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12(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合集下载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春节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春节喜庆图片,配以《新年序曲》音乐,营造欢快喜庆的氛围。

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首欢快的乐曲,我们会立刻想到一个节日——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除夕之夜,大红灯笼挂起来,喜庆春联贴起来,清脆的鞭炮响起来,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欢乐、热闹的节日氛围。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还有几个月又要过年了,我们盐中的校园电视台准备筹划一期有关春节的电视专题节目,分配给我们一个任务——地方采风,介绍地方过年的习俗活动,哪个地方呢?它就是作家刘绍棠的家乡——北京郊区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

今天,我们就在作家的带领下去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完成这个任务。

二、春节专题地方采风——选取场景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2、选取场景画面。

读完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过年的时候有很多习俗活动,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北方春节民俗风情画卷。

假设你作为电视摄像编导来采风,你觉得哪个场景画面最有年味,最有特色?最想选取哪个活动场景或画面来拍摄?为什么?学生发言,扣住节日的热闹、欢乐、和美、喜庆的氛围点评。

3、总结:刚才大家选取了很多场景,如: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守岁、拜新年。

这些活动习俗无一不充满浓浓的年味,具有浓浓的民俗风情。

相信这些镜头一定会深深地吸引观众的。

三、春节专题地方采风——画面解说1、欣赏示例出示“炒年货”片段“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本命年的回想》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生动的展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读来是那样的亲切。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3、理解本文写作的特点。

4、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

【教学难点】1、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2、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热闹,最喜庆?(学生回答:过年、春节)教师讲解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2、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

刘绍棠北京市通县人。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峨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

2016(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精品)

2016(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精品)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汇,了解京郊运河的春节习俗。

2、能力目标: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家的文化);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几节课,我们欣赏了浙江绍兴的社戏,又目睹了湖南茶峒的赛龙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情。

再过三个多月就要过大年了,这就是最具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春节了。

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过年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回答:放鞭炮、贴对联拿压岁钱(红包)、贴对联、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红包(压岁钱)、新年放爆竹、拜年、回娘家。

过年好热闹啊!我们先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他的家乡------京郊运河的农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大屏幕出示课题、作者)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本命年”?生: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提示记忆:十二生肖的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大屏幕出示: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大屏幕出示:1、简介作者)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学生齐读)二、检查预习情况师: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点名朗读)簸箕 bò ji晾 liàng生疮chuāng穿梭 suō糖黏儿nián玉米糁儿shēn涿州zhuō吆喝yāo he疙瘩鬏gē da jiū门槛kăn秫秸棒shú jiē鬼祟suì骚扰sāo răo大吃大嚼jiáo天麻麻亮mā ma渍酸菜zì阖家hé(生齐读生字词。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word教案 (1).doc
今天,我们就 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京郊运河的农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背景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赏心悦目穿梭()吆()喝此起彼()伏自卖自夸疙瘩()秫秸()邪魔鬼祟()骚扰( )阖( )家返老还童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
1、全文着重记叙了作者本命年对于 的回忆。
2、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过春节。
五、朗读课文,在讨论中进 行课文的具体内容的了解。
1、课文描写京郊运河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点?
秋(立秋) 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霜降),
冬 (立冬)雪(小雪)雪( 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 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修改)
三、扫清字词障碍
灶膛()烙()饼簸箕()
春节(过年,大年):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2、阅读第3小节,归纳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谈谈其作用。
3、朗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春节。找出表示顺序的关键词。Leabharlann 按时间顺序写过春节。腊月初一
腊八
腊月二十三
腊月三十
正月初一
五、作业
抄写词语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 的资料
学生齐读
个人读
全班齐读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

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2.学习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一、导入二、默一默1.生字词bó ji( ) 烙.饼( ) 阖.家( ) 捅.进( )大吃大嚼.( ) 秫秸..( ) 晾.干( ) 疙瘩..()发鬏.( ) 邪魔鬼suì( ) 打更.( ) 栗.子()糖黏.( ) 涿.州( ) 渍.酸菜( )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读一读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忙了哪些事情?提示: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阅读全文,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主题词(以动词名词的形式)明确: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爷8)换门神9)守除夕岁 10)拜新年引导学生划分第四段层次。

(划出文中描述每件事的起始句)(见教参)四、想一想1.作者回想的众多习俗中,哪些最能吸引你,选择两、三件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习俗中所包含的浓浓的年味。

并参照例句写一写。

例:“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赏析:“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表现出了这一年的丰收;而“红豆”、“红薯”、“红枣”都是红色的,就暗示了喜庆的气氛;“熬”成的腊八粥,这个“熬”字,道出腊八粥丰富营养,真是“占全了”色、味、香;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了,出于珍惜、节俭的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从而舍不得吃;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不愿意放下筷子,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把人们过节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教版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

苏教版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12岁)在本命年,我们民族的习俗是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等为了辟邪、祈福、平安。

那和春节什么关系呢?我们看一下最后一节(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那位同学给老师答案:《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者在本命年回忆童年过春节的往事。

那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我们说说关于过年的风俗。

2、介绍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52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在4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授予“人民作家,光辉乡土”纪念碑。

二、一起去了解民俗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作者怎样引出对春节的介绍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作者认为春节最大特色是什么?3、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气氛是怎样的,请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这种感受的四个词语?4、作者介绍春节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把相关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

5、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用“动词+名词”格式概括出来,如吃腊八粥。

6、作者在回忆过年的往事时,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

师生合作:1、解决问题。

2、以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以二十四节气衬托春节,把春节放在第一位,并指出春节是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浓郁乡土风味的。

3、预热――增温――红火――发烧4、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

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12(苏教版七年
级上册)-
10教学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中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清晰的线索、严谨的结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春节习俗中蕴含的乡土风情和文化内涵。

2、赏析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作品清晰的线索、严谨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属相吧,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本命年吗?(我国用十二生肖来记出生年,十二年一个轮回,如果是鼠年出生的人经过十二年又到了鼠年,那么这一年就是他的本命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顾名思义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本命年时回忆的往事。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多少岁的时候写下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是什么回忆让作者有“返老还童”之感呢?
二、知年俗
1、说说你在预习时遇到了哪些难读难写的字词。

应注意的字词:
簸箕bò ji 晾liàng 生疮chuāng 穿梭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门槛kă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uì
骚扰sāo răo 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阖家hé
2、指名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春节特色的句子。

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3、文中依次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
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4、在这些习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说说理由。

(生自由回答)
三、品年味
1、你在文章中读出了怎样的春节氛围?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赏析。

例:我在“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的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这句中感受到了准备过年热闹的气氛。

其中“家家”“一锅又一锅”等词语写出了炒年货的人多,年货的量大,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正月初一每家每户炒年货的热闹场面。

2、小结过年气氛:腊月初一预热、腊月初八以后开始增温、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新年已经到了发烧的阶段。

3、从乡亲父老的举止中你看出了人们在过年时心中寄托了哪些期盼?
四、较今昔
1、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节出现了哪些新的过年方式?
2、你更喜欢现在的春节还是过去的春节?
五、写祝福
请你给家人写一条春节祝福短信。

六、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仿佛已经嗅到了浓浓的年味儿,认识了一群淳朴可爱的父老乡亲。

相信同学们会和他们一样更加珍惜我们的幸福、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吧!
七、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