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首词。
它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描绘了重阳节的浓郁节日氛围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首先,这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人们对重阳节的热
爱和怀念。
词中多次提到了民间活动,如登高赏菊、观桂兰、买菖蒲等,展示了重阳
节的传统习俗和民间风情。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寒鸦别会夏初飞”,将重阳节的喜庆气氛和秋天的美景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感受。
其次,词中渲染了主人公的情感与思绪。
歌词中的“绿遍池塘新竹阴,红满园梨花院”描写了园中的美景,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对这个节日的悠然自得和情感愉悦。
而“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则暗示了主人公的寂寞与无奈,表达了对远方亲友
的思念之情。
最后,词中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也是其魅力所在。
词中运用了重复、对仗、押韵等修
辞手法,使整首词有着细腻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
特别是最后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以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一种行走在广袤山水中的感觉,使整首词达到了意境
上的高潮。
总的来说,杨慎的《采桑子·重阳》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和主人公的思绪情感,展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同时,其优美的词章结构和韵律感也使这首词
成为了经典之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易衰老,重阳节年年都会到来,今天又逢重阳日,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丽,辽阔的江面水天相接,秋高气爽。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赏析:
“岁岁重阳”,每年都有重阳节。
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有饮宴祈寿之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
每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
面对重阳节,想到人生短暂,悲观者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观者表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929年的毛泽东年富力强,但又身处逆境,对于像他这样一个胸怀宏图大志而又深感创业维艰的人来说,内心的体验是极其丰富的。
单纯看词开头这几句似乎有些沉闷,略感压抑,但毛泽东终究是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不会因时间无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衰颓,反而更加激发起“及时当勉励”的紧迫感。
采桑子重阳 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采桑子·重阳》这词可太有味道啦。
先看“人生易老天难老”,一句话就把那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说出来了。
人生多短呐,一转眼就老了,可老天呢,它好像永远都那样,不老不变。
这对比多强烈,让人心里一下就有了感慨。
“岁岁重阳”,重阳每年都有,时间就这么不停地走。
在这重复的节日里,人却在变,从年轻到衰老,那种无奈和感慨更深了。
“今又重阳”,又是一个重阳,这简单几个字,就像把人拉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点。
就好像我们在回忆里,突然回到了某个重阳节,那种氛围一下子就有了。
“战地黄花分外香”,在战场上的黄花格外香。
这黄花多有生命力啊,战场上那么残酷,它还能绽放,还能散发出香味。
这黄花就像战士们的精神,顽强不屈。
而且把战场和黄花联系在一起,这种反差美太奇妙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每年都来,而且很有劲儿。
这秋风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是岁月的无情,还是生命的坚韧呢?它吹走了旧的,也带来了新的。
“不似春光”,这秋风下的景色和春光不一样。
春光是温柔的、美好的,可秋风下的景色有它自己的韵味,有那种豪迈和苍凉。
“胜似春光”,虽然和春光不同,但它比春光更有魅力。
这种魅力来自于它的独特,来自于那种经历了沧桑后的美。
“寥廓江天万里霜”,那辽阔的江天,万里都是霜啊。
这画面多壮观,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
霜覆盖着大地,有一种清冷,有一种寂静,让人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
这首词把重阳的景色和人生的感慨融合得太好了。
从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到对战场上黄花的赞美,再到对秋风秋景的描绘,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
它既有对生命流逝的思考,又有对革命事业的乐观。
它告诉我们,即使人生短暂,即使面对残酷的环境,我们也要像黄花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像秋天的景色一样,有独特的魅力。
我们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人生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这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生命和岁月理解的新大门。
《采桑子·重阳》是一首绝妙好词,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采桑子 重阳

采桑子·重阳
(近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品读】
《采桑子·重阳》起句便引用毛泽东最喜爱的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幻化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写出了人生的感慨,李贺写“天亦老”,而毛泽东则用“天难老”展现“慨当以慷”的大气。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上半阕的点睛之笔,毛泽东从秋日里傲霜的菊花,想到的不是悲秋,而是经过硝烟炮火洗礼的战士斗志,在秋风寒霜中绽放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开在万花凋谢之时,其品格和生命力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凛冽的寒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悲秋,而是振奋,是“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逆境出大作,逆境出高格,逆境出佳句,逆境中毛泽东转而在地方继续组织革命,继续上书中央阐明其道路选择的主张。
诗人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一扫凄凉寂寞之感,站在历史的、哲学的、人类的高度抒发着他的壮志豪情。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1、原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注释(1)词语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古人有重阳登高赋诗、赏菊等习俗.天难老: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此处指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长久不变的.黄花:指菊花。
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色的,且古人常于重阳赏菊,如《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分外:格外,特别的意思.劲:强劲,形容秋风的力度很强,有刚健劲道之美.不似:不类似,不像.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为秋天的景色比春天更为壮美.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形容广阔高远的样子,展现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描绘了一幅辽阔江面上天空的画面,给人以空旷、辽远之感.(2)句子释义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会老去,此句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自然规律的永恒,引发对时光易逝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年年都有重阳佳节,如今又到了重阳。
