paid off. When the scores were finally released, Li Mei was overjoyed to see that she had achieved an outstanding result, placing her among the top students in the city.Li Mei's success was not just a personal triumph, but a testament to the resilience and academic excellence of Shanghai's students. Despite the challenges of the pandemic, they had risen to the occasion, demonstrating their commitment to their stud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Their achievements served as an inspiration to their peers and a source of pride for the city as a whole.As Li Mei looks ahead to the next chapter of her academic journey,she is filled with a sense of excitement and optimism. She knows that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she has gained through her studies will serve her well as she pursues her dreams, and she is eager to continue exploring the world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ith her strong foundation and her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Li Mei is poised to make a lasting impact on her community and beyond.。
2020上海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一、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思维情境,考生构思立意时必须默认这一前提,置身试题设定的情境中去思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换句话就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社会和时代潮流中,是否也是无能为力的?那我们是否还要选择积极有为?这是考生所处的思维情境。
2.写作任务的限制。
试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说理性文章,谈对“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生写作时必须抓住以下两点,一是“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二是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为”和“无所为”的,那应该怎么办,文章要表达的是面对客观世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
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
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二、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
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高中作文 2020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与解读(附历年高考作文题汇总)

上海春季高考作文与官方解读(附历年高考作文题汇总)2020年上海春考作文题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字。
上海考试院官方公号发表点评:关注生命成长,引导自我省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是每个人,尤其是处于生命成长关键期的高中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个作文题正是直接呈现学生已经思考或是正在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出发,对成长的方式、条件有所认识,对成长的复杂性有所思考,对自我的成长有所省察。
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成长经验来谈如何塑造个人形象,建构个人的生命价值;也可以从更普遍的意义上探讨人的成长方式、规律,思考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如何成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引领作用。
体现思辨性和开放性试题充分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题的一贯特色,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谈自己对成长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有人说”“也有人觉得”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辨空间。
学生可以从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来考查做什么与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条件的必然性和唯一性角度进行追问,去思考分析怎么做和做什么才能达成理想的状态;可以推敲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愿望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个人成长的主观愿望与外界的环境形成怎样的互动。
学生能在对试题材料的追问和自我追问中不断推进思考,去发现这个朴素试题的丰富内涵。
