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2018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发端源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
学院前身为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4年更名为三系,1977年复命名为电力工程系。
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是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院目前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建设与运营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电气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教学平台以及“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武汉雷电防护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 “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研究开发平台”和“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该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2012版专业目录设置的电气类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220余名,本科生340余名。
学院下设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7.2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始建于1959年,2000年12月由武汉大学等四校合并院系重组,正式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四十七年风雨历程、四十七年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现已成为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规模和鲜明特色,国内知名的电力电气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先进行列。
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中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力建设与运营,汽车电子工程。
还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五个工学硕士点,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
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引导性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在校本科人数:2006年1190人、2005年1150人、2004年1155人、2003年1089人。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3人,89名专任教师中4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48.3%。
还聘请陈清泉院士、马伟民院士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或讲座教授。
现任院长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孙元章教授(外聘)。
目前,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1190人,博士生114名,硕士生406名,工程硕士生231人。
已培养各类毕业生累计20000多名,他们大都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成果丰硕。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的有300余篇),出版专着20余部,获得各类奖励近百项,并在国内外拥有多项专利。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培养方案

计算机学院Computer School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78年由原武汉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之一。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现有四个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应用系、信息安全系,一个实验中心,三个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研究所;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八个硕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字影视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六个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
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实验中心是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学科构架完整、科研平台齐全,包括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互操作性测评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湖北省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等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9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89人。
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使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分布处理、生物信息、建模与仿真、安防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力量。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of Wuhan University7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80901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与通信、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
武大数院(武汉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培养方案如下:
1.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奠定基础知识。
2. 专业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课程。
4. 实践项目:学生需要参与实践项目,如软件开发、系统设计等,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实习:学生需要进行实习,深入实际工作环境,学习与实践结合。
6.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设计,独立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展示综合能力。
除了课程培养方案外,数院还提供多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如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此外,数院还设有多个科研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
总的来说,数院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基础。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203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1、会计学(Accounting)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八、专业主要实验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培养方案(2018版)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均为全国同类学科建设最早单位之一。
学院还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教育培养单位之一。
学院学科优势突出,办学实力雄厚。
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1个“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985工程”二期拓展项目。
学院还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智库、1个湖北省改革智库、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在各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
学院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91人、离退休教职工30人。
在职教职工中,专任教师72名、机关管理人员1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32人、讲师15人。
学院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1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3位(第一首席1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2人,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人员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人才2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2人,珞珈杰出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珞珈青年学者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国家精品课程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
2000年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原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学院现设有空间物理系、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光电信息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5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光电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89名,其中在职教师132人,教授(研究员)47人、博士生导师46人,特聘研究员2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4人,讲师28人;有工程实验技术人员2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8人;有管理人员20人,专职科研岗位人员17人。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涉及7个一级学科,其中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一。
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波传播与天线为国防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专业,学院还设立了“质廷学术人才试点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逐光创新人才试点班”和“人工智能试点班”4个试点班。
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无线电物理,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空间物理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还在学院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设立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青年千人”,2人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首批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7人获评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
学院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始终遵循“明德博学、知行合一”的院训精神,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教风和学风;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逾万名高级人才,造就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学生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诸多大赛中获国家奖近百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课程共6门,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院还与法国巴黎电信学院、英国邓迪大学等6所国外知名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与北美、欧洲和亚洲十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关系。
学院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承担探索发现知识、创造新技术、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现拥有1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台站,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863”、“973”、“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军委科技委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近百项成果。
电子信息类培养方案(一)大类1.大类名称电子信息类2.大类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计算机工具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大类领域(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波传播与天线、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专门知识与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等方面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业务管理等工作的拔尖创新或高级技术人才。
3.大类培养要求通过电子信息大类和专业方向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毕业生达到以下要求:1)专业知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及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所学方案包括至少一个专业方向领域的内容(空间信息与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应用、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设计、通信技术、光电技术、测控技术与机器人等)。
2)实践动手技能:能使用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工具,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建模、仿真、实验和分析;具有初步的提出与分析问题、应用所学技术知识解决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工程应用问题的基本技能。
3)专业技能:受到电子信息领域专业技能训练,学习电子信息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了解行业领域政策、法规和标准,能分析和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综合考虑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经济、环境等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并能评价该工程实践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分析其工程活动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基本能力:文献阅读与信息查询、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交流沟通与信息呈现等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初步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辩证思维与创造性工作能力。
5)综合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生活习惯、团队协作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意识。
4.大类平台课程工程随机数学、数学物理方法、模拟电路基础(上)、模拟电路基础(下)、数字系统基础、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5.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学分要求:不少于140学分6.学位授予:授予工学学士学位7.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电工电子工程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践、嵌入式系统实践、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创新实践(或创新学分)、毕业设计等。
修习专业实验课程必须先修或同时修习对应的专业理论课程。
8.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4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不少于51.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1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不少于76.5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中,大类平台课程必修和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不少于52学分,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不少于24.5学分。
实验实践类课程学分不少于25.5学分。
学生修满学分,各类课程学分达到上述要求,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可授予学位。
专业选修课程建议(但不限于)按专业方向模块修习。
其它说明:专业大类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必选课程,是学生取得本专业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专业1.A:工科试验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包含专业:专业代码:080701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703专业名称: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电子信息工程方向: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处理实验、企业实习通信工程方向: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信号处理实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企业实习2.B:工科试验班(质廷学术人才试点班)、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代码:080713T专业名称:电波传播与天线(Radio Wave Propagation and Antenna)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电波传播、空间环境与探测技术、天线原理、信号处理实验3.C:工科试验班(逐光创新人才试点班)包含专业:专业代码:080301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Measu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Instruments)专业代码:080705专业名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方向:应用光学、精密机械设计、测控仪器设计、光电技术实践、光电检测技术、机器人设计训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向:应用光学、波动光学、光电检测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光电技术实践、光电系统综合实习4.D:工科试验班(人工智能试点班)包含专业:专业代码:080701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703专业名称: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301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Measu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Instruments)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最优化方法、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导论、认知神经心理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智能系统设计实训5.E:工科试验班(“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705专业名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应用光学、波动光学、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光学测试技术、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实验、光学系统设计、光电系统综合实习6.专业F专业代码:080701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DSP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处理实验7.专业G专业代码:080703专业名称: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信号处理实验、电信网原理及综合实训8.专业H专业代码:080301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Measu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Instruments)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传感器技术、应用光学、精密机械设计、测控电路、自动控制原理、测控仪器设计、精密机械课程设计、检测与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测控仪器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类类培养方案备注:1.带○创字的课程为创新创业类课程,至少选修创新创业课程3学分;2.带○三字的课程为第三学期开设课程;3.学生选修工学部、信息学部相关学院及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认定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4.企业课程为相关专业和试点班指定选修课程;5.创新实践课程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并取得至少一项学院认可的学术成果,或者参加学院认可的专业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可以申请“创新实践”课程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