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合集下载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佳节”、“阳春”、“花”、“酒”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讲解与演示(1)教师讲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重阳》。

2. 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3. 收集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或故事,进行欣赏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采桑子重阳》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桑子重阳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2. 通过学习采桑子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3. 激发学生对采桑子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意义;2. 采桑子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3. 采桑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1. 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意义(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意义,包括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学生了解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屈原,并且是尊敬老人、祈福长寿的节日。

2. 学习采桑子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30分钟)教师分发采桑子的诗词并让学生朗读。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例如守望春秋、时光流转等。

3. 剪纸活动:制作采桑子剪纸(40分钟)教师介绍采桑子的相关剪纸艺术,并展示一些经典的剪纸作品。

然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利用彩纸、剪刀等材料制作采桑子剪纸作品。

4. 智力游戏:重阳节活动知识竞赛(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重阳节活动知识竞赛。

学生们分小组进行,通过抢答、答题等方式,深化对重阳节相关知识的了解。

此环节旨在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重阳节的记忆和理解。

5. 制作重阳节贺卡(30分钟)学生们使用彩纸、色笔等材料,制作重阳节贺卡。

教师提供一些贺卡制作的指导和技巧,鼓励学生们发挥创意,将自己对重阳节的祝福和喜悦融入贺卡中。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剪纸和贺卡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对学生们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剪纸和贺卡作品,评价其创意和实践能力;3. 学生参与重阳节活动知识竞赛的成绩。

五、教学延伸:1.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或老人,了解家乡的重阳节习俗,并与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和交流;2. 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剪纸技巧,创作更多的采桑子剪纸作品。

采桑子重阳(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4日第1周)第3课时(总第3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采桑子重阳1、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1、体会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讲读式诵读式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与主题(背景见课本)(师生互动:介绍-体会)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

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后给人以舞。

写重阳节战地风光,洋溢着革命乐观精神,表达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战斗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读,理解文意(师生互动:朗读-评价、纠正)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阅读鉴赏:(师生互动:朗读-分析-体会-朗读)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鲜明爽朗;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

能够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

“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又言及时令,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其实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芳香。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采桑子重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意,体会重阳节气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引出本课主题《采桑子重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拓展程度。

3.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等分析的准确性。

(2)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感悟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桑子重阳》。

2. 参考资料:关于重阳节的的历史背景、习俗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3. 学习制作采桑子;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资料;2. 书籍或网络资源关于重阳节、采桑子的背景知识;3. 相关制作采桑子的材料:纸张、彩色纸、剪刀、胶水等;4. 小组合作学习素材,如问题卡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幅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尽可能描述画中的内容;2. 引导学生回顾或说明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

第二步:介绍重阳节(10分钟)1. 通过PPT或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背景知识、起源和传统习俗;2. 学生将关键内容写在板书上。

第三步: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关于采桑子的传说故事;2. 设计问题卡片,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3. 扩展学生思维:请学生思考采桑子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制作采桑子(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采桑子的步骤和方法;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制作采桑子的任务;3.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装饰。

第五步:小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制作的采桑子;2.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采桑子的意义和重要性。

课后延伸:1. 学生可调查和了解其他地方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2. 学生可自主查找关于采桑子的文学作品或相关艺术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3. 学生将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写成日记或小记,分享给同学阅读。

采桑子 重阳教案

采桑子 重阳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学好这篇课文对以后学习其他诗词以及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好、学好这篇课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品味关键词语,领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德育目标:1)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3、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4、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

二、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突破重点:1、语言品读法。

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拔法《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拔理清写作脉络。

突破难点:1、制作CAI课件2、抓住意象,多角度分析写景的特点三、学法指导:设疑提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手段:电化教学五、课前准备:多媒体投影CAI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学习《沁园春长沙》(一)回顾回忆初中所学的诗词(二)引入自古登高赋诗,临水吟咏之人很多,但因所处时代、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心情各不相同,其登高监水的感怀就会有很大不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沁》来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

(三)出示多媒体投影:1、写作背景2、介绍有关词的知识(四)探究课文A、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3)教师作涌读提示,注意“看、恰”(4)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泽东词二首《沁园春 长沙》《采桑子 重阳》教案

泽东词二首《沁园春 长沙》《采桑子 重阳》教案

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教案一:《沁园春长沙》【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词,使学生了解作者对家乡长沙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师生对话问学生他们对长沙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有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导读(10分钟)给学生演唱或播放《沁园春长沙》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听歌,并观看相关的画面。

然后,简述江南春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主题。

Step 3:词的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词的原文,然后让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词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词句,特别是沁园春、等雨丰年、首阳山和儿女英雄多奇志等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Step 4: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对长沙这个地方的认识、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选出一名代表给全班分享。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挥,创作一首歌词或诗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分享。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教案二:《采桑子重阳》【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亲情的意识。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领悟作者对重阳节的思考。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引发学生对这个节日的关注和兴趣。

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个节日的认识和自己参与过的相关活动。

Step 2:导读(10分钟)给学生演唱或播放《采桑子重阳》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听歌,并观看相关的画面。

然后,简述江南春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主题。

Step 3:词的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词的原文,然后让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词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采桑子重阳〉〉教学案例

〈〈采桑子重阳〉〉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知识目标:1、采桑子这种词牌的特点。

2、学习词作情景交融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毛泽东身处困境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词作的内容和写法教学难点:领略词作的风格教具准备:朗读带1929年毛泽东像。

教学方法:1、诵读式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啊,今天我们学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1929年蒋介石组织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开展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夺取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但是敌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身处困境的毛泽东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仍然对革命充满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这首诗词。

三、朗读:1、先放录音活范读。

2、再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3、最后由全体学生齐读一遍。

三、理解:方式:1、由字到句,由句到阙,由阙到篇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作品。

2、总结的时候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再作结论。

上阙:今年重阳胜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

字里行间流露着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下阙:秋风劲吹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四、鉴赏: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1、情景交融。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抒发了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风格豪迈。

这首词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表现了雄健豪迈的风格特点。

3、音韵之美。

阳----香----光——霜:押ANG韵。

五、主题:方式: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本诗通过描绘雄浑壮阔的秋天景象,表现了一位革命家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练习:方式:先分别讨论,再共同总结。

讨论有关练习。

七、背诵:方式:先自己背诵,再齐背。

板书设计理解:鉴赏:上片:1、情景交融:分外香-----喜悦2、音韵之美:下片:3、语言精当万里霜——乐观4、风格豪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导入新课:
用视频导入
四、重阳节介绍:
说“重阳”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板书)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

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

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简要点拨赏析文章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

既对立又统一。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
地的感受。

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

“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附《秋词》鉴赏: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
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