凸显写作活动的本质写作的目的就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作文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话题,所创设的写作任务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成长体验和思考,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凸显了写作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写作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使写作活动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方式之一。
历年高考作文题汇总:2019年上海春考作文题“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季高考上海市作文题解及范例写作。
(70分)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点评1】学好中国话,走遍天下也不怕我觉得有三个大的角度可思考:第一,观点来自事实,观点需要事实证明。
少说空话、套话、假话。
第二,所有的看法,都是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本质上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这句话是“漂亮的”空话、假话、大话。
第三,“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有人说”的两句话貌似对立的,其实不然。
两句话中“事实”完全可以不在一个情境之中。
前一句中的“事实”大体上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即以“事实”来证明观点;后一句说的“事实”则更多的时候是不成立的,因为所有的“事实”都是有力的,甚至可以说是最有力的——“事实”就存在那里,“事实”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力量。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句话是句不顾“事实”的“假话”。
鉴于上述理解,我认为今天上海春考作文题基本上是“说”“假话”。
所以,考生完全可以反驳这“有人说”,让“真实”与“真理”显形。
来自:【点评2】2020年春考上海卷作文题是:“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这依旧是一道“命意式”作文题。
春考上海卷作文题的题型自成体系。
2017—2019年连续三年“命意式”作文题:“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2017)“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2018)“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2019)。
今年依旧——试题给考生一个立意,由考生作诠释。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考生必须据此对“事实”与“看法”的关系作阐释。
我们对社会或人生中的一些“事实”,在思考、言谈、演讲、辩论、写作等各种场合,1总要有“看法”。
一方面,我们在思考和发表“看法”的时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没有“事实”或者没有弄清楚“事实”,不要发表没有依据的“看法”;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或人生中的那些“事实”,我们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发表出来,不肯发表和人云亦云也是“没有看法”的表现。
秋考上海卷作文题的体式已于2016年由“命意式”变为“评论式”,又于2019年变为“感悟式”。
而春考上海卷作文题的体式,还停留于秋考2011—2015年的“命意式”。
这种题提供观点或立意,而这种观点或立意是明确的、单一的,写作时必须诠释试题提供的观点或立意,带有“扩写”性质,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我们希望春考为秋考“探路”,出现具有“前瞻性”的作文题,而不要步秋考之后尘。
【点评3】今年的春考作文题仍延续一贯的思辨的路子,总共给出两个概念:“事实”和“看法”,然后交叉组合,构成两个判断:“空洞”和“无力”。
但细想想,倒很有趣,因为它们可以顺着来:没有事实的看法当然是空洞的。
如果“有人”高谈阔论,结果却不仅是“闭门造车”,而且“出门”还不能“合辙”,完全没有“事实”作为支撑,那可不是“空洞”的?同样,“事实”放在那里,却没有概括提升形成“看法”,“无力”也是必然的。
张炎论词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吴文英那些漂亮词语在未构建(形成“看法”)之时,不妨看作是“无力”的“事实”,所以张炎才说它“不成片段”,而一旦构建(形成“看法”)了,就变成“炫人眼目”的“七宝楼台”了。
所以,“看法”要以“事实”为基础,才不至“空洞”;“事实”要有“看法”来提升,才不至“无力”。
不过,如果有学生愿意反向思考,试着驳难这位“有人“,似乎也能成立。
比如,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恐怕就没有什么“事实”,但它却是了不起的“看法”。
反过来也一样,“事实”放在那里,本身就足以形成“看法”,所谓“铁证如山”是也。
在法院判决之前,也即“看法”形成之前,所有的“事实”都在,应该都是有力而非“无力”的。
如果有学生敢于这样质疑,即便辩驳得不一定很完善——比如可以说,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是以生活真相为“事实”的,“事实”不一定是具体的“事”——那也是很好的。
写作的目的,不是为2思辨而思辨,而是为提升思维品质而做的努力。
家长、老师和学生可能会说:这样写,能得到好分数吗?在这一点上,考生们大可对上海的命题和阅卷老师有充分信心,相信只要你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相信一定可以得到应得的分数。
【范例】事实与逻辑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诚然,看法要以事实作依据,不然,那看法经不起事实的考验,当然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呢,那事实或许不等于真实,甚至是虚假的事实,当然是无力的。
然而,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一条:逻辑。
我们通常说“事实胜于雄辩”,然而一千个事实都无法取代逻辑雄辩的力量。
比如我们通常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总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出一个例子,即事实来证明,问题是你在寻找例子的时候是经过过滤的,有利于自己的,拿过来;不利于自己的,过滤掉。
例子本身就是带有倾向性的。
我们通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你在天底下寻找一千只黑乌鸦,但就是有一只白乌鸦,不入你的法眼,于是将一千只黑乌鸦来证明你“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看法,唯一可以否定这一看法的白乌鸦被你排除在外,你能说你的看法不空洞吗?有人或许说看法是对某一事实的看法,恰恰那看法是见仁见智的,再拿一个经过你主观过滤过的事实来证明,这确乎有点掩耳盗铃了。
