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物理第1章电与磁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学案粤教版选修11
物理粤教版高二年级选修1-1第一章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1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首先从生活中有趣的静电现象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教师也可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动画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摩擦起电、传导起电和感应起电这三个演示实验,通过分析、比较这三个实验的现象和对静电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3.由于电荷的不可观测性,讲解时,可以多利用媒体帮助学生对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产生静电的几种方式。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使学生明白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2.难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摩擦起电,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的能力,可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
【教学模式】本课采用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新的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玻璃棒、丝绸、气球、空铝罐、静电起电机、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小球、验电器、带有绝缘支柱且带金属箔的枕形导体A和B,带有绝缘支柱的金属球C。
物理粤教版高二年级选修1-1第一章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

物理粤教版高二年级选修1第一章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述的是一些有趣的静电现象,从现象中找到静电产生的方式和原因,最后推出电荷守恒定律。
课标要求并不难,主要以识记为主。
授课的对象是文科学生,物理基础不太好,所以在新课开始前可以先从回顾初中已经学过的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引出静电的现象,产生方式,再引导学生思考静电产生的原因,由表入里,层层推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实验很多,也很关键,不宜用电脑动画来代替,让学生亲眼看到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去学好这一科,实验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空气足够干躁的话成功率能大大提高。
课后有关静电应用的资料,关于避雷针的研究性学习,有时间的话可以给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让他们进行小组研究,这样能加深学习的印象,并提高他们实践与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两种电荷的存在(2)知道起电的几种常用方式及其实质(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静电产生的方式和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有趣的静电实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2)正负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的学习渗透出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静电产生的三种方式及原因、电荷守恒定律教学难点:理解静电产生的本质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问题解决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验电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屑、铝罐、气球、金属导体、金属小球、静电起电机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设计过程:八、本课小结:1、静电的产生有三种方式:摩擦,传导和感应2、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2019最新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一章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

2019最新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一章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重难点:重点:静电产生的三种方式及原理、电荷守恒定律及电量平分原则难点:理解静电产生的本质——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电荷发生转移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二)新课教学复习初中知识: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
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电与磁第2节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学案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1章电与磁第2节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学案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知道点电荷,知道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难点)2.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任务原理.3.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库仑定律,会应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运动的两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重点、难点)点电荷[先填空]当一个带电体的大小比所研讨效果中触及的距离小得多时,带电体的外形和电荷的散布都有关紧要了,这时,带电体可以被看做一个带电荷的点,叫做点电荷.与力学中把物体看成质点的状况相似,点电荷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再判别]1.体积很小的带电体都能看做点电荷.(×)2.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3.体积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点电荷.(×)[后思索]带电体在什么状况下可以看做点电荷?【提示】研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带电体的外形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疏忽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做点电荷.1.点电荷点电荷是没有大小和外形,且具有电荷量的理想化模型.实践并不存在,它只是为了研讨效果方便而人为笼统出来的.2.