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几点启示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几点启示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几点启示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赋予他们的深切厚望与其自身特殊的未特定化状态,决定了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保守型、封闭型、约束型的。

只重视知识或技能的传授,知识体系陈旧凝固,忽视横向联系及综合实践应用,大多采用单一注入式等。

这些传统的教育弊病也长期影响着我国的幼儿教育。

当前,许多家长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过早地对儿童进行所谓“开智”教育,这种掠夺性的智力开发无异于拔苗助长。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儿童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娱乐、交际,学生没有了个性,无休止的机械学习剥夺了儿童快乐的童年。

人们应该为以下的做法感到良心不安:他们忽视、遗忘了儿童的权利,他们没有認识到儿童的价值、力量和儿童的真正本性。

鲁迅先生认为,理解儿童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尊重自然天性是确定其完整性格的基础,鼓励他们个性发展是提高其创造性的更高要求。

这种先进的“幼者本位”儿童观体现了“静”和“动”协调和统一,为我们今后的幼儿教育也指明了一定方向。

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儿童观的更新是人类教育的发展由古代中世纪教育转向近代教育的关键之一。

没有新的儿童观,也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已表现出在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前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必须珍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应当坚持以生活为导向,关注他们在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独特学习方式以及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儿童全方位表现自己的生活提供社会和文化的条件。

学习是儿童的权利,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亦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教育不应当剥夺儿童的这些权利,它应当既促进儿童发展,又使儿童获得学习的欢乐、童年生活的欢乐。

[15]我们应该承认幼儿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在不排斥“上课”这一学习形式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游戏这种学习形式。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

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

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

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進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

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

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

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

关于幼儿教育的名人名言

关于幼儿教育的名人名言

关于幼儿教育的名人名言1、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诲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的一切意外,否那么任何时机都会错过。

——夸美纽斯2、我们都知道,儿童开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

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安康的危害一样。

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展重要的一个问题。

——蒙台梭利3、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根底的根底,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安康开展。

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荣耀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首先是要求搞幼儿教育工作的同志自身要有高尚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对培养好幼儿具有高度的感。

——徐待立4、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根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杜威5、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

——夸美纽斯6、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曲事情上面,只能逢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

——夸美纽斯7、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

——8、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因为幼稚,当头加以件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鲁迅9、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面清洁旧帐,一面开辟新路。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感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

”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鲁迅10、儿童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也是他们关心的事,而且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洛克11、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方法。

?——洛克12、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鲁迅对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对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对儿童教育观念鲁迅觉得儿童就该有儿童的样子,不能被那些老古板的规矩给束缚住。

他就像一个超有远见的大朋友,看着那些被封建礼教捆绑的孩子,心里肯定在想,这可不行。

他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爱玩的,就像小猴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要是整天把孩子按在那些枯燥的四书五经里,那孩子的灵气都被磨没了。

在他眼里,儿童是很有创造力的。

他就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去想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他可不像那些迂腐的大人,总是觉得孩子就得乖乖听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他要是看到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由地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哪怕把天空画成绿色,把太阳画成蓝色,他肯定会笑得很开心,觉得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模样。

而且啊,鲁迅也很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他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宝贝,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塑造所有的孩子。

有的孩子可能擅长读书写字,有的孩子可能更擅长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喜欢捣鼓那些小发明。

他希望大人们能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盯着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

他还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和社会联系起来。

孩子可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呢。

所以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当然啦,不是那种把黑暗面一股脑儿地扔给孩子,而是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好有坏,让他们从小就有责任感,有同情心。

就像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念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那些沉闷的、压抑孩子的旧思想。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担当的人。

他要是还在的话,肯定会成为孩子们超级喜欢的老顽童爷爷,带着孩子们在教育的大花园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探索呢。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鲁迅的儿童教育观鲁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

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粗略而不成熟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丰富生活。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再如冬天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亲近大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幼年的鲁迅亲近自然,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我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

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

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评论中无不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

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提出者

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提出者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主,强调记忆与重复。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倡导“以游戏为核心”的幼儿园课程,以张才麟的“游戏教育”理念为基础。这一模式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德英. 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回溯和发展变迁[J]. 科技资讯, 2017(12):112.
2.陈知健. 我国幼儿园课程进展及对策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6):143-151.
3.田梅.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 国际幼儿教育, 2019(09):28-29.
张才麟认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课程应以游戏为主导。他提出了“以游戏为核心”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并通过实践验证了这一理念的有效性。
2. 郑振铎
郑振铎,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提出者之一。他是中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郑振铎在幼儿园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应从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他的理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古德曼
古德曼(Dorothy Howard Goodman),是美国心理学家,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影响者之一。她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核心、以体验为重点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幼儿园探索之旅:鲁迅故居文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探索之旅:鲁迅故居文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探索之旅:鲁迅故居文学教育活动一、概述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社会意识,幼儿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尤为重要。

