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精选5篇)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2.深入理解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能在实际活动中应用;3.通过复习,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复习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词知识点:1.诗词基本概念:诗歌和词是古代的两种文学体裁。

诗是以韵律为基础的文学作品,而词则是以曲调为基础的文学作品;2.古代诗词的流派:唐诗、宋词和元曲等;3.古代文学的特点:格律优美,意境深邃,言简意赅,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4.名句选写:如《滕王阁序》、《汉武帝南巡祭祖碑》等。

测验:1.下面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个流派:唐诗、宋词、元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下面哪句诗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秋水共长天一色?第二单元:古代故事知识点:1.古代故事的种类:寓言、传说、神话、历史故事等;2.古代故事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承;3.古代故事的文化价值:反映社会风俗、传承文化传统、增长见识、启示人生等。

测验:1.下面哪一种古代故事讲述的是神话故事:寓言、传说、神话、历史故事?2.古代故事具有哪些文化价值,请写出三点。

第三单元:语言运用知识点:1.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文言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用于书面交流。

其特点是格律韵文,语汇繁复,语序倒装等;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注重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注意积累常用的词语和句型;3.汉字拼音的基础知识:掌握二十四个声母和韵母,了解拼音的读音规律,注音方法。

测验:1.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什么?2.请给下面的文字注音:燕山雄关险峰,家住高峰顶。

三、复习计划本次复习时间为2周,每天抽出3小时进行复习,计划如下:日期复习内容第1-2天第一单元:古代诗词第3-4天第二单元:古代故事第5-6天第三单元:语言运用第7-8天复习重点知识点第9-10天系统复习和答题训练第11-12天活动实践:朗读古诗、编写传说故事等第13-14天终期测验和总体复习四、复习方法1.把握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师讲解,找出每单元的重点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2.课堂笔记法:理清知识结构,记录每次课堂笔记,并对重点部分进行标注和总结;3.积极时间利用法: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如阅读当地文化、观察生活等;4.互动学习法:与同学、教师们互动交流,进行课堂辩论和讨论等,提高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根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 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 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 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根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梦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__〞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根本可以正确理解。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苏教版名师教案五篇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苏教版名师教案五篇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苏教版名师教案五篇好的教案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教案,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语文上苏教版名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苏教版名师教案1《孙权劝学》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公元2____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

2____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____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____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____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学案:文学常识、课文内容整体理解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学案:文学常识、课文内容整体理解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学案:文学常识、课文内容整体理解导读: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教学案(三)----文学常识、课文内容整体理解1、《为你打开一扇门》的作者是赵丽宏,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

重点阐述了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关系。

2、〈〈繁星〉〉是一篇散文,作者巴金,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课文围绕看繁星,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3、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成功的花儿〉〉、〈〈嫩绿的芽儿〉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

四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4、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课文写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果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是本文的重要写作特点,议论部分画龙点睛。

5、〈〈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6、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沉船〉〉。

7、〈〈幼时记趣〉〉的作者是清代人沈复,著有〈〈浮生六记〉〉。

课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

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并巩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的理解。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并解答阅读理解题目。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的运用和句型的掌握。

课文主旨、人物形象和文学特点的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复杂句型的分析和运用。

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前知。

展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通过填空、默写等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指导学生掌握复杂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3. 课文复习分段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每段的主旨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探讨课文的文学特点,如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阅读理解训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阅读理解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解答问题。

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供解题技巧和策略。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和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四篇10: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

3、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二、重点、难点1、感情和领会文章的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

2、诵读体味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教师:1、简介及写作背景(见附一)2、印发田晓菲诗《露》给学生阅读。

学生:1、借助工具书自学词语,每人并准备2个词语准备向别的同学提问。

2、反复朗读,对精彩片段多读几遍。

3、试着提出几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十二、三岁正是充满幻想,憧憬未来的年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志当存高远”只要去努力,我想信你们最终会取得喜人的成绩,梦想一定会成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由学生上讲台,请别的同学认读并解释自己卡片上写的词语。

2、分男女生对读下列两组词语(幻灯片)。

际遇絮语惆怅沉淀尘缘犀利呜咽似曾相知穹窿凝垂绅士风度茫然若失迷离安恬白驹过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篇1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1. 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

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2. 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有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有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有答案)第一单元复习学案一、导语: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分别运用不同的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这节课让我们重温这几篇课文,进一步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

二、复习目标与重点:.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感受作品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5.巩固重点词汇注解和句子翻译。

6.背诵《古代寓言二则》、《古代诗词三首》。

※复习重点:目标:1,2,5,6三、复习提纲.(1)文学常识作品作家简介《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散文家,诗人,当代作家《繁星》巴金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著名的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冰心诗四首》冰心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安恩和奶牛》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