带电体视为点电荷的条件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尺度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外形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疏忽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视为点电荷.疏忽外形、大小等主要要素,只保管对效果起关键作用的电荷量,这样的处置会使效果大为简化,对结果又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物理学上经常用到此方法.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是相关于详细效果而言的,不能单凭其大小和外形确定.点电荷自身不一定很小,带电荷量不一定很少,带电体很小,不一定可视为点电荷;带电体很大,也不一定不能视为点电荷.1.关于点电荷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点电荷就是体积足够小的电荷B.点电荷是电荷量和体积都很小的带电体C.体积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点电荷D.当两个带电体的外形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疏忽时,这两个带电体可看成点电荷【解析】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能以体积大小、带电荷量多少而论.只需在测量精度要求的范围内,带电体的外形、大小等要素的影响可以疏忽,即可视为点电荷.故D 正确.【答案】 D2.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导学号:75392021】A.研讨两颗带电星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一定不能将其视为点电荷B.点电荷一定是电荷量小的带电体C.点电荷一定是电荷量大的物体D.两带电小球,当它们的距离远大于半径时,带电体可视为点电荷【解析】虽然天体体积很大,但假定其间距远大于半径时,其体积的影响可疏忽,可以视为点电荷,应选项A错误,选项D正确.带电体能否被视为点电荷与所带电荷量的多少有关,应选项B、C错误.【答案】 D3.(多项选择)关于点电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点电荷是一个带有电荷的几何点,它是实践带电体的笼统,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B.点电荷自身不一定很小,所带电荷量不一定很少C.体积小于1 mm3的带电体就是点电荷D.体积大的带电体,只需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以看成点电荷【解析】点电荷是实践的带电体在一定条件下笼统出的一种理想化模型,这个条件是带电体大小和外形在研讨效果中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疏忽不计.【答案】ABD点 电 荷 间 相 互 作 用 的 规 律 [先填空]1.库仑定律的内容:真空中两个运动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正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静电力.2.适用条件:库仑定律适用于真空中的两运动点电荷.对可以视为点电荷的两个带电体间也可用库仑定律.3.公式:F =k q 1q 2r . 4.静电力常量:k =9.0×109_N·m 2/C 2.5.本卷须知:假设q 1和q 2的符号相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吸引力;假设q 1和q 2的符号相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排挤力.[再判别]1.库仑定律适用于任何状况下静电力的计算.(×)2.两个带电小球即使相距十分近,也能用库仑定律计算库仑力的大小.(×)3.相互作用的两个点电荷,不论它们的电荷量能否相等,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一定相等.(√)[后思索]有人以为,由F =k q 1q 2r 2知,当r →0时,F →∞.你以为这一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 这一结论不正确.单从数学角度看,确实如此,但从物理角度剖析,该结论是错误的.由于当r →0时,带电体不能视为点电荷,库仑定律已不再适用,当然也就不能用该公式来计算库仑力的大小了.1.留意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库仑定律仅适用于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在空气中可以为近似适用.2.在了解库仑定律时,有人依据公式F =kq 1q 2r 2,想象当r →0时可得出F →∞的结论.从数学角度剖析是正确的,但从物理角度剖析,这一结论是错误的.错误的缘由是:当r →0时两电荷已失掉了作为点电荷的前提条件,何况实践电荷一定都有大小,基本不会出现r →0的状况.也就是r →0时,不能再应用库仑定律计算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3.在运用库仑定律处置效果时留意:首先,在计算库仑力的大小时,不用将表示电性的符号代入公式计算,只将电荷量的相对值代入即可;其次,再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判别力的方向;最后,计算进程中留意一致单位,各量必需都采用国际单位制.4.关于库仑定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凡计算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就可以运用公式F =kq 1q 2r 2 B .两个带电小球即使距离十分近,也能用库仑定律C .相互作用的两个点电荷,不论它们的电荷量能否相反,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一定相等D .由公式F =kq 1q 2r 2知r →0时,F →∞ 【解析】 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A 错误;B 、D 中距离太近,不能看做点电荷,故B 、D 错误;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故C 正确.【答案】 C5.两个相反的金属球,区分带有+4Q 和-6Q 的电荷量,两球相隔一定距离时,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为F ,假定把它接触后再放回原处,两球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变为( )【导学号:75392020】A.F 24B.F 16C.F 8D.F 4【解析】 依据库仑定律,两球未接触前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为F =24kQ 2r 2,两个带电金属球相互接触,由于正、负电荷中和,总电荷量为4Q -6Q =-2Q ,每个金属球带电-Q ,金属球放回原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变为F ′=k Q 2r 2,即F ′=F 24. 【答案】 A6.如图121所示,两个半径均为r 的金属球放在绝缘支架上,两球面最近距离为r ,带等量异种电荷,电荷量均为Q ,两球间的静电力为以下选项中的哪一个( )图121A .等于k Q 29r 2 B .大于k Q 29r 2 C .小于k Q 29r 2 D .等于k Q 2r 2 【解析】 两球间距和球自身大小差不多,不契合简化成点电荷的条件,由于库仑定律的公式计算仅适用于点电荷,所以不能用该公式计算.我们可以依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作一个定性剖析.由于两带电体带等量异种电荷,电荷间相互吸引,因此电荷在导体球上的散布不平均,会向正对的一面集中,电荷间的距离就要比3r 小.由库仑定律知,静电力一定大于k Q29r2,电荷的吸引不会使电荷全部集中在相距为r的两点上,所以静电力也不等于k Q2r2,正确选项为B.【答案】 B此题假定不思索到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很容易依据库仑定律计算选择 A.实践上在此题中两球不契合简化成点电荷的条件,因此不能用库仑定律计算.。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 粤教版选修11

因为电子的得失而带电,如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由于 栏
玻璃棒容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而带负
目 链
电.