而在这些活动中,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索之旅更加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本文将重点探讨一次幼儿园探索之旅活动,即鲁迅故居文学教育活动。

二、活动内容1. 参观鲁迅故居:在这次探索之旅中,孩子们将有机会参观鲁迅故居,亲身感受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状态。

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鲁迅先生的书房、起居室、花园等地方,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活和文学创作背景。

2. 聆听文学故事:在鲁迅故居内,工作人员会向孩子们讲述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故事。

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我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3. 互动体验: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活动组织者还设计了一些互动体验环节,比如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绘画鲁迅先生或者表演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片段。

通过这些互动体验,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

三、活动评估1. 深度评估:这次文学教育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深度的体验和学习。

通过参观鲁迅故居,他们不仅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和文学成就,还能够感受到我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思想解放。

而通过聆听文学故事和参与互动体验,孩子们对鲁迅先生和我国文学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2. 广度评估:此次活动还带给孩子们广度的视野拓展。

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还可以感受到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通联。

这种广度的体验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这次幼儿园探索之旅中,孩子们得到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学教育体验。

他们通过鲁迅故居文学教育活动,不仅对鲁迅先生和我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作为写手,我深信,通过这样的探索之旅,可以让孩子们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对文学的种子,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文学的魅力。

伟大的教育家

伟大的教育家

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教育家们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以无私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他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为下一代的未来铺平道路。

本文将介绍几位伟大的教育家和他们的贡献。

1. 孔子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先哲,被尊奉为圣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礼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培养。

他提倡学生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追求知识来完善自己,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是最初的学校,孩子们应该从家庭中接受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

2. 弗里德里希·威廉·弗洛贝尔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弗洛贝尔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他提出了“整体教育”和“游戏教育”的理论,对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弗洛贝尔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有趣的游戏和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

3. 玛利亚·蒙特梭利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她提出了“蒙特梭利教育法”,强调儿童在早期教育中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还提倡通过感官和实践经验来进行教育,鼓励孩子们亲身参与和探索。

4. 约翰·杜威约翰·杜威是美国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是进步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杜威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和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质。

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5. 鲁迅中国现代教育家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提倡自由与平等的教育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

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

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

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

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

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

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

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

作品第一次将儿童当作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给予儿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使鲁迅突破了对儿童的粗浅认识,开始探索儿童内在的本质特征。

此时,具有现代特征、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肯定儿童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儿童本位”观开始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目睹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后,从此开始自觉地运用阶级论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鲁迅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对此,鲁迅深为赞同,并在此基础之上升华了自己平等自由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决定用其作为“火与剑”去改革社会,扫荡食人者,让孩童成长起来去实现那“第三样时代”。

至此,鲁迅完成了思想发展的历程,唤醒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自觉。

二、“幼者本位”儿童观的阐释鲁迅所树立的是不同于传统传宗接代型的儿童观,而是新型的儿童观,这种“幼者本位”思想,是对“孝”、“悌”等封建纲常礼教的颠覆与反叛,其独特、高明之处在于看到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作为批判封建教育的利器。

具体表现在:(一)正确理解儿童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单一从家庭本位出发,把儿童看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 [1]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对封建的旧伦理、旧观念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认为封建家庭往往将儿童看成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不把孩子当人看,家长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不管正确与否,孩子都只能毫无条件地服从。

对此,鲁迅在《狂人日记》、《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随感录二十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五猖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等小说和杂文中,对这种不理解儿童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鲁迅重视儿童的社会和历史的侧面,把儿童看作创造历史的主体。

他说的儿童,并不是眼前的儿童,而是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成长的“人”,也是处在人际关系中成长的“人”。

[2]在他看来,要培养好儿童,使其成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首先必须理解儿童。

既不能像欧人那样把儿童当作成人的一种预备,也不能像国人那样把儿童当成缩小的成人。

因为,“孩子世界与成人不同”,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

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

[3]他们都十分天真、活泼、聪明,“他常常想到星月以外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他们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追求功利,而是率性而动,所以事事有收获,天天有长进。

