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

合集下载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首词。

它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描绘了重阳节的浓郁节日氛围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首先,这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人们对重阳节的热
爱和怀念。

词中多次提到了民间活动,如登高赏菊、观桂兰、买菖蒲等,展示了重阳
节的传统习俗和民间风情。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寒鸦别会夏初飞”,将重阳节的喜庆气氛和秋天的美景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感受。

其次,词中渲染了主人公的情感与思绪。

歌词中的“绿遍池塘新竹阴,红满园梨花院”描写了园中的美景,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对这个节日的悠然自得和情感愉悦。

而“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则暗示了主人公的寂寞与无奈,表达了对远方亲友
的思念之情。

最后,词中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也是其魅力所在。

词中运用了重复、对仗、押韵等修
辞手法,使整首词有着细腻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

特别是最后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以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一种行走在广袤山水中的感觉,使整首词达到了意境
上的高潮。

总的来说,杨慎的《采桑子·重阳》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和主人公的思绪情感,展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同时,其优美的词章结构和韵律感也使这首词
成为了经典之作。

采桑子重阳写作背景_重阳节

采桑子重阳写作背景_重阳节

采桑子重阳写作背景《采桑子·重阳》是一首革命时代背景下、作者个人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重新出发的诗作。

行文有借鉴古人作品并升华之处,诗作容易体会和理解,可以快速成诵,也能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哦。

从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的修改谈炼字《采桑子·重阳》最早作为《毛泽东词六首》之一正式发表于1962年5月号《人民文学》,当时标题为《采桑子》。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收入此词,标题改为《采桑子·重阳》。

据有些资料披露,这首词正式发表前有一稿。

把两稿对照如下修改稿原稿人生易老天难老,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重阳。

不似春光。

今又重阳,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

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一度秋风劲,人生易老天无老,不似春光。

岁岁重阳。

胜似春光,今又重阳,寥廓江天万里霜。

但看黄花不用伤。

(见龚国基著《毛泽东与诗》210页)《采桑子·重阳》的定稿与未定稿相比,除了上下阕颠倒以外,还有两处较大的修改:一是“人生易老天无老”改为“人生易老天难老”;二是“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

从这几处的修改,可以看出炼字的功夫。

一、上下阕颠倒后,意境和结构都大不同了。

开头就用一个深刻的哲理奇峰突起:“人生易老天难老”;紧接着扣题,虽然“岁岁重阳”,但是今天的重阳可不同了,是在战地,感受分外深切。

这样由思绪到黄花再到秋风,最后飞到万里寥廓江天。

全词由无边到眼前,再由春光到无边,结构上曲折起伏,又完整绵密。

二、“人生易老天无老”改为“人生易老天难老”,改动一字,但是思考顿深。

“天无老”是肤浅的直觉,“天难老”反映了对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深刻认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之间,又包孕了对有限与无限而辩证认识(若干个有限组成无限,而又永远到不了无限)。

三、“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

“不用伤”是有伤而不伤的自我解脱,“分外香”是用心去感受从未有人感受过的境界。

采桑子 重阳

采桑子  重阳

采桑子·重阳
(近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品读】
《采桑子·重阳》起句便引用毛泽东最喜爱的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幻化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写出了人生的感慨,李贺写“天亦老”,而毛泽东则用“天难老”展现“慨当以慷”的大气。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上半阕的点睛之笔,毛泽东从秋日里傲霜的菊花,想到的不是悲秋,而是经过硝烟炮火洗礼的战士斗志,在秋风寒霜中绽放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开在万花凋谢之时,其品格和生命力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凛冽的寒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悲秋,而是振奋,是“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逆境出大作,逆境出高格,逆境出佳句,逆境中毛泽东转而在地方继续组织革命,继续上书中央阐明其道路选择的主张。

诗人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一扫凄凉寂寞之感,站在历史的、哲学的、人类的高度抒发着他的壮志豪情。