接
2.接触起电:一个不带电的导体与另一个带电的导体接 触后分开,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起电的原 因是电荷的转移
第九页,共17页。
3.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dài diàn)的方式.
栏 目 链 接
第四页,共17页。
栏 目 链 接
第五页,共17页。
一、基本概念
1.电荷.
正、负电荷的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电荷正;用毛皮
(máopí)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__________电荷负.
栏
2_.__静__电__的__产__生__有_________三__种_摩_方_擦_法_(_.m__ó_cā__)起__电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链 接
接触(jiēchù)起电
感应起电
第六页,共17页。
二、基本规律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______创__造__(c_h_u_à_n,gzà也o)不能被
_______消__灭__(_x_iā_o_m__iè_), 它 们 只 能 (zhī nénɡ) 从 一 个 物 体
____转_移_________ 到 另 一 个 物 体 , 或 者 从 物 体 的 一 部 分 栏
______转__移________到另一部分;在______转_移_________过程 目
中,电荷的总量______不__变_____
栏 目 链 接
第八页,共17页。
考点(kǎo diǎn)一 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相互摩擦的物体间由于电子的得失而使物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1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粤教版选修11

如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 a、b,让 a 球带电荷量 Q,若 a、 b 接触,因为 a、b 是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可以认为两球带等量 的电荷,即 a、b 均带Q2 的电荷;若 a、b 两球开始带异种电荷, 当它们接触时,先进行电中和,再均分中和后剩余的电荷量.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单选)下列关于带电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 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定能起电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 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自然界中的电荷总量不变 [思路点拨] 起电的本质就是电荷的转移,电荷既不会凭空产生, 也不会凭空消失,自然界中的电荷是守恒的.
二、静电现象的解释 1.静电产生的原因:一个电中性的物体可以通过_得__到__或_失__去__ 电荷而带电,如果一个物体 失去 一些电子,物体中的正电荷 比负电荷多,整个物体就带__正__电__;反之,若一个物体_得__到___ 一些电子,物体中的负电荷比正电荷多,整个物体就带_负__电__.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__创__造__也不能被__消__灭__,它 们只能从一个物体_转__移__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__转__移___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___不__变__.
[解析]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会失去电子因而带正电,但玻璃 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不一定总是失去电子,因而不能确定其电 性,同理也无法确定橡胶棒的电性,故 A 错;并不是任意两个 物体间摩擦时都能起电,故 B 错;物体如果原来带正电,得到 电子后,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故 C 错;根据电荷守恒定 律可知 D 对,故正确答案为 D. [答案] D
复习课件
高中物理第一章电与磁1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粤教版选修11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选修1-1粤教版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

电与磁
第一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
[学业考试要求] 1.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2.知道摩擦 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的原理.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4. 能解释常见的静电现象.
考点一 产生静电的方法
电子 1. 摩擦起电: 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 就会有_____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失去_____ 电子 的带上正电,得
2.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接触时电荷分配原则. ①同种电荷先相加再平分.例如:两个完全相同的 球形导体,若一个带电量为+4 C,一个带电量为+6 C, 接触后,电荷均匀分布,各带电量+5 C. ②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例如:两个完全相同的 球形导体,一个带电量为+4 C,一个带电量为-8 C,接 触后正负电荷先中和,然后两导体平均分配,整体表现 为-4 C,各带电量-2 C.
电子从它的左边运动到右边,使甲的左边带正电 _____ _____,右边 负电.如果把乙移开,甲金属原来移动到右边的电子, 带_____
会因为左边正电的吸引而返回左边,甲金属不再带电.
如果在乙未移开的情况下,把甲分成两半,则它的左 半部分会带上正电,右半部分会带上负电.
轻小物体 的性质,如摩擦过的 4.带电体都有吸引___________
考点四 静电的危害与应用 1.静电的危害:静电聚集过多,就会产生放电现象, 引起电火花,从而造成危险,如雷电会引起森林大火,或 者对人和建筑造成破坏.油罐车运输油料时,油料和油罐
摩擦 会产生静电,如果不及时导走,就可能会产 之间的_____
生电火花,危及油料的安全,因此,油罐车都会在后面拖 一条“尾巴”,目的就是及时把摩擦产生的静电导走.
2.静电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 等.