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

(2)熟记下面的字并注音。

诠(quán)释憧憬(chōngjǐng)裨(bì)益半明半昧(mèi)霎(shà)眼折叠(dié)褶(zhě)皱撂(liào)下木屐(jī)锃(zèng)亮瘦骨嶙峋(lín)(xún)熙来攘(rǎng)往磨蹭(cèng)翕(xī)动反刍(chú)找茬(chá)瑕疵粗粝(lì)锱铢踌躇(chóu)(chú)(3)熟记下面古文重点词汇注解。

自度(量长短)其足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寸)遂(终于)不得屐至之(到…….去)市遽(立刻,匆忙)契(雕刻)其舟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4)熟记下面古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苏教版七班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起看看苏教版七班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七班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笔下的白鹅的鲜亮特点,体会对白鹅的宠爱之情。

2、学习细致观看、精确描摹的方法。

3、品尝观赏本文生动而幽默的语言,感受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争辩: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二、及写作背景简介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排遣苦闷的一种寄予。

三、范读课文四、争辩课文1一4段内容1、笔下的鹅有什么鲜亮特点傲慢(傲慢、最傲人、架子十足)。

留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拟: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傲慢: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傲慢。

傲人:傲慢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格外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怎样称呼鹅(“鹅老爷〞)“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

享受特殊待遇。

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五同学自由朗读课文1~4段。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会幽默幽默的语言风格其次课时一、争辩课文1~4段的写法1、同学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将鹅和其他动物比拟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由于他对白鹅观看得格外认真。

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代表性,试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精选5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三、一读-----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鲁肃:惊讶、赞叹。

吕蒙:自豪、自得。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赞←鲁肃(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好学勤学、刻苦敬才善劝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篇2)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激情昂扬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两个时间:1949年10月1日20XX年8月8日看到这两个数字,同学们知道这两天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吗?这是两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有一个令我们耻辱的日子:1931.9.18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好多东北人流亡在外。

下面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松花江上》音乐背景下,幻灯片显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

)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日本侵略者太残忍了,我们不能忘怀这段历史;当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主要是由于政府的__,经济的落后;我们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

九一八事变十年后,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当中,有个名叫端木蕻良的作家,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三、检查预习炽痛(chì)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默契(qì)污__(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斑斓(lán)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这些字词都认识吗?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别的字词不会读的吗?四、感知探究(一)整体感知作者发出的誓言1、听誓言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也掌握了生字,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朗读来触摸*的语言,希望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要明确作者面对十年未归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

2、品誓言透过这些文字,我相信大家肯定被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了。

尤其是他发出的铮铮誓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同学们,“誓言”这个词怎么理解呢?(宣誓时说的话。

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许下的诺言。

)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誓言,比如少先队入队仪式上,大家肯定面对队旗宣誓过,这就是誓言。

通俗一点,当你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时,也曾对老师许下过诺言,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了。

此时,你的语气一般都比较……(坚定) 那*中作者发出的誓言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读誓言同学们找的很好。

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必须)先指名读,然后一起用坚定的语气朗读作者发出的铮铮誓言。

(二)讨论探究任何人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

那么,端木蕻良的家乡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呢?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景物的句子。

用“这是的土地”说一句话。

美丽的土地。

文中写到了白桦林……富饶的土地。

文中写到了高粱、豆粒、煤块。

生机勃勃的土地。

文中写到了山雕、鹿群、马儿在跑着。

这的确是一片让人难忘的土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景物呢?是不是可以删除其中的一些?不可以,这些景物都是这片黑土地上独有的。

这些景物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

一连串的景物描写,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自豪的。

)学生齐声朗读。

除了这些语句描写家乡的景物外,文中还有别的地方描写家乡的景物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

(在春天……多么丰饶。

)也用“的一片土地”来概括一下,并说出理由。

美丽的土地。

*写了春天的景色,如土壤、河流、原野等等。

丰饶的土地。

*写到了秋天“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稻禾的香气,碾着新谷的场院等等。

朗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喜悦的。

)这些都是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作者的记忆中除了这些景物描写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活动呢?(文中写到了曾经在故乡的土地上印下脚印,说明了作者那时在故乡土地上的劳动。

还写到了捉蚱蜢。

)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曾经的劳动,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分角色朗读(活动、春天、秋天)一定要读出喜悦的感情通过文本的朗读,我们了解了关东原野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就是这片土地,被日本侵略者疯狂虐杀。

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那颗诚挚的爱国之情。

(二)总结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热情五、品读赏析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六、延伸拓展近代以来,除了端木蕻良这样爱国爱家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统一而抛头颅、洒热血。

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首诗,题目是《我爱这土地》。

这是诗人艾青在1938年面对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肆意践踏的时候写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希望同学们今天在学过这篇课文后能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努力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九一八”已成为过去,它是中国历的耻辱。

同学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强大则国家强大”,请大家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布置作业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字数不限。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读、悟、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板书:黄河颂光未然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三、朗读交流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

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以下几点供参考: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