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采桑⼦”是词牌,“重阳”是题⽬,这个题⽬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下⾯是分享的⽑主席诗词《采桑⼦·重阳》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采桑⼦·重阳》 【原⽂】 ⼈⽣易⽼天难⽼⑴,岁岁重阳⑵。

今⼜重阳,战地黄花⑶分外⾹。

⼀年⼀度秋风劲,不似⑷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⑸江天万⾥霜。

【题解】 采桑⼦,词牌名,本为古乐采桑曲。

⼜名丑奴⼉、罗敷媚、醉梦迷、伴登临。

重阳,题⽬。

我国农历的九⽉初九为重阳节,传统上有⽂⼈登⾼赋诗的习俗。

⼀九⼆九年的重阳是阳历的⼗⽉⼗⼀⽇。

便呈现出“寥廓江天万⾥霜”的壮丽景象,“万⾥霜”写出了秋天的神韵和朝⽓,由于诗⼈的⾰命乐观精神,连秋景也“胜似春光”。

全词极⼤地⿎舞了⾰命的⽃志和信⼼。

【注释】 ⑴天难⽼:李贺《⾦铜仙⼈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

⑵重阳:阴历九⽉初九,传统上⽂⼈登⾼赋诗之⽇。

⼀九⼆九年的重阳是⼗⽉⼗⼀⽇。

⑶黄花:指菊花。

⑷不似:不类似,不像。

⑸廖廓:空阔远⼤。

“采桑⼦”是词牌,“重阳”是题⽬,这个题⽬确定了词的内容与重阳节相关。

【译⽂】 ⼈之⼀⽣多么容易衰⽼⽽苍天不⽼,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年⼜⼀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鉴赏】 “⼈⽣易⽼天难⽼,岁岁重阳。

”宛如⼀⼭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天道,后句带出重阳⼊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步申说。

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先,“⼈⽣易⽼”只是与“天难⽼”对⽐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这⾥,却完全是另⼀种思想感情,这⾥着重说的是“天难⽼”。

其次,“天难⽼”是说宇宙间⼀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已,光景常新。

王英军:《采桑子.重阳》赏析

王英军:《采桑子.重阳》赏析

王英军:《采桑⼦.重阳》赏析采桑⼦ . 重阳⽑泽东⼈⽣易⽼天难⽼,岁岁重阳。

今⼜重阳,战地黄花分外⾹。

⼀年⼀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霜。

《采桑⼦ . 重阳》赏析⽂:王英军⼈⽣在世,奋⽃⽽已,但是,在奋⽃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

如果在挫折⾯前沉沦下去,我们就毫⽆希望;如果在挫折中坚持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就能绝处逢⽣,创造奇迹,⼲成⼀翻⼤事业!⽽⽑泽东则属于后者。

他的乐观主义精神,超乎我们⼀般⼈的想象。

在《采桑⼦· 重阳》中,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泽东那宽⼴的胸怀与伟⼤的抱负。

⽑泽东的《采桑⼦ · 重阳》写于1929年的10⽉,当时中国⾰命正处在低潮,他的⼈⽣也是坎坷不平。

可是,⽑泽东并没有灰⼼丧⽓,郁郁消沉。

他仍然坚持⾃信,⾼扬⾰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容直⾯困境,在曲折中砥砺前⾏,在艰难中⽮志不移!⼀、⽆限宇宙与有限⼈⽣相统⼀的世界观词⼀开篇,就点明了⼈与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今⼜重阳”,在此被诗⼈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特指战地之重阳,即1929年的重阳。

联系历史我们可知,这⼀年的重阳,对于⽑泽东来说,意义⾮同寻常。

1929年6⽉下旬,在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泽东未能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很难堪”地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