(2013·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 )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 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 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 第1章 第1节有趣的静电现象课件 粤教版选修11

二、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_____负_电,失去电子的物 体带______电正,这就是摩擦起电. 2.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 子 发 生 (fāshēng) 移 动 , 导 体 靠 近 带 电 体 的 一 端 带 与异带号电 体 ________的电荷,远离的一端带与同带号电体________的电荷,这种 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 应起电.
答案 AB
第二十二页,共22页。
第十九页,共22页。
A、B间接触后,A上部分正电荷转移到B上,这就 发生了接触起电现象,虽然B的净电荷增加,但A、B的总电 量保持(bǎochí)不变,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AD
第二十页,共22页。
验电器的使用(shǐyò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3】 (双选)如图1-1-4所示,有一带正电(zhèngdiàn)的
【例 2】 (双选)如图 1-1-3 所示,A、B 是被绝缘支架 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 A 带正电,B 不带 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 1-1-3
第十七页,共22页。
A.导体(dǎotǐ)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 电量大小相等
B.若A不动,将B沿图中aa′分开,则两边的电量大小可能 不等,与如何分有关
第十三页,共22页。
4.干燥季节助你减少静电电击 在干燥的冬季,回到家中脱去外套(wàitào)后如果接着去触 摸导电体,比如门把手、水嘴、煤气开关、其他人等,常会被电 击一下,使人很痛苦.如何减少这种受电击的情况呢? 脱外套(wàitào)时内外衣物摩擦,会产生大量电荷,从而使 人体带电.接着接触其他导体时,由于放电现象,产生很大的瞬 时电流,会使人有被电击的感觉.要减少电击现象,一是脱衣时 慢一些,从而减少摩擦生电,同时使内外衣物上的电荷能有充分 的中和时间,二是脱衣后先不要用手接触导体,过一段时间后, 身上的电荷和周围的异号电荷慢慢中和,人体就不带电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有趣的静电现象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能识别静电现象,通过实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知道带电体的相互作用规律.2.知道使物体带电有三种方法:摩擦起电、传导起电和感应起电.能用物质的微观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重点、难点)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电荷守恒定律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重点)[自主预习·探新知][知识梳理]一、静电的产生1.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传导起电、感应起电.2.静电产生的过程(1)如图111所示,把一个空铝罐平放在光滑平面上.拿一个气球在头发上来回摩擦几下,然后移到距离铝罐3~4 cm处.缓慢地将气球移近铝罐,可以发现摩擦过的气球能够吸引铝罐,说明气球带了电.图111(2)如图112所示,让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小球A先与带电体接触,然后与验电器接触.可以发现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金属小球A带了电.图112(3)如图113所示,让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彼此接触,靠近带正电的小球C,可以发现挂在A和B下面的两片金属箔都张开,说明A、B都带了电.图113二、静电现象的解释1.物质的结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则由带有电荷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因此物质不显电性.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基础自测]1.思考判断(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2)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带电体的电荷飞到了导体上.(×)(3)带电体靠近导体,导体感应起电,拿走带电体,导体仍然带电.(×)(4)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5)三种起电方式中,感应起电违背了电荷守恒定律.(×)(6)摩擦起电的两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提示】(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2)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3)拿走带电体,导体不带电.(5)感应起电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2.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一个塑料小球时( )A.若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吸引,说明塑料小球必定带正电B.若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吸引,说明塑料小球必定带负电C.若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排斥,说明塑料小球必定带正电D.若塑料小球被硬橡胶棒排斥,说明塑料小球必定带负电D[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上负电荷,塑料小球被吸引时,小球可能不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也可能带正电,但塑料小球如果被排斥,则小球必定带电,且与橡胶棒带同种电荷.]3.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 、B 所带电荷量分别为+3Q 和-Q ,将两小球接触后,小球A 的带电荷量为( ) 【导学号:71082000】A .+3QB .+2QC .+QD .-QC [小球接触过程中电荷要先中和后平分,Q 1′=Q 2′=Q 1+Q 22=+3Q +-Q 2=Q ,选项C 正确.]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对“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1.摩擦起电(1)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获得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力做功,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的原子获得电子而带负电,且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负电荷.(3)摩擦起电的本质: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电.即摩擦起电是由物体间电荷的转移引起的.2.传导起电(1)用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去接触另一个带电的物体,带电物体的净电荷的一部分就会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2)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发生接触时,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两个导体球分离后,各带等量的同种电荷(恰好中和时,两导体球都不带电).(3)传导起电的本质: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电荷的转移.3.