强调了时间的循环往复,也暗示着在这不断循环的时间里,革命的形势等诸多情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地黄花分外香:在战地的菊花显得格外芬芳。
这里的“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此地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菊花却绽放出别样的美丽与芬芳,体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发现美好、欣赏美好.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一年又一年,秋风强劲地吹送,这景色虽然不像春天那样明媚,但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
作者通过对比秋天和春天,突出了秋天景色的独特魅力和自身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象征着对革命斗争中那种豪迈、壮丽的情怀的欣赏.寥廓江天万里霜:辽阔的江面上和天空中布满了寒霜,展现出一种广阔、壮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豪迈的意境,体现出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对革命事业前景的坚定信心,也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3、译文人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年年都有重阳。
【可编辑】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赏析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采桑子·重阳》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介绍
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
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诗如下: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铜仙金人辞汉歌》⑴。
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赏析

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赏析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赏析《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29年秋的一首咏重阳节的词。
当时,毛泽东正在妻子贺子珍的陪同下养病,时值重阳节前夕,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高天澄碧,层林尽染。
毛泽东同志看到汀江两岸的野菊花顶霜怒放,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这首《采桑子·重阳》。
词的开头“人生易老天难老”,直截了当讲人生、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表达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看待人生的态度。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讲述时光的流逝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革命者一心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只争朝夕,更感觉到时光易逝,转眼又是一年重阳节。
接下来“战地黄花分外香”,表达在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的大好形势下,战地上的野菊花绽放吐香,因为时逢重阳节,野菊花显得比平时更美更香。
“香”字传神地表达了毛泽东同志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他借重阳节战地黄花的芳香盛开热情歌颂人民革命战争的良好局势,这是词中感情的激昂和高潮部分。
词的下阕,“一年一度秋风劲”,写的是正如岁岁重阳一样,强劲的秋风也每年伴着重阳节的到来如期而至。
但今年的秋天与往年不同,或者说毛泽东同志眼中的秋天与一般人眼中的秋天不1/ 2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不光是战地黄花分外香,就连整个秋天的风光也更胜过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描述秋天江水云天一色,显得更加宽广高远;经霜染过的林木色彩斑斓,比春天还要绚烂多姿。
自古至今,多少描写秋天的诗词主题都是失意、悲秋,抒发离别思念之情、人生不得志的伤感情怀。
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萧索心情,孤单寂寞跃然纸上;宋代范仲淹《渔家傲》中“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又是在萧瑟的冷秋,无疑雪上加霜;南宋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了离怀别苦的哀愁,凄凉至极。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清代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译文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还记得我?树叶被风出的沙沙作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九日。
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
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赏析词的上片由景起,写绝塞秋深,一片肃煞萧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
过片点明佳节思亲之意、结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归而烘托、反衬出此刻的寂寥伤情的苦况。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
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
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
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
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
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王维诗中景象。
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
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1、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2、岁岁:年年。
3、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4、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5、黄花:指菊花。
6、分外:格外。
7、劲:强劲。
8、不似:不类似,不像。
9、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10、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11、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
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
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
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
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
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
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
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
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欧阳修:采桑子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采莲曲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