所以,要靠逻辑,逻辑具有不可辩驳的思辨力量,不符合逻辑的看法,哪怕你巧舌如簧,也是一攻就破。
事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变得扑朔迷离。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事实更是被弄得面目全非。
作为公民,我们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权利,但真相往往躲在真相背后,变得十分羞涩。
而我们的普罗大众,往往不假思索地传播和转发。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凡事都得需要研究。
”问题是我们研究吗?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吗?我们经过大脑思考过吗?我们的思考是自己的吗?我们是狂欢中的一员,还是清醒的思想者?思想者往往是孤独者漫步,在举世狂欢的时代,你是愿意娱乐至死还是孤独至死?因此,面对事实,我们要独立思考,那事实才不会躲向幕后,而大大方方走到前台来。
事实还是要靠逻辑的,事实本身有自己的发展逻辑,面对事实我们形成看法,要独立判断那是不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如果只有看法,但不是符合逻辑的事实,仍是无力的。
3因此,事实固然重要,没有逻辑的看法依然是空洞的;看法固然重要,但不合逻辑的事实依然是无力的。
【范例2】事实与看法的那些事事实与看法,其实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
事实是看法产生的前提,看法是基于一件现实的事情之上而诞生的对于这件事情的认知与态度。
一个凭空产生,无任何依据,无任何基础的看法,即使它再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事实有时在舆论的面前就像是一个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人,他一个人默默地呐喊着,却没有人理会他。
此时看法就像是事实的一个幕后推手。
只有当人们的看法是站在这个事实这一方的时候,这个事实才会真正体现出它作为事情真相的价值。
作者:疯言疯语“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这句话好奇葩,令人费解。
其实,看法是个人带有主观的对于事实的感受,并不存在“没有事实的看法”;而事实真相却是最有说服力的,即使“没有看法的事实”也是有力的。
上海2020春季高考作文题无聊透顶,考生不妨谈谈如何区别事实与看法。
有价值的看法是建立在以事实真相为依据的严格的逻辑推理上的。
《逻辑与知识》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世界包括事实,而事实是不论我们对之持有什么样的看法而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东西;而且还有信念,信念指涉事实,通过对事实的指涉,信念不是真就是假。
”在生活中,区分事实和观点非常重要。
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即客观事实。
看法是指对客观事物所抱的见解、观点。
事实和看法的定义简洁准确,可现实中非常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
它们的依附对象不同。
真理独立存在,并不依附于任何人或任何集体,任何观点。
而每个人对同一事实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正是因为如此,事实往往被各种各样的看法包裹在其中,让人无法看清事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并没有错。
但看法有高低上下之分,如果不顾事实坚守自己的看法就不对了。
你对世界的解释或理解都是基于自己对事实的看法。
虽然真实的事实或许我们永远无法触及,但如果你4对事实的看清更全面,你就可以收获更多行动方案。
假设你比同事对事实有深入的了解,你比周围人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你就能从同样的事实里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解决方案。
我们总是区分不清事实与看法之间的差别,脑子里总把两者当一回事来对待。
由此,毫无价值的看法被我们当做事实不加怀疑地接受,与他人展开激烈地争论来捍卫自己所谓的“事实”。
其实,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己之见,甚至是偏见而不自知。
什么是事实?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同不同意。
而看法是你个人带有主观的对于事实的感受。
你可能受不了臭豆腐的味道,你不喜欢吃,但这不能掩盖臭豆腐是驰名中外的美味小吃。
“事实”就像1+1=2那样,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不需证明。
事实的描述一般使用名词或者是动词+名词。
“看法”却是常常带有形容词的,就像我认为你是个好人,也许通过我摆事实,讲道理,雄辩地论证你当下是个好人,但有一天我变坏了呢?你变坏了呢?所以“你是个好人”只是一个看法,但未必是事实。
你怎样才能把“看法”证明成“事实”呢?有困难呀!面对事实,我们会选择“相信”;面对看法,我们却要理性应对,不能随便相信,迎合看法。
但面对你已选择的宗教信仰,你要坚定不移的相信,尽管相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理性。
没错,宗教神的存在,你不能证明,但其阐述的道理却在几千年以来及很多人身上得到见证。
相信的是眼前的事实;信仰的是未来的必然,是敬畏,是盼望,是永恒。
正面阐述有利于有效沟通。
为避免世俗间不必要的争吵,建议大家“私下场合谈看法,公开场合谈事实”,江湖中需要歌功颂德及拍马屁的除外。
你的看法多出自于个人的喜好。
你喜欢某个明星,是他的铁粉。
你容不得别人对你的偶像有半点的批评与侮辱,当别人真的指出了你偶像的不足之处,你没必要因为自己的偏好极力掩盖。
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你不能因为自己的偏好,就要求别人也像你一样做出和你一样的反应。
你的看法多源于自己的经验。
即使是普遍的真理你也有可能不会认同,在你看来还有比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可靠的吗?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你身上得出的经验未必能在其他人身上适用。
你因为自己遇到渣男遭遇不幸的感情生活,所以你就得出天下都是负心男的结论,是不是太主观了?你因为自己第一次买彩票就中奖了,你会不会觉得是自己运气好呢?还是彩票的中奖概率很高呀!基于自己的偏好、经验、偏见的看法小心对待,千万不要把这些看法当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