⽑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了⼀场⼤病,此时也是他与贺⼦珍结成夫妻的喜庆⽇⼦。

他在闽西⼀边养病,⼀边思考⾰命的前途。

1929年10⽉,他深⼊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农村基层开展⼟地⾰命。

在1929年重阳节前,即阳历10⽉11⽇前,⽑泽东坐担架离开永定地区的合溪,前往由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主⼒刚解放不久的上杭县城,⽽此时的他,⼼情颇为复杂。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泽东凭借对⾰命战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才产⽣了“战地黄花分外⾹”的感想。

⾯对时光易逝,⼈⽣易⽼的⾃然规律,诗⼈⽑泽东遂发出了“岁岁重阳”的感叹!“⼈⽣易⽼天难⽼,岁岁重阳。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的这首《采桑子·重阳》,初读时,只觉语言简洁明快,再读时,却能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豪迈与豁达。

词的开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给人一种时光匆匆、岁月无情的感慨。

人生短暂,衰老易至,而天地却永恒不变。

岁岁都有重阳,年年时光流转,这种对时光的思考,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但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哀叹,而是一种对生命规律的坦然接受。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一句将视线从对时光的感慨转移到了当下的重阳。

战地黄花,本是在战火纷飞中生长的花朵,却散发着格外的香气。

这黄花不仅仅是自然之花,更是象征着坚韧与顽强的精神之花。

在艰难的环境中,它们依然绽放,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种对黄花的赞美,实则是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们的赞美。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风强劲,一年一度,它不像春天的风那般柔和,但却有着胜过春天的别样风光。

寥廓的江天,万里的秋霜,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壮丽的画面。

这秋景,不是衰败,不是凋零,而是充满了生机与力量。

整首词,没有悲秋的哀伤,没有对衰老的恐惧,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豪迈的胸怀,赋予了重阳这个传统节日新的内涵。

从这首词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战地黄花一样,坚韧不拔,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时光的流逝不可阻挡,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不能因为岁月的变迁而丧失斗志,反而应该在经历中不断成长,让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同时,词中所描绘的秋景也让我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常常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却忽略了秋天的雄浑与壮美。

秋风的劲吹,秋霜的洁白,都是大自然独特的魅力。

这让我明白,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词,通过对重阳节到来时的景物描写和对历史人生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真理。

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描写菊花、黄花、秋风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也表达出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其中,“人生易老天难老”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间流逝的无奈感伤,也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敬畏。

而“岁岁重阳”则将诗人的思绪带入到更远的时间和空间中,引发了对历史和人生的反思。

在词的下片中,诗人通过描绘战地的重阳、黄花、秋风等景象,进一步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感慨。

其中,“悲哉秋之为气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悲哀。

而“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

最后,“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则以黄花的芬芳和战地的重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战争和民族精神的赞扬。

总体来说,《采桑子·重阳》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的咏怀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生的描述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历史、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同时,这首词也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采桑子重阳硬笔格式

采桑子重阳硬笔格式

采桑子重阳硬笔格式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硬笔格式的“采桑子·重阳”样本:
```
采桑子·重阳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的硬笔格式。

实际的格式可能需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字体进行调整。

注意,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可能需要一些练习和调整才能掌握其技巧和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重阳教学目标: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

多有凄凉之慨。

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板书:采桑子·重阳二、写作背景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

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采桑子】44个字。

双调。

前阕,后阕各4句。

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

一韵到底。

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

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

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菊花。

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

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

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

”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弘。

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

既对立又统一。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

“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

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

这里的“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

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六、拓展延伸:1、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

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试举例赏析。

A、[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B、[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赏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

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

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C、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

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

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2、鉴赏古人于军中写重阳。

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

读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那种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回过头来,检阅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岂不是无一例外,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了吗?七、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读本《蝶恋花·答李淑一》,比较《词二首》与之风格上的不同。

2、作业:课外搜集毛泽东诗词名句。

板书提纲:采桑子·重阳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附:毛主席诗词名句选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2.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清平乐蒋桂战争》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菩萨蛮大柏地》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0.一唱雄鸡天下白。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水调歌头游泳》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蝶恋花答李淑一》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七律登庐山》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