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2)》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2)》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2)》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以及该地区如何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惠和人文因素等发展外向型经济。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点、产业构成、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行政区划、地理位置等有所了解。

但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构成、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学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区域经济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产业构成、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2.难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珠江三角洲企业或产业,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视频、图表等。

3.资料: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doc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doc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2.了解“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耍位置、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人、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速度过快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不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而且对于学生来说珠江三角洲区域又比较熟悉,并已经适应新课改模式——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所设计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教学难点,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重点难点】1.“优越的地理位置”、2.“外向型经济”概念理解;3.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活动成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等。

【教学过程】I、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本节主题——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II、自主学习课前音乐欣赏时间发放导学案,发放导学案,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自学基础知识。

逐组抽查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情况,检查学生预习、基础知识自学情况。

III、合作探究(自组4个大组、自选学习任务)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榆林经济从去年起陷入低迷,榆林市政府提出口号:“振兴榆林,发展榆林”,现由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等官员组建4个振兴榆林学习考察团去珠江三角洲取经:学习任务一:考察评委(市委书记组):评价各组汇报情况(从表达、观点.••并补充)注(书记组):木组对学生要求较高,要对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政策条件及经济整体发展有所了解,并能对其他组成员汇报进行整体评价,因此尽量选择成绩较好小组担任本角色。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主要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掌握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企业,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征。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位置。

2.资料:收集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外向型企业等方面的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课件:制作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024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第2课时)教案

2024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第2课时)教案

2024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以及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掌握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并将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等,以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珠江三角洲的相关资料、案例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外向型经济。

2.呈现(10分钟)呈现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特点,如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发展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如地理位置、政策支持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条件,教师进行点评。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一课,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内容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难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分布。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典型企业,引导学生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3.讨论法: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地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图。

3.案例资料: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历程和典型企业的相关资料。

4.投影仪:用于展示地图和案例资料。

5.板书:用于记录教学重点内容。

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7.3《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一课,主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人文因素,发展了以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概况,认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人文因素,掌握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产业结构及面临的挑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经济发展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

2.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条件及面临的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企业案例资料。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教案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感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3.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2.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析与评价区域地理位置方法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作为祖国的“南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

2.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作为祖国的“南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

2.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几个城市的图片,教师提问它们连接起来将构成怎样的几何图形?你了解这个地方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它。

学生听、回答二、提出问题学生学习(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是由_______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与_______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是中国的“_______”。

2.珠江三角洲地形以_______为主,气候类型____________,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珠江三角洲区域:以___________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是由珠江沿岸的_____、_____、佛山、_____、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所组成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_______。

它的范围比珠江三角洲。

学生小组探究1.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位置图,让学生读图独立思考,用抢答的方式说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范围,教师总结并指出最早回答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1)》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1)》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1)》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以及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掌握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2.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课堂讲解:结合地图、案例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地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图。

3.案例材料: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实例。

4.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提问学生对该地区自然资源、人文特点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外向型经济
2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新疆位置在哪?地形有何特征?
②新疆气候有何特征?为什么?
③新疆农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哪?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欣赏,提问歌词中唱到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老人是谁?这个圈在哪?(邓小平、珠江三角洲)。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与本地区有关的图片(体现经济高度发达的建筑和交通等)提问本地区为什么如此发达它靠的是什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讲授新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

1.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位置图,让学生读图独立思考,用抢答的方式说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范围,教师总结并指出最早回答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2.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本地区的“地形特征”。

3.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根据位置、地形认识本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总结归纳,并对总结的好的小组给予掌声鼓励。

4.通过教师的启发“关于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置经济特区阅读材料”及其几个问题的回答:“刚才通过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分析我们知道本区大部分在那个带?(亚热带)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这样的地形气候有什么好处?(有利于种植农作物)。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节重点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最后总结归纳。

外向型经济
1.多媒体展示图片“外向型经济一例”让学生理解认识外向型经济。

2.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外资的来源地区”让学生通过此图了解本地区外向型经济最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地区,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的资金来源。

3.通过“涌动的民工潮”,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二是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4.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了解本地区主要的工业部门及其产品的出口地。

5.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外向型经济对本地区的影响,有什么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由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生活中不过分依赖别人)。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经济有利条件,和外向型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