感应起电(1)用带电的物体靠近没有带电的导体,也能使没有带电的导体带电.例如,将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原来没有带电的金属导体,金属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就会发生移动,从而在导体表面出现“感应电荷”.(2)感应起电时,原来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同时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且靠近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一端感应出的电荷与带电体带的电荷是同种电荷.(3)感应起电的本质: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即导体中发生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过程只是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使导体两端显出不同电性,而实质上导体仍不带电,导体上正负电荷的数目仍然相等.(多选)如图114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图114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棒的带电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思路点拨:①将带电棒移近甲、乙两导体球,甲、乙将带异种电荷.②由感应起电和传导起电分析.AC[带电棒靠近两导体球时,会在甲球感应出异种电荷,乙球聚集同种电荷.此时若先分开甲、乙,再拿走棒,甲带与带电棒电性相反的电荷,乙带与之相同的电荷;若先移走带电棒,甲、乙两球将呈电中性,再分开甲、乙两球,两球都不带电,故选项A对,选项B、D错;将带电棒与两球接触,带电棒上的电荷将转移到两球上,分开后两球带与带电棒同种性质的电荷,故选项C对.]1静电感应中,电中性导体在两侧同时感应等量异种电荷,感应的过程,就是导体内电荷重新分布的过程.2发生静电感应后,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两球将带等量异种电荷.[针对训练]1.如图115所示,当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 ) 【导学号:71082001】图115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上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D .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 端和B 端移动B [感应起电的实质: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趋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上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的一端带同种电荷.即负电荷在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转移,但正电荷不移动.]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1电中性的物体是有电荷存在的,只是代数和为零,对外不显电性;电荷的中和是指等量正、负电荷完全抵消的过程,但正、负电荷本身依然存在,并不是正、负电荷的消失.2.“总量”的含义:指电荷的代数和.3.起电过程中电荷变化不论哪一种起电过程都没有创造电荷,也没有消灭电荷.本质都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说物体所带电荷的重新分配.4.守恒的广泛性电荷守恒定律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任何电现象都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5.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带电时电荷量的分配情况(1)用带电荷量是Q 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后,两小球均带Q 2的电荷量,电性与原带电金属球电性相同.(2)若两球带同种电荷,用带电荷量Q 1与带电荷量Q 2的金属球接触再分开,则每个小球所带的电荷量均为总电荷量的一半,即Q 1′=Q 2′=Q 1+Q 22,电性与两球原来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3)若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剩余的电荷平均分配,电性与接触前带电荷量大的金属球的电性相同.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A =6.4×10-9C ,Q B=-3.2×10-9C ,让两绝缘金属球接触.在接触后,A 、B 带电荷量各是多少?此过程中电荷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转移了多少?思路点拨:①A 、B 电荷先中和再平均分配.②根据电荷的变化分析电子的转移.[解析] 当两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球带电荷量Q A ′=Q B ′=Q A +Q B 2=6.4×10-9-3.2×10-92C =1.6×10-9C.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 球带Q B ′的正电荷.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 =Q B -Q B ′=(-3.2×10-9-1.6×10-9)C =-4.8×10-9C.[答案] 均为1.6×10-9C 电子由B 球转移到了A 球,转移了-4.8×10-9C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将平均分配,即最后两个球一定带等量的同种电荷.[针对训练]2.上题[例2]中A 、B 两球固定好后,让第三个与它们相同的小球C 反复与A 、B 接触,最终A 、B 两球的带电量和电性如何?[解析] 由于三球完全相同,反复接触后相当于三球同时接触,则三球均分中和后的电荷量,故A 、B 均带正电,电荷量为 Q =Q A +Q B 3=6.4×10-9-3.2×10-93 C=1615×10-9C. [答案] 均为1615×10-9C 均为正电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创造了电荷B .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感应起电是电荷的转移C .不论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C [无论哪种方式起电,都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所以选项A 、B 、D 错误,选项C 正确.]2.(多选)关于电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71082002】A .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 .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任意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两种物质相互摩擦,容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CD[玻璃棒并不是跟任何物体摩擦都带正电,两种物质比较,看哪一种更容易失去电子,才能决定摩擦起电的结果,A错误.只有呈电中性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才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B错误.使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荷重新分布,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C、D正确.]3.M和N是两个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C.M在摩擦过程中创造了正电荷D.N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B[物体内部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故A 错;M、N摩擦时电子从M转移到N,故M带正电;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正确选项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