他的生活不追求目的而又暗合了人生的大目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

[4](二)尊重儿童天性传统的儿童观中,教育者常常以命令者、强迫者的姿态出现在儿童面前。

不是对孩子一味呵斥、打骂,就是娇生惯养,百般溺爱。

在具体做法上,“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5]这种家庭里放纵和社会上压抑的极端教育法严重阻碍了儿童的正常发展。

鲁迅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该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拂逆他们的喜欢,也不多给他们打击。

“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6] 他反对把儿童锢闭起来,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其影响,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他也反对一味让儿童顺应社会,因为社会上恶现象太多,如果不分好坏,都去一一顺应,就势必栽害孩子。

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孩子天性,努力为他们的生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因为“人性既然是发展的,就没有天生的‘愚’和天生的‘智’,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正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7]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由自然人构成的社会,应该尊重,保护或教化人的自然本性。

”[8]“只有以恰当的方式给予这种帮助,儿童才能建设好自己”。

[9] 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成长,让他们过一种好的生活。

这种生活应当是探究的、游戏的、涂鸦的、童话的、儿歌的……因为儿童从其天性来说是诗人,是哲学家,是艺术家,是梦想家。

[10](三)鼓励个性发展自古以来,中国封建教育重视伦理压制个性,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个体人的存在。

鲁迅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中国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偏失在于小小的个人永远不被发现和认可。

一切群体都表现出一种空虚的放“大”,而个人却被无限的缩“小”,小到看不见踪影和痕迹。

而在这个大大的群体中,个人价值似乎永远无法实现,个人追求永远无法谈及,没有独立自由和个性发展,有的只是驯良顺从、忍气吞声、唯唯诺诺的奴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儿童只是一个被驯化的角色,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在封建家庭的夹缝中只能做一个钩头耸背、低眉顺眼、一幅死板脸相的所谓的“好孩子”。

试问,这样的儿童观,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如何能肩负起社会发展进步的重担?鲁迅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新式思想的“新人”,教育就要张扬儿童的“个性”、“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就是把儿童培养成“独立的人”。

他所推崇的好孩子的标准应当是“活泼、健康、顽强”的,应当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

而只有养成儿童自由的个性、独立的人格,才能去掉封建思想笼罩在他们身上的奴性,才能真正走出“奴隶的时代”而成为新式的“人”。

他大声疾呼:“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却大可切实核减……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1]只有如此,才能“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能淹没的力量。

” [12]三、鲁迅儿童观的现代启示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赋予他们的深切厚望与其自身特殊的未特定化状态,决定了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保守型、封闭型、约束型的。

只重视知识或技能的传授,知识体系陈旧凝固,忽视横向联系及综合实践应用,大多采用单一注入式等。

这些传统的教育弊病也长期影响着我国的幼儿教育。

[13] 当前,许多家长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过早地对儿童进行所谓“开智”教育,这种掠夺性的智力开发无异于拔苗助长。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儿童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娱乐、交际,学生没有了个性,无休止的机械学习剥夺了儿童快乐的童年。

人们应该为以下的做法感到良心不安:他们忽视、遗忘了儿童的权利,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的价值、力量和儿童的真正本性。

[14] 鲁迅先生认为,理解儿童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尊重自然天性是确定其完整性格的基础,鼓励他们个性发展是提高其创造性的更高要求。

这种先进的“幼者本位”儿童观体现了“静”和“动”协调和统一,为我们今后的幼儿教育也指明了一定方向。

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儿童观的更新是人类教育的发展由古代中世纪教育转向近代教育的关键之一。

没有新的儿童观,也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已表现出在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前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必须珍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应当坚持以生活为导向,关注他们在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独特学习方式以及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儿童全方位表现自己的生活提供社会和文化的条件。

学习是儿童的权利,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亦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教育不应当剥夺儿童的这些权利,它应当既促进儿童发展,又使儿童获得学习的欢乐、童年生活的欢乐。

[15]我们应该承认幼儿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在不排斥“上课”这一学习形式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游戏这种学习形式。

当幼儿把游戏当作自主活动时,他们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探索兴趣才会得到满足,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才能真正从游戏中体验到力量与信心,产生自主感和愉悦感。

因为教育不是为了外在荣耀和功利,也不全为了“学而优则仕”,而是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内在喜悦过程,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发展、学会生存。

儿童只有在这种物质和精神有机统一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各种心理品